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模块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第一部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感觉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 认识的起点。 感觉的分类 从感觉器官来划分可分为:从感觉器官来划分可分为 外部感觉:视觉、听 觉、嗅 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阀限1 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阀限:能够引起人们感觉
2、的刺激范围2 绝对感受阀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3 差别阀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4 感受性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2)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暗适应:由明 暗视觉的感受性的提高;“如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 时对比、继时对比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如 视觉后像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如盲
3、人的听 觉更灵敏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 红的暖觉(二)知觉 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 脑对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分 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要理解似动知觉的四种形式: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4社会知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近因效 应5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社会知觉的几种偏差:社会刻
4、板印象:概括群体的特征并用于每个人中。轮晕效应(光环效应):有某种特征就会对其他特征作出相似判断。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投射效应:自己怎样也认为别人怎样。 (自私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很自私。 )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1.实物直观:在感知实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5、2.模像直观: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 图 表、幻灯片、 电影、 录像、电视),形成表象。3.言语直观:在生动形象的语言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方式。 感知规律在在直观教学中的应用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 观方式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 观对象的特点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 观察习惯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涵义:观察是人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称“思维的知觉”观察力的培养:2011简答(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
6、察的前提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具体的观察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而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观察结束后,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6)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二、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记忆的概述含义: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记忆的分类1、按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 0.251 秒 容量 920bit(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m
7、in 内7 组块2(米勒提出了组块概念,认为信息是以组块来计算的)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办法。(3)长时记忆1min 容量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有意编码中的语义编码。2、按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划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3、按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程序性知识记忆4、按有无意识参与,分为有意记忆、无意记忆记忆的品 质 :1.记 忆 的 敏 捷 性 记 忆 的 速 度 和 效 率 特 征2.记 忆 的 持 久 性 记 忆 的 保 持 特 征3.记 忆 的 准 确 性 记 忆 的 精 确 特 征 (
8、最 重 要 )4.记 忆 的 准 备 性 记 忆 的 提 取 和 应 用 特 征( 二 ) 记 忆 的 基 本 过 程 识 记 保 持 再 认 或 回 忆 or 编 码 存 储 提 取识 记 :1、 识 记 的 概 念 : 个 体 获 得 知 识 经 验 的 过 程 具 有 选 择 性2、 识 记 的 分 类 : 按 识 记 有 无 目 的 性 , 分 为 有 意 识 记 、 无 意 识 记按 识 记 材 料 的 性 质 和 识 记 的 方 法 , 分 为 机 械 识 记 和 意 义 识 记3、 影 响 识 记 效 果 的 因 素1) 有 无 明 确 的 识 记 目 的 和 任 务2) 识 记
9、 时 的 态 度 和 情 绪 状 态3) 活 动 任 务 的 性 质4) 材 料 的 数 量 和 性 质5) 识 记 的 方 法保 持 与 遗 忘 1、 保 持 : 已 获 得 的 知 识 经 验 在 人 脑 中 的 巩 固 过 程2、 遗 忘 概 念 : 识 记 过 的 内 容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不 能 或 错 误 的 恢 复 或 提 取 都 叫 做 遗 忘3、 遗 忘 规 律 : 最 早 对 遗 忘 进 行 研 究 的 是 德 国 心 理 学 家 艾 宾 浩 斯 , 他 提 出 了 “遗忘 曲 线 ”, 说 明 遗 忘 的 规 律 是 : 遗 忘 的 进 程 是 不 均 衡 的 ,
10、其 趋 势 是 先 快 后 慢 , 呈 负 加 速型 , 并 且 到 一 定 程 度 就 不 在 遗 忘 了 。4、 影 响 遗 忘 进 程 的 因 素1) 、 学 校 材 料 的 性 质2) 、 识 记 材 料 的 数 量 和 学 习 程 度 ( 过 度 学 习 达 到 50%, 记 忆 效 果 最 好 )3) 、 记 忆 任 务 的 长 久 性 和 重 要 性4) 、 识 记 的 方 法5) 、 时 间 因 素6) 、 情 绪 和 动 机5、遗忘的原因:前摄抑制、厚摄抑制、双重抑制回忆和再认1、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从新呈现出来的过程根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无
11、意回忆和有意回忆2、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他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三 ) 记 忆 规 律 在 教 学 中 的 应 用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1、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2011 简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度,过度学习达到 50%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校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
12、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7、掌握复习的度,过度学习达到 50%三 、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 ) 想 象 概 述想象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分类(1)按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按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空想(3)按内容是否新颖,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想象的加工方式: 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二 ) 再 造 想 象 及 其 产 生 的 条 件再 造 想 象 概 念 : 根 据 词 语 或 符 号 的 描 述 、 示 意 在 头 脑 中 形 成
13、与 之 相 应 的 新 形 象 的过 程 。再 造 想 象 的 产 生 条 件 :1、 丰 富 的 表 象 储 备2、 为 再 造 想 象 提 供 的 词 语 及 实 物 标 志 要 准 确 、 鲜 明 、 生 动3、 正 确 理 解 词 语 与 实 物 标 志 的 意 义( 三 ) 创 造 想 象创造想象的概念: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务叫做原型)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7、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
14、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四 ) 想 象 力 的 培 养1、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观 察 , 丰 富 学 生 的 表 象 储 备2、 引 导 学 生 积 极 思 考 , 有 利 于 打 开 学 生 想 象 的 大 门3、 引 导 学 生 努 力 学 习 科 学 文 化 知 识 , 扩 大 学 生 的 知 识 经 验 以 发 展 学 生 的 空 间 想 象 能 力4、 结 合 学 科 教 学 , 有 目 的 的 训 练 学 生 的 想 象 力5、 培 养 和 保 护 学 生 的 好 奇 心 ,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积 极 的 幻 想6、 利 用 生 动 活
