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2012 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测试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选择题(共 75 分。1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3135 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公元前 1792 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公元前 1792 年应是A公元前一千年代早期 B公元前一千年代后期 C公元前二千年代早期 D公元前二千年代后期2古罗马人发展了一些统治艺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从而获取较大的实际成果。这些 “统治艺术”包括崇尚军事征服主张法律治国确立基督教为国教 通过采邑改革,确立封建制度A. B. C. D. 3右图生动地反映了公元前 5 世纪中期罗马
2、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 习惯法 成文法 公民法 万民法A B C D4.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更是雅典灿烂古文明的历史见证,它建成于下列时间轴的哪一阶段前 8 世纪 前 7 世纪 前 6 世纪 前 5 世纪 前 3 世纪A B C D5 “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被亚里士多德视为“全称公民” 。而其所谓的“偏称公民” ,是指儿童和已过兵役年龄的老人。可见,亚里士多德强调了 A公民的参政能力 B公民年龄的限制 C公民无须平等 D公民权必须扩大6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个千年帝国依然屹立于欧亚非三洲之间。该帝国是A.东罗马帝国 B.阿拉伯
3、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查理曼帝国7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父亲的罪名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为的继承人。 ”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A保护弱者的原则 B权利平等的原则.C行为归责的原则 D注重证据的原则8 国家之主权如司法、财税、军队等,过去是由国王来执行,现在则沦入私人之手;而且这些国家主权随着土地之转移而转移,或者随着土地之分割而分割。这一种政治形势盛行于西欧 A6 世纪 B9 世纪 C13 世纪 D15 世纪9.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躲在安全的城墙后面,他们享受到的独立性是东方城市居
4、民所无法想象的。 ”这种“独立性”A.源于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有限王权 B.源于国王的庇护和封建贵族的默许C.源于城市的自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源于没有民族国家和二元政治结构10. “农奴的房舍、可耕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徭役方可以使用它们” 。文中的情景当出现于A希腊“古典时代” B中国夏商时期C吠陀时期的印度 D中世纪的西欧11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的时期。以下文献材料,反映这一变革是A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B 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 ”
5、C 白虎通义:“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D 世本作篇:“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皇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 ”12 史学家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文中的“制度”包括内外服制 分封制 郡县制 礼乐制A B C D13.“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所载“宗室贵戚”之“怨望”主要是针对变法中的A废除井田制度 B 奖励农耕 C 废世卿世禄制 D什五连坐14.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6、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郡县制 D主张中央集权15. “诏不得以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居所官” 。从语意判断,该史料出自A 魏书 B 汉书 C 隋书 D 旧唐书16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17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中写道: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 ,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A曹魏 B蜀汉 C孙吴 D东晋18. 某同学在
7、研究唐代历史时看到这样的表述, “贵族跟平民的等级是严格的,只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狭径,如进士及第等,作为庶民爬上贵族地位的阶梯,而贱民则连这个狭径都没有” 。资料中“”可能是 A门第 B科举 C战功 D耕织19. 宋高宗实录 、 “文景之治” 、 “靖康之变”三个专名中的“高宗” 、 “文景” 、 “靖康”依次分别是 A尊号 谥号 庙号 B谥号 年号 庙号C庙号 尊号 年号 D庙号 谥号 年号20.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的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21下列各
8、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大都北京 汴梁开封 临安苏州 镐洛阳A. B. C D 22.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以下哪朝官制符合这一特点:A东汉 B西晋 C北宋 D北周23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错误的一项是A B C D2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25、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曾极尽讽刺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外贸易,说它对外围小国来说西夏 辽北宋西夏 金北宋辽 蒙古南宋西夏 金南宋.是一本万
9、利的。他讽刺的应是A. 宋朝的榷场贸易 B. 元朝的对外贸易C. 明朝的朝贡贸易 D. 清朝的民间贸易26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 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27.下列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存在的矛盾有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 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 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 祖国统一与分裂国家的矛盾A B C D28. 观察右图。清朝前期康
