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类型第十九章: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ppt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8846034
  • 上传时间:2019-07-14
  • 格式:PPT
  • 页数:27
  • 大小:3.14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十九章: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ppt
    资源描述:

    1、第19章,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病毒感染要素 病毒的致病性机体的感受性:种属特异性;后天获得的免疫状况;,一、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一)病毒的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传播,在特定条件下直接进入血液(输血、机械损伤、昆虫叮咬等)而感染机体。所引起的感染,叫水平感染(Horizontal infection)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 经胎盘、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母亲)传播给子代(胎儿/新生儿)的传播方式。导致的感

    2、染,称为垂直感染( Vertical infection),水平传播途径:呼吸道:表面感染(流感病毒) 、全身感染(麻疹病毒 ) 消化道:表面感染(轮状病毒) 、全身感染(Poliovirus )泌尿生殖道:性接触(HIV)眼结膜:肠道病毒70型皮肤损伤:注射、输血、叮咬、咬伤、机械损伤 垂直传播途径:胎盘:先天性感染;产道:围产期感染; 常见的与胎儿先天性感染有关的病毒:风疹病毒;CMV;HSV;HIV;HBV,病毒的传播途径,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二)病毒的体内播散方式,局部感染 local infection 病毒侵入机体后,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 全身感染 systemic infect

    3、ion 从入侵部位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到达远离入侵部位播散进入机体血液系病毒血症(viremia),(三)病毒的感染类型,显性、隐性感染,急性、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隐性感染(inapparent or subclinical infection),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 形成原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较强,病毒不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伤;或最终不能侵入靶细胞。意义:获得免疫力;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成为感染源;,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急

    4、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恢复后病毒被彻底清除,机体获得免疫力。如流感,甲肝等。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带,经常/反复有病毒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临床表现。,病毒能持续存在于体内的原因病毒Ag弱,不足以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病毒Ag变异,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识别;产生缺陷病毒;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病毒与细胞共存; 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细胞,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显性、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处于持续增殖状态,并不断排出体外。临床

    5、症状可有、可无。病程长(数月、数年、数十年),病毒慢性进行性损伤机体,并能检出病毒的存在。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显、隐性感染后,病毒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基因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增殖出病毒颗粒,出现显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又称迟发病毒感染(delay infection);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经过长期潜伏(数月、数年、数十年)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常见病毒引起:HIV AIDS;麻疹病毒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非常见病毒/待定致病因子引起:朊粒羊痒疫(scrapie

    6、),库鲁病( Kulu )等,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溶(杀)细胞性感染 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并于很短时间内大量增殖释放出病毒,引起细胞破坏、死亡。多见于裸露病毒 机制:- 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 破坏细胞溶酶体;- 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稳定状态感染 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短时间内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也不阻碍细胞代谢,呈稳定状态感染,称为非溶解细胞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 多见于出芽释放的包膜病毒机制:- 病毒增殖,改变宿主细胞膜成分 自身免疫宿主细胞死亡。- 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功能受损。,细胞增生与转化细胞凋亡 细胞基因自身指令发生的一

    7、种程序性死亡。病毒基因整合 包涵体的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胞质或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圆/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的团块结构,大小、数目不等,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II,III型超敏反应)受染细胞表面有V-Ag、细胞自身抗原暴露、交叉抗原成分、 IC沉积 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抑制 病毒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IFN, NK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定义:病毒或干扰素诱生

    8、剂刺激机体的多种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等),产生的抑制病毒增殖的糖蛋白。分类:,作用机理 不是直接杀灭病毒,IFN 细胞基因 抗病毒蛋白(蛋白激酶, 磷酸二脂酶, 2-5腺嘌呤核苷合成),自身和邻近细胞降解病毒mRNA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抑制病毒组装、释放,抑制病毒复制,中断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生物学活性:,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感染、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促进痊愈;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IFN作用特点:,产生早;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NK: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特点:不受MHC

    9、限制、不依赖Ab;可通过多种途径活化;杀伤机制:NK接触靶C释放穿孔素、TNF破坏受染C,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特异性Ab - 中和Ab、非中和Ab;- IgM、IgG、IgA; 中和Ab作用机制: i. 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吸附细胞; ii. 病毒+中和AbIC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iii. 包膜病毒+中和AbIC激活补体,溶解病毒;,IgM、IgG、IgA特点比较:IgG: MW小,可通过胎盘;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中和能力比IgM强;IgM:MW大,不能通过胎盘。出现最早;中和能力不如IgG强,固定补体能力强。IgA:分泌型IgA(SIgA),粘膜固有层浆

    10、细胞产生,在局部中和病毒,阻止病毒从局部粘膜侵入,局部免疫起主要作用。,细胞免疫: 主要靠CTL、致敏TC释放的多种淋巴因子发挥作用,CTL作用机制: 分泌穿孔素(溶C素)在受感染的靶C膜上形成小孔/通道 C受损。分泌细胞毒素,CTL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C裂解或凋亡,淋巴因子: 致敏TC(CD4+TC)CK(-IFN,TNF,IL-2等) TC(CTL,Th),NK,巨噬C淋巴毒素直接破坏V;巨噬C趋化因子, 移动抑制因子, 活化因子 吸引巨噬C,集中于V感染部位,限制V扩散、吞噬、 杀灭V。,3.免疫病理作用: 涉及II,III型超敏反应,C表面的V-Ag 细胞暴露的自身抗原,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损伤宿主C,肾毛细血管基底膜蛋白尿,血尿 V-Ag+Ab 关节滑膜关节炎肺部支气管炎、肺炎,A.,B.,IC,本节要点,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简述病毒感染的类型。 潜伏感染、持续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垂直传播的概念 干扰素概念、种类、抗病毒作用机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十九章: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884603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