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 作上编 写作素质养成2第一章 写作主体基本素养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他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生活中有所成就,对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除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道德修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引用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987 年 6 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写作参考丛书中有一本 生活的艺术 ,为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所著。他在这本书中说,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重视自己民族和人民的素质培养。在中国古代, “儒家就把世界和平问题和我们私人生活的培养联系起来,宋朝以后的儒家学者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这
2、个道理,所以在儿童入学时所读的第一课包括着下列的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写作,作为现代人类较为复杂的实践活动之一,和人类其他的社会实践一样,既是有思想意识的活动,也是有情绪情感并有针对性、指向性的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
3、废。 ”这已是人类写作实践活动的规律。古今中外的作家、写作学家和写作教育家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第 71 页,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6 月第 1 版。3都认为,从事写作实践的写作者需要具备基本的良好的素质。我国古代的大作家和现代文豪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对此都有所论述。21 世纪的写作者要写出优秀的文章,更应该重视养成基本的良好的素养。写作者作为写作主体,其基本素养主要包括人格修养、生活修养、学识修养、语言修养等。写作者应该在这些方面强化锻炼,刻苦修养。第一节 人格修养 一、人格修养与写作的关系什么是人格?所谓人格,其日常用法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主要含义是指一
4、个人的品格、品质、格调、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尊严等等。心理学家一般把人格看成是一种内在的组织与结构。我国心理学界一般定义为: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指的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也指“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万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 ” 例如:“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无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艾青:礁石 )短短几行诗句,体现出诗人特立不屈的高傲人格。文艺理论家鲍昌在人格心理
5、学中译本序言认为:“人格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人格的定义应当是:由生理遗传与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包容有人的各种心理要素并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统一。 ”“在各种客观条件作用下,人格会发展和变化。发展的格式有正方向、负方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第 8 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8 年 8 月第 1 版。4向、双重方向、方向相反等多种。必须强调,在改变人格的各种客观条件中,最强有力的是社会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只有这个原则才能科学地解释各种复杂的人格现象。”人格需要修养。一个具体的人,因其先天遗传因素如血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格,这在生理学研
6、究上已取得许多成果,并且早已应用于人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保健。而作为写作者修养构成之一的人格,更须重视后天心理因素的研究,从后天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人格修养。以一个人格完美的作家来说,他的思想必定是进步的,思维必定是优化的,情感必定是丰富的,意志必定是坚强的。人格修养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世事洞明” 、 “人情练达 ”都不仅意味着做学问、做文章的一种境界,而且也都意味着做人的一种境界。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做“文如其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写出来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也就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做人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写出来的作品也
7、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那么他写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可能具有独立的品格;一个人如果缺乏对人生的思考,那么,他写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可能具有独立的思想。相反,如果做一个人能够达到“世事洞明” 、 “人情练达”的人生境界而又倾心为文的话,那么他写出来的作品也会自成高格、自有境界。写作的根本不在于词藻的雕饰,不在于技术的操作,尽管技术有时也十分重要,而在于作品是否能够体现出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品格,是否能够体现出人格的力量,其关键仍在于如何做人。例如,顺民是一种缺乏自我意识的人,而奴才则是一种失去自我的、丧尽人格的人。顺民为文是不可能自由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他们的作品往往不是用来
