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小屁孩 文档编号:8844059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_从传统到现代教学案例单元题目:土地养育着我们主题 2:在希望的田野上课题 1:从传统到现代学生实态:对于居住在城市里,或者城乡结合处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关于农业生产和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农具并不是很熟悉,也许在农村的亲戚朋友家里看见过或者使用过。因此,课前老师要布置学生进行观察、收集和调查活动,从农村收集一些常见的劳动工具,并了解这些工具的用途和用法,以及现在和过去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而体会到家乡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进步。教科书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中,第二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第 1 课。从传统到现代一课向学生展示了几件传统的劳动工具和几个传统劳

2、动和现代劳动的不同场景,从而是学生初步感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地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书中的图片、学生课前的收集和调查情况,以及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通过观察、交流、展示、体验等活动,是学会僧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感受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家乡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生准备:1、 收集各种各样的农具,了解其用途和用法。2、 收集有关农业生产的图片,向农村的亲戚朋友了解过去和现在农业生产的变化。教师准备:各种农具实物,或有关农业生产和劳动的图片。本课教学目标:1、 了解在长期的传

3、统农业生产中,人们发明的各种农具,体会家乡人民的聪明才智。2、 初步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3、 通过体验交流,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热爱劳动者、崇敬劳动者的思想情感。教学结构-_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 导入新课。2、 展示交流。3、 探究交流4、 小组合作5、 教师总结实施过程:(课堂实录)一、 导入新课:师:无数的劳动者在土地上辛勤地耕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你知道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获得食物的吗?生:他们采摘植物的果实。生:他们挖植物的块茎。 师:还有呢?生:捕捉一

4、些小动物。师:对。后来他们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到地上,还能长出新的植物,于是,他们开始学会了种植谷物。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吗?生:我知道,他们用木棒和石头做工具进行播种。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课外书中知道的。师:真不错。从此人类开始了刀耕火种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并且回使用畜力帮助生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那么,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同呢?今天我们学习从传统到现代一课。二、 展示交流师:通过课前的调查可收集活动,你认为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同?生: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生:劳动效率不同

5、。生:劳动的成果不同。师:你们分析得很正确。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发明和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有什么用途?生:这是我从农村的奶奶家找到的镰刀,奶奶说它是用来割庄稼的。生:我知道它还可以割草。生:这种工具叫锄头,我看见爷爷用它来锄去地里的杂草。生:这是镢头,爸爸说它可以用来刨垄沟。生:你们猜猜这种工具叫什么?有什么用?(示耙子)生:这不是猪八戒拿的大耙子吗,猪八戒用它打仗,农民叔叔用它来做什么呢?生:姥爷说它是用来搂平土地的。生:这是铁锹,它可以挖土。生:(示照片)老师我还知道,人们不仅使用一些自己制造的农具,有时还要用牛、马等牲畜来帮助劳动。你们看这是牛拉着犁在翻地。-_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6、。用牛拉犁耕地比人用镢头省力多了。谁使用过这些劳动工具?有什么感受?生:冬天时我用铁锹撮过雪。生:有一次在奶奶家,我跟爷爷用铁锹挖菜地,把手磨了一个水疱,很疼。生:有一回,我去农村的的叔叔家,看见叔叔在给菜锄草,我说“叔叔让我来试试吧” ,结果草没有锄掉几棵,却把菜苗铲掉了好几棵,惹得叔叔捧腹大笑。师:是啊,有些农具使用起来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有时还很费力。但是几千年来,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就是使用这些简单的手工农具和牲畜来生产粮食和蔬菜,满足人们需求的。谈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生:农民叔叔阿姨太辛苦了。生:粮食和蔬菜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师:对呀,正如古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锄

