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合群”是大学生人际吸引的较高层次。 错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有关实验研究揭示观察学习在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对 3 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 错 4 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是教师意志品质的体现。 对 5 从品德心理结构的视角看,品德形成发展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与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 错 6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 对 7 大学教师的激励手段必须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才能奏效。 对 8 大学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劳动。 对 9 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状态。 对 10 大
2、学教师还担负着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对 11 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一定是不好的行为。 错 12 大学生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 对 13 大学生的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有利于促进大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和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对 14 大学生的品德修养的自律性的特点在于强调从“独处” 、 “微处”和“隐处”进行修养。对 15 大学生的品德修养重在常修,常修就是要突出终身性、经常性、持久性。 对 16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 对 17 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已基本定型,可塑性很少。 错 18
3、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包括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决定。 对 19 大学生个别心理辅导老师需要在资格、观念和个人成长等方面作出必要的准备。 对 20 大学生个人特质的变化一般不会影响到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错 21 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是辅导员的任务,与学科教师无关。 错 22 大学生品德教育是大学辅导员的任务。 错 23 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 对 24 大学校园文化的感染功能是通过精神感染和环境感染起作用的。 错 25 大学校园文化的感染功能主要是通过人际间的心理感染和营造特定的环境来实现的。 对 26 大学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主要是通过模仿和从众来实现
4、的。 对 27 大学校园文化的心理调试功能主要是通过物质环境调试和精神环境调试实现的。 对 28 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 对 29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 对 30 道德性的养成需经过道德的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 对 31 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活动。 对 32 共情又叫做同感或同理心,是设身处地的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觉、需要、情绪与想法的一种个人特质。 对 33 规范与约束是制度文化最突出的特征。 对 34 集群行为一般都有自发、短暂、无组织、情绪化、极易受暗示等特点。 对 35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
5、和社会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对 36 教师的教育能力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占首位的。 错 37 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人格基础。 对 38 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客观条件的改善,否则主观上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错 39 教师的一般能力在高校中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因为它并不是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前提。错 40 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新人。 对 41 教师威信的发展和维护,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自我塑造。 对 42 教师文化与教师形象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力量。 对 43 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对 44 开放式提问是建立在建立良好咨访关系为目的的基础之上的,
6、而不是窥探学生的隐私。对 45 良好的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社会与学校对大学生不断地教育和训练,和大学生自身不懈地锻炼和修养中形成的。 对 46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化的人是尽善尽美的“完人” 。 错 47 美国学者司德菲提出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属于一种能力发展模式。 错 48 品德表现在道德行为之中,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品德的表现。 错 49 品德具有稳定性,所以,品德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 错 50 品德修养是品德养成的核心。 对 51 侵犯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包括了动机、行为和后果。 错 52 倾听技术是心理辅导的核心任务之一。 对 53 倾听技术是指心理教师全神贯注聆听来访
7、者叙述,对于其含糊而模棱两可或意义隐藏的语句给予进一步的叙述。 错 54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基础。 对 55 人的亲和行为会受到外貌、距离、熟悉性和相似性等的影响。 对 56 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双方互不接纳、互不相容的紧张状态或者对抗状态。 对 57 人际沟通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消除孤独感。 对 58 社会心理通常是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 对 59 生涯规划和择业目标不恰当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 对 60 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 对 61 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与个别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是相同的。 错 62 团体心理
8、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 对 63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 对 64 文化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三分层次。 错 65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 66 现在大学里分工非常明确,有班主任与辅导员专门负责管理学生,因而上课教师已经不再担负起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错 67 现在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学团队,因而现在非常强调教师之间的群体协作。 对 68 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校园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之中。 对 69 校园文化的主导文化是师生的价值观。 错 70 校园物质文化
9、是校园文化中深层文化的体现。 错 71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中师生员工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处事风格等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 对 72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在学校的规章、行政、道德和习惯层面上的表现。 对 73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强调预防和矫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行为偏差或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错 74 心理健康教育的防治性目标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错 75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 对 76 学生群体是校园中最活跃的群体。 对 77 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文化。 对 78 学校心理健康
10、教育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其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对 79 一般认为,在具有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情况下,道德行为的产生取决于道德意志。对 80 在大学群体文化建设中,无需顾忌师生间的互动。 错 81 在大学生品德研究范围上,主要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素质。 对 82 在使用提问技术进行心理辅导时,使用开放式提问比使用封闭式提问更有效果。 错 83 正向的自我表露是指辅导员提出自己的优点和正向经验。 对 84 自觉性是品德修养的最先特征。 对 85 尊重教师和爱护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富有价值追求的要素之一。 对 86 “合群”是大学生人
11、际吸引的较高层次。 错 87 “头脑风暴法”有助于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对 88 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旨在解决概念和命题性知识的教学问题。 对 8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对 90 测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要求,编制一定的问题或表格让被试者回答,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错 91 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主要针对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迁移问题。 错 92 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理解和记忆而获得,其教与学的形式均以语言为基本载体。 对 93 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由概念、规则及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 错 94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的
