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寸口诊法.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8837646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寸口诊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寸口诊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寸口诊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寸口诊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寸口诊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 ,详于难经 ,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分配脏腑的几种学说比较表)(1)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2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

2、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2)寸口脉的分部及脏腑配属: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关。”即以高骨为标际(桡骨茎突),其稍为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这就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 ,按照素问脉要精微论所叙述的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

3、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大致均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变更。如难经以小肠 、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脉经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则以左寸候心 、膻中,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胆、膈,右关候脾胃,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3以上所举的几家学说,其分歧点在于大小肠和三焦,而主要的分候五脏的观点是一致的。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

4、:脾与胃。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这种分配方法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为原则的,即是体现了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的原则。但必须指出,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正如李时珍所说:“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分浮中沉,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门,以候各脏病的,这是因病情危急,而求其根本的一种办法。诊老人 、虚人、久病、产后等也可用此法。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5、,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 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4也。 ”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

6、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

7、 ,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4.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5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

8、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 地体会脉象,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6.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 、代、促脉。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 35 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