7、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讨论交流师: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了这么多的劳动工具,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并没有满足于使用简单的手工农具和使用畜力耕作,而是在不断地发明创造。观察书中的图,说说现代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有哪些变化?生:从图中我知道人们不再用牛耕地,而是用拖拉机耕地。生:我还知道有些地方不在用镰刀收割,而是用联合收割机,不但可以收割还可以直接脱粒。这样一定比手工收割快好几倍。师:你们观察得不错。我们家乡有用联合收割机的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生:是我们没有钱买吗?师:不是,这是由我们家乡的地理特点所决定的。我

8、们的家乡地处辽东半岛丘陵,很少有大片的土地,不适合使用联合收割机。在东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耕地、播种、收割和和脱粒,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那我们家乡有没有使用机械的呢?生:有,我爷爷家就是用拖拉机来耕地的。生:我大伯家用插秧机插秧,插得又快又好,省力多了。生:听叔叔说,稻田不用拔草,喷洒锄草剂草就死掉了,多好哇。生:我奶奶家还用牛耕地呢。生:我舅舅家每年还是人工播种哇。师:是啊,同以前相比我们家乡的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手工劳动和现代机械化生产相结合,是我们地区的一大特色。师:你认为传统农业生产好呢,还是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好?生:当时是现

9、代机械化农业生产好了,省时又省力。师: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也从简单的手工操作、畜力耕作,发展到现代机械化操作,农业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由于我们家乡的地理特点,传统的农业生产依-_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家乡的父老乡亲依然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传统的劳动工具,耕作在这一片沃土上,为家乡人民提供丰富的食粮。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人们一定会发明和创造出小型的、适合我们地区的机械农具来,改变家乡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的局面。四、小组合作师: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制作一张关于农具发展变化历史的年表,可以画实物年表,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

10、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年表。师:请各小组把你们制作的年表展示给大家。生:我们小组制作的实物年表,请看。 (略)生:我们小组制作的文字年表,请看。时 间 远古时代 后 来 现 代农 具 石器,木棒镰刀、铁锹、镐、锄头、耙子、犁、镢头、手推车。镰刀、铁锹、镐、锄头、耙子、犁、镢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打药机。师:从这些年表中,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农业生产的工具越来越先进。生:我发现生产工具越来越多了。五、教师总结师:农业生产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人类从徒手劳动,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使用农业机械,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着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反思:-_劳动

11、者的创造大连瓦房店市实验小学 周丽君单元题目:土地养育着我们主题 2:在希望的田野上课题 2:劳动者的创造学生实态:对农具来说,学生可能见过或使用过,但是对于四川省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来说,学生更加陌生,一是因为它们十分古老,二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所以,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都江堰和坎儿井的图片和资料,对它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教师也要阅读相关资料,查找有关的录象资料,或者制作相关的课件,以加深学生对着两个水利工程的了解,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科书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中,第二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第 2 课题。劳动者的创造向学生展示了气势雄伟的水利工

12、程都江堰和纵横交错的坎儿井,可以使学生领略这些水利工程的风貌,以及它们在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了解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更要结合家乡的实际,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发明和创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准备:查找有关都江堰和坎儿井的资料和图片,了解家乡和祖国各地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发明和创造。教师准备:与都江堰和坎儿井有关的资料和图片,以及录象资料和课件。本课题教学目标:1、 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少年宫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

13、简单了解家乡,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3、 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热爱劳动、崇敬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并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和骄傲。-_教学结构: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导入新课2、汇报交流3、拓展交流4、教师总结实施过程:(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不仅制造出简单的劳动工具,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农田,为促进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奠定了基础。在众多的水利工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及新疆的坎儿井。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劳动者的创造。二、汇报交流师:通过课前的调查和收集活动,你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了解多少?生

14、:我知道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处于岷江的中游,是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生:我还知道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带领人们修建的。师:你们说得都对。 (示都江堰的示意图)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 250 年,包括“鱼嘴”分水堤、 “金刚堤” 、 “飞沙堰”以及宝瓶口四项主要工程和数以千记的渠道和分堰。在都江堰,岷江水流被“鱼嘴”分成两股,外江以排泄洪水为主,兼有灌溉功能;内江以灌溉农田为主。千百年来,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造就了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现在,都江堰已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的都江堰水利

