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 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 )的培养。A.道德认 知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D【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 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 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2.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皮亚杰C.柯尔伯格D.加涅B【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他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3.( )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 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A.依从B.接受C
2、.认同D.内化4.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零食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 )A.甲同学 错误大B.乙同学错误大C.两者都没错D.两者错误一样大A【解析】他律道德阶段又称为权威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 8 岁),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 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5.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 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6.“亲其师,信其道”体现了( )的作用。A.道德认
3、知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行为B【解析】“亲其师,信其道”的意思是学生只有和老 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 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 恶等情感体验。因此,答案为 B 项。7.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 )A.二者相互区 别B.二者相互联系C.二者相互独立D.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8.下列关于使用言语说服策略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观点不恰当的是( )A.对低年 级的学生来说,富有感情色彩、生 动感人的说服内容更容易 产生影响B.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充分 说理, 逻
4、辑性强的说服内容更有效C.正面的观点和材料在短时间之内难以见效,不容易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D.同时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和资料更利于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C【解析 】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要有效地利用正反 论据。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以免学生 产生困惑、无所适从。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 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9.柯尔伯格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品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个理论分为( )个阶段。A.4B.5C.
5、6D.7C【解析 】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 阶段,六个 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10.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培养( )A.道德认 知B.道德情感C 道德行为D.道德意识C【解析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行为。11.后 习俗水平的特点是( )A.着眼于行 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B.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C.着眼于正义和个人尊严D.着眼于法律的权威C【解析 】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
6、越法律的普遍原则。12.在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 )阶 段。A.依从B.同化C.认同D.内化C【解析 】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13.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人自己的价值体系。这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 )A.服从阶 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D【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 值体系。14.调 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属于学生的( )A.过错行 为B.不良品德行为
7、C.心理异常行为D.不适应表现A【解析】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15.美国心理学家( )的研究 证明,人的道德 认知的发展 经历了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A.柯尔伯格B.苛勒 C.艾宾浩斯D.冯特16.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方法是( )A.问卷法B.对偶故事法C.两难故事法D.成就测验法C【解析 】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提出了他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茨偷药” 的故事, 让儿童对道德
8、两难问题做出判断。17.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 )A.后习俗水平B.准习俗水平C.习俗水平D.前习俗水平D【解析】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 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18.下列哪个阶段是学生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 )A.学前阶 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C【解析 】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 发 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19.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
9、平B【解析】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或社会习俗的定向或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 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或秩序和法规定向或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20.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加涅D.夸美纽斯A【解析】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品德 发展阶段论。21.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一般是在( )前后形成。A.初一B.初二C.初三D.高一C【解析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一般是在初三前后形成的。
10、初三以后,道德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降低。22.初中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 )的特点。A.稳定性B.波动性C.延缓性D.爆发性B【解析】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23.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如果一个孩子已能够用公道不公道作为道德标准,他可能的年龄是( )A.5 岁B.7 岁C.10 岁D.12 岁24.( )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加涅D.费斯汀格25.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是( )A.道德概念的掌握B.道德信念的确立C.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D.道德意识的形成B【解析】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取决于道德认知的深度,更主要的是通过道德实践,使学生 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
11、色彩的体验。因此,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是道德信念的确立。26.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A.小学B.中学C.幼儿园D.大学B【解析】道德信念的确定大约在 15 岁之后。中学 阶段是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27.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物”,在品德形成 过程中被称为“催化剂”的是( )A.道德认 知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C【解析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人的道德认知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当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 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为道德动机。所以,答案为 C 项。28.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 知B
12、.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D【解析】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 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 认知的外在表现 ,是 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29.下列对于“德育”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德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强制灌输的活动B.德育是一种无需教育者参与的受教育者的自我修行活动C.德育是把个体的品德转化为社会规范的活动D.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相统一的活动D【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 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相统 一的活动。30.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13、( )上。A.德育内容B.德育规律C.德育原则D.德育方法A【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的总体规格要求,具体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31.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C【解析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3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B【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
