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頁.天水圍循道衛理中學教學進度表學年 : 2009 - 2010 ( 下學期 )科目 : 數學科 年級 :. 中一每循環週節數 : 6+1(温習堂) 總共節數: 42+7(温習堂) . 單元測驗日期:A 2 任教老師: (A) 凌嘉茵(胡嘉嘉 ) (B) 曾婉盈(胡嘉嘉) (C) 凌嘉茵(何嘉誠) (D) *胡嘉嘉( 何嘉誠) (E) 曾婉盈(何嘉誠) 第 5 課 數值與度量的估算 (6)教學進度週次日期由/至課時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指引 功課/IT 活動負責老師 A B C D E0.5 5.1 估算簡介A. 估算的概念B. 採用估算的原因完成本節後,學生應能 對估算有初步概念 探
2、究及認識日常生活中應用估算的例子 瞭解估值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了解採用估算的原因。本章教學重點在於 認識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估算策略。 判斷何時須作估算或計算出準確值。 選擇及運用適當估算策略估計數值,並鑑定結果的合理性。 選擇適當的計算工具進行運算,例如心算、筆算或使用計算機運算等。以概念圖讓學生對整課有完整的概念,順道向學生簡介不同的重整數字法及運算策略。重整數字法:四捨五入法、上捨入法、下捨入法、最左數字法(補充資料)運算策略:補償策略(加減/乘除)、轉移策略(加減/乘除)、集中數字法(相近數字加法-乘法)、相容數字法(陪養小點轉近似分數的數感)基礎 能夠準確使用各種估算策略中等能夠根據數
3、字的特性判斷估算策略進階在實際例子中判斷估算策略, 並對估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分析927/1|10/2 3 5.2 數值的估算策略A. 重整策略B. 補償策略C. 轉移策略D. 估算的進一步討論 學習運用不同的數值估算策略。 選擇適當的數值估算策略。 介紹不同方法來進行估算,指出不同估算策略所得的估算結果會略有不同。 指出重整策略的特點是以簡單的數字代替複雜的數字,以簡化含有繁複四則運算的數式。然後介紹使用四捨五入法、使用集中數字及使用相容數字這三種估算方法。p.5.47總複習 5Q5a,b,6a,7a,8a,9a,13,14,18胡嘉嘉第 2 頁. 介紹補償策略和轉移策略這兩種估算方法。 指出
4、須要按實際情況考慮進行上捨入或下捨入。 指出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及對所得估計值的準確度要求,來選擇適當的計算工具。1.5 5.3 量度A. 量度的近似性質B. 選擇合適的量度工具C. 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D. 選擇合適的準確度 理解所有量度值都只是近似值。 學習選擇合適的量度工具和度量單位。 學習選擇合適的單位和準確度。 介紹量度工具的刻度間距,讓學生理解真確值和量度值的意義。 指導學生按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量度工具、度量單位和準確度。5.4 量度的估算策略A. 基準策略B. 分拆重組策略C. 的估算 (刪去) 學習量度的不同估算策略,包括基準策略和分拆重組策略。 鼓 勵 學 生 利 用 基 準
5、 進 行 量 度 。 介 紹 不 同 的 量 度 估 算 策 略 , 並 利 用 例 題 展 示 如 何 適 當 的 運 用 該等 策 略 。 強 調 利 用 不 同 的 估 算 策 略 或 會 得 出 不 同 的 結 果 , 並 提 醒 學 生 留意 所 用 的 估 算 策 略 是 否 恰 當 。15.5 減低誤差的方法 學習如何減低量度所引致的誤差。 介紹四種減低量度所引致的誤差的方法。第 13 章 統計工作簡介 (1)教學進度週次日期由/至課時 章節 教學目標教學指引(主要透過假期工作紙自學,老師只作簡單講解 ) 功課/IT 活動負責老師 A B C D E13.1 統計簡介完成本節後,
6、學生應能 認識統計工作的不同步驟。 利用學校新增的外語課程作為例子,展示統計工作的不同步驟13.2 收集數據 學習收集數據的不同方法。 利用例子介紹收集數據的不同方法 與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不同方法的優點和缺點13.3 數據的種類 學習把數據分類為數值數據或非數值數據。 學習把數值數據分類為離散數據或連續數據。 利用例子展示離散數據和連續數據的性質 引導學生區別離散數據和連續數據10 22/2|10/3113.4 組織數據 學習使用頻數分佈表來組織數據。 學習透過適當地分組來組織數據。 介紹使用頻數分佈表來組織數據。 強調適當地分組的重要性P.13.20總複習 13胡嘉嘉第 14 章 簡單的統計
