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考核读书报告标题:读文明论概略有感姓名:昝京池学号:15055101210023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15 级英语笔译二 0 一六年三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制读文明论概略有感昝京池(海南大学 15 级英语笔译 15055101210023)摘要: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到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日本为鱼肉的年代,在内忧外患的环境里,福泽以一己毕生精力传播自由平等之说,开启民智,争取日本民族独立富强,可歌可泣。本文通过创作背景、作者所运用的哲学思想以及作者对儒家思想的看法这三个方面,全面探讨了我所理解的文明论概略一书。我认为,此书不仅为当时封建腐朽的日本带去了一丝生机,
2、也对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关键词:民智;道德;西方文明;哲学方法;儒家思想说起民智开化,我们并不陌生,从古至今,我国多少仁人志士都或多或少探讨或是践行过这个话题。随着我国国门的被迫开放以及封建社会形态的瓦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盲目排斥外国思想制度是不可行的,落后的制度必须被正视,想要真正强国富民,一定要学习西方文明的优点。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紧随其后的还有魏源,接着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以及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领导者和启蒙运动的重点其实都在于开化民智。正如书中作者所提到的那样,文明与智慧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这个民族面对
3、腐朽制度所做出的反应又是如何的?在这本文明论概略中,作者用平实无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例子和逻辑严密的论证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了启示。一 创作背景作者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启蒙家和教育家,一生立著无数。他将毕生精力全部投于著述和教育事业,志在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来以此来启蒙国民。他的著作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他本人也被誉为“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文明论概略一书写于 1875 年,通过对日本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较,判定了西方文明为最先进的文明,因此鼓励国民向西方学习,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我们再对比一下中国的 1875 年,此时,还是光绪皇帝执政时期,资本主义也
4、开始了萌芽。总体上来看,中国还是在封建统治的束缚之下,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相对落后。而中国人民意识到这种危机的人却很少,大部分中国人,仍旧沉醉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经济之下,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无论有学识的人再如何呼吁,他们都不想做出改变,清政府更是妄自尊大,不重视西洋文明,这样看来,后来的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了。而我们知道,日本著名的明治维新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的,这说明虽然明治政府当时的统治也有可能遭遇了瓶颈,但是他们正确地结合了本国文明和西洋文明各自的优点,做出了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改革,帮助国家渡过了难关。暂且不说中国日本两国关系历来的优劣,光从这一点看来,也有需要我们认可的地方。我认为这本
5、书虽然已经发表了 100 多年,但是其对世界的探索和对日本的剖析,对我们研究中国历史,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我们可以从书中窥视他的学习方法,学习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他提出的治国要领 1。虽然福泽谕吉认为西洋文明高于日本文明,但是他并不认为西洋文明已经尽善尽美了。相反,他认为西洋文明依旧缺点甚多,并不完美,只是在当时相对完整罢了。至于千万年后,人们再回首当时的西洋文明,也一定会觉得略为野蛮。这说明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将西洋文明看得至高无上,而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我在本书中发现的第二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作者叙述的方式与辩证法的结合。二 书中的辩证法
6、观点文明论概略一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每一个例子的阐述都十分全面,从不偏废一方或是感性用事,这是我最佩服作者的地方。我在阅读过程中也随手搜集了作者的辩证观点,如有不全面的地方,还请谅解。首先,作者在开头说的这段话就具有辩证的思维。他说:“轻重、长短、是非、善恶等词,是由相对的思想产生的。没有轻就不会有重,没有善就不会有恶。因此,所谓轻就是说比重者轻,所谓善就是说比恶者善,如果不互相对比,就不能谈论轻、重、善、恶的问题。这样经过互相对比之后确定下来的重或善,就叫做议论的标准。 ”2他没有一开始就称赞西洋文明的优点,而是先说明了优劣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看