14、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33.关于德育规律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德育过 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B.德育过程是通过活动与交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直线提高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 辩证统一的过程C【解析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 现反复,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 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 进。由此可知德育过程并不是直线提高的过程。34.德育工作者在德
15、育过程中起( )A.指导作用B.主导作用C.辅助作用D.决定作用35.品德发展所具有的( )表明,德育既可以从知到行,也可以从行到知,或者从情开始兼之以知和行。A.随机性B.多开端性C.层次性D.多项选择性B【解析】品德发展具有多开端性,既可以从知到行,也可以从行到知,或者从情开始兼之以知和行。36.教 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采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这是因为( )A.德育过 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A【解析】“
16、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体现了对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 综合运用。37.教 师在德育工作中抓“闪光点”以提高学生品德的做法,体现了( )的德育原则。A.说理疏 导B.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D.可接受性38.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用简单粗暴、讽刺挖苦的做法来处理问题就违反了德育的 ( )原则。A.知行统 一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C.疏导D.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C【解析 】疏导原则,就是在进 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拒绝用简单粗暴的做法来处理问题的原则。39.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各方面的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控制,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17、从而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地发展的教育原则是( )A.知行统 一原则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C.通过集体教育的原则D.正面说服教育原则B【解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即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 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40.下列德育原则与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有关的是( )A.因材施教原 则B.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B【解析】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根据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得来的。41.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
18、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 )A.知行统 一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解析】“长善救失”的做法体 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内涵。4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 则B.疏导性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 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体现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43.对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企图用“ 堵
19、”和“压” 的办法去解决,就会产生矛盾,造成反抗;用“大禹治水”的办法,能使学生明白事理,提高 认识。 这反映的是 ( )A.知行统 一原则B.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 则C.疏导原则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C【解析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大禹治水”的教育方法是运用了疏导原则 的体现。44.下列不属于德育的自我教育法的是( )A.学习B.评比C.座右铭D.自我评价B【解析】自我教育包括学习、立志、座右铭、自我评价、慎独等多种形式。评比属于品德评价法。45.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 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
20、径是( )A.思想品德 课及各学科教学B.政治课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活动A【解析】思想品德课( 思想政治课) 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 计划、系 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46.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熏 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心是以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肄,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一种( )A.说服教育法B.陶冶教育法C.榜样示范法D.实际锻炼法B【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 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题干
21、的描述强调了周围 的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因此,属于陶冶教育法。47.下列德育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群体意识、 归属感、自尊心和成就感的是( )A.说服教育法B.陶冶法C.合作学习法D.实践锻炼法C【解析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建 设学生集体,提高个体的群体意识、归属感、自尊心和成就感。48.选择德育方法首先要考虑的是( )A.德育目 标B.德育内容C.学生的年龄特点D.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A【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预期结果,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所以,选择德育方法首先要考虑德育目标的要求。49.组织活动属于(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C【解
22、析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 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锻炼的方式主要包括 执行制度、委托任 务和组织活动等。50.“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了何种德育方法(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C【解析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 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题干所述体现的正是陶冶教育法。51.说 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A.事实说 服B.理论说服C.直接说服D.间接说服A【解析】
23、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52.根据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我 们可以使用( )A.榜样示范法B.陶冶教育法C.说服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A【解析】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可以运用该方法。53.以下哪种德育方法对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A.合作学 习法B.品德评价法C.角色扮演法D.实际锻炼法C【解析 】角色扮演法对于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 谅他人的社
24、会情感以及 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54.德育方法有很多,其中,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以下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二、辨析题1.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 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 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 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 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 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
25、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因素。二者是不同的。2.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使用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教育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教育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德育目标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 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4.学校
26、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学生在学校中受到良好的德育,就能形成良好的品德。4.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 负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抵制负面消极影响,将各种积极正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 发展。5.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5.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
27、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 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行 为的内部动力之一,是激发道德动机和进行自我 监督的内心力量,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它左右着行为的决策与发动。当道德认 知( 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 们就成为道德 动机。道德 动机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品德的一般条件。1.(1)外部因素: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2)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智力因素 ;情绪因素。此外,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与年龄因素也对品德的形成与改 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
