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1中国古代史复习题第一章 原始社会1.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
2、决权。每个母系氏族公社有自己的名称、墓地,在社会生活中,崇敬共同的神祇或图腾。在婚姻关系上,禁止族内群婚,必须同别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氏族公社里,除了氏族公社成员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母系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具有共同的居住区。2.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
3、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 20 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
4、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中国古代史2第二章 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文献中夏人活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其中又以河南的洛阳平原以及登封、禹州一带和山西西南部汾水中下游一带为中心。考古工作者在上述地区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以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内涵比较典型,被分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和“东下冯类型” 、 “陶寺类型” 。疑古派的夏朝子虚乌有的极端观点被考
5、古发现推翻。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 2395 年到公元前 1625 年之间。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有两座宫殿遗址、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属于早期阶段,造型简单、质朴无文,其种类有爵、戚、戈、刀等。玉器有钺、戈、璋、刀、琮、圭等,这些青铜器和玉器中不少属于礼器和祭器,应该是当时“礼仪以为纪”的反映。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并没有揭开夏王朝的所有谜团,仅仅是我们认识远古社会的开始。2.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明的探索同 1 题。3.盟(孟)津之会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九年在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大会诸侯,不期而来的诸侯和部落首领据说有八百之多。在大会上,周武王举行了誓师仪式,诸侯都认为到了讨
6、伐商纣的时候,武王以:“女未知天命,未可也。 ”各诸侯听从武王调遣,班师而回。盟津之盟确立了周的盟主地位,从此,众多的诸侯都听从周的指挥,灭商已有充分的把握。4.牧野之战正当商纣王派大军远征东夷之时,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庸、蜀、羌、茅、微、卢、彭、濮等国,经孟津渡过黄河直抵商郊牧野。商纣王对来自西方的进攻并无准备。他仓促调遣军队,在牧野应战。商纣王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兵无斗志,临阵倒戈。牧野一战,商朝全军覆没,致使纣王自焚,商朝灭亡。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
7、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5.武王伐纣周武王姬发继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商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时,武王进攻朝歌。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商纣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吕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6.周公东征周武王灭商以后,对商的残余势力实行羁縻政策。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为诸侯
8、,利用他统治商的遗民。又将商的王畿地区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殷(今河南安阳)以东为卫,由管叔鲜驻守;殷都以西为中国古代史3墉,由蔡叔度驻守;殷都以北为部邶,由霍叔处驻守。三叔都是武王之弟,其任务是监督武庚和商的遗民,史称“三监” 。克殷后两年,武王病,后二年而崩,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企图,对周公极为不满,散布流言,认为周公将不利于年幼的成王,武庚见有机可乘,便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局势一度非常严峻。周公协调好内部关系后,亲领大军东征。他首先集中兵力诛灭武庚势力,又杀死管叔,流放蔡叔,至此消灭了叛乱的主
9、要势力。经过三年苦战,相继平定了东方诸国。这次战争的规模比武王伐纣时要大得多,战斗也艰巨得多。历史学家张阴麟指出:周公东征之后,周人的势力才达到他们的“远东” 。就周人向外发展的步骤而言,周公东征比武王克殷还重要。此后,周公将殷商遗民及其联盟各族赶到偏远地区,造成周初一次民族大迁移。鉴于管蔡之乱,周公又营建洛邑,将“殷顽民”迁到那里,派军队震慑。从此周朝有了两个都城:西部的镐京称为宗周,东部的洛邑称为成周,随后周公归政于成王。西周政权基本稳定。7.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发生后,宗周一片混乱。于是召公、周公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号称“共和行政” ,这是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古本纪年则说国人暴动后,厉王躲