7、圖表和圖像 (一 ) (2)第 3 頁.教學進度週次日期由/至課時 章節 教學目標教學指引(主要透過假期工作紙自學,老師只作簡單講解 ) 功課/IT 活動負責老師 A B C D E14.1 簡單的統計圖表A. 棒形圖B. 折線圖C. 圓形圖完成本節後,學生應能 學習製作及闡釋棒形圖、折線圖和圓形圖。 重溫棒形圖及複合棒形圖的製作 配合例題介紹折線圖和圓形圖 利用例題展示如何計算圓形圖中各扇形的圓心角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67,幫助學生鞏固製作及闡釋圓形圖的技巧14.2 幹葉圖A. 幹葉圖B. 背靠背幹葉圖 學習製作及闡釋幹葉圖和背靠背幹葉圖。 強調幹葉圖可顯示原來的每個數據 提醒學生幹葉圖中
8、葉一欄的數據是按大至小、從左至右排列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67,幫助學生鞏固製作及闡釋幹葉圖的技巧14.3 組織圖A. 連續數據的分組B. 組織圖的製作 學習連續數據的分組方法。 學習組區間、組限、組界、組中點及組距的概念。 學習製作及闡釋組織圖。 介紹連續數據分組中的有關詞彙,包括組區間、組限、組界、組中點及組距 利用教學光碟中的教學工具示範組織圖與頻數分佈表的關係 透過活動 14.1 來探究組織圖的性質 引導學生指出棒形圖與組織圖的分別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68,幫助學生鞏固製作及闡釋組織圖的技巧14.4 散點圖 學習製作及闡釋散點圖。 介紹散點圖的性質 利用例題展示如何製作及闡釋散點圖1
9、022/2|5/3214.5 (刪去)利用電腦軟件製作統計圖表 (中一電腦科課程) 學習利用試算表製作簡單統計圖表。 介紹如何利用電腦軟件Microsoft Excel製作簡單統計圖表基礎從各種統計圖中直接讀取數據/資料中等從各種統計圖中直接讀取數據作運算,例如計算百分比製作幹葉圖進階製作背靠背幹葉圖及組織圖P.14.54總複習 14胡嘉嘉第 4 頁.第 12 章 簡易多項式的運算 (9)教學進度週次日期由/至課時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指引 功課/IT 活動負責老師 A B C D E1 12.1 正整數指數定律完成本節後,學生應能 以指數記數法表示一個數自乘若干次,並且能指出底和指數 運用正
10、整數指數定律化簡數式 重溫利用指數記數法來表示一個數自乘若干次的技巧,以及代數式的運算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29,幫助學生鞏固兩個正整數指數定律的概念P.12.34總複習 1212.2 單項式 理解單項式的意義。 理解係數和次數的意義。 老師可介紹單項式為只包含一個項的代數式112.3 多項式A. 多項式的基本概念B. 同類項和異類項C. 項的排列D. 多項式的值 理解多項式和常數項的意義。 理解多項式的次數的意義。 理解同類項和異類項的意義。 介紹一元多項式。 學習利用代入法求多項式的值。 先說明多項式的定義,以多個簡單的例題加強學生對係數、常數項、同類項和異類項的認識,特別增加係數為 1
11、及常數項為 0 的例子 以多個簡單的例題加強學生判別單項式及非單項式的能力 利用例題展示多項式中各項的係數及常數項 介紹如何按變數的升冪和降冪排列多項式 利用例題展示求多項式的值的技巧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14,幫助學生鞏固同類項及異類項的概念。1022/2|5/3111 8/3|19/3212.4多項式的加法和減法 學習多項式的加法和減法。 消除多項式的括號後,運用同類項的合併而進行多項式的加減法(刪除直式計算) 利用例題展示多項式的加法和減法 在多項式減法運算時,提醒學生消除- 號時,應把括號內各項的符號改成相反的符號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15,幫助學生鞏固多項式的加法和減法的技巧凌嘉茵第
