收藏 分享(赏)

劝学33.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8857260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3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劝学3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劝学3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劝学3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劝学3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 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 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

2、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是什么意思?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什么意思? “劝勉”。“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

3、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 ru 通煣 有 yu 通又 知 zh 是“智”的古字 暴 p 已是“曝”的古字 生 xng 通性 2、给本课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

4、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

5、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

6、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7、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讨论第三题: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思考探究练习 、背诵全文。 3、 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教学目标 1.培

8、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 难点 1.熟读成诵。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 朗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

9、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輮 ru 通煣 有 yu 通又 知 zh 是“智”的古字 暴p 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 xng 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

10、易写错读错字:中 zhng 参 cn 省 xng 跂 q 臾 y 螯 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11、。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重点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

12、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 2 段 (1)学生齐读第 2 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1 青出于蓝 2 冰寒于水 3 直木为轮 4 木受绳 5 金就砺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

13、提高、发展。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 2 段 3、研习第 3 段。 (1)学生齐读第 3 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

14、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 登高之博见 2 登高而招 3 顺风而呼 4 假舆马 5 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 2 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 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 3 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4、师生共同研习第 4 段 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15、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 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 学生齐背第 4 段。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

16、历,谈谈你对荀子的观点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预习下一课。 2、 完成资源与学案练习。 五、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 对比 积累 坚持 专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17、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輮 ru(使弯) 足支 q(抬起脚跟站着) 砺 l(磨刀石) 跬 gu(半步) 镂 lu(雕刻) 螯 o(蟹钳) 作者简介: 荀况(约前 313 年前 238 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 32 篇,大多

18、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

19、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第二课时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习停止靛青蓼蓝

20、但(颜色)比蓼蓝于:表比较,比 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柔以(之)为轮,其曲 (更)深凝成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把(它)做成车轮弯 中:去声,动词柔同柔:用火烤木材,使它弯曲 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 曲(程度)圆规(的要求)即使又晒干了不再挺直(这)是由于这样的 虽:让步连词有同又槁:枯暴:晒者:因果复句里,表提顿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 经墨线量过(斧锯加工)就能取直锋利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锋利(不 就:靠近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但)广泛地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过错 而且,表递进日:名作状知同智而:表并列 第一段:论述学

21、习的意义。 首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有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论据生活现象比喻论证)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步步深入,逐渐改变,说明“木”在改造过程中变成有用的车轮,以比喻进一步阐明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人改造成为有用的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人就是要学习。根据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 这几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

22、“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輮”,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支而望矣,不如整天地思索片刻的学习的收获踮起脚跟望远 而:表修饰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 登上高处看得广阔招手手臂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能看得清楚 而:表顺承 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呼喊强听的人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走得快能达 彰:明显,显著利:形作使动,使快致:达到 (21)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

23、 到(之外)船只游泳横渡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楫:船浆,代船只;水:名作动,游泳;生:同性,资质,禀赋。 异也,善假于物也。 么)差别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第二段:阐明学习的作用。 1.首先指出“思不如学”;2.接着提出“登高”才能“博见”;3.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又一次证明了“学不可以已”。这种良好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善假于物”,就是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因理推论: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改造自己的缘故。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憙拑 第

24、三课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积累成为高山从这里兴起深潭生长善行养成高尚品焉:兼词,于此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德于是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积累(许多)半步 而:表因果关系,于是焉:语气助词,了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就无法达到(之远)(许多)细流汇成骏马跳跃一次(超过)无以(之):没有用来的(办法),译为无法 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如果)雕刻(几下)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就停下来(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

25、么)(坚硬的) 而:表顺承 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也)能够雕刻锋利强健向上(可以)吃到泥土地下的泉水 定语后置,“之”标志上:名作状,向上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这是专一(的缘故)有六条腿和钳夹(但)和洞穴就没有可以安 一:数作形,专一而:表并列,和 托者,用心躁也。 身的地方浮躁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取的态度。 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三层) 1.知识必须积累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 2.学习贵在有恒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四个比喻。 3.学习必须用心专一蚓和蟹两个比喻。 以上三层意思互相贯通:积累必须有恒,有恒必须专一,

26、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应有的学习态度。 小结: 一、写作特点: 运用比喻阐明道理: 1.这些比喻是生活中常见的。 2.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接受。 3.比喻形式多种多样: 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蚓和蟹 设喻的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灵活而有变化。 二、本文的结构: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点: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三、本文的局限性: 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