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813991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摘要: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人际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格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这个问题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生活世界。关键词: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纠正方法引言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由于教师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学前儿童之间以及学前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并会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和品

2、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在学前教育的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性质,意义等反面探讨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产生和处理。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内涵(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二)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类幼儿告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告状行为的使用策略来分,告状行为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请求,撒娇,耐心等待,反复告状,炫耀) 。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

3、(包括消极评价,嘲笑,诉苦)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解释说理,神态示意,抱怨,提示) 。从告状行为发生的动机来分,可以把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告状(学前儿童受欺负后为寻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求赏型告状行为(企图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求罚型告状行为(动机是报复或嫉妒,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 ,试探型告状行为(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和陈诉型告状行为(为明辨是非和说明情况) 。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的原因也特别复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一是,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和幼儿的特点找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针对不同的幼儿做出不同的处理,这样才

4、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二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析(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在幼儿园中,解决小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这种行为就是幼儿园里常见的“ 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这种行为,能让教师在无暇顾及各个幼儿时,了解到一些幼儿的情况,但同时也极让教师在处理上头疼,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个别教师甚至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感到厌烦。而此时, 老师更像一名法官 , 对他们进行“案件“ 处理,有时在几分钟内会处理十几起的“案件。总之,一些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的事, 在孩子眼中永远都是大事。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幼儿告状原因主要分为三种:1.幼儿之间产生矛盾,寻求老师的帮助幼儿期

5、的孩子心理发展虽然较迅速, 但还不够完善。虽然幼儿相互之间年龄差异较小, 但其心理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差异,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老师就是他们的天。在幼儿园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 难免会产生矛盾。在他们看来,谁好谁坏就只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谁给我玩玩具,谁陪我做游戏,谁就是最好的 “;“谁不陪我玩,谁抢我玩具“,这就是不好的。当幼儿在游戏玩耍时受到期负或不满的情况下,极力的表现就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想依赖老师来解决遇到的小矛盾,因此,他们就无止无休的告状。在妈咪爱婴网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案例一:在早上的晨间活动中,孩

6、子们不亦乐乎的玩着自己所分到的积木。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的积木渐渐变成了漂亮的“成品“,因此积木变少了,为了能使自己继续玩下去,丁家立就开始动起了脑筋,去拿别的孩子的积木。因他平时比较捣蛋,孩子们就一一给了积木。此时,阳阳的积木也快搭玩了,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丁佳立有好多的积木,就跑到我的跟前,一边向我撒娇一边向我告状,说:“陈老师,丁佳立拿了别人好多的积木,你让他给我几块好不好啊?他凭什么拿那么多,又不是他自己的。案例二:一天的餐前活动中,孩子们在图书角看图书,张熔手里拿了一本恐龙的书,看的津津有味。这时,鲍旭阳想把张熔手中的书拿过来,可是张熔哪里肯啊!使劲地把书藏在胸口。鲍旭阳见状,一边

7、抢她手中的书,一边打她的头。这时张熔就过来告状:“陈老师,鲍旭阳抢我的书,还打我头“ 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孩子在告状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自己的不满之处。 案例一中的阳阳为了得到丁佳立手中的积木而向老师告状,希望得到老师适当的帮助,让他也拥有好多的积木。案例二 中的张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想通过老师来制止鲍旭阳抢书、打人的行为,这种告状往往只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2.“检举“他人的不良行为,希望老师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这种告状往往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幼儿向老师告状是基于他人某种“不当“ 行为,他们告状的目的并非为了让老师惩罚对方或制止对方的行为,只是想对他人的某种“不当“ 行为

8、进行一番描述。即“检举“他人,以教师的“裁决“来调节自己的判断标准。幼儿的思维比较幼稚,他们对事物的是非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喜欢把老师判断的是非观念当为唯一的标准,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遇到事情就特喜欢告诉老师,因此幼儿就无止境的告状。3.幼儿为了维护班级常规秩序向老师揭发幼儿之间的行为幼儿对规则有一种刻板的认识: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是不容更改和置疑的。因此,一旦同伴间出现“违规“行为,他们经常会采用解释说理、提示的动机向教师告状。(二)幼儿告状的动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心理、个性、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一定是非辨别型告状的特点。老师

9、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相信幼儿的这些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发展。幼儿的告状是自身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也是力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随着幼儿之间相互告状行为的增多,仔细分析他们告状的动机:1. 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指幼儿发现同伴侵犯自己的利益或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但以自己的力量难以做成某件事情或实现某种意图时,借助教师的力量,让教师为自己想办法或帮自己解决。2.试探老师对某种事情的态度指幼儿自己不明确教师的要求或意图,不确定同伴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教师的要求或意图而产生的告状行为。3.表现自己每个幼儿天生都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 行为时,幼儿会为了获得教师的好感、

10、受到教师关注和认同而向教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4 陈述情况幼儿会察言观色,能根据教师的言语或行为进行判断,及时向教师告状,陈述一种事实。5.利用告状来报复对方这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嫉妒或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告状行为。6检举对方这是幼儿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揭发他人的违纪行为。7嫉妒他人当幼儿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负性情绪,并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状况,这会激发幼儿告状行为。三、如何处理孩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一)教师与家长的观念态度都

11、要: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不管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1.宽容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幼儿体会到宽容的乐趣。要关于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2.处理告状不在于解决矛盾,而是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与自我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幼儿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太过于自我的表现。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幼儿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幼儿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同时,家长也要教会幼儿不能太自我。否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

12、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幼儿期的幼儿爱告状的的确不少。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二)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如何处理,大人最好不要随便表态,要搞清楚幼儿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1.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2.“检举揭发“类告状。如 “某某又在打人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 “告状“ 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可以这样对告状的孩子讲: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么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3.为自己辩解的

13、告状。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 是某某叫我在书上画的“,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没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4.挑剔性的告状。如“妈妈你不让我看电视看得太晚,可爸爸昨晚看球赛你怎么不管啊?“这时候大众不要马上去责罚“被告“,哪怕对方的确不对,要让孩子知道:责罚别人与他无关,让他学会专注自己的事,而不去挑剔别人的错。(三)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1.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

14、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2.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总之,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纠正儿童告状行为时,教师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深入了解其告状行为的内因和外因,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参考文献:1谭谭湘.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J.幼教博览,2004,(2)2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 山东教育,19993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 784王海辰.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J.幼教博览,2005,(9)5赵尚松.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J.心理世界,2004,(3)6小玲. 怎样应对孩子的的告状行为J.家庭教育 2007,(10)7郑名,李春丽;4 5 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