12、 5 頁.118/3|19/34 12.5多項式的乘法A. 乘法分配律B. 二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 學習多項式的乘法。(刪除直式計算) 透過活動 12.2 展示乘法分配律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16,幫助學生鞏固多項式的乘法技巧 在多項式乘法運算時,可利用草稿輔助學生計算,草稿如下: (2x-3)(x+6)X x +62x +2x2 +12x-3 -3x -18草稿完成後,提醒學生必須將同類項合併,方為完成運算基礎加減法:兩個多項式的加減,當中可包含一元或二元、一次或二次的單項式,多項式項數不超過 3 項乘法:單項式 X 二項式或三項式 或二項式 X 二項式 (當中包含 1 至 2 項常數項)中等
13、加減法:三個多項式的加減,可涉及更多減法或負數的運算,當中可包含三元、三次以上的單項式,唯各多項式的項數仍然不超過 3 項乘法:二項式 X 二項式 (當中可不包含常數項)進階 多項式加減法和乘法混合第 11 章 與線相關的角 (9)教學進度週次日期由/至課時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指引 功課/IT 活動負責老師 A B C D E1222/3|31/32 11.1 與相交線相關的角A. 直線上的鄰角B. 同頂角C. 對頂角完成本節後,學生應能 認識不同類別的角,包括直線上的鄰角,同頂角和對頂角。 利用這些角的性質,求簡單圖形中的未知量。 學 生 已 學 習 平 角 的 概 念 。 老師可利用平角
14、來引入所有鄰角之和為180 學 生 已 學 習 周 角 的 概 念 。 老 師 可 利 用 周 角 來 引 入 同 頂 角 之 和 為 360 引 導 學 生 利用直角上的鄰角的性質 來 推 導 對 頂 角 的 性質。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55,幫助學生鞏固求與相交線相關的角的技巧 可先鼓勵同學以口述形式表達想法, 再輔以書面表達, 以鼓勵同學思考 強調書寫方法 , 例如同頂角應為(同頂角)360CBAP.11.34總複習 11胡嘉嘉第 6 頁.4 11.2 與平行線相關的角A. 由兩條線與它們的截線所成的角B. 由平行線與它們的截線所成的角 認識與相交線相關的角,包括同位角,錯角和同旁內角。
15、 探究與平行線相關的角的性質,並利用這些性質求簡單圖形中的未知量。 先 引 入 截 線 的 概 念 介 紹 由 兩 條 線 與 它 們 的 截 線 所 成 的 角 , 包 括 同 位 角 , 錯 角 和 同 旁 內 角 透 過 活 動 11.2 - 11.4, 讓 學 生 使 用 量 角 器 探 究 平 行 線 上 的 同位角,錯 角 和 同 旁 內 角 的 性 質 利用例題展示如何應用角的性質求圖形的未知 利 用 基 礎 技 巧 工 作 紙 55, 幫 助 學 生 鞏 固 求 與 平 行 線 相 關 的 角 的 技 巧1312/4|23/43 11.3 平行線的判定 認識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條
16、件。 介 紹 如 何 利 用 同 位 角 , 錯 角 和 同 旁 內 角 的 性 質 來 判 定 平行線基礎題目中只有一對平行線中等題目中有兩對或以上平行線進階題目中出現不只兩對交錯的線第 9 章 全等及相似 (6)教學進度週次日期由/至課時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指引 功課/IT 活動負責老師 A B C D E9.1 全等完成本節後,學生應能 認識全等平面圖形的概念。 讓 學 生 利 用 直 覺 的 方 法 , 判 斷 兩 個 圖 形 是 否 重 疊 , 從 而 掌 握 全 等 的概 念 。 利 用 圖 形 的 變換來 定 義 全 等 的 概 念 。9.2 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質 寫出全等三角形
17、的名稱 寫出全等三角形中的對應角和對應邊 求得全等三角形中的未知量 介 紹 全 等 三角形 的 性 質 。 強 調 按 全 等 三 角 形 中 的 對 應 頂 點 , 順 序 進 行 標 記 的 重 要 性 。 強 調 全 等 三 角 形 中 對 應 邊 和 對 應 角 的概念,這對解題尤其重要 。 單從全等式中先掌握有關兩個全等三角形的 6 項關係,例如 XYZABC關於 對應角1. 2. 3. 關於 對應邊4. AB=XY5. BC=YZ6. AC=XZ1312/4|23/439.3 (刪去)繪畫三角形 學習利用繪圖工具,根據已給的三角形資料繪畫三角形。 展 示 如 何 使 用 直 尺 、