10、在彘邑不敢返回都城。在这种情况下,朝政由名叫和者的卫国诸侯管理。是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1 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8.宗法制宗法制是周代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庶子分封。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则被分封到各地去当诸侯;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位,其余的儿子则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位,其余的儿子为士。嫡长子与众庶子有双重关系,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就是这样把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
11、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以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9.井田制所谓井田制有两层含义。一是田地的形状。一般田地由于中有阡陌、沟渠、道路,将田地分割为若干方块,很像井字形。因之井是田地的象形字,简化则为田。二是经营田地的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西周时期的田地都属于国家,都可以叫做“公田” ,这是广义的“公田” 。而分到土地的贵族往往又把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私田,再分割成小块,分配给一家一户农奴耕种,收获的产品归农奴所有。另一类为“公田” ,即狭义的“公田” ,贵族们则驱使农奴无偿地代耕这部分公田,其实质是一种劳役地租形态。公私
12、田的分配,儒家理想化的描述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这便是对井田制最形象的描述,但这种分配不过是儒家理想化的设想,未必是真实情况,但其中反映出来的劳役地租剥削方式却是当时的实情。10.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岛,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中国古代史4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
13、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 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西周时制定了繁缛的礼乐制度,以配合等级制度。礼的主要内容为各种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以及结婚、成丁喜庆典礼的仪式规定,有所谓吉、凶、军、宾、嘉等所谓“五礼” 。在各种礼仪中,为了配合仪程的进行,还编制演出各种相配合的乐舞。孔子曾盛赞西周的礼乐,称颂它“郁郁乎文哉” ,可见当时礼乐的完备。11.亳商汤的都城。汤灭夏后,建都于亳。相传有三处:谷熟为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蒙为北亳,汤受命为盟主之处,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偃师为
14、西亳,传说汤攻夏时所居,城市名亳州,在安徽)。汤所都之毫为南毫。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书所载,自汤起,在亳建都的共有 10 王,至仲丁始迁于嚣(即隞,今河南荥阳东北) 。12.敬天保民周公在康诰中阐述其“敬天保民”的思想。周公告诫康叔“敬哉!天威棐忱,民情大可见” ,强调“用康保民,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周公还说“若保赤子,惟民其康” ,即主张君主要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臣民,使民众安居乐业。 康诰中还提出了“惟命不于常”的命题。这是对传统天命观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周公天命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从小邦周战胜大邦殷这一历史事实,使周公意识到,上天不会把人间的王命无条件地永远赋予某家某姓,上天的意
15、志、命令是会改变的。这一思想观念也反映了周公作为政治家的忧患意识,并体现了周公天命观的理性精神。13.夏商周断代工程近年来,在夏商周史研究中,还需提到的是夏商周断代,特别是西周年代学的研究。由于自西周共和以前无确切纪年,造成我国文明初史若明若暗。长期以来,人们对武王克商之年开展攻关,但各种认识分歧甚大。 “夏商周断代工程”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聘任李学勤、仇土华、李伯谦、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组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权威专家 200 多人,就工程九大课题的 36 个专题开展联合攻关。该工程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西周确定比较准确年代;商代后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商代前期,提出比较
16、详细年代框架;夏代提出基本年代框架。该工程从 1996 年 5 月启动到 2000 年 11 月,历时四年多时间,终于向世人公布了一份三代年表。这份年表虽不能说是最后结论,但无疑代表了当今学术界的最高水平。关于武王克商之年,专题组提出公元前 1050 年至前 1020 年之间可作为武王克商年的参考范围,具体有前 1046 年、前 1044 年、前 1027 年三个方案。西周积年有 257 年、270 余年、277 年等不同说法,另外专家组还推算出商代始年为前 1598 年,夏代始年为前 2069 年(前 2071 年) ,取其近似值,估定为前 2070 年,正好在工程考古测年所取得的夏年始年范
