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6 卷 第 3 期2013 年 5 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6 No3May, 2013当代风险感知理论研究:流派、趋势与论争王 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191)摘 要 : 风险感知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并借鉴当代风险感知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中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理论及实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心理测量流派强调运用心理学方法对风险根源的主观特征和主观感
2、受进行测量,而文化理论流派则强调从认知主体自身生活方式的视角理解风险感知及与风险有关的行为。两个流派间的学科融合研究趋势以及风险研究的后现代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学界围绕公众风险感知研究效用的正反两面的论争不断并仍将继续下去,但风险感知研究应当成为风险管理政策制定的前提和基础。关键词 : 风险感知; 风险的心理测量; 文化理论; 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 : C912; D6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2204(2013)03-0018-07收稿日期 : 2013-02-07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 ( 11ZD173)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 11
3、AGL009)作者简介 : 王锋 ( 1977) , 男 , 江西玉山人 , 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 、公共政策 Contemporary Theory of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Schools, Trends and ControversiesWang Fe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 China)Abstract: Risk perception is an i
4、mportant part of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Carding and drawing on con-temporary risk perception theories and methods will help further enhance our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al level Psychometric paradigm emphasizes that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ubjective f
5、eeling ofrisk source is measured by utilizing the method of psychology, while cultural theory paradigm emphasizing cognitivesubject can understand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 related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way of life Subject fu-sion between two schools of study trend and risk of postmo
6、dern trend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Although the debateof both sides on public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 utility will contin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 should become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policyKey words: risk perception;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7、 of risk; cultural theory; risk management风险感知 ( risk perception) , 又称风险认知 , 指人们对风险事物和风险特征的感受 、认识和理解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是基于人们已有的风险认知水平而采取的评估和管理活动 , 因此 , 风险感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 欧美部分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就已经对风险感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 并确定了该研究的两种途径 : 心理学途径和社会学途径 , 这两种途径的研究均产生了丰硕的成果 。总结并借鉴当代风险感知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 对促进中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完善及
