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史伯对桓公问.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8849009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伯对桓公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史伯对桓公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史伯对桓公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史伯对桓公问一 国语国语,是 中 国 最 早 的 一 部 国 别 史 著 作 。 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篇,大致成书于战国楚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国语是一部历史文集汇编,关于春秋八个国家史事的记载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为当时各国史官所记载,再经整理润色而成,至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其所记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且其记叙涉及

2、到边远地区,也记载了诸如经济、制度、风俗等方方面的内容,可补左传之阙 国 语 记 录 了 周 朝 王 室 和 鲁 国 、 齐 国 、 晋 国 、 郑 国 、 楚 国 、吴 国 、 越 国 等 诸 侯 国 的 历 史 。 上 起 周 穆 王 十 二 年 ( 前 990) 西 征 犬 戎 ( 约 前 947 年 ) ,下 至 智 伯 被 灭 ( 前 453 年 ) 。 包 括 各 国 贵 族 间 朝 聘 、 宴 飨 、 讽 谏 、 辩 说 、 应 对 之 辞 以及 部 分 历 史 事 件 与 传 说 。 国 语 在 内 容 上 有 很 强 的 伦 理 倾 向 , 弘 扬 德 的 精 神 , 尊 崇

3、 礼 的 规 范 , 认 为 “礼 ”是 治 国 之 本 。 而 且 非 常 突 出 忠 君 思 想 。 国 语 的 政 治 观 比 较 进 步 , 反 对 专 制 和 腐 败 ,重 视 民 意 , 重 视 人 才 , 具 有 浓 重 的 民 本 思 想 。 国 语 记 录 了 春 秋 时 期 的 经 济 、 财政 、 军 事 、 兵 法 、 外 交 、 教 育 、 法 律 、 婚 姻 等 各 种 内 容 , 对 研 究 先 秦 时 期 的 历 史 非 常 重要 。二 创 作 背 景关 于 国 语 的 作 者 是 谁 , 自 古 至 今 学 界 多 有 争 论 , 现 在 还 没 有 形 成

4、定 论 。 司 马 迁最 早 提 到 国 语 的 作 者 是 左 丘 明 ( 左 丘 失 明 , 厥 有 国 语 ) , 其 后 班 固 、 李 昂 等 都 认为 是 左 丘 明 所 著 , 还 把 国 语 称 为 春 秋 外 传 或 左 氏 外 传 。 但 是 在 晋 朝 以 后 , 许多 学 者 都 怀 疑 国 语 不 是 左 丘 明 所 著 。 直 到 现 在 , 学 界 仍 然 争 论 不 休 , 一 般 都 否 认 左 丘 明是 国 语 的 作 者 , 但 是 缺 少 确 凿 的 证 据 。 普 遍 看 法 是 , 国 语 是 战 国 初 期 一 些 熟 悉 各 国 历 史的 人 ,

5、 根 据 当 时 周 朝 王 室 和 各 诸 侯 国 的 史 料 , 经 过 整 理 加 工 汇 编 而 成 。 国 语 按 照 一定 顺 序 分 国 排 列 , 在 内 容 上 偏 重 于 记 述 历 史 人 物 的 言 论 。 这 是 国 语 体 例 上 最 大 的 特点 。三 相关人物介绍1. 史伯- 西周末期人。中国西周末期思想家,生卒年不可考。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重臣。此 人 是 西 周 末 年 的王 朝 太 史 伯 阳 父 , 亦 称 史 伯 。 西 周 太 史 , 老 子 、 孔 子 之 前 二 百 多 年 , 一 位 伟

6、大 的 思 想 家 ,不 为 常 人 所 知 , 此 人 在 中 国 思 想 史 、 哲 学 史 上 占 有 重 要 位 置 , 故 学 者 在 系 统 的 专 著 中 无不 提 及 。2. 郑桓公-姬姓郑氏名友, 西周末年周厉王少子,周宣王 异母弟。为周司徒,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一代国君。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前 774 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 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后死于犬戎破镐京之战。子郑武公即位,从周平王东

7、迁,传国至十三世郑幽公,为韩国所灭。3. 周幽王- 周 幽 王 是 周 宣 王 的 儿 子 , 西 周 末 代 君 主 。 姬 姓 , 名 宫 湦 ( 湦 一 作 涅 、 湼 ) 。出 生 于 周 宣 王 三 十 三 年 ( 公 元 前 795 年 , 据 干 宝 搜 神 记 记 载 ) 。 宣 王 四 十 六 年( 公 元 前 782 年 ) 即 位 , 以 明 年 为 元 年 。 继 位 后 , 自 然 灾 害 严 重 , 泾 、 渭 、 洛 三川 皆 震 。 他 贪 婪 腐 败 , 重 用 为 人 佞 巧 , 善 谀 好 利 的 虢 石 父 进 行 专 利 。 又 废 嫡 立庶 , 废