17、围内。二、简答题1.周公旦述评。周公,姬姓,名旦,文王子,武王弟。自幼跟从父亲和兄长处理大小政务,西周初年的大事他都曾参与其中,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武王去世的时候,成王诵还是幼子,全靠周公辅佐。鉴于三监之乱的教训,周公决定营建洛邑,称为成周,西部的都城镐京把“殷顽民”迁到远离故土的地方,同时派兵震慑。周公辅政七年,天下基本平定,洛邑修建完工,成王也已长大成人,于是周公中国古代史5决定还政于成王。周公多次作文告诫兄弟子侄戒淫逸、礼贤人、尊天命、重民生。周公在辅政期间制礼作乐,不但奠定了周代政治规模,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按照孔子的说法,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有前后承袭的关系。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18、“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期间周公在成王六年的制礼作乐起了重要作用,他制定的礼乐制度是一个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伦理规范体系。周公把礼关注的重心从神事转向人事,改变了殷人尊神尚鬼的文化传统,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人间。周公处处强调天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获得天命要靠明德,明德的主要内容则是贤明的政治。周公列土分侯、制礼作乐,奠定周初统治规模,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政治文化遗产。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指出:没有周公制礼作乐,就没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因此,孔子考察比照三代制度文明后,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9、 ”2.周公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参考第一题3.简述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封诸侯,建藩卫。 ”也叫做“分土封侯”制。这种制度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在中央,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据周礼记载,周有六官,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冢宰就是宰相,统率百官,辅佐天子;司徒管理土地和户籍,其它官职都各
20、有职掌。现实中,辅佐周王的最高官职是卿士,其下有卿大夫。实行的是世袭制的世卿世禄制。地方行政制度则是分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保持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中国古代史6第三章 春秋战国一、名词解释1.春秋五霸春秋列国长期为掠夺土地、人口、财物征战不已。强国凭借武力成为诸侯盟主,所谓“春秋五霸”就是指在争霸角逐中出现的霸主。而春秋五霸有人认为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也有人认为是齐
21、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诸侯争霸加深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在客观上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因素的增长。2.弭兵之会春秋时代,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公元前 579 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不使用武力,互相救助危难,共同讨伐违命诸侯的盟约。结果,订约不到三年,公元前 575 年,晋、楚战于鄢陵,公元前 557 年,又战于湛阪。随后晋楚两国陷于内忧外患,小国更渴望和平。一时间,弭兵成为大势所趋。公元前 546 年,楚、晋、齐、秦、鲁、郑、卫、宋、许、陈、蔡、匠、邪、曹等 14 个国在宋都(河南商
22、丘)西门举行了弭兵大会。晋、楚两大国利用弭兵会议,以牺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瓜分了霸权,形成了均势。虽然如此,弭兵会议的举行,为小国赢得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此后 40 多年中,中原战争大为减少。3.葵丘之盟春秋时齐桓公主持的一次诸侯盟会。桓公在阻止戎狄、荆楚对中原侵犯和安定王室之后,于齐桓公三十五年(前 651)邀集鲁、宋、卫、许、曹诸国君于宋之葵丘(今河南民权)会盟。周襄王命卿士宰孔莅会,赐齐桓公祭肉。盟约规定:凡同盟诸侯都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等。4.合纵连横在齐、秦对峙时期,各诸侯国间产生了“合纵”
23、与“连横(衡) ”的斗争。因为南北方向为纵、东西方向为横,故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叫做合纵;而以三晋为主,东连齐而西抗秦,或西连秦而东抗齐,叫做连横。就策略而言:“合众弱以攻一强”谓之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谓之连横。随着斗争的发展,合纵连横的含意也在逐渐变化。至战国后期则变为:六国联合抗秦是合纵,六国分别投靠秦国是连横了。5.李悝变法法经战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春秋时代的世家大族几乎都已烟消云散。由于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化,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促使各国政治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兴起了一场变法运动。战国时代各国新兴的统治者,无不关注如何维护自己的威权
24、。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结构,各国纷纷变法。公元前 445 年,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是各国中起步最早的。李悝,魏国人,约生活于前455 年至前 395 年,是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在他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李悝主张取缔那些凭借世袭制无功受禄的贵族特权,把他们的财产、权力没收,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重新分配,使众多的贤才来为魏供职。此举使一些无功旧贵丧失地位,而大批出身庶族能为魏国作贡献的士人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古代史7推行以重农为主“尽地力之教”的政策。李悝主张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扩大农副生产。魏国地少人多,李俚制定