8、实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风险感知理论流派当代国外社会科学领域 , 风险感知研究主要有两大理论流派 : 一是风险的心理测量流派 , 其代表人物有保罗 斯洛维奇 ( Paul Slovic) 、里纳特 舍贝里( Lennart Sjoberg) 等人 , 他们主要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风险问题 , 侧重对风险根源的主观特征和主观感受的测量 ; 二是风险的文化理论流派 , 其代表人物有人类学家玛丽 道格拉斯 ( Douglas) 、迈克 汤姆森等人 , 该流派试图从认知主体自身的生活方式理解风DOI:10.13766/j.bhsk.1008-2204.2013.03.010险感知及与
9、风险有关的行为 。两个流派各自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围绕风险进行多维度研究 , 得出一些经典的风险解释模型或分析框架 , 由此勾画研究的基本理论脉络 。( 一 ) 风险的心理测量风险的心理测量学派认为 , 风险的心理测量理论最重要的前提假设之一为风险是主观的风险 , 而不是客观的风险 , 即风险不是独立于人们头脑和文化之外等待被测量的东西 。风险是由受心理 、社会 、制度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个人主观定义的 , 所以只要调查工具设计合理 , 当中的很多因素与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就可以被量化和模式化 , 从而阐明个人和社会面对灾难时的反应 。 1 132保罗 斯洛维奇等主要是运用调查问卷法直接询问人们
10、对风险和收益的感知以及人们对不同风险 /收益权衡的偏好 。他们主要是通过让人们按被认为对风险感知和接受有影响的不同性质或特征 , 如自愿性 、灾难潜力 、可控性及恐惧程度等对这些特征排序 , 从而总结出 “灾难人格 ”的特征 。换言之 , 即主要运用多种心理测量标度方式 , 对感知风险 、感知收益和感知的其他方面进行定量分析 。 1 131保罗 斯洛维奇等在风险感知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 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提出因子分析描述模型因子分析描述模型试图揭示普通公众对各种危险的感知状况和认知特征 。保罗 斯洛维奇等通过对 34 名受访者关于危险特征的调查 , 绘制出源于1
11、5 种风险特征内在联系的因子 1( 恐惧风险 ) 和因子 2( 未知风险 ) 之上的 81 种危险的分布情况 , 如图 1所示 。该图展示了一个源于 40 000 个单独评定( 34 名受访者 81 种危险 每种危险的 15 种特征 ) 的因子空间中的风险空间排列模式 。图 1 因子空间中的因子反映了风险被认知的程度及其引起的恐惧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 , 外行人士对风险的感知和态度与该风险在因子空间内的位置紧密相关 。因子 1( 恐惧风险 ) 中危险的分值越高 ( 即空间上看起来更靠右 ) , 人们就更想减少目前的风险 , 也更希望严格规范使风险降到想要的程度 。保罗 斯洛维奇等认为 : “专
12、家们与普通公众不同 , 他们对风险的感知与各种风险特征或因子不是紧密相联 , 而似乎将风险视为年度预期死亡率的同义词 。” 22. 提出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斯洛维奇等人最有影响的理论贡献是提出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 , 但确切地说 , 风险的社会放大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理论 , 而更像是一个分析框架 。因此 , 学界中多数人将其称为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 。该框架是斯洛维奇等人在前期心理测量研究上的一个总结和提炼 。其早期心理测量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检验感知在决定那些所谓 “不幸事件 ”, 如事故 、污染 、破坏活动 、产品干预等的影响程度 。研究发现 , 不幸事件除了对受害者产生直接伤害或影响 ,如
13、死亡 、受伤或财产损失等 , 往往还会给那些对此负责的政府制度或公司带来间接的伤害和影响 。因此 , “不幸事件可被看作是投入池塘里的石头 。引起的涟漪向外扩展 , 先包围直接受影响的受害者 , 接着就是对此负有责任的公司或制度 , 最后 , 到达其他公司 、制度和行业 ” 1 137。为此 , 卡斯帕森 、伦内和斯洛维克等人提出了一个所谓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 , 用来描述心理 、社会 、文化和政治因子如何互动“扩大风险 ”及产生波及效应 , 该分析框架如图 2所示 。在卡斯帕森等人看来 , 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用涟漪状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表明风险在传播过程中的两种情形 ,