7、待一个事物的好坏时,一定要用比较的方法,不能单纯地定义它是好还是坏,而是要全方位地进行对比之后才能确立其优劣。而后作者又定义了文明的内涵,他也是从两个方面定义的。文明被他分成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外在的文明易取,内在的文明难求。谋求一国的文明,应该先攻其难而后取其易,随着攻取难者的程度,仔细估量其深浅,然后适当地采取易者以适应其深浅的程度。假如把次序颠倒过来,在未得到难者之前先取其易,不但不起作用,往往反而有害 2。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然后在众多量变条件之中,我们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条件,以此来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在这个
8、时候,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否则不但不能学习到文明的进步,反而戕害了本国。从本书的第四章开始,作者大幅度地讨论了智与德,包括其定义、区别、联系和发展。在这几章中,作者依旧大量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作者认为,国家的兴衰,并不是两三个人的能力所能决定的,它与整个国民的智德相关。因此,天下的形势,不可以只就一事一物加以臆断。必须广泛地观察事物的动态并考察全部的情况,然后彼此加以比较(这里回归了主题) ,否则是不能了解真实情况的。在这里,作者将道德和智慧视为一体,无论是两者其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从大的环境下来考察。但是,在谈论到推动文明进步的时候作者又表明,道德和智慧又是有区别的。道德并不是通过有形的事物
9、所传授的,我们平时虽然被教导如何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对于道德这个词的判定,还是看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如何。不能说看到别人尊老爱幼,我也尊老爱幼,我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要看我内心是否真的承认尊老爱幼是一种有道德的表现。而智慧与道德不同,智慧是可以传授、继承和发展的,牛顿与苹果的不解之缘,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但这只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小的进步;在电力没有被发明之前,我们还是认为蒸汽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能源,而我们这种认识,都是随着智慧的发展不断被改变和深化的。所以作者认为,在智慧的领域里,绝不会因一旦豁然开悟,就能像浩然之气那样发挥其巨大的功用 2。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在这里,我认为
10、作者把道德和智慧看作成了与经济基础和上层技术类似的一种东西。道德是一切的根本,社会上的任何事业,若不依靠道德就不会成功,如果有了道德修养,则将无往不利。那么我们能认为道德能够单独改进文明吗?我认为不能。对于道德的定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看法,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方向。而智慧的存在就是为了使道德得到规范,正如我们社会中的各种条例,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的道德有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向是最利于智慧发展的方向。两者一旦运行良好,文明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发展。我们自己的品德是不能依靠他人形成的,即便可能养成,如果不依靠智慧,也是徒然的。德和智是相辅相成的,无智的道德等于无德。当然,
11、作者的意思是,西洋文明是将德与智结合得最好的国家。后三章我认为是作者叙述的重点章节,前面的铺垫都是为了告诉我们该如何用西洋文明来用于推动日本的发展。作者提出,日本社会从上古以来就分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个因素,并形成了权利的偏重,直到今天这种情况仍未改变。在人民之中也没有争取自己权利的,而宗教和学问也都控制在统治者的手里,从未能获得独立 2。如果想要改变,就需要将这种权利下放到人民的手中。在这种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地推翻国家政权,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不建立国家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建立政府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善于保护人民,人民又是否善于从国家获益,致使两者相辅相成,变成真正的“国富民强” 。
12、如果还未改革就否定自己的国家,拒绝为这个国家做出改变,牺牲一时的利益去换取长久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也很难得到保全。我们除了看到自己对国家的要求之外,更要提高自己对于自身的要求,我们要问问自己,是否具有真正的爱国情怀,是否从心里相信我们的国家会度过难关,从而变得更好、更强。如果连这样的自信都没有,我们又怎么说自己是这个国家合格的一员呢?说到这里我又有一些自己的感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越发的频繁和多样化。微博作为众多信息平台的佼佼者,在信息扩散和共享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有利便有弊,人们在称赞政府信息更加透明化的同时,也看到了政府发展中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似乎只要是一个普