10、熙帝在抗击外来侵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做出贡献的地方是:A B C D29、下面是在课堂上一位历史老师的两首打油诗:“纵然葫芦变千端,葫芦神韵跃笔尖。半瓢葫芦抵六部,葫芦半瓢达三江” ;“俯首铭心听葫芦,神笔妙韵画葫芦。廷寄交片依葫芦,万端政务效葫芦” 。从打油诗中可以领悟到A明朝内阁纯系皇权专制的御用工具 B清朝内阁已经拥有实际权力C唐朝的中央集权尚未达到皇权独断 D清朝军机处实质是皇权专制的附庸3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
11、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平定准噶尔图卷 尼布楚条约文本.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 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C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D 用整体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以下每道题 3 分,共 15 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 0、1、1、3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主要体现了什么观点?A尊重儒家 B重视法家C抑儒扬法 D儒法兼用 3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平民任官统计表,它反映了 年代(公元前) 已知任官人数 平民出身所占百分比772-633 130 22
12、632-543 223 26542-464 163 30463-344 77 53343-221 120 56A官员人数的不确定性 B平民出身官员的人数增加C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科举制度的影响33、 齐民要术卷八记载了一种当时中原地区较流行的饮食羌煮法。就是选上好的鹿头煮熟了,把那皮肉切成两指大小的块,再把斫碎的猪肉熬成浓汤,加一把葱白和各种各样的调味料,就用鹿头肉蘸着肉汤吃。这反映了当时:A当时烹饪技术水平较高 B民族间文化的交融C汉民族饮食的多样化 D食品加工的科学性34.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A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有所警觉
13、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D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先进35.明末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作为早期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是A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B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 C传播了基督教神学 D首先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二、非选择题(75 分)36.中世纪的城市(12 分) 西方“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 ”城市的性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认识。 (12 分)37.轴心时
14、代思想家(14 分)德 国 哲 学 家 雅 斯 贝 尔 斯 在 他 的 著 作 历 史 的 起 源 与 目 标 中 认 为 , 公 元 前 800 至公 元 前 200 年 之 间 , 尤 其 是 公 元 前 600 至 前 300 年 间 ,是 人 类 文 明 的 “轴 心 时 代 ”. 在 轴 心 时 代 里 , 古 希 腊 、 以 色 列 、 中 国 和 印 度 的 古 代 文 化 都 发 生 了 “终 极 关 怀 的 觉 醒 ”, 都 出 现 了 伟 大 的 精 神 导 师 。 如 中 国 的 孔 子 、 老 子 、 韩 非 , 古 希 腊 的 苏 格 拉 底 、 柏 拉图 、 亚 里
15、 士 多 德 , 以 色 列 的 犹 太 教 先 知 , 古 印 度 的 悉 达 多 等 。 他 们 的 思 想 , 成 为 了 两千 多 年 来 , 历 史 之 轮 围 绕 着 旋 转 的 轴 心 。 他 们 提 出 的 思 想 原 则 塑 造 了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统 ,也 一 直 影 响 着 人 类 的 生 活 。主张 人物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苏格拉底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曲
16、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民之难治,以其知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当仁,不让于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诸 行 无 常 , 诸 法 无 我 , 诸 受 是 苦 , 一 切 法 空 , 涅 盘 寂 静 ( 1) 请 在 下 面 空 格 处 填 上 与 其 思 想 主 张 相 对 应 的 人 名 ( 前 言 所 提 及 者 ) 。 ( 4 分 ) _ _ _ _( 2) 比 较 三位思想家表格内的主张 ,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学说出现的背景。(10 分)38.中央与地方(12 分)(1)上图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
17、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6 分)(2)从以上制度中归纳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的方式及作用。 (6 分)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共 357 名)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合计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注: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 700 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 357 名)摘自中国科举史话(1)从表格可以获取哪些信息?(6 分)ka.(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信息形
18、成的主要原因。 (6 分)4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5 分)材料一:A BD材料二:唐末诸司使,内臣 领C D材料二:唐末诸司使,内臣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内臣:此处指宦官。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七,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材料三:尽管残暴,秦始皇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为中央集权的帝国统治建立了范例,这种模式在中国一直保存至 20 世纪早期;他还为中国指明了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某些个别阶段的分裂外,政治和文化