15、工程依然绽放异彩。(出示现在都江堰的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四川省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为李冰父子修建水利工程提供了条件。那么,在干旱少雨的新疆地区,人们是怎样引水灌溉农田的呢?生:我爸爸去过新疆旅游,听爸爸说那里的人们是靠一种叫坎儿井里的水来灌溉农田的。师:你们知道坎儿井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吗?生:是河水吧。生:也许是地下的水。师:你们说得都不对。生:那是哪来的水?师:是冰山上的雪水。新疆虽然地处干旱地区,但是冰山上融化的雪水,却给茫茫戈壁带来了勃勃生机。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表流动,会很快干涸的土地上渗透掉,或被强烈的阳光蒸发掉。所以,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戈

16、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来保存融化的雪水,供人们饮用和灌溉农田,使荒凉的戈壁,出现了一个个神奇的绿洲。所以,新疆的坎儿井与四川都江堰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是地下的暗渠,一个地上的明渠。师:你知道坎儿井与我们家乡的井有什么不同吗?-_生:我们家乡的井是一个一个的,各不相连,但是坎儿井是地下相通的。师:你说得对。 (示坎儿井的结构示意图,介绍坎儿井的构造)坎儿井由明渠、龙口、竖井、暗渠构成。坎儿井的挖掘一般是从下游的出水口开始,先挖一段地上的输水渠道(明渠) ,再挖出水口(龙口) ,然后向上游依次打若干土井(竖井) ,再到井下将各井之间打通(暗渠) ,这样一直插入地下水埋藏的潜水层满

17、载从这里将暗渠打通,这样地下水酒会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渗入暗渠里,一直流到坎儿井下游的龙口处。师:新疆丰富的农产,都离不开坎儿井水的灌溉,当你吃着甜甜的哈密瓜和葡萄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新疆神奇的坎儿井,更不要忘了发明坎儿井的劳动人民。三、拓展交流师: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修建了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坎儿井,那么我们家乡的人们有哪些创造和发明呢?生:听爷爷说,我们家乡没有太大的河流,所以,人们就在地上挖了一个个方塘,积存雨水和地下水,来灌溉农田,生:还有的挖井,利用井水来灌溉农田。生:(示图片)你们看,这上面的建筑像什么?生:我看像大桥,真漂亮。生:这不是大桥,听奶奶说这是以前

18、建造的水利工程叫渡槽,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生:我们家乡还有一些大水库,是建在河流上的,它把河水拦截起来,供人们灌溉。师:你们了解得真不少。家乡人民虽然没有创造出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但是,他们能利用我们地区的自然条件,挖井、挖方塘、修水库,灌溉农田,辛勤劳动,养育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我们也同样为家乡人民感到骄傲和自豪。师:劳动人民不仅发明了劳动工具,兴修了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方面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生:在电影中,我见过一种灌溉用的工具叫做水车,水车通过不停地转动,将水排进农田里。这是南方地区的水利设施,我们这个地方没有。生:在有些地方还实现了喷灌和滴灌,直接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到田地里,一按电闸

19、和开关,就可以浇庄稼。这样又方便,又省水,不易造成水的流失。生:听说在长江流域,农民伯伯还实行鱼桑互养,在池塘里养鱼,在池塘的周围栽桑树养蚕,利用蚕的粪便喂于鱼,一举两得,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其实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开展调查活动,更多地了解劳动人民的伟大贡献。四、教师总结师: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不断地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没有劳动人民的发明和创造,没有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就没有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教学反思:-_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大连瓦房店市实验小学 周丽君单元题目:土地养育我们主题 2:在希望的田野上课

20、题 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学生实态: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对于住在城市里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即使是农村的小学生也不是十分了解,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特别是市内的学生有的甚至连各种蔬菜都分不清楚。针对这种现状,在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开展调查和收集活动,结合家乡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地区的情况,广泛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美好憧憬。教科书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中,第二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第 3 课题。 本课通过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技术在农业