8、附庸风雅、歌颂升平,就是因为“想做奴才而不得” ,用文章来铺就一条能够当上奴才美BR赫根汉:人格心理学第 89 页,作家出版社 1988年 10 月第 1 版。5的路。而奴才则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主动放弃自我、丧尽人格的一种人,奴才不可能去独立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可能去自由地塑造自我的人格,他们是“怎样生活,就只能产生怎样的意识”的那一种人。奴才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们只能匍匐在主子的思想阴影下亦步亦趋。因此奴才为文,往往不是用来“载”主子之“道” ,就是用来粉饰太平。以文学创作来说, “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做人的学问,人如果不能做人、不会做人,那么也就不可为文,即便为文也只能为顺民之文
9、、奴才之文。鲁迅作品的不朽人文价值正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且以诗歌创作来说,评论家认为:当代诗歌创作的“危机恰恰来自诗歌的内部,来自于作为世俗的中国人的人格修养的繁荣与作为诗人的人格修养的枯萎。 ”“从从最初的今天派开始,占山为王与执朴策天下的王霸意识,就内在地贯穿在诗歌写作血脉之中,从而造成了我们拥有无数的私语者而独独缺少能够勇敢而智慧地面对历史和当代发言的诗人的人格失衡格局。 ”今天,更有价值的写作是那种不仅能够选择和坚守其自我人格和自由独立的精神、而且能够选择和坚守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文化价值立场的写作。没有文化价值立场的写作尽管可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也可能是具有自由独立思想的,但它由于缺乏自
10、我的塑造,因而无法成就其更高的为文之境界。对自我的文化价值立场和文化人格的选择与塑造是为文者自我实现的重要保障,而它的途径就蕴含在写作之中。 “能够坚守自己文化价值立场的、并具有自我人格和自由独立思想的写作,是完善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不仅能够使人摆脱虚无,而且能够使人的精神永存;不仅能够使其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而且也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从而达到“世事洞明” 、 “人情练达”的人生境界。 ”二、人格包含的五个方面素质沈健:走向消费时代的诗歌 。席云舒:写作与做人 。6写作者修养人格必须重视写作主体的思想、道德、思维、情感、意志等素质的修养。(一)思想素质什
11、么是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 通常认为思想是观念和意识的总称,凡涉及观念、意识的都属于思想的范畴,如世界观、社会观、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教育观、经济观。由于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也只能从人的个体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思想在属于意识形态的文章、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例如:“地球!我的母亲!/我的灵魂便是你的灵魂,/我要强健我的灵魂,/来报答你的深恩。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其中蕴藉着一种诗人独具的对地球报恩的思想。鲁迅在杂感录四十三中鲜明地指出:文艺创作“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
12、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他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就是强调作者要有好的思想和人格。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写作活动,可以认为写作就是写作者的思想,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传递作者思想的信息。而思想既有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先进和落后、美好与丑恶之分,也有多种思想的相交互容,从而表现出人格的高尚与低下、尊贵与卑贱、完善与残缺,以及所谓的“双重人格” 、 “多种人格” 。虽然如此,我们却应该明确:优秀的写作者应该修养健康的、先进的、美好的思想,从而养成独立的、高尚的、完美的人格。茅盾在创作的准备里告诉我们:“伟大的作
13、家,不但是一个艺术家,而且同时是思想家在现代,并且,同时一定是不倦的战士。”周恩来生前在同作家、艺术家谈话时,多次讲到思想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他说:“思想很重要,是指导,必须加强思想学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第 839 页。7习。你们是灵魂工程师 ,思想总要高些。思想水平不提高,作品不可能写好。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对大学生和青年人提出四点希望: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同样适用于初学写作者。(二)道德素质一般来说,道德即伦理,是一定社
14、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在社会文化现象中,同政治、法律以及哲学、文艺、宗教等等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发生的多种多样社会现象之一就是道德现象。所以,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道德现象,只能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所特有的现象。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必定是确实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
15、时代特征,体现了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民族或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实际利益和本质要求,确实是从这些实际利益和本质要求所引伸出来并且为这一定阶级、一定民族和一定社会集团的人们所真实奉行,而在实践行动中得到了证实的行为准则。在今天,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正由一个社会形态转向另一个社会形态。以经济结构改变为代表的社会变革,正急剧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进程。过去原有的道德标准由于社会向多元化发展而正在失去应有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标准则尚未建立并成为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建立新的道德标准,规范我们的生活行为准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周恩来论文艺第 9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 2 月