12、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 对 95 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一定是不好的行为。 错 96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 对 97 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 对 98 大学生形式逻辑已趋完善,辩证逻辑思维达到成熟水平。 错 99 大学生自我评价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更符合实际。 错 100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片面性表现为过高评价自我。 错 101 大学是人性格发展和成型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促进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完善和成熟,是非常重要的。 对 102 大学心理学的研究
13、对象高校学生、教师和管理者。 对 103 动作表征出现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随年龄增加而不再使用动作表征。 错 104 个性心理特征影响着个性倾向性及其它心理活动。 对 105 集群行为一般都有自发、短暂、无组织、情绪化、极易受暗示等特点。 对 106 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心理发展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即发展只有连续性,儿童只不过是成人的缩影。 错 107 气质和性格都有好坏之分。 错 108 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对 109 气质类型是有好有坏的。 错 110 侵犯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包括了动机、行为和后果。 错 111 人的亲和行为会受到外貌、距离、熟悉性和相似性等的影
14、响。 对 112 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双方互不接纳、互不相容的紧张状态或者对抗状态。 对 113 人际沟通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消除孤独感。 对 114 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人际交往。 对 115 人类个体的成长环境就是人类的社会环境。 错 116 人类某种行为和能力的发展错过关键期,这种行为和能力的可能性就不会存在了。 错 117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错 118 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先行组织者”而实现的。 对 119 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都是绝对的。 错 120
15、 社会心理通常是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 对 121 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 对 122 韦纳的自我归因理论试图寻求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而卡芬顿的自我价值论(self-worth theory)重在解释学生为什么缺乏学习动机的问题。 对 123 先行组织者的实质是利用已经具有的先前知识获取知识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 124 心理发展不仅指向前推进、增强的过程,也指衰退、减弱的变化。 对 125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身心连续又稳定的变化。 对 126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对 127 心理
16、学是仅仅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错 128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心理学是社会科学。 错 129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错 130 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唤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过程。 错 131 学习者对有意义材料的学习会采用意义学习,而不是采用机械学习。 错 132 一个正常个体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速度上、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对 133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错 134 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 对 135 意义学习就是
17、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 对 136 由于疲劳、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变化称为心理发展。 错 137 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是感觉的适应现象。 对 138 在建构式学习理论中,讲解式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错 139 在强化学习中,强化物来自外部环境,即只存在外部强化一种形式。 错 140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与熟人交往时,则近因效应有较大影响。对 141 直觉思维是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时,从错误调整到正确的认知过程。 错 142 自我观念和社会身份是印象管理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对 143 自我强化指的是个人按照他人的标准评价自己的行
18、为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错 144 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达到某一行为水平的能力的评判。 对 1 “合群”是大学生人际吸引的较高层次。 错 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有关实验研究揭示观察学习在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对 3 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 错 4 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是教师意志品质的体现。 对 5 从品德心理结构的视角看,品德形成发展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与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 错 6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 对 7 大学教师的激励手段必须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才能奏
19、效。 对 8 大学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劳动。 对 9 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状态。 对 10 大学教师还担负着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对 11 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一定是不好的行为。 错 12 大学生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 对 13 大学生的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有利于促进大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和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对 14 大学生的品德修养的自律性的特点在于强调从“独处” 、 “微处”和“隐处”进行修养。对 15 大学生的品德修养重在常修,常修就是要突出终身性、经常性、持久性。 对 16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
20、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 对 17 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已基本定型,可塑性很少。 错 18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包括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决定。 对 19 大学生个别心理辅导老师需要在资格、观念和个人成长等方面作出必要的准备。 对 20 大学生个人特质的变化一般不会影响到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错 21 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是辅导员的任务,与学科教师无关。 错 22 大学生品德教育是大学辅导员的任务。 错 23 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 对 24 大学校园文化的感染功能是通过精神感染和环境感染起作用的。 错 25 大学校园文化的
21、感染功能主要是通过人际间的心理感染和营造特定的环境来实现的。 对 26 大学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主要是通过模仿和从众来实现的。 对 27 大学校园文化的心理调试功能主要是通过物质环境调试和精神环境调试实现的。 对 28 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 对 29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 对 30 道德性的养成需经过道德的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 对 31 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活动。 对 32 共情又叫做同感或同理心,是设身处地的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觉、需要、情绪与想法的一种个人特质。 对 33 规范与约束是制度文化最突出
22、的特征。 对 34 集群行为一般都有自发、短暂、无组织、情绪化、极易受暗示等特点。 对 35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对 36 教师的教育能力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占首位的。 错 37 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人格基础。 对 38 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客观条件的改善,否则主观上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错 39 教师的一般能力在高校中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因为它并不是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前提。错 40 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新人。 对 41 教师威信的发展和维护,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自我塑造。 对 42 教师文化与教师形象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力量。 对 43 进行
23、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对 44 开放式提问是建立在建立良好咨访关系为目的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窥探学生的隐私。对 45 良好的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社会与学校对大学生不断地教育和训练,和大学生自身不懈地锻炼和修养中形成的。 对 46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化的人是尽善尽美的“完人” 。 错 47 美国学者司德菲提出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属于一种能力发展模式。 错 48 品德表现在道德行为之中,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品德的表现。 错 49 品德具有稳定性,所以,品德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 错 50 品德修养是品德养成的核心。 对 51 侵犯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
