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诗词写作入门.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816848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写作入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词写作入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词写作入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词写作入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词写作入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词写作入门:一篇文章让你弄懂平仄与四声诗词世界百万粉丝超级诗词平台,传统诗词作者培养基地,网络时代诗意营造者!关注第一讲:平仄与四声在古代,凡是读书人,都懂得格律,也都能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现在,即便是中文系的教授,不懂诗词格律的人,也是极多的。格律是基础中的基础,不通格律,却研究诗词几十年,这个我实在不太理解。基础尚且不知,譬如盖楼,而地基不打,如何能稳固呢?诗词的格律,相当于一种游戏的规则,就像下棋,棋子的下法;打篮球的规则,音乐的音符、乐谱之类。你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渐渐地入门,并且一旦掌握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就这么简单。今天要给大家讲的第一堂课的内容是四声与平仄。现代人写格律诗,主要使

2、用的韵书有两种:第一种是中华新韵,韵部划分的依据是普通话。中华新韵很简单。事实上,你掌握了普通话的读音,也就掌握了新韵。第二种是平水韵。平水韵是一部专供写诗用的韵书。韵书是诗人或者学者为了写诗需要而编写的工具书。它是南宋一个叫刘渊的人,整理合并前代的韵部而编著的。平水韵的具体来源很复杂。先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 193 韵。北宋 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又细分为206 韵。到了南宋,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 107韵。这个刘渊,原籍是山西平水。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合并为 106 韵,这个王文郁是山西平水官员。后代通行的 106 部平水韵,主要是以刘渊和王文郁的韵 书

3、为准。他俩一个是原籍山西平水,一个是山西平水为官。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分为 106 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我们现在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由于这个来源很复杂,大家了解一下即可。你们来这里学习,重点是要掌握并使用这种用韵的,所以我在这里是要教你们学会使用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把重点放在古韵的发展及来历上,这是音韵学家该做的事。作为创作者,大家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使用。写格律诗,我这里只讲平水韵,不主张大家用新韵。因为学好了平水韵,第一,写诗的进步会比较快;第二,看古人的诗词,关于用韵及平仄,不会再犯糊涂和感到迷茫;第三,用平水韵写诗,现在所有地方都是认可的,所有刊

4、物及诗词网站都是接受的,但用新韵写诗,则远远没有这样的认可度。在诗词圈,基本有这样一个情况。你说你写诗是用平水韵,大家会觉得很正常。你说你用的新韵,内行就会不自禁流露出不屑的表情。这说明,新韵不被广泛认可。另外,我觉得新韵也不够成熟,权威性也不足。而平水韵几百年来,一直具有权威性,且与唐宋以来的诗词用韵,是一脉相承的,同属一个体系。好了,接下来我要具体细讲平水韵,这个很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听。我们先大概浏览一下平水韵。平水韵分为 106 个韵部;上平声 15 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 15 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 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

5、 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 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那么我们常说的四声,是指哪四声呢?就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四声。大家看平水韵表,平声分为上平和下平,共 30 个韵部;上声 29 个韵部;去声 30 个韵部;入声 17 个韵部。合起来 106 部,所以叫 106 部平水韵。平水韵中,平声为什么分为上平和下平声呢?平水韵因为平声字太多,一卷放不下,就把它们一分为二了,放在上卷的平声字就是上平声,放在下卷的平声字,就是下平声。至于上声,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声的韵表,绝大多数是第三声的字;而去声,绝大多数是第四声的字。当然也有极少数不一样。至于入声,

6、就复杂多了,第一、二、三、四声的字,全都有,并且看不出规律。有的人觉得,掌握平水韵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主要就在入声字上。这个我以后会给大家详细讲解,让大家尽快掌握。那么平水韵如何划分平仄呢?其实也很简单。上平声 15 个韵部、下平声 15 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平声。而上声 29 个韵部、去声 30 个韵部、入声 17 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仄声。也许有人会说,可是我并不熟悉平水韵表里的字,难道我每见到一个字,都得翻开平水韵表看它在哪个韵部,再去判断它是平声还是仄声吗?比如“ 西” 字,翻半天,找到在八齐这个韵部,上平声,属于平声。那么一首律诗,56 个字,都要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岂不是让人

7、觉得很琐碎、很麻烦?所以,我告诉大家,用不着这么麻烦,其实很简单。你注意观察,基本是这样:用普通话读起来,第一声、第二声的字,往往属于平声;用普通话读起来,第三声、第四声的字,往往属于仄声。大体如此。少数例外的,要留意。这种例外的,以入声为多,也属于仄声。入声字是难点,大家要留意。凡遇到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一定要在本子上记下来。大家可以根据这些知识,首先判断一下自己名字的平仄。比如我自己的名字,杨强,都是第二声,属于平平;而我的网名帝乡子,帝字第四声,仄声,乡字第一声,平声,子字第三声,仄声,就是仄平仄。古人起姓名一般都会平仄搭配,读起来就会顺气一些。现在的人,因为不懂平仄,所以都没有这种讲