8、除 申 后 及 太 子 宜 臼 , 立 褒 姒 后 及 其 子 伯 服 为 太 子 , 并 加 害 太 子 宜 臼 , 致 使 申侯 、 缯 侯 和 犬 戎 各 部 攻 周 。 周 幽 王 为 取 悦 褒 姒 , 数 举 骊 山 烽 火 , 失 信 于 诸 侯 。 结 果 ,被 犬 戎 兵 杀 死 于 骊 山 之 下 , 西 周 灭 亡 。四译文桓公说:“ 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 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 现在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

9、己相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音律使它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于是产生了千种品位,具备了上万方法,计算成亿的事物,经营万亿的财物,取得万兆的收入,采取无数的行动。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用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

10、顶点了。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财货,选择敢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吏,处理众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专门喜欢同一。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要想不衰败,可能吗?五赏析1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果:美味。译文声音只有一个调就没有什么可听的,颜色都一样就不成文彩,味道都一样就谈不上美食,事物单一就没有比较。赏析周太史伯与郑桓公讨论周朝的兴衰大势。太史伯对形势和国家前景的分析,从天命出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着眼落点在人

11、事。和谐才能生万物,相同就不能发展,就像声音单一没有音乐,色彩单一没有文彩,味道单一没有美食,事物单一就不能比较一样。执政者闭目塞听,拒听不同意见,只能导致国家衰亡。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思想。他说: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 ,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 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以他平他谓之和”,即要求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和谐,如 “和五味以调口”、“ 和六律以聪耳”六艺术手法1.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和”与

12、“同”对立统一起来,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先秦哲学中一对重要的矛盾范畴。2.多处运用了-譬喻,“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等运 用 联 想 力 ,找 出 与 所 要 描 写 的 对 象 有类 似 特 点 的 事 物 来 比 喻 说 明 。3.引 用 , 史 伯 不 仅 引 用 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古训作为历史依据,更以大千世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作为理论依据,来论断专制统治的必然衰败。七课后习题1. 他 提 出 了 “和 实 生 物 , 同 则 不 继 ”的 命 题 。 “和 ”是 指 事 物 多 样 性 的 统 一 , “故 先 王 以 土与 金 、 木 、 水 、 火 杂 , 以

13、 成 百 物 。 ”它 是 百 物 构 成 的 法 则 ; “同 ”是 指 无 差 别 性 的 单 一 事物 , 如 不 与 另 一 事 物 相 “和 ”, 就 不 能 产 生 出 新 的 事 物 来 , “若 以 同 裨 ( 益 ) 同 , 尽 乃 弃矣 。 ”指 出 西 周 行 将 灭 亡 , 原 因 是 周 王 “去 和 而 取 同 ”, 即 去 以 直 言 进 谏 的 正 人 而 信 与 自己 苟 同 的 小 人 。 史 伯 第 一 次 区 别 了 “和 ”与 “同 ”( 见 和 与 同 ) 的 概 念 。 他 说 : “以 他 平他 谓 之 和 , 故 能 丰 长 而 物 归 之 ,

14、 以 同 裨 同 , 尽 乃 弃 矣 ”, 认 为 不 同 的 事 物 互 相 结 合 才能 产 生 百 物 , 如 果 同 上 加 同 , 不 仅 不 能 产 生 新 的 事 物 , 而 且 世 界 的 一 切 也 就 变 得 平 淡 无味 , 没 有 生 气 了 。 史 伯 的 这 个 思 想 带 有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和 朴 素 辩 证 法 因 素 。2. 文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 ,意思是万物相和相生,纷乱、争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但若单一无变化,万事万物就会停滞不前。正如声音单调不好听,颜色单一无色彩,一种味道就没有滋味。这里以羹与音乐来比喻、说明和乃对立因素之辅济,专壹则无和谐,无艺术,无审美。故同必至不和,而谐出于不一,对立互补,相反相成。还值得注意的是, 和实生物之生字,揭示了和的创构性或生成性,而这恰恰是单一之同所不具有的。对立互补、相辅相济之和 ,其价值,正在于这一过程能生成新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