25、“尽地力之教”适应了魏国国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推行“平籴法” 。李悝认为粮价太贱,农民就会贫困;粮价太贵,则一般百姓负担不起。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不利于国家稳定与发展。因此,为防止商人盘剥小农,调动小农生产积极性,李悝推行了重农抑商的“平籴法” ,即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李悝的措施由于行之有效,巩固发展了小农经济,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制订法经 ,以加强法制。这是一部保护封建制度的法典。这部法经不仅集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而且是秦汉法律的张本,所以李俚被列为战国时代法家的始祖。改革军制,精选武士,实
26、行“武卒制” 。武卒由国家严格挑选,作为常备军成员。不仅有力地加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也为魏国培植了不少的小农和地主,有助于新型封建经济的发展。李悝开创的改革纲领,如废除旧贵特权,发展农业,提倡法制等,在当时都是具有普遍性的革新原则。变法为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奠定了基础。6.五德终始说又称“五德转移” 。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
27、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7.商鞅变法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秦、齐、韩、赵等国相继进行的改革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施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秦孝公继位后,奋发图强,发布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秦国的。商鞅生活于约前 390一前 338 年,出身于卫国旧贵族,姓公孙,名鞅,又叫卫鞅。后因在秦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商鞅带了李悝的法经入秦,在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使秦国一跃而为强国。商鞅两次变法
28、的主要内容有:奖励军功,打击世卿世禄制。新制规定:即便是国君亲属,若无军功也不得列人宗室属籍。奖励军功,对立功者,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实行军功爵制。爵位共分二十等级,最高为彻侯,最低为公士。按爵位高低相应地可占有土地、住宅、奴婢,以及享用车骑、服饰等。没有军功的人虽可以富有,但不能尊贵。禁止私斗,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刑罚。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凡境内居民均须登记于户籍,5 家为伍,10 家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若别家不告发,则 10 家同罪连坐;告发人,如同杀敌 1 人受奖,赐爵一级。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奖励耕织。规定凡使粮食和布帛产量超常的,
29、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 ,以工商为“末业” ,凡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招徕三晋无地农民到秦垦荒,不但给予田宅,而且免除三世劳役。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成年后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推行县制。合并乡邑等为县,全国统一划分为 31 县,县设令和丞,由国君任免,代替了以往的分封采邑制。中国古代史8废井田,开阡陌。平毁井田中的纵横疆界。奖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土地多少纳税。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制订秦律。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全国实行。烧诗书,禁游学。打击儒家复古思想,以便
30、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遭到嫉恨。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死后,秦惠王上台,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秦兵杀死,又处以车裂的极刑。商鞅的悲剧性结局,与秦国因商鞅变法而振兴,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8.长平之战秦国为争夺赵国上党郡,引发长平之战。赵派大将廉颇援韩,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 ,秦将白起、王龁猛攻长平,廉颇以逸待劳,坚守不出,双方对峙三年,不分胜负。秦施反间计,赵王中计,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毫无作战经验,公元前 260 年,赵
31、括轻率出击,结果被秦军切断后路,粮草断绝,围困四十六天,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被坑杀。9.马陵之战公元前 344 年魏国主盟“逢泽之会” ,韩国害怕魏国继续强大会吞并自己,未去赴会。魏国认为韩国背叛自己,公元前 342 年,魏惠王派兵大举攻韩韩向一直与魏争霸的齐国求救。齐派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救韩。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带了十万大军前来应战。公元前 341 年,孙膑以逐日减灶的办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庞涓果然中计,仅率轻骑追赶。追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时,被齐军包围,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接着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齐国和宋国军队围攻魏国。