14、 即风险在时间 、部门和地理三方面大小可能延展 ( 风险的放大 )或者限制 ( 风险的弱化 ) , 该放大框架同时说明 , 每一序位的影响或者涟漪都有可能不仅导致社会和政治事件 , 而且引发 ( 在风险放大中 ) 或阻碍 ( 在风险弱化中 ) 风险在管理上的干预 。 33. 对污名( stigma)和风险感知关联的深入探讨保罗 斯洛维奇等人于 1986 年和一群跨学科的社会学家一起预测国家将高放射性核废料仓库建在内华达山脉并投入使用 , 对内华达州南部居民和社区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 , 他们发现 “污名化 ”与风险感知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研究结果表明 , 有 10%的受访者一
15、提到内华达州即会引发其与核有关的联想 , 研究者认为这与核武器的实验地点在尤卡山脉附近有关 。一旦出现与核有关的联想 , 人们就会降低把内华达州作为旅游胜地的偏好程度 。因此 , 保罗 斯洛维奇认为 , “污名化 ”的研究对有害废料处置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 , 它表明 , 不管是哪些健康风险与废料产品有关 , 若一个地区被想象成受污染的或废料遍地的形象 , 就很可能产生重要的社会经济影响 。其次 , 它加强了有效处理废料从而避免恶性事件 ( 也包括即使没有严重健康风险的那些事件 ) 发生的重要性 。” 1 159( 二 ) 风险的文化理论从起源上看 , 风险的文化理论不是源自对技术或自然危险
16、的关注 , 而是在对礼仪亵渎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 。 4 96玛丽 道格拉斯在其 纯91第 26 卷 第 3 期 王 锋 : 当代风险感知理论研究 : 流派 、趋势与论争图 1 源于15 种风险特征内在联系因子1 和因子2 之上的81 种危险分布情况净与危险 一书中阐述了文化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 即现实世界无论出现何种客观危险 , 社会组织都会强调那些强化团体凝聚力的道德 、政治或宗教秩序的东西 , 并得出结论 : 风险如同禁忌 , 有关风险的讨论充满高度的道德和政治感情 。 5文化理论认为 , 风险感知有赖于共享的文化 , 而不是靠个人的心理 。“文化是各种危险被感知的编码准则 。
17、” 6该理论强调个人 、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 , 同时也注重人与自然的社会关注 , 因此 , 从本质上说 , 风险的文化理论属于社会学理论的范畴 。它预设了一个积极的而非被动的感知者 , 这个感知者并非个人 , 而是一种受组织规律所驱动而去挑选在管理中应得到重视的风险或让风险销声匿迹的制度或组织 。根据文化理论 , 制度结构是风险感知的最终原因 , 风险管理是其最近的刺激而非结果 。人们应对风险主要是依据认知社会的方式以及各种制度和程序规则 。 4 95具体来说 , 文化理论包括两个部分 : 一是理论信念 , 即奉行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模式会产生一种独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18、版 ) 2013 年 5 月图 2 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 简称为 “文化偏见 ”; 反之 , 一种世界观和文化偏见则是其相应类别的社会关系的合法化 。二是对四种可行的文化群体的界定 。该分类是基于 “群体 ”和 “网格 ”两个维度 。 7 692在玛丽 道格拉斯的 自然象征 中 , 她发展了 纯净与危险 一书中的主要观点 , 形成了所谓网格 /群体分析方法论 。按照迈克 汤姆森的解释 , 群体是指个体被包含进有边界单位的程度 , 包含的程度越大 , 个体选择越受群体决策的影响 。网格是指个人生活被外在强加的规则法令所控制的程度 , 规则法令越广 , 束缚越多 , 通往个
19、体协商的空间就越小 。 8群体变量描述的是社会单位中社会交往的范围 , 而网格描述的是这些交往的性质 。群体变量表示个人在一个社会单位中的社会融入程度 。群体弱的地方 , 社会网络处于开放式 , 与相同人群的互动交往倾向于偶然 , 而且每次都局限在各种特定活动中 。弱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强 , 因而倾向于竞争性 。与之相对 , 群体变量强的地方 , 群体交往频繁而且交往活动的范围广泛 。强群体成员互相依赖 , 这样提升的是团结 , 而不是竞争 。网格变量是指对任何社会团体成员进行强制分类的方式 , 这种分类可能有等级 、血亲 、种族 、性别及年龄等功能 。低网格表示一种平等状态 , 其中任何人不
20、会因为性别 、年龄问题或家庭关系而被阻止参与任何社会角色 。事务的高网格状态表明参与所有社会活动都受这种或那种区别 、歧视的影响 。对每种变量力量高低的评估衍生出四种社会生活原型观 。 4 98网格 /群体分类如图 3 所示 。图中的 A 区( 低群体 /低网格 ) 是指一种竞争性的个人主义社会环境 , 如美国企业家 。随着社会制度对融合和规范的要求增高 , 社会从 A 区 ( 低群体 /低网格 ) 移入C 区 ( 高群体 /高网格 ) 。个人主义和竞争也许不会完全消失 , 但是人们进入 C 区越深入 , 加于正式系统的控制就会越多 , 直到最顶端的右角 , 此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等级制