19、上的统一一直保奉常 宗正太尉 郎中令皇帝 丞相 卫尉御史大夫 太仆廷尉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吏部户部礼部皇帝 兵部刑部工部内阁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度之三司 户部盐铁皇帝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御史台 吏部内史 户部皇帝 门下 礼部尚书 兵部刑部御史台 工部十二卫大将军 .持到了今天。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请回答:(1)仿照 C 处样式,按序号填入相应的内容(6 分)A B C D(2)从材料二中可以提取到哪些信息(4 分)(3)基于以上材料,并联系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15 分)宋朝二府三司制.2012 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测试答案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0、满分:150 分一、选择题(1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3135 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 0、1、1、3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共计 75 分)1 2 3 4 5 6 7 8 9 10C B B D A A C B C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C C C A B A B D C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B C C D C A B A D D31 32 33 34 35Dab Cab Bab Acd Abc二、非选择题(75 分)36.中世纪的城市(12 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
21、识谈谈你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认识。 (12 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为了自身利益而参与,11 世纪,有别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庄园,西欧城市逐渐复兴。 (2 分)初期城市的规模相当有限,人口较少,空间狭小,环境脏乱,遇到瘟疫便迅速蔓延。(2 分)城市兴起自治斗争,要从封建领主手中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2 分)新兴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和教会出于神学研究的需要,在城市兴办了大学,为后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2 分)12 世纪以后,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
22、局面。 (2 分)城市市民与贵族共享管理权力的等级君主制登上历史舞台。 (2 分)37.轴心时代思想家(14 分)( 1) 请 在 下 面 空 格 处 填 上 与 其 思 想 主 张 相 对 应 的 人 名 ( 前 言 所 提 及 者 ) 。 ( 4 分 ) 韩 非 老 子 孔 子 悉 达 多 ( 4 分 )( 2) 比 较 三位思想家表格内的主张 ,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学说出现的背景。.(10 分)2 目的宗旨同:治理社会,安定人心(2 分)思路方法(或方案)异,或 以 法为治 无为而治 以 德为治 (2 分)背景: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逐渐催
23、生出新型地主和地主土地私有制。整个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上:诸侯争霸, “封邦建国”体制逐渐被打破,为富国强兵,各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文化上:知识份子崭露头角,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种不同方案,形成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 (每点 2 分,共 6 分)38.中央与地方(12 分)(1)上图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6 分)(2)从以上制度中归纳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的方式及作用。 (6 分)方式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同姓诸侯,以武力方式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政治中心。作用: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实现
24、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成为天下共主,但诸侯王权力逐渐坐大,后走向分裂割据。 (3 分)方式二:(以官职俸禄为条件) ,中央任命官员出任地方,代表皇帝对地方进行管理。作用:使中央政令得以顺利贯彻到基层,有 利 于 防 止 地 方 割 据 分 裂 , 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1)从表格可以获取哪些信息?(6 分)地跨南北的统一王朝,唐朝、元朝北方状元人数远远超过南方,明清时期则恰恰相反。(2 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呈减少趋势,南总体呈增长趋势;(2 分)南方状元人数总体超过北方;(2 分)(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信息形成的主要原因。
25、(6 分)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唐朝到清朝, 与北方比较,南方社会总体比较稳定,有利于读书人求学。唐末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包括大批的知识分子; (每点 2 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超过 6 分)4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5 分)请回答:1(6 分)n 郡县制 行省制度秦朝三公九卿制隋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明朝内阁制.A B C D2表层信息(2 分):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枢密使是皇帝心腹亲信之臣。深层信息(2 分):枢密使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
26、枢密使的设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枢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虽有矛盾,但仍互相依赖(答到两点即可。)3(15 分)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 l: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应辩证而又历史的看。水平 2:单方面看待古代政治制度。水平 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评分项二:史实水平 1:能提取文本或使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与观点建立紧密联系。水平 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与观点联系不密切。水平 3:仅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评分项三:论述水平 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水平 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水平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评分项四:组织水平 1:叙述成结构水平 2:叙述连贯通顺水平 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