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称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权。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等方面都颇有建树。,青年时代,腓特烈在他的父亲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严格,强硬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 腓特烈二世1730年他尝试和朋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通往到英格兰。但以失败告终。他们被囚禁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德语:Kst
2、rin),在那,卡特被处决。究竟腓特烈是看到还是只听到行刑还有争议。他的父亲一再受到亲奥势力的压力,腓特烈在其影响下,不情愿的和伊莉萨白克里斯丁娜冯布赖恩施怀克贝芬(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成婚。伊莉萨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并未诞下一子。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庆场合一同出现。但腓特烈在其父临终前答应了,誓不会对伊莉萨白不忠。在莱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两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做给他那多疑的父亲的一出戏,尚没有定论。而难得的几位受腓特烈青睐的女性,都是
3、些所谓的“女大地主”卡罗琳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他还向她们写过诗,保持着书信来往,军事天才,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大帝是公认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汉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仑齐名的军事伟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腓特烈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
4、,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里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于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里公开刻印出版。 腓特烈大帝漫画(18张),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
5、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诞生。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1785年西里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
6、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的样板,老国王在训练场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在战术层次,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毫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层次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探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给以总结。他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例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力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
7、破仑的启蒙老师。,内政改革,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土豆)、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腓特烈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
8、,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腓特烈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
9、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人物逝世,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的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底下墓室里。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堡的伊莉萨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费迪南德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但直到德国统一后1991年8月17日,这位国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Quand je suis l,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里寻不得安灵。他愿意自己的爱犬离他更近一些。人们在英灵殿(Walhalla)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民德时期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