21、权威的严格控制 。这个权威可能是教会 、国家官僚制度或是父系氏族家族首领 ( 在一个小的范围内 ) 。竞争和官僚体制这一连续体的底部右端是集体主义平等框架 , 即 D 区( 高群体 /低网格 ) , 如许多宗教组织 、革命政治团体和一些反核能和环保组织等 。如果没有有力的个人领导或已定的官僚程序去解决争议 , 平等主义的团体内部在现实中就会时常发生明显的派系争斗 。B 区 ( 低群体 /高网格 ) 是分层的 , 通常是异化的个体 。在竞争组织中有些人没有交换的商品或服务就会被逐出市场 。这些人在任何社会系统中都是最脆弱的 , 其他情况下这些人可能是沉默的大众 , 他们或是因为冷漠或是因为参与的
22、能力不足 , 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公共辩论中 。 4 99图 3 网格/群体分类上述这种以格 /群变量对社会环境类型进行的分类 , 是格 /群分析理论的重要基础 , 但不是全部 。道格拉斯提出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要把这四种基本的社会环境类型同与之相对应的 “世界观 ”联系起来 。换言之 , 重要的是将此理论作为一种分析和12第 26 卷 第 3 期 王 锋 : 当代风险感知理论研究 : 流派 、趋势与论争解释的手段 , 用于对具体问题 ( 既包括原始社会问题也包括更为复杂的现代社会的问题 ) 的研究 。道格拉斯在与怀尔达夫斯基 ( Wildavsky A) 合著的 风险与文化 一书中 , 讨论了
23、人们对环境污染的不同态度 。因此 , 文化理论也可以被用来预测风险的感知和风险管理中决策程序的偏好 。它假设 : 等级主义者 ( Hierarchists) 倾向于信任权威 ( 如规则的权威或政府 ) , 他们最关注那些威胁社会秩序的各种风险 , 也更喜欢专家委员会的基本管理战略和安全标准 ; 平等主义者 ( Egalitarians) 倾向于怀疑权威 ( 包括各种专业领域的专家 ) , 主要关注那些源于制度 ( 特别是被认为是不平等的制度 ) 的各种风险 , 平等主义群体可能非常关心责任问题 , 偏向于鼓励全员参与式的决策过程 ; 宿命论者 ( Fatalists) 倾向于将各种事件的发生和
24、结果看作是命运和机会的安排 , 面对风险他们觉得无能为力 , 且认为做各种决定都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 因此他们往往选择逆来顺受 ; 个人主义者 ( Individualists) 面对风险 , 倾向基于自己的选择而做出最大努力 , 并基于经济因素特别是成本 收益分析基础而做出理性的决策 。 7 693二、当代风险感知理论研究趋势随着风险感知研究的深入 , 一些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运用到风险感知领域中来 , 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研究趋势 。概括起来 , 当代风险感知理论研究有两大趋势 后现代转向和学科融合趋势 。( 一 ) 后现代转向 : 诠释性风险感知研究的兴起后现代转向主要体现在诠释性风险
25、感知研究流派的兴起上 。诠释性风险感知研究流派主要运用解释学和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风险问题 。他们认为 , 意义和解释在构造社会互动与存在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通过采用定性的 ( 如扎根理论 ) 或混合法等研究方法 , 获取对给定风险问题在其中被识别并理解的情景的 “深度描述 ”。 9该派研究得出两个结论 : 一是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情景的特定性是人们解读风险及其过程的重要特征或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本身 , 或者说人们解读实践的逻辑 , 深受他们自身体验的过程模式以及他们自身知识来源的影响 ; 二是风险问题已经被嵌入于认识 、联系 , 以及有些显然不相干的事项的 “纠结 ”之
26、中 , 为了理解这些风险问题 , 人们需要求助于共享的解读性资源 。 10 242243该流派的上述结论对现有风险研究成果特别是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构成了直接的挑战 ,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 10 260首先 , 诠释性风险认知研究揭示了外行公众具有积极参与探究与风险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和倾向 , 这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中隐含的被动概念形成对比 。其次 ,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的放大机制为社会及其亚群体选择 、定制并解释与源自人类活动威胁相关的信号构想了一种核心角色 。在此过程中 , 它强化了外行公众这一被动的概念 , 这也与通常的一些认识不符 , 如公众行为与规则之间有错位的潜在可能 , 公众往往