32、马陵战后,魏国元气大伤。10.胡服骑射赵国居北方,东与中山国相连,东北邻东胡;北方、西北与林胡、楼烦、匈奴接壤。战国以来,赵在与边族“胡人”的战争中,屡遭失败,以致成为各国中国势较弱的一个。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位国君,他奋发图强、立志变法,决心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当时中原各国战争,以车战为主,甲士身着宽袍大袖,再披上笨重的铠甲,不利于山地作战。而同赵接壤的胡人都善于骑马射箭,衣装简便,在战斗中行动迅捷。赵武灵王提出实行“胡衣骑射”时,遭到了公族中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和他们反复辩论,指出衣着礼仪都是为了方便行事,治国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势制法制礼,他带头“胡服骑射” 。改革的主要措施有
33、二:一是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那种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通过三种不同途径组建骑兵:其一是“招骑射” 。改变以往按地区和兵籍征召和编组士兵的办法,而在接近边胡地区,招募有骑射基础的赵民当骑兵。其二是“建骑邑” 。在赵国境内一些水草丰盛、适于骑兵训练的地方,建设专门集训骑兵的军事基地。其三是“致胡兵” 。即收编胡兵,招引、改编胡人的骑士以补充赵军。“胡服骑射”获得巨大成功。新骑兵部队组建后不久,就战败林胡、楼烦, “辟地千里” ,还屡次攻陷并最终消灭了中山国。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从此,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11
34、.初税亩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 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中国古代史9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 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1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 ,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35、,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春秋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
36、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二、简答题1.春秋争霸的具体情况?它说明什么问题?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 770 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 476 年,为春秋时期。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春秋列国长期为掠夺土地、人口、财物征战不已。强国凭借武力成为诸侯盟主,出现了“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诸侯争霸加深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在客观上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奴隶制的瓦
37、解与封建因素的增长。此时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所以说春秋争霸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2.孔子对中国文献的贡献。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时向弟子传授。 论语所涉及的有易 ,有书 ,有诗 。虽然有“礼” ,却不是简册(书籍) 。据礼记杂记下 “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 士丧礼于是乎书” ,那么仪礼诸篇虽出在孔子以后,却由孔子传出。孺悲这人也见于论语 ,他曾求见孔子,孔子不但以有病为辞不接见。还故意弹琴使他知道是托病拒绝,其实并没有病
38、。但孺悲若是受哀公之命而来学,孔子就难以拒绝。 论语没有谈到春秋 ,然而自左传作者以来都说孔子修春秋 ,孟子甚至说孔子作春秋 。 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记载孔子出生的年、月、日, 左传春秋也记载孔子逝世的年、月、日;而公羊春秋 、 谷梁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 , 左氏春秋则止于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三种春秋 ,二种记载孔子生,一种记载孔子卒,能说春秋和孔子没有什么关系么?我不认为孔子修过春秋 ,更不相信孔子作过春秋 ,而认为目前所传的春秋还是鲁史的原文。尽管王安石诋毁春秋为“断烂朝报”(初见于苏辙春秋集解自序 ,其后周麟之、陆佃以及宋史王安石传都曾经记载这话) 。但春秋二百四十
39、年的史事大纲却赖此以传。更为重要的事是假若没有春秋 ,就不会有人作左传 。春秋二百多年的史料,我们就只能靠地下挖掘,总而言之,古代文献和孔子以及孔门弟子有关系的,至少有中国古代史10诗 、 书 、 易 、 仪礼 、 春秋五种。3.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观点并比较其异同。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的主要观点: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是“仁” 、 “礼” 、 “中庸” ,而“仁”居于核心的地位,孔子以仁为中心建立了儒家伦理学。对于统治者来说,能够宽以待民,惠以使民、勿行
40、苛政,就算“仁人” ,其所施政就算“德政” 。“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也不乏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信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意即加强主体道德修养以符合社会性的道德规范,这就涉及“仁”与“礼”的关系。在孔子看来, “仁”与“礼”是一对矛盾,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但孔子更重视对于道德主体精神 “仁”的培植,以给“礼”注入一种内在的新精神、新生命。认为人若缺乏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单纯凭借社会性的外在约束。其效力是非常有限的。 “中庸”是一种修养方法,讲究“不偏不倚” 、 “执两用中”