16、第 1 版。8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决定着人们的道德规范。在社会转型、新旧道德交替中,我们必须选择新道德评价的标准,重塑价值观。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忠贞不渝、与人为善、情操高尚等等,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也是写作者应当追求的目标。道德素质不仅体现为价值观,它还是人们的生活和行为规范,因而对人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来自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可。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承认这些规范,才能为这个社会所接纳;承认这些规范,就得受这些规范的约束。因而,道德,也是社会中无形的契约。在我们今天呼吁严肃法纪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严肃道德的规范。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
17、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良好的道德素质即美德从哪里来?亚当斯密指出:“在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和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这样两个基础上,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在前一种努力的基础上,确立了温柔、有礼、和蔼可亲的美德,确立了公正、谦让和宽容仁慈的美德;而崇高、庄重、令人尊敬的美德,自我克制、自我控制和控制各种激情它们使我们出乎本性的一切活动服从于自己的尊严、荣誉和我们的行为所需的规矩的美德,则产生于后一种努力之中。” 他还提出道德建设中必须强调人的责任感。他说:“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
18、重,被恰当地称作责任感。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并且是唯一的一条大部分人能用来指导他们行为的原则。许多人的行为是非常得体的。他们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避免受到任何重大的责备,然而,他们也许从未感受到别人对他们行为的合宜性所表引自 2001 年 5 月 19 日人民日报第 7 版。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9示的赞赏之情。他们尊重自己认为已经确立的一些行为准则,并仅据此行事。一个从另一个人那里受到了巨大恩惠的人,出于他天生的冷漠性情,可能只抱有一丝感激之情。然而,如果他富有道德教养,他就会常常注意到表明某人缺乏感激之情的行为显得多么可憎;而相反的行为又显得多么可爱。因此,虽然他的心里并未洋溢着任
19、何感激之情,他仍将努力像心里充满感激那样去做,并将尽力对自己的恩人表示关注和大献殷勤,凡是有深切的感激之情的人都会这么做。他将定期去拜访他的恩人;他在恩人面前将表现得十分恭敬;他谈到恩人时,必用表达高度敬意的言辞,必提其所得到的种种恩惠,而且,他将小心地抓住一切机会为过去所受的恩惠作出某种适当的报答。他做这一切时可能不带任何虚伪和该受谴责的做作,不怀任何获得新的恩惠的自私意图,没有任何欺骗他的恩人或公众的打算。他的行为动机可能只是一种对已经确立的责任准则所表示的尊重,是一种在各方面都按感恩规则行事的认真和迫切的愿望。” 所以,作为一个写作者,首先要对道德的内涵有明确的认识,然后严格要求自己并认
20、真修养自身的道德素质。(三)思维素质思维属于人的心理范畴。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表面上如何像是超感性的东西,但它们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头脑的产物。 ” 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具体地说,思维“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特别是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词汇、语言的工具,以知识经验为中介而实现的。 ” 因此,思维属于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思维能力的发展,既依赖于其它认识能力,又赋予其它认识能力以有意性、深刻性、创造性,也就是自觉的能动性。人依靠思维亚
21、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 。10这个心理特征,才有可能创造出灿烂文化和高度文明。人的思维素质包括以下三种: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它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得出结论,以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心理机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即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因此,逻辑思维是保证我们的认识活动得以正常地、有效地进行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逻辑思维不仅是议论文、学术论文、文
22、学评论、杂文写作所必需的,而且也是文学创作所不可缺少的。张贤亮在写小说的辩证法中指出:“只有通过抽象逻辑思维才会使大千世界通过我的视听器官传到我脑子里的种种形象信息更为清晰和生动。而这种种形象信息一旦在我脑子里抽象成了某种观念,在观念的支配下,种种形象信息还会生发,还会串连,以至衍变成一段情节。并且,也只有通过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把这种种形象信息变为稳固持久的形象记忆,就如只有理解了的古文才易于背诵一样。所以说,没有思考和分辨,作家就无法驾驭他所要表现的内容。而思考和分辨能力,只能来自学习。 ”从他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第一,逻辑思维是写作者不可缺少的;第二,它不是天生的禀赋,任何一个作者都必须经过学习、训练、实践,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那种选取并凭借具体的有感性特征的事物,通过想象并伴随强烈感情和鲜明态度,舍弃非本质的东西,来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心理机制。简言之,这是一种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思维的心理能力。现代人类的形象思维与早期人类的形象思维已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认为,现代人类的形象思维是“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的二重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