27、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后做出反应的等 。最后 , 尽管原始的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提到了 “符号性含义 ”, 但它基本上是一个工具性的风险概念 , 没有考虑到风险问题是被嵌入到 “符号性纠结 ”之中 , 11并以这种嵌入的方式与其他问题和事项发生着关联 。( 二 ) 学科融合趋势 : 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研究视角的交叉与融合保罗 斯洛维奇认为 , 尽管心理测量学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正转向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决定理论 , 他坚信对灾难的社会性反应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 因而需要从多维度 、多领域进行研究 。“事实上 , 心理测量学方法也并不是天生属于心理学 。它已经在青少年冒险研究中的社会变量方面 、社会放大效应研
28、究中的结构和经济变量及其他研究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变量中得到应用 。” 1 165Peter Taylor Gooby 和 JensO Zinn 12也指出 , 目前的一个趋势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更集中于风险对象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 而弱化其现实的假设因素 。最近社会学研究则更加强调风险的现实 , 并针对风险认知和反应做出更多个人主义的解释 。他们认为 , 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联系更密切 , 这可能促使心理学思想得以更广泛的发展及社会学更全面的概念化 , 心理学家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概念的区分 , 可使社会学家的理论得到更严格的测试 。三、风险感知研究中的主要论争当前学术界对风险感知研究的效用和价值
29、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 换言之 , 人们对公众风险感知是否应该纳入风险管理决策存在争议 。赞同者认为 , 风险感知的研究有助于风险管理决策 , 公众风险感知是风险管理决策的前提或前奏 ; 而反对者则认为 , 风险感知对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毫无用处 , 不应将风险感知纳入风险管理决策之中 。尼克 皮金在其 风险评估 、价值与社会科学计划 : 我们为何需要风险感知研究 一文中具体概括了正反两方的主要观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3 年 5 月点 。 13 812反对方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第一 , 公众感知是噪音和偏见 。这是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 。该观点认为 , 公众并不具有正
30、确评估什么才是伤害的知识 , 公众的看法往往是有误的 、短暂的和失之偏颇的 , 不能反映一个直接的和完整的信息 。因此 , 他们对风险的判断结果和风险的可接受性会受到噪音和偏见的干扰 。鉴于现代问题的庞大复杂性 、问题假设的跨学科性 、问题界定和解决方法的快速变动性 , 外行公众缺乏必要的时间 、信息和意愿去参与解决那些复杂的科技问题 ; 相反 , 专家精英人士则可以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 。第二 , 公众态度也是偏见和歧视 。那些反对风险感知的人所持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众态度可能反映的是针对特定社会群体的某种社会偏见 , 这可能会导致公共政策执行 ( 分配程序 ) 上的不可取 , 甚至违反法律
31、。第三 , 管理风险仅仅需要管理公众感知 。如果仅仅是公众感知而非风险规制或减缓是风险决策所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 那么风险管理者就会偏爱那些将威胁看作可忽略不计的但又能言善辩的人的观点 。 14这种情况下 , 公众就可能易于肆无忌惮或用心良苦地滥用建议 , 因为现在他们才是最佳的风险沟通的建议者 。第四 , 公众在其风险感知中并不是同质的 。按照有关风险的社会和文化理论的解释 , 在风险表征方面 , 社会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同质的整体 。换言之 , 不同的社会部门或社群在选择和表征风险方式上有本质的差别 。因此 , 人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 , 如何将风险表征中的文化多样性纳入一个单一的平台 ,
32、 同时在该平台上做出能被大家认可的决策 。第五 , 如果风险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话 , 那么整个社会科学也不可避免地被建构 。一种常见的批评风险感知的观点认为 , 正式的风险分析对风险有争议的背景属性不够敏感 , 换言之 , 即风险仅仅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 15当然 , 采用 “社会建构 ”这种极端的说法也给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带来困难 , 因为它本身没有提供解决相对性问题 ( 任何关于风险的观点都是一样好的 ) 的简易方法 。与上述五种观点针锋相对的赞同方的五种代表性观点可归纳如下 :第一 , 公众应当参与那些对他们有影响的风险决策 。尼克 皮金认为 , 技术管理应该始终服从于民主的要求 。 16风