15、 泼 的 教 学 形 式 唤 起 学 生 的 想 象四、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一)思维概述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 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 知过程。 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借助媒介来认识,如号脉(2)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规律概括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如定理、法则 思维的类型:(1)按照思维发展水平知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 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 觉思维(灵感现象)(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
16、常规思维(运用已学公式解答)、创造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人类知识最基本的成分)、判断、推理 思维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多角度思考)与深刻性(深入、抓住事物本 质 )(2)思维的独立性(不盲从他人伽利略)与批判性(不受自己情绪、偏爱影响)(3)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 举一反三)与敏捷性(思维迅速且正确)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二)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基础)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经验概括与科学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三)创造性
17、思维及其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 发散思维为 核心。(1)流畅性。观念多(2)灵活性(变通性)。多角度,如报纸可以拿来折飞机(3)独创性。不寻常不常规,如曹冲称象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 环境(2)留 给 学生充分 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和考 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 护好奇心(2)解除学生对答 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 视 非逻辑思 维能力(5)提供有创造性的榜 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 创造性思维策略(1)头脑风暴法(2)直 觉 思
18、维训练(3)发 散思 维训练(4)推 测 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措施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发展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 创造力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问题和问题解决1、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 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2、问题解决: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3、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关键) 检验
19、假设(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10 简答1)问题情境;2 )定势和功能固着;3 )原型启发;4)已有的知识经验;5)情绪和动机;6 )另外,个体认知结构、个性特征、 问题的特点六、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含义: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分类:按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意志)(二)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1、注意的广度(范围)同一时间内,知 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20、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时间的长短3、注意的转移4、注意的分配教师最重要的注意品质(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防止外部干扰,如保持教室的安静(2)讲究教学艺术,如声音抑 扬顿挫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集中(2)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如 课堂提问(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如上课初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课本上,形成有意注意;讲授新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重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有意注意等等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
21、后注意,提高学 习效率。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七、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22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环境和有机体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有集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有机体和环境的平衡。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
22、动作的分化、物体恒存、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7 岁)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思维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思维可逆、具体逻辑推理、去自我中心、守恒(标志)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成人)思维成熟标志皮亚杰认知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启示:首先,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其次,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部分 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一)情绪与情感概述情绪
23、情感概念: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情绪情感的组成: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 现(表情)、生理唤醒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看 p234情绪的分类1根据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人的基本情 绪分为快乐、悲哀、 愤怒、恐惧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 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分为心境、激情、应激(1)心境:微弱、持续时间较长、 带有弥漫性,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忧者见之则优(2)激情: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 绝望、恐惧、悲痛(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极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急中生智情感的分类:按社
24、会性需要的内容划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求知欲、好奇心等)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微笑表赞赏)、感染功能( 愤怒时的攻击)、 调节 功能(动之以情)(二)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冲 动性减弱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冲 动 性、两极性明显2、反抗情绪和逆反心理3、对异性的情感(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座右 铭等)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上台 紧张程度的过度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如对挫折的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宣泄、自我暗示等)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创设情境)二、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一)意志及其品质意志概念: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 识地根据目的、 动机调节 支配行为,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是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