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农村的家庭与婚姻,作者简介,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47年,1981-1984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19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副主任。他致力于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是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六五”与“七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主要成员之一。主要作品: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合著) 改革以来中国在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合著)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与婚姻(总报告)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鉴于中国农村家庭与婚姻之研究的实际状况,本书所研究的是将农村经济体制改
2、革这一重大社会变迁与农村家庭和婚姻的变化相联系,对家庭功能、家庭结构与规模、家庭关系与家庭角色模式以及婚姻关系的缔结与维持、婚姻观念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调查研究全国除西北之外的五个大区,来认识与把握中国城乡的家庭与婚姻的这种变迁的现状与实质。,本书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所运用的方法,跨文化研究 比较文化研究: 1、横断面的研究(同一时间点下的不同地区的研究) 2、纵贯研究(同一地区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情况),社会发展是一种宏观的社会系统的变动。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有所不同,发展是有目标、有方向的,它包含人们的价值判断;但变迁则不一定完全符合人们的期望。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可以
3、把社会发展看做社会变迁,但不能反过来把社会变迁看做是这会发展。这是考察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农村社会变迁的一个前提。,什么是社会发展?什么是社会变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的实质,是集体向农民家庭转让土地使用权。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的土地仍是公有的,只是把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分离开来,由过去集体经营改为家庭联产承包。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一个最大变化是:农民从集体经济下吃“大锅饭”的劳动者和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过去是集体与社会交换劳动和劳动成果,现在是农民自己与社会交换。),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可以看成两步: 第一步,变动生产关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4、制。农民取得生产经营与分配自主权,开始变成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农业生产又成了农村家庭的主业。 第二步,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尚无可能发展乡镇企业的地区,专业户和兼业户大量出现,以及纯营农业户和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向城市流动的农民数量日趋增加。,马克思指出:“再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它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1)家庭是社会的产物,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一定的家庭。 (2)家庭是“能动的要素”,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随着社会的变
5、迁,家庭也将相应的发生变化,以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转型期。社会结构与体制的变化使中国城乡的家庭与婚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家庭和婚姻是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家庭婚姻,家庭与婚姻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范畴。在一夫一妻制下,婚姻构成了家庭的基础。一般来说,组织家庭不能离开婚姻,由合法婚姻产生的家庭关系才受到法律的保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和权利也以婚姻为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婚姻和家庭存在统一性。但是,婚姻和家庭也有区别,这种区别决定了它们是不同的研究对象 。首先,从婚姻与家庭的发展史看,婚姻的起源早于家庭,它始于人
6、类建立了最初的非性关系禁规,即性行为规范之时。其实家庭尚未诞生,人类还处于氏族群居状态,只是当婚姻发展到对偶婚制时,婚姻才开始与家庭相联系。其次,即使在一夫一妻制情况下,婚姻与家庭在结构、表现方式上的区别也有充分的表现。从结构上看,婚姻关系是线状关系,而家庭关系是网状关系。从所包含内容看,婚姻是由择偶、恋爱、婚姻的确认和维持、婚姻的解体与重组等步骤所构成;家庭则为家庭结构与规模、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等组成的集合。因此,应该把它们视为不同的研究对象,从而构建不同的理论框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家庭、婚姻变迁的作用机制,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家庭变迁 社区亚文化的中介作用。 农村社会变迁与家庭变迁相
7、对应。 文化阻滞。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婚姻变迁 变迁开始的背景不同。 亚婚姻文化模式变迁的多向性,经济体制改 革导致的各地农村亚婚姻文化模式的变迁。,农村家庭和婚姻的变迁带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们是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变迁影响的结果,与这种社会变迁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制度和文化的变迁,它们又是这种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对这种社会变迁有一定的作用。,家庭、婚姻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变迁随地区不同而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农村的家庭、婚姻变迁有其自身的特点。家庭、婚姻的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积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
8、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剩余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家庭小型化,社会进入了新旧家庭制度交替的临界期,在社会现代化中迈出了新的一步。 生活条件改善,增强农民家庭消费能力,增加农村社会总需求。开拓农村市场,刺激整个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 生产功能的变化带来了社会控制方面的问题。可能带来社会动荡。 对子女文化教育方面存在“求实惠”思想。 农业对男劳动力的需求大,出现重男轻女,生育率高。 农村家庭制度和婚姻文化模式的急剧变迁,文化“滞后”,带来社会承受力方面的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家庭与婚姻的关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婚姻,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家庭: 1、家庭功能2、家庭结构与规模3