33、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 不仅包含接受知识 , 而且还包含有争议的事实和价值 。在公众的风险感知方面 , 除了设定风险的可容忍性( 耐受性 ) 的限度之外 , 还存在其他可考虑的一些方式及其可取原因 。其中就隐含有重要的道德哲学动机 : 没有经过协商就将个人置于风险之下 , 可能被视为违反民主进程或侵犯个人权利 。因此 , 公众有正当理由参与那些对他们有影响的风险决策 。首先 ,如果整个决策过程被认为是公平的 , 那么参与决策的公众必将会履行由他们自己所选方案中规定的义务 ; 其次 ,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其对那些风险管理组织的信任 , 并由此引发其对更高程度风险的可接受性 。第二 , 公众
34、感知反映了人们的基本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讲 , 在风险感知研究中所界定的各种因素反映了人们的 “真实 ”偏好和关于风险与安全的潜在价值 。但问题是哪些价值可以纳入到风险管理方程式中去计算呢 ? 清洁的空气 、技术的进步 、便捷的交通等类型的价值和伦理道德价值在不能伤害他人的原则上是有本质差别的 。微观经济和决策理论巧妙地回避了这个区别 , 它们根据对偏好的稳定测量提供了第三种解释 , 如偏好测量被广泛地应用于或然评估研究中 。按照后者的解释 , 价值变成了一种表征技术的代名词 , 这种表征技术包含客观状态与想象状态之间的比较 。第三 , 公众感知能产生较大实际影响或显著后果 。该观点认为 ,
35、无视感知的政策是非常危险的 , 因为感知会导致一些有实际后果的行为 : 要么产生直接的费用 , 要么产生影响公众或制度的可行性的各种新风险 。例如 : 消费者出于对瓦尔迪兹污染事件的愤怒而联合抵制埃克森公司的产品 , 致使该公司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 欧洲壳牌因决定 ( 其后收回 )将废弃的石油钻井平台倾倒到大西洋 , 同样遭受公众强烈抵制 , 并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 等等 。该观点表明 , 公共政策决策者至少必须显示出这样的意识 ,即公众对给定危险的可能会有感知 , 并愿意针对公众感知采用行动 , 特别是在感知产生后果很可能超过不采取任何行动之后果的情况下 。第四 , 专家也有偏见 。在
36、20 世纪 70 年代和80 年代早期 , 大多数有关风险的文献将由知识渊博 、公正中立的专家做出的客观 ( 正确 ) 的风险概率评估与外行人士做出的主观 ( 可能有偏见 ) 的评估截然区分 。然而 , 这种区分如果过于极端的话 , 就可能阻碍风险问题的理性分析 。这部分是因为风险评估本身需要一些价值判断 , 这些价值判断内含于专家所进行的分析之中 , 但问题是专家也有偏见 。专家在其判断中的过度自信已被证实 , 人们往往相信32第 26 卷 第 3 期 王 锋 : 当代风险感知理论研究 : 流派 、趋势与论争专家小组可以消除偏见 , 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第五 , 公众风险感知能丰富专家的分
37、析 。该观点主张 , 专家们的确经常在信息化方面具有优势地位 , 但公众可能会提供一些有助于专家进行风险分析的有用信息 , 从而使风险管理者得出一个整体性的更优分析 。此外 , 公众可能还拥有专家 、公司和政府所不容易获得的信息知识 , 并依此信息使自身站在一个更高平台上批评风险评估背后隐藏的 ( 可能不充分的 ) 假设 , 如关于现实生活中的有害产品的实际情况的知识 , 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更方便地获取 , 包括公司或行业的告密者等 。 13 12四、结语近年来 , 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 风险感知研究也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有关风险感知的理论和方法也层出不穷 , 大
38、有方兴未艾之势 。虽然当代学术界对风险感知研究的价值存在很大的争议 , 但笔者认为 , 在风险管理日益政治化 、民主化的背景下 , 公众风险感知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换言之 , 现代政府在风险治理过程中已经不可能绕开公众而单独行动 。风险管理政策合法性的要求促使政府努力倾听公众的呼声和反应 。为此 , 公众风险感知的研究应该成为政府风险管理政策制定的前提和基础 。国外风险感知研究成果丰硕 , 在风险管理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 , 中国风险管理的研究除了需要挖掘本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之外 , 还应梳理并借鉴国外风险感知的研究成果 , 既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 , 也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