24、般包括了动机、行为和后果。 错 52 倾听技术是心理辅导的核心任务之一。 对 53 倾听技术是指心理教师全神贯注聆听来访者叙述,对于其含糊而模棱两可或意义隐藏的语句给予进一步的叙述。 错 54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基础。 对 55 人的亲和行为会受到外貌、距离、熟悉性和相似性等的影响。 对 56 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双方互不接纳、互不相容的紧张状态或者对抗状态。 对 57 人际沟通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消除孤独感。 对 58 社会心理通常是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 对 59 生涯规划和择业目标不恰当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 对 60 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亲密、
25、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 对 61 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与个别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是相同的。 错 62 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 对 63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 对 64 文化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三分层次。 错 65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 66 现在大学里分工非常明确,有班主任与辅导员专门负责管理学生,因而上课教师已经不再担负起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错 67 现在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学团队,因而现在非常强调教师之间的群体协作。 对 68 校园精神文化
26、渗透在校园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之中。 对 69 校园文化的主导文化是师生的价值观。 错 70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深层文化的体现。 错 71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中师生员工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处事风格等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 对 72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在学校的规章、行政、道德和习惯层面上的表现。 对 73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强调预防和矫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行为偏差或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错 74 心理健康教育的防治性目标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错 75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
27、前提条件。 对 76 学生群体是校园中最活跃的群体。 对 77 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文化。 对 7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其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对 79 一般认为,在具有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情况下,道德行为的产生取决于道德意志。对 80 在大学群体文化建设中,无需顾忌师生间的互动。 错 81 在大学生品德研究范围上,主要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素质。 对 82 在使用提问技术进行心理辅导时,使用开放式提问比使用封闭式提问更有效果。 错 83 正向的自我表露是指辅导员提出自己的优点和正向经验。 对 84 自觉性
28、是品德修养的最先特征。 对 85 尊重教师和爱护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富有价值追求的要素之一。 对 86 “合群”是大学生人际吸引的较高层次。 错 87 “头脑风暴法”有助于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对 88 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旨在解决概念和命题性知识的教学问题。 对 8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对 90 测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要求,编制一定的问题或表格让被试者回答,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错 91 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主要针对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迁移问题。 错 92 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理解和记忆而获得,其教与学
29、的形式均以语言为基本载体。 对 93 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由概念、规则及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 错 94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 对 95 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一定是不好的行为。 错 96 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 对 97 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 对 98 大学生形式逻辑已趋完善,辩证逻辑思维达到成熟水平。 错 99 大学生自我评价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更符合实际。 错 100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片面性表现为过高评价自我。 错 101 大学
30、是人性格发展和成型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促进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完善和成熟,是非常重要的。 对 102 大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高校学生、教师和管理者。 对 103 动作表征出现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随年龄增加而不再使用动作表征。 错 104 个性心理特征影响着个性倾向性及其它心理活动。 对 105 集群行为一般都有自发、短暂、无组织、情绪化、极易受暗示等特点。 对 106 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心理发展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即发展只有连续性,儿童只不过是成人的缩影。 错 107 气质和性格都有好坏之分。 错 108 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对 109 气质类型是有好有坏的。 错 110 侵犯行
31、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包括了动机、行为和后果。 错 111 人的亲和行为会受到外貌、距离、熟悉性和相似性等的影响。 对 112 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双方互不接纳、互不相容的紧张状态或者对抗状态。 对 113 人际沟通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消除孤独感。 对 114 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人际交往。 对 115 人类个体的成长环境就是人类的社会环境。 错 116 人类某种行为和能力的发展错过关键期,这种行为和能力的可能性就不会存在了。 错 117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错 118 认
32、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先行组织者”而实现的。 对 119 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都是绝对的。 错 120 社会心理通常是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 对 121 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 对 122 韦纳的自我归因理论试图寻求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而卡芬顿的自我价值论(self-worth theory)重在解释学生为什么缺乏学习动机的问题。 对 123 先行组织者的实质是利用已经具有的先前知识获取知识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 124 心理发展不仅指向前推进、增强的过程,也指衰退、减弱的变化。 对 125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身心连续又稳定的变化
33、。 对 126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对 127 心理学是仅仅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错 128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心理学是社会科学。 错 129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错 130 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唤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过程。 错 131 学习者对有意义材料的学习会采用意义学习,而不是采用机械学习。 错 132 一个正常个体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速度上、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34、 对 133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错 134 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 对 135 意义学习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 对 136 由于疲劳、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变化称为心理发展。 错 137 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是感觉的适应现象。 对 138 在建构式学习理论中,讲解式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错 139 在强化学习中,强化物来自外部环境,即只存在外部强化一种形式。 错 140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与熟人交往时,则近因效应有较大影响。对 141 直觉思维是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时,从错误调整到正确的认知过程。 错 142 自我观念和社会身份是印象管理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对 143 自我强化指的是个人按照他人的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错 144 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达到某一行为水平的能力的评判。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