8、究。在古代,尤其三个字的姓名,会更注意平仄的搭配,因为如果出现三个连着的平声字(三连平),或者三个连着的仄声字(三连仄),就不太好听了。比如,李商隐,仄平仄,互相搭配;白居易,仄平仄,互相搭配;柳宗元,仄平平,没有出现三连平;胡雪岩,平仄平,平仄搭配。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像黄庭坚、陶渊明,就是三连平。再说一个姓名,毛主席的姓名叫毛泽东,这个平仄大家要注意一下:毛字第二声,是平声;泽字第二声,照理说是平声,但它属于例外的情况,属于入声,大家可以在平水韵表里查到,所以是仄声;东,第一声,属于一东韵,平声。所以连起来就是平仄平,平仄搭配的。这些读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像白、泽,大家一定要记在本子上,慢

9、慢积累。大家想一想以前的成语,很多都是平仄搭配的。像:万紫千红,万水千山,一衣带水,等等,大家想一想,还有些什么成语,都可以分析分析它们的平仄。这些成语都是古人归纳的,古人有平仄概念。以后要形成一个习惯,说一段话,看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歌,就有意或无意地想想哪个字是平,哪个字是仄。再查一句话:如今千万树,零乱孤村雨。把每个字的平仄标出来。自己根据读音来判断平仄,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大家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慢,写诗本来就是件很休闲的事,刚开始写的时候一天能写一句就不错了,这个不比写小说,一天写上千上万的。诗只有那四句八句的,慢慢写,用心写,写多了,练熟了,就写好了 。不用你那么快。根据平水

10、韵表各韵部的字数多少,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宽韵、中等韵,窄韵、险韵等四个部分。这个只需了解即可,不必掌握背诵。宽韵:收字多,在 150 字以上,有上平的一 东,四支,七虞,十一真,下平的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比如王维的汉江临泛: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再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等韵:收字 100 字到 150 字之间,有上平的二冬,六鱼,八齐,十灰,十三元,十四寒,下平的二萧,四豪,五歌,六麻,十二侵。比如杜甫的蜀相:

11、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再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窄韵:收字不多,50 到 100 字之间,上平的五微,十二文,十五 删,下平的十三覃,十四盐。这个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杜甫的曲江: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12、。险韵:收字少,50 字以下。上平的三江,九佳,下平的三肴,十五咸。险韵收字太少,写诗押韵时,可选择的范围极窄,所以很考验一个人的才华,也很限制一个人才能的发挥。一般爱逞才的偶尔会选择用险韵。李清照在念奴娇中有这样几句: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那么你看李清照,写诗选择险韵,说明她对自己的才华很自信;喝酒爱喝烈酒(扶头酒),说明她酒量很好。单是这几句,你就可以看出她很有个性。压险韵的诗,比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再举一个,像元稹的遣悲怀第一首: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

13、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我们平常写诗多用宽韵和中等韵,字数较多,用来选择韵脚的余地就大。用窄韵押韵,有时就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字。险韵字数太少,常用字更少,选择起来更困难。所以我们写作过程中尽量选用宽韵和中等韵。当然宽窄是一个方面的考虑,主要还得从性情和内容出发。苏东坡就有一次自己为难自己,不仅用窄韵作诗,还规定自己必须用“ 尖” 字和“叉 ”字入韵,人称“尖叉体” 。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第一首是用的窄韵:十四盐。雪后书台北壁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14、第二首倒是用了中等韵,可是却用了个险字:叉。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楼台寒起栗,光摇银海眼生花。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这两首诗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人佩服苏轼能在险韵中信步而吟,便纷纷起来效仿,在咏雪的作品中依样用上“尖”、“叉” 的韵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尖叉体” 。这只是举个例子,(窄韵险字有风险,写诗入韵须谨慎)我们不要刻意去模仿与追求。中华新韵和平水韵是写诗要用到的韵书,我是主张大家使用平水韵的。最后再提一下四声的概念:1、古代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从早期的诗歌来看,四声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意识,比如诗经的押韵就以平声为主,

15、在南朝之前的诗歌也有很多在押韵上面着重押平声韵的。足以说明,早期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注意不同声韵交错形成的韵律感效果。而到了南朝,周颐所著的四声切韵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上去平入四声。后来沈约又提出了“ 八病” ,强调了四声之间的搭配关系。从此开始形成了一种注重格律的诗体,就是永明体,以下就是一个相关的故事。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 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 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 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

16、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2、现 代四声既普通话四声。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这是在1955 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入声的发音,导致了入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入声的。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的大致对应关系为: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由现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新韵诗歌,由古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古韵诗歌。我们写格律诗词,基本不按普通话四声,而是按古韵四声。如果有人非要刨根究底问为什么不紧跟时代,用普通话四声?我前面已经说了,普通话四声是新韵,它不被广泛认可,而且不够成熟,也不

17、具权威性。如果你写的诗连基本格律,都不被诗词圈内部的人认可,那么写再多又有何意义呢?我们的诗,终究是要写给懂的人看。好,今天的课关于平仄与四声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大家课下,可以再看看课件,我相信应该都能弄懂的。如果还有不懂,可以随时问我,我负责解疑。今天的作业是给大家两首诗,试着给这首诗的每一个字,标一下平仄,格式是这样的:绝句(仄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次的作业是标这两首诗的平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