28、展的基本特征。2.(1)逐渐 从他律变成自律。主要表 现在: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道德情感 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 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 ;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 显著增长;道德行 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2)品德发展由起伏向成熟 过渡。主要表现在: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3.简述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3.(1)客观 方面,学生不良行 为产 生的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三
29、个方面: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2)主观方面,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 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4.简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瞑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4)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 为习惯;(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5.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 段;(2)权威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 可逆性阶段(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30、4)公正阶段。6.简述认知不协调理论关于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1)逻辑的矛盾 ;(2)文化价值冲突;(3)观念的矛盾;(4) 新旧经验相悖。7.简述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8.简述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9.简述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
31、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10.简 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客 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 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11.简 述运用德育的说服教育法的要求。(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 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12.简 述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
32、、校外活 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13.简 述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 发扬 民主, 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 传与教育;(4)奖励为主,抑中 带扬。四、材料分析题1.一初中女生把一个男生写给她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为了严厉教育学生,班主任对这个男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为了“杀一儆百”,班主任在班会 课上公开了情 书,最终导致该男生退学。请用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对该材料进行分析。1.该材料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违背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33、。(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 实际上也是他 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材料中的班主任只是对写情书的男生严厉批评,没有重 视培养他的自我教育能力,没有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违背了上述德育 过程的规律。(2)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 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
34、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 觉行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 热爱学生的态度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 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材料中的班主任在班会上公开学生写的情 书,是不尊重、不热爱学生的表现。在德育的过程中,只有把尊重与严 格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2.有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敲打桌沿,发出“ 哒哒声”的响声。虽然有老师警告说查出来要处分,可总是禁而不
35、绝。后来,一位音乐老师找到了这个学生。他怯生生地站在老师面前,等待批评和处分。出乎预料的是老 师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笑着说:“ 你参加乐队打鼓好吗? ”学生愣了,以为老师讽刺他,不敢答话。老师接着说:“学生乐队缺一名鼓手,我觉得你有条件当。但是,你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 律,不要再敲桌子了,好吗?”学生点点头,泪水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后来,这个学生敲鼓进步很快,上课也不再敲桌沿了。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中音 乐老师突出运用了哪些德育原 则。2.(1)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的音乐老师针对学生用食指
36、敲桌沿 这一行为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警告,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他加入乐队打鼓。(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音乐老师的做法体现了这一原则。老师能够从学生用食指敲桌沿这一行为中看到学生有打鼓的潜质,说明音乐老师 能够做到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学生,能 够最大化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音乐老师提出让学生到乐队当鼓手,同时提出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这体现了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 合的原则。这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启发自觉,使其得到良好的发 展。3.某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室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班主任为缓解
37、这种气氛,便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 经过无数次的摔倒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又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请结合德育理论分析此材料。3.(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一次溜冰活动对孩子进行了道德教育。(2)从德育内容上看,教师进行的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他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人生道理:学习一定会面对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3)从德育的原则来看, 该教师遵循了疏导原则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班主任针对学生们考试后的低落情绪,便 带学生去溜冰,并适时地启发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
38、认识,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体 现了疏导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强调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4)从德育方法来看,该教师采用了实际锻炼法。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通过社会 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 风尚。4.学生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老多病的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他 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在学校,他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弱小同学,全班同学都看不
39、起他、疏远他。但他喜 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1)简要分析李某不良品德行 为形成的原因。(1)客观方面:首先,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而父亲偶尔回家对他非打即骂。家 长对待子女过分放任或 严厉,都容易使孩子 产生不良的行为。其次,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的品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 风气的影响。李某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这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为李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使李某在潜移默化中染上不良行为。再次,不良同伴关系的影响。在学校,全班同学都看不起、疏远李某,李某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这样容易加重李某的不良行 为。 主观方面:李某道德意志薄弱,经常破坏课堂纪律,而且拖欠作 业,不能完成学 习任务,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2)结合材料,分析班主任应当如何开展对李某的教育工作。(2)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校对李某父母所进行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材料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对学生李某 进行家访、邀请李某家长到学校与老师沟通交流、邀请李某父母参加学校 举办的家长会等方式来 转变李某父母的家教观念,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最终促进李某的 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坚持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和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注意 发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