18、 量 角 器 和 圓 規 來 繪 畫 三 角 形 。凌嘉茵第 7 頁.9.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 認 識 五 個 判 定 全 等 三 角 形 的 條 件 ,並 運 用 它 們 來 判 定 兩 個 三 角 形 是否 全 等 。 認識任意一個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條件均可固定一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 透過活動 9.1 - 9.3 來探究五個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條件:SSS,SAS, ASA,AAS 和 RHS。 利用例題分別展示全等三角形的五個判定條件。 強調並解釋 AAA 和 SSA 都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 鼓勵學生利用學習光碟中的技巧練習室進行有關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的練習。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19、 46,幫助學生鞏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提醒學生兩個直角三角形不一定以 R.H.S.判別它們全等,應細心觀察題目所提供的資料。最常混淆兩個 判別條件為 R.H.S.和 S.A.S.。9.5相似 認 識 相 似 平 面 圖 形 的 概 念 。 讓 學 生 利 用 直 覺 和 變 換 的 方 法 , 判 斷 兩個圖形是否重疊, 從 而 掌 握相 似 的 概 念 。 舉 出 日 常 生 活 中 相 似 圖 形 的 例 子 來 增 強 學 生 對 相 似 的 知 識 。9.6相似三角形及其性質 寫出全等三角形的名稱 認識相似三角形對應角相等及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 並 應 用 這些 性 質 解 決 簡
20、單 問 題 。 寫出相似三角形中的對應角和對應邊 透過活動 9.4 來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質。 強 調 按 相 似 三 角 形 中 的 對 應 頂 點 , 順 序 進 行 標 記 的 重 要 性 。 強 調 相 似 三 角 形 中 對 應 邊 和 對 應 角 的 概 念 , 這 對 解 題 尤 其 重 要 。 單從相似式中先掌握有關兩個全等三角形的 4 項關係,例如 XYZABC關於 對應角1. 2. 3. 關於 對應邊4. XZACYB1426/4|7/539.7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 認識三個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條件, 並 運 用 它 們 來 判 定 兩 個 三 角形 是 否 相 似 。 透過活動
21、 9.5 - 9.7 來探究三個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條件:AAA,三邊成比例和兩邊成比例且夾角相等。 利用例題分別展示相似三角形的三個判定條件。 鼓勵學生利用學習光碟中的技巧練習室進行有關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的練習。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47,幫助學生鞏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基礎題目中兩個三角形是分開的中等題目中兩個三角形是相鄰的進階題目中兩個三角形是重疊的第 8 頁.第 8 章 面積和體積 (一 )(4)教學進度週次日期由/至課時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指引 功課/IT 活動負責老師 A B C D E1 8.1 簡單多邊形的面積 完成本節後,學生應能 利用不同方法計算簡單多邊形的面積。 重溫一些常