9、、家庭关系 婚姻: 1、婚姻2、结婚消费,一、家庭功能变化,传统的农村经济基本组织形式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小农经济,“家”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家庭的主要功能是组织生产,除此之外,家庭还具有生育功能、赡养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和抚育功能及精神生活的功能。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家庭作为生活的基本单位受到了很大冲击,家庭的生产功能几乎消失。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家庭的生产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而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使赡养、教育、抚育、消费以及精神生活的功能只能在代偿水平上维持。家庭的生产功能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民家庭重新掌握了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家庭的经济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兼业生产
10、发展,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农工商等业并举发展,这样的变化在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帮助农民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家庭功能的分析,从宏观上考察解放前后直至经济体制改革前的我国农村,可以发现传统的落后的农业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没有改变,因此组织家庭的目的,首先在维持生存。家庭主要是社会“劳动组织的基本形式”。由此决定,在家庭的诸多功能中,生产功能是核心。,社会变迁与家庭功能变迁的关系,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之家庭,其家庭文化水平未见有明显提高; 经济发达地区由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功能的萎缩趋势;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生育意愿的减弱和生育水平的下降;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家庭闲暇时间利用
11、的变化;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消费功能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变迁与家庭关系结构图,家庭结构与规模,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即家庭的联系模式 当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主要有:(1)核心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直系主干家庭:由父母加上已婚子女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父母加上其子代中两对及两对以上夫妻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4)夫妻家庭: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5)隔代家庭:祖孙两代组成的家庭(6)其他家庭:不属于上述种类的家庭。家庭规模则是指家庭内的人口总数,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农村地区家庭开始向小型化转变。即(1)家庭结构简单化核心家庭夫妻式家庭与单亲家庭所占比重
12、日益增长,成年子女结婚后都尽可能选择单独居住,核心家庭越来越占主要地位。(2)在每种家庭结构中,家庭人口容量都向组成这种家庭结构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人口接近,资料显示农村平均每户人口规模1985年是5.1人,1990年下降4.8人,1997年为平均4.4人,这主要是取决于各地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即使在一些不发达的地方,只要计划生育落实得好,这种现象就自然存在。,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一夫一妻制的前提下,主要的家庭关系为横向的婚姻关系(夫妻关系)与纵向的血缘关系(亲子关系), 其余的家庭关系如兄弟姐妹、婆媳、妯娌之间的关系则为这两种关系的衍生。家庭关系可以分为家庭成员之
13、间的关系、家庭角色模式、家庭网。,家庭关系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变迁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家庭关系的3中变现模式的变化中看出不同社会变迁对家庭关系变迁的影响。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转变,家族观念日趋淡薄、社会流动频率及范围加大以及通讯的日渐发达,以核心家庭为主过小日子的情况越来越多,儿女与父母家较远的,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频度越来越小,“大家庭”的凝聚力渐渐降低,家庭成员关较之以往淡薄,亲属之间感情淡化。这些变化标志着:1、家庭平等和家庭民主开始向成熟发展。2、传统文化中的专制政治-“夫为妻纲”、“ 父为子纲”逐渐从根基上被否定。3、家庭的小型化和亲情淡化倾向日渐明显
14、,人际关系更加社会化。,婚姻,婚姻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任何婚姻都包含了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1)婚姻关系的缔结和成立;(2)婚姻关系的维持;(3)婚姻关系的解除或消亡。任何一种表现出来的个人或群体的婚姻行为,必然从属于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阶段。 婚姻的本质特诊是规范性。有了规范性,婚姻才有了社会文化的意义;有了规范性,某种婚姻行为才产生了行为模式,具有广泛的同一性。众多的婚姻行为模式相沿相习,经世代沉积,变成一种文化模式。,二、婚姻,现代农村青年的择偶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外出打工经历的青年,因为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思想意识的改变,自由恋爱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部分则是留守
15、乡间的青年,有的是劳动致富后受到姑娘家青睐,说亲的自然找上门来:有的则通过了父母朋友亲戚或者媒人等的帮助(当然也不乏自由恋爱的),但一般他们的婚姻最终都要通过本人同意才能决定,大多数还要经过一定的恋爱过程。 婚姻风俗(一)初婚年龄(二)订婚(三)结婚仪式(四)婚配范围,亚婚姻文化模式,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农村的重大社会变革,如同它导致了农村家庭的变迁一样,它也会导致农村婚姻的变迁。在某种意义上,亚婚姻文化模式的差别反应出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所以当社会发生重大变迁史,亚婚姻文化模式的差别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区社会变迁的不同程度,婚姻文化模式变迁,结婚消费,从农村家庭的结婚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结婚消费的范围界定为缔结婚姻的消费、婚礼的消费与建设婚后小家庭的消费三个部分。 农村结婚消费具有浓厚的社会(亚)文化特征,结婚消费的构成、消费的投向、各类消费的比例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结婚消费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婚姻文化模式变迁的重要标志。,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