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理论与应用,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居民有钱了就要购买外国商品,这就会形成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经济要适度增长, 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AD=C+I+G+(X-M) 政府的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手段影响总需求。即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上校而对政府支出、税收水平和借债水平所进行
2、的选择。 1、财政制度 财政是一种分配制度,西方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规定。,1、财政制度,税收是西方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在西方由于公债收入可以在货币市场上转化,因此公债数量不影响财政收入,而且会对货币的供货产生影响。,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 其他税收(财产税),1、财政制度,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的支出 ,可以区分为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 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如基础设施政府工程支出。 转移支付:各种福利支出、补贴。 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转移支付不需要以产品作为支付,只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所以政府购买对
3、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较大。,2、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 各种转移支付.如社会福利支出、失业救济、农产品维持价格(补贴)等。 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也就是自动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使其降温,而在经济过冷的时候使其升温。,内在稳定器的机制,经济繁荣、通货膨胀时期。 居民和企业收入增加 适用累进所得税率提高,政府给予的福利补贴减少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相对减少消费和投资可以减少减轻通货膨胀的程度。 经济萧条时期。 居民和企业的收入减少适用所得税率下降,政府给予的福利补贴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相对增加消费和投资也可以增加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内在稳定器的机制,内在稳定器的局限性 是自发调节,可缓解
4、经济过热或者过冷;但调节作用有限: 一般说来缓和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弱,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 关键时期要靠财政、货币政策干预,自动稳定器只能起到配套作用。,3、财政政策的种类和手段,财政政策指的是能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 可分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具体地说就是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就业增加,通货膨胀率过高,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财政支出,扩大财政收入,从而抑制总需求,降低总需求。,3、财政政策的种类和手段,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失业增加,价格水平下降,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减少财
5、政收入,从而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 政府调整财政政策的手段有三个:一是改变政府购买水平;二是改变政府的转移支付;三是调整税率。,4、财政政策的运用,经济萧条时期,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和增支 减税: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和投资; 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刺激总需求,使经济走出萧条。 当投资增加时,会由于投资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而政府购买增加同样也具有乘数效应=1/(1-MPC)。 乘数效应见课本第551页。,4、财政政策的运用,通货膨胀时期, 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和减支 增税:减少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 减少政府支出:直接使总需求下降。 仍然由于乘数效应,国民收入成倍降低。而
6、增加税收会产生税收乘数效应。 税收乘数=-MPC/(1-MPC),赤字财政政策,经济萧条时期, 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财政。政府一般会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政权稳定,债务偿有保证,不会引起信用危机。 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借债发展,发展还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财政政策效应,对财政平衡产生直接影响:赤字或结余 对均衡国民收入量产生影响:均衡点移动 影响大小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会遇到政策滞后的问题:判断、研究、实施、起作用。 会遇到“挤出
7、效应”。即扩张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投资支出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实际是政府投资挤占私人投资。 会遇到政府上的阻力。,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财政效应:物价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从而鼓励他们更多的消费; 利率效应:物价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消费者消费少,储蓄增多,从而使利率降低,从而增加了投资,并相应增加对投资品的需求; 汇率效应:物价下降,引起利率下降的同时,实际汇率贬值,出口增加,对出口品的需求增加,净出口增加。,1、利率的决定,利率是由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决定的。 (1)
8、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又称为流动偏好。 人们对货币产生偏好主要有三个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前两个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合称为交易需求,后一种动机则取决于市场利率,称为投机需求。,1、利率的决定,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应付是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 预防动机,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倾向的动机。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把握有利的生息资产而在手边留有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 因为在证券市场上价格的变动可以使购买者获利或损失。一般而言,货币的投机需求量与有价证券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9、过低买入,高卖出)。 而有价证券的价格与预期收益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1、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 +投机需求交易需求L1+投机需求L2与Y成正比 与i成反比 i 投机需求 交易需求 Y,Y,L1,L1=kY,L2,Y,L2=L2(r),1、利率的决定,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个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货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只包括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广义还包括定期存款。 在现代经济中政府或者国家控制了货币发行权。政府发行的货币是名义货币,扣除物价后为实际货币。 一般说来政府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政府的货币供货但与利率无关
10、,于是货币的供给可以认为是一个政府可以控制的量,即货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利率的直线。,1、利率的决定,r,Y,L,m,r,2、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货币政策的实施者: 在西方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是:中央银行。(与此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国家的分行(代理国库,向政府提供资金) 中央银行与商业的银行的制度规定: 法定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制度,货币政策主要工具,1)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如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 如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货币政策的主
11、要工具,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目的: 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 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 调节货币供应量,如降低准备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 如提高准备率,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2)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准备金与货币创造,银行吸收了100元“原始存款”,其中20元“缴存存款准备金”,剩下的80元放贷款; 客户得到了80元贷款后,用于支付给另一个客户。,进行了无限回合后,在最初存进银行的100元“原始存款”全部变成准备金后停止。 最后银行总体的账户上负债有500元存款,资产有400元贷款
12、和100元准备金。,另一个客户将这80元资金存入另一家银行; 这家银行在缴存16元存款准备金后,放64元贷款。,货币乘数与货币创造总量,式中 rd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m表示货币乘数,货币创造总量最初存款m,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 A.与法定准备率成正比 B.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 C.与最初存款成正比 D.与最初存款成反比 E.与利息率成反比,(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付的利率就称再贴现率。,政策有: 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 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反之。,法定准备率为20%时,最初存款100
13、0元,银行体系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元。 A.2000 B.8000 C.5000 D.10000,3、货币政策的运用,繁荣时期。 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抛出债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严格贴现条件 减少货币供给,遏制总需求的作用,降低通货膨胀率。,萧条时期。 扩张性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买入国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 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使经济摆脱萧条,增加就业。,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是什么? 不同时期如何运用?,练习:,联系实际 谈谈货币政策的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萧条状态时,政府所采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是 扩大政府的转移支付 提高税率 提高法定准备率 提高贴现率 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 A.买进有价证券 B.卖出有价证券 C.提高贴现率 D.降低贴现率 E.提高准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