39、来研究中国的风险感知现象和问题 。惟有如此 , 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管理学科 , 并将之应用于政府风险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实务之中 。注释 : 表征 ( Representation) 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 , 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 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 。参考文献 : 1 保罗 斯洛维奇 风险感知 : 对心理测量范式的思考 G 谢尔顿 克里斯基 , 多米尼克 戈尔丁 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 北京 :北京出版社 , 2005 2 Slovic P, Fischhoff B, Lichtenstein S Rating the
40、 risks J Envi-ronment, 1979, 21( 3) : 1420 3 珍妮 卡斯帕森 , 罗杰 卡斯帕森 , 尼克 皮金 , 等 风险的社会放大 : 15 年研究与理论评估 G 尼克 皮金 , 罗杰 卡斯帕森 , 保罗 斯洛维奇 风险的社会放大 北京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2010: 6 4 史蒂夫 雷纳 文化理论与风险分析 G 谢尔顿 克里斯基 ,多米尼克 戈尔丁 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 北京 : 北京出版社 ,2005 5 玛丽 道格拉斯 纯净与危险 M 北京 : 民族出版社 , 2008: 序 12 6 Douglas M Risk acceptability
41、according to the social sciences 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85: 68 7 Ian H Langford, Stavros Georgiou, Ian J Bateman Public percep-tions of health risks from polluted coastal bathing waters: a mixedmethodological analysis using cultural theory J Risk Analysis,2000, 20( 5) 8 Thompson M, E
42、llis R, Wildavsky A Cultural theory M 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0: 5 9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M New York: BasicBooks, 1973: 37 10 汤姆 霍利克 琼斯 , 乔纳森 塞姆 , 尼克 皮金 环境风险认知的社会动力学 : 对风险传播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G 尼克 皮金 , 罗杰 卡斯帕森 , 保罗 斯洛维奇 风险的社会放大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2010 11 Krimsy S, Plough A Envir
43、onmental hazards: communicating riskas a social process M Dover, Mass: Auburn House, 1988: 58 12 Peter Taylor Gooby, Jens O Zinn Current directions in risk re-search: new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J RiskAnalysis, 2006, 26( 2) : 397411 13 Nick Pidgen Risk assessment, risk values and th
44、e social scienceprogramme: why we do need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 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1998, 59( 1) 14 Rimmington J Risks and the regulator: puzzles and predicaments 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 1995,73( B) : 173181 15 Nick Pidgen, Hood C, Jones
45、D, et al Risk perception M TheRoyal Society Risk: Analysis, Perception and Management Lon-don: The Royal Society, 1992: 89134 16 Nick Pidgen Technocracy, democracy, secrecy and error M Hood C, Jones D K C Accident and Design London: UniversityCollege London Press, 1996: 1611714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3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