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诸城市201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1).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8836528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诸城市201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诸城市201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诸城市201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诸城市201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诸城市201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诸城市 2013 届高三 12 月月考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共 50,分)注意事项: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 A 或 B )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全球通史中提到“随着经济商品

2、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古代中国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C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D中央集权制确立2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主要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3 西都杂记称:“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依

3、据上述材料,以下理解分析正确的是A西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B西都城内商业活动已打破坊、市的界限C街衢是指当时北宋著名的商业街D西都的商业活动已取消了时间限制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 ,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一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世俗文化的兴起C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D租佃关系的出现5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 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 B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

4、的支配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6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皇帝观看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则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关注史书编纂 B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7有位学者把 17 世纪 40 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 文化途径迥异 D国力

5、对比变化8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 。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A技术支持 B原料的支持 C资本支持 D市场需求9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 “没有新的原则在 17 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 18、19 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这里“新的原则”是指A议会至上 B和平渐进 C自由平等 D分权制衡10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Al 个 B2 个

6、C3 个 D4 个11下表是 18301985 年英美进口关税率(%)下列关于英美关税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提高关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关税逐步降低A B C D12 1889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 ”此事说明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 B推行洋务运动需要改变纲常伦理C资本主义的萌芽 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1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

7、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1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 19 世纪 60 年代前的夷务 ,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 ,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15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侧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A19 世纪初期B19 世纪中期C20 世纪初期D20 世纪中期16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天石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 中国的辛

8、亥革命其实就是两百年前法国大革命的翻版,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致辛亥革命失败B作者主张革命就一定要和反动势力鱼死网破C作者在思考中国革命,与世界背景的问题无关D作者不是从人民本位的立场去回看这一段历史17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20 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每 5 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 1000 海关两A国民政府的倡导B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C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

9、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18下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它阐述的 “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D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19 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 ,蒋介石曾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1930 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国民大革命的失败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20近年披露的蒋

10、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 “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A1918 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B1919 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C1923 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D1940 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21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 ,也可以姓“社” ,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斯大林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A B C D22列宁在十月

11、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十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十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十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B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23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24 1937

12、年 5 月 24 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 ”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推行“以工代赈” ,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25 2010 年美国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出版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一书,从是否符合史实的角度看,最不可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A “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 B “对劳资关系置若罔闻”C

13、“浪费性支出严重” D “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 ”第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注意事项:1第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2答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其中 26 题 11 分,27 题 10 分,28 题 12 分,29 题 12 分,共 50 分。26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对旧有制度的调整是历史不断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 分)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 汉 ,也是一大 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结

14、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唐两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 分)材料二:“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 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2)材料二中旧体制“已拆卸 ”和“不能衔接的新制度 ”分别指什么?试分析“拆卸”时期的国内背景。 (4 分)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 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

15、”后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 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材料一:盛泽镇,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四方大 贾云集,镇 上陆续开设众多典当、钱庄,银钱交易盛行,商业资本活跃。醒世恒言施复夫妇故事即以此为发生地,施家本有一 织 机,凭 织绸度日,因织品上佳,群相购买,不十年,另置织机数十台,雇人织绸,成大织户。盛 泽镇终以“ 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 “绸都”之称。(1)根据材料一,概括“ 盛泽镇”经济发展特点。 ( 3 分)材料二:与“晋商” 、“徽商”

16、 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 “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 “徽商”成为封建集权 的附庸、成 为“ 红顶商人”的时候, “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张燮飞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2)据材料二指出,与“ 晋商” 、 “徽商”相比“闽商 ”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试结合福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分析原因。 (4 分)材料三:国家军事、行政消费 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 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

17、消费,奢侈性消 费大大超 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 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 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分析材料三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 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材料一:明清政府极力控制、 压迫商人阶层, 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全球通史(1)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材料二:“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

18、,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 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 贵起来了。 ”春蚕(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 分)材料三: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 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 败 ,毫无例外。蒋廷黻中国近代史(3)近代前期,有哪些先进中国人分别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 ”?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6 分)29阅读材料,回

19、答问题。 (12 分)材料一: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 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市的这 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 边住的是老 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 这里人性获得了最 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回野蛮人的境地。(1)材料中的“奴隶”和 “老爷”分别喻指什么?材料运用了哪些视角来观察当时的英国?(5 分)材料二:从 1763 年至 1914 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 挡的推动力和力量。(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科学革命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欧洲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欧洲“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材料三:近 500 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欧洲)大陆的崛起,此转变始于 15 世纪,在 19 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 19 世纪末对岸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其主导。(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 世纪末对岸的崛起”并在“上个世纪大半时间主导全球”的因素。 (3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