41、 、 “适量守度” ,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矛盾、避免冲击、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力倡“仁政” ,反对暴政。孟子倡导的仁政,实际上就是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这是一条有利于当时社会封建化的主张。此外,孟子的仁政说在政治上主张“尊贤使能” ,在军事上主张: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他认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或变更的最根本的因素,这就是所谓“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孟子看来,天子、诸侯、大夫、国家都是可以改立变置的,只有民众是无可改换的,因而人
42、民是最根本的。墨家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墨子认为“尚贤” (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应“一同天下之义” ,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 “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
43、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墨家可是说以利为先,义利并重。墨子 “尚利”与“贵义”,但以“尚利”为第一要务,墨家在“尚利”的前提下,又提出“贵义”而“天下之利”才是最终目的,而道义、原则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他们所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利他主义,公而忘私。墨家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治”和“富”。而儒家是义重于利,不忽视利,“利者,义之和”。儒家重视“仁义”众人皆知。但他们同样是重视物质利
44、益的,孔子就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一方面谈“君子谋道不谋食”,另一方面也用物质利益激发学生:“学也,禄在其中矣。”孟子也政事主要是发展经济以足“财用”,“无政事则财用不足”,“无恒产者则无恒心”。但是相对来说,儒家还是更加重视义的,要求对利要有节制,要以义制之。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说,如果对人们求利的行为毫不限制,必然造成许多怨恨。可见,对富贵他们是不舍弃和反对的,只是不能“不义”而已。墨家崇尚朴质,反对礼乐和文明,在义利关系上义利并重,但反对私利私义,提倡公利公义,提倡先人后己,由人及己,而儒家更重实用,由己及人,由近及远,较为切合人性伦理的实际,故更为人所欢迎,为
45、当世所遵从,也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中国古代史114.评论春秋战国政治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
46、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5.战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
47、的完成,在各诸侯国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与秦汉大统一国家相似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中央集权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就是郡县制。早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为县。县和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直接统治。到春秋后期,晋国把县制推行到内地,一些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在封邑内也设县管理,县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成为地主政权的地方行政组织。郡在春秋末期才有,最初出现在晋,设在新得的边地。由于那里是偏僻之地,面积要比县大,但地位比县低。后来由于这些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就在
48、郡下划分县,产生了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由于郡县制便于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所以进入战国后,魏、赵、韩、燕、秦等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郡最初设在边地,具有边防作用,所以一郡的长官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往往由武官来充任,有征发一郡壮丁出征的权力。县为从属于郡的地方组织,县的长官叫做令,郡县制的推行,使各国形成了中央、郡、县、乡等一套比较系统和健全的行政机构,郡和县的推行,使各国形成了中央、郡、县、乡等一套比较系统和健全的行政机构,郡和县的长官由中内委任,国君进直接掌所握着郡、县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在奴隶制政权中,世袭的卿大夫平时担任各种文官,战时又是统帅军
49、队的将领,文武不大分职,封建政权建立后,出现了文武分职的专职的官吏,在国君之下设有相和将,相是百官之长,协助国君处理全国的政务。将是武官之长,负责领兵打仗。官分文武,适应了当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要求,因为处理政务要有一定的政治能力,指挥作战又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同时分散了大臣的权力,可以起互相监督的作用,便于国君控制。到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战国时期,国君已遍用玺印,玺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到了国君手中。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这一套中央集权制度,成为秦汉统一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中国古代史12第四章 秦汉一、名词解释1.约法三章公元前 206 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 46 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