22、見的簡單平面圖形的公式。 利用例題展示以下兩種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的技巧:(1) 分割法(2) 填補法1426/4|7/5 21510/5|21/518.2 棱柱A. 重溫體積的概念B. 棱柱的體積C. 棱柱的總表面面積 重溫體積的基本概念。 重溫利用公式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重溫棱柱的概念。 利用公式計算棱柱的體積。 認識棱柱的總表面面積的概念。 利用公式計算棱柱的總表面面積。 解決與長方體及棱柱的體積及表面面積相關的問題。 透 過 活 動 8.1 引 入 體 積 的 概 念 , 並 推 導 出 計 算 長 方 體 的 體積的 公 式 。 透 過 活 動 8.2 推導出計算棱柱的總表面面積的公式
23、。 強調棱柱的性質,並要求學生利用公式求棱柱的體積和總表面面積。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42,幫助學生鞏固求棱柱的 體積和表面面積的技巧。 在求取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 須提醒同學有關底及高的判斷。 使用分割法或填補法分析圖形或立體時, 應注意有關部份的增減。 同學應注意到角柱體的表面積及體積公式與均勻橫切面及高的聯繫。基礎 題目中的圖形可直接應用公式計算中等 題目中的圖形需利用分割法進行計算題目中的立體為一完整的角柱體進階 題目中的立體為不完整的角柱體 例: 空心 題目中的圖形經過旋轉處理。P.8.31總複習 8曾婉盈第 9 頁.第 10 章 坐標簡介 (5)教學進度週次日期由/至課時
24、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指引 功課/IT 活動負責老師 A B C D E10.1 序偶簡介完成本節後,學生應能 理解序偶的意義。 利 用 活 動 10.1 中 的 座 位 表 , 引入序 偶 的 概 念 。 建議有關序偶的其他日常應用, 如 棋 盤 上 的 格 線 和 演 奏 廳 的座 位 。 強調 (a,b)與(b,a)在直角坐標系統上代表不同的位置。P.10.53總複習 1010.2 直角坐標系統 認 識 直 角 坐 標 系 統 。 利 用 序 偶 表 示 直 角 坐 標 平 面 上 的 點 。 介 紹 直角坐標系 統 的 元 素 。 利 用 例 題 展示如 何 使 用 序 偶 來 表 示
25、及 閱 讀 直 角 坐 標 平 面 上 的點 。 提 醒 學 生 序 偶 中 排 列 次 序 的 重 要 性 。110.3 兩點之間的距離 計算直角坐標平面上位於鉛垂線或水平線上兩點之間的距離。 透 過 活 動 10.2 來 展 示 兩 點 之 間 的 距 離 與 其 坐 標 的 關 係 。 提 醒 學 生 兩 點 之 間 的 距 離 必 為 正數。 利 用 教 學 光碟中 的 教 學 工 具 來 展 示 求 兩 點 之 間 的 距 離 的 方 法 。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48,幫助學生鞏固求兩點之間的距離的技巧。2 10.4平面圖形的面積 計算直角坐標平面上平面圖形的面積。 重溫第 8 章中
26、求圖形面積的技巧,並應用這些技巧來求直角坐標平面上圖形的面積。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49,幫助學生鞏固求直角坐標平面上圖形的面積的技巧。1.5 10.5在直角坐標平面上點的變換A. 平移B. 反射C. 繞原點旋轉 學習點在直角坐標平面上經以下變換後所得出的影像:1. 向左方或右方、上方或下方平移2. 沿兩軸或平行 (或垂直) 於兩軸反射3. 繞原點旋轉 90 的倍數 利用例題展示經平移、反射及旋轉後所得的影像。 利用教學光碟中的教學工具來展示經不同變換後所得的點的坐標變化。 透過活動 10.3 或額外 IT 活動來探究直角坐標平面上一點經旋轉後所得的影像。 利用基礎技巧工作紙 50,幫助學生鞏
27、固不同變換的概念。1510/5|21/50.5 10.6極坐標系統 學習利用極坐標系統來描述點的位置。 先引入極坐標系統的日常應用。 利用例題展示如何在極坐標系統上表示點的位置。基礎 計算鉛垂線或水平線上兩點之間的距離懂得點的平移及反射中等 題目中的圖形面積可直接計算出來懂得點的旋轉進階 題目中的圖形面積需利用分割法/填補法來計算曾婉盈註: (1) 每課節數 不包括 測驗堂及溫習堂,小測的數量於備課節內再調節。 (2) 24/5 4/6 為補課節及溫習節(3) *負責老師的工作:搜集與課題有關的資源,構思教學策略,課堂活動設計 (如有 ),製作筆記 (如有 ),選定家課題目連印刷 (如有需要 )、製作功課評估小測及擬定單元小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