21、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新成就,并通过一段文字资料简要介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通过一张世界地图和两幅折线统计图,介绍了中国部分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通过阅图和阅读,就可以是学生对中国农业的现状有大概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依靠教材,并围绕本课的主题,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和世界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做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准备:-_1、 收集有关农业生产中的新成就的资料和图片,2、 查找中国产品进出口方面的一些资料。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本课题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新变化。2、 了解科学技术在农

22、业生产中的应用,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3、 知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4、 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间的理解。5、 形成对我国农业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发展态度,确信我国农业的明天回更加美好。教学结构: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 谈话导入实施过程:(课堂教学实录)第 一 课 时一、谈话导入:师:现在,我们冬天一般吃哪些蔬菜?生:吃白菜、菠菜、芹菜。生:还有西红柿、云豆、土豆。生:茄子、辣椒,韭菜。师:我们现在冬天吃到的蔬菜,跟夏天

23、几乎是一样的。但是,老师小时候冬天只能吃大白菜、土豆、酸菜、萝卜等蔬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是不是没有钱买?生:那时候没有卖的吗?师:是呀,我们这个地区一道到了寒冷的冬天,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冬天只能吃秋天储存的秋菜。那现在我们为什么能吃到各种夏季才能生长的蔬菜呢?生:我知道,现在人们盖了塑料大棚,使夏天生长的蔬菜在冬天也能生长。师:你说得对,现代农业不仅能使夏天的蔬菜在冬季里生长,而且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新鲜事,你们想知道吗?生:想。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一课。二、研讨交流:-_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那么,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农业生产发

24、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看书 1617 页。生:通过看书我了解到,我国有个农业科学家叫袁隆平,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培育出了优良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使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占到了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是 2 我国水稻生产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因此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水稻之父。生:我还看过根据他的事迹编写的电视剧呢。为了进行杂交水稻的实验,他曾经离开家乡到了海南,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和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带领科学技术人员坚持搞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我很佩服他。师:你们介绍得很详细。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许多多像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默默无闻地进行着科学实验,为我国农业生产

25、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师: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科学家们首先在培育和改良新品种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近年来,一批批优良的物种层出不穷,比如:花生新品种、高产蛋鸡、杂交西瓜新品种、瘦肉型猪等都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研制成功。除了在改变物种方面以外,现代农业还有哪些特点?生:改变种植技术。生:还有改变栽培与养殖的环境。师:你们说得对,能举例子说说吗?生:比如我舅舅家近几年就盖了两个塑料大棚,不但种植蔬菜,其中的一个大棚还栽上了黑李子、油桃,使这些菜呀、李子和桃呀,在冬季也能生长。不但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自己还增加了不少收入呢。生:我在电视上还看见过,在我们大连市还有一个现代化的无土栽培基地,那里的瓜果蔬菜,

26、不是种在土壤上,而是种在营养液里,全部实行科学化地管理。这样不仅加快了植物的生长、节约大量的土地,并且这里生产出来的蔬菜无毒、无害,堪称绿色食品,非常受人们的喜爱。生:在我的家乡海边,人们兴建了许多的饲养圈,养殖海参、基围虾和贝类。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海上资源,而且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对水产品的需求。现在,水产养殖已经摆脱了单纯的捕捞模式,发展成为养殖业,被称为“海上放牧” ,多有意思的名字呀!生:在农村的姥姥家,有很多邻居盖了鸡舍,大量地饲养肉鸡,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师:是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产量高,品种多,质量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三、教师总结:师:现在,人们把无土栽培称之为“绿色革命” ,海上养殖称之为“蓝色革命”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太空农业和太空农业科学可望诞生,陆地、海洋、太空三大农业系统互相交融和促进,将构成 21 世纪农业和农业科技进步的系统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