13、通人就可以对政治评头论足,说得头头是道。我看到这样的言论自由丝毫不觉得是政治的开放,反而觉得这种一家之言对老百姓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为很多人是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所以他所了解到的政治还是十分片面的。我们都知道,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而大部分人看到偶尔的停滞不前就急呼我国已经没有希望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在看到问题的时候,也需要反思我们自身是否一直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力量贡献给,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是不是有那种民族的自信心。如果我们做不到,我认为我们先要反思我们自己。除此之外,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作者对于中国思想的一些看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孔孟思想的
14、看法。所以第三个问题,我想谈谈书中的孔孟之道。三 书中对儒家思想的看法书中作者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孔孟是一代伟大的学者,是古来罕有的思想家,假若,他们具有真知灼见,摆脱当时的政治羁绊,开辟一个新的局面,讲解人类的本分,确定万世不易的教义,则他们的功德必将无比宏大。然而,他们终身被限制在这个范畴之内,未能迈出一步,因此,他们的主张就自然不成体系,不能成为精湛的理论,大半掺杂了政论,以致贬低了哲学的价值 2。在这里,作者认为孔孟这种主张仁义的儒家思想,本应该自成一派,万古流芳,无奈却与政治捆绑在了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孔子有很多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仁、义、礼、智、
15、信” ,但是他也提出过一些类似于“三纲五常”这样磨灭了国民个性的教条来服务于统治阶级。这是一种带有政治立场的泛道德主义 3,并没有将道德与政治分开讨论,而是混为一谈。 而且,福泽谕吉还认为儒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学问。在他的另一个著作劝学篇中,他曾提倡以西方科学为内容的“实学” 4,然而我们知道其实儒家思想发展到了后期,到了朱熹理学的阶段,也在强调“格物致知” 。虽然与他所说的“实学”有所区别,但不能说两者之间毫无联系。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大概是日本所谓“实学”的概念,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不同的政府对于此的理解都不一样;而中国的“格物致知”相对就要死板一点,所追求的也还是对中国主流书籍的了解,并非
16、涉及西洋文明之类。但是福泽谕吉实际上并不排斥思想的多样性,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接触各类治国思想,不论是西洋的耶稣还是中国汉学家的尧舜之道,只有了解了这些思想体系的根本才能真正判定哪一种更适合日本。不能看到别的国家治理有方就拿来照搬照抄,要根据国情做出判断。那么,他对儒家学说的一些偏见,我理解为仅是他个人的一些看法。比如,作者将道德分为“私德”与“公德” ,在对“私德”的培养方面,他又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五伦”是永远具有正确性的。由此看来,作者对于儒家的观点是持有褒贬不一的态度。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思想,只要能在一个国家得到盛行并且得到统治者的维护,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的政治偏向的。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
17、佛教、耶稣教等等,统治阶级都曾经利用此类思想统治人民。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至今,儒家思想的影响依旧很深刻,我们不能简单地批判其好与坏,正如作者所说,我认为儒家思想也应该放到不同的时代背景里去比较,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民族,正因为我们这种“仁爱”思想千年来的秉承,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理性开放,而把人情世故的东西看的不重要,与别人变得完全一样不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吗?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八个字的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在儒家思想上得到了体现。所以,我们的民族还是应该坚守点什么的。至少在思想方面,儒家文化仍有其可取之处。粗略读完此书,虽感慨颇多,不能一次言明,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纵观全书,我
18、认为福泽瑜伽是一个很实用的“救命郎中” ,他在关键的时候给当时的日本下了一剂良方,也是救命之药,这剂药虽然事后看可能是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尤其站在他者的角度,但也不能不承认,他对当时世界和日本的许多分析,是切中了要害的,对日本自身是有利的。关于西方文明,如果说站在更大的时空看,它一定不是终点(正如本文前面所说) ,当作为人类社会历史长河的某一个阶段,它应当是当下的最优选择。百年过后,再看此书的我,依旧被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折服。我想,看完它之后,没有人不乐于看到文明的进步,我能想到的也只是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仅有的力量,哪怕只是简单地帮助他人,或者是学好自己的知识,或者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只要我们自己在进步,社会也会慢慢进步,文明的实现也就不是空谈了。参考文献:1福泽谕吉. 文明论概略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2徐里. 社会文明和道德读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J. 中国图书评论, 1990, (5): 37-383王家骅. 论福泽谕吉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J. 世界历史, 1992, (5): 52-534福泽谕吉. 劝学篇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