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摘要 IAbstractII第一章 绪论1.1 写作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内容(3)1.3 写作方法及创新点(4)第二章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及其类别(5)2.2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7)2.3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9)第三章 信息不对称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影响3.1 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市场运行效率 (13)3.2 信息不对称制约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15)3.3 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9)3.4 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柠檬”市场的产生 (23)第四章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定位存在的问题 4.1 商业银行信贷定位
2、的概念及其特点 (26)4.2 信 息 搜 索 及 处 理 能 力 低 下 是 导 致 信 贷 定 位 偏 差 的 重 要 原 因 (28)4.3 信贷集中是信贷定位缺乏依据的突出反映 (30)第五章 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定位5.1 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帕累托改善” (39)5.2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信 贷 定 位 应 以 信 息 不 对 称 程 度 为客观依据(42)5.3 加 强 商 业 银 行 信 息 化 管 理 是 实 现 信 贷 准 确 定 位 的 重 要 途 径(44)研究结论 (50)致谢 (51)参考文献 (52)1第 一 章 绪 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0
3、01 年我国加入 WTO。对金融业来说,入世的实质就是加快我国金融的自由化、国际化进程。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到 2006 年我国将完全取消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取消所有现存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允许其享受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待遇。这意味着短短两年多后外资银行就将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与中资银行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适应入世后与外资银行激烈竞争的形势,如何加快自身发展,使自己成为能与国际一流银行一争高下的现代金融企业,这一问题已经不可回避地摆在了我国政府及银行业的面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中坚力量,四大国有商业
4、银行在整个银行业领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1994年以后,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艰难历程。通过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十年前相比,银行的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和银行都采取了一系列未雨绸缪的政策和措施,诸如: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发行了 2700 亿元特别国债以充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其资本充足率;降低商业银行营业税率等等,以此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抗拒风险的能力,提高其经营效益。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也采取了诸如精减机构、减员增效、加大人才引进力
5、度、加快金融科技创新等措施,特别是把压缩不良贷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真抓实干。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经营状况,增强了其竞争能力,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连年下降,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但是尽管如此,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问题仍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依然很大。国内外许多教训已证明,银行危机通常是金融危机的核心因素。一方面,银行危机往往会通过信用链条迅速传递,诱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即便金融危机不是由银行直接引发,但银行业危机通常会接踵而至并带来或加深金融领域的危机。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
6、金融体系的安危,要保证我国的金融安全,首先必须解决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问题。但是,由于银行的信贷定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尽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出现2下降势头,但仍然数额较大、占比较高(如表 1-1) ;有的行为了控制风险,减缓贷款增长速度;有的行新增贷款中又出现不良贷款;等等。可见,信贷定位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表 1-1 2003 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情况变动表单位:亿元2003 年初 2003 年 6 月末行 别不良资产余额 不良资产比率 不良资产余额 不良资产比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20881 26.21% 20070 22.19%股份制商业银行 202
7、4 12.85% 1967 9.34%资料来源:周菡.不良贷款比率再降.证券时报,2003.8.8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占收入的 87%以上来自信贷的利息收入,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信贷资产质量虽然有宏观经济环境的系统性风险问题,但关键还是信贷各个环节中的把握问题,是商业银行合理的信贷定位问题。有效地解决信贷定位问题,把握信息不对称至关重要。古典经济学假定,在信息是可获得并且采集信息的成本是零的情况下,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1 。但是现实经济中,信息并不是随时随处可获得的。即使具有可获得性,交易者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8、,这样,现实中的经济均衡必然与古典竞争模型中的一般均衡存在根本的差异。通过放宽假定,将不完全信息引入分析对象,现代经济学证明了要么经济均衡不可能实现,要么即使可以实现,这种均衡也是非最优的、低效率的。经济学上信息不完全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信息不对称。2、信息失真 2 。信息不对称几乎在经济金融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既然信息不对称是长期而广泛地存在,那么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定位时就应当充分考虑信息不对称程度,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作为信贷定位的客观依据。本文就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构思并完成的。对银行业来说,就象爱情在文艺作品中为永恒的主题一样,风险与规避风险是银行业运行中永恒的主题。同样
9、,风险与爱情一样都是个体的,在不同情景、不同环境、不同约束条件下,风险永远是具体的。在具体的环境中,行为主体对风险的认识与把握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时,同能量守恒一样,只要信息的不确定性存在,银行运行中的风险就一定存在。因此,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定位具有重要3的现实意义:首先,信贷资产的质量事关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信贷定位是保证信贷资产安全优质的有效措施。从信息不对称入手研究信贷定位,则为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其次,信息不对称在信贷活动以至整个经济金融运行中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因而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为依据,将使信贷定位更趋于科学、合理、准确。再次,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10、其风险的形成,不论是资产风险、负债风险还是或有业务风险,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基本因素。这一最基本因素就是信息不对称。准确地确定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进行合理的信贷定位,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它能帮助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风险。1.2 研究内容信贷定位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分析方法,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资产质量不高、信贷市场投机性强,信贷介入选择难以把握的现实问题,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原因,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刻阐述了信息不对称与我国信贷市场的内在联系,最后得出了要以信息不对称
11、程度作为信贷定位的重要客观依据的结论,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如何科学、合理、准确地进行信贷定位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章信息不对称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影响;第四章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定位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定位;最后是研究结论。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信息不对称角度,对我国银行信贷市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要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作为商业银行信贷定位的客观依据。文章紧紧扣住信息不对称这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信贷风险产生的最基本原因,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比较,对银企信息不对
12、称的“帕累托改善” 3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削减信息不对称,消除信贷市场“柠檬”现象的具体对策,并就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发表了可操作性的工作建议。纵观全篇,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既是研究探讨,以其抛砖引玉;又紧密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价值。41.3 写作方法及创新点本文以信贷市场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为前提,以银行如何进行信贷定位为分析主线,把信息不对称与信贷“柠檬”市场的产生联系起来,通过理论上的研究探讨和现实中的实证分析,从多个层面阐述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为客观依据进行信贷定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写作思路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目的在于探索一条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信贷定位,即
13、以什么作为客观依据进行信贷定位的新途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其最基本原因;二是商业银行进行信贷定位必须以信息不对称程度为客观依据;三是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是削减信息不对称、消除信贷“柠檬”市场的治本之策。 5第二章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特点2.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及其类别2.1.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尔克洛夫(George Akerlof) 、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因其在不
14、对称信息分析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 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30 多年来,不对称信息理论是经济研究中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如今,信息不对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分析工具,并广泛应用于从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村市场到发达国家的现代金融市场等大量的课题研究之中。所谓“信息不对称” ,就是经济关系中一方知情(私有信息) ,而另一方不知情,知情的一方有着利用信息优势去获利的动机。在经济金融领域, “信息不对称”是指金融交易的各方对有关交易的信息没有全面、充分和真实的了解,即整个交易是在“不透明”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会影响到金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
15、行及其结果,从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均衡状态和效率 4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这个市场有四大假设:第一,有众多的买主和卖主,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能单独决定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第二,买 卖 双 方 自 由 进 出 市 场 ; 第 三 , 产 品 是 同 质 的 ; 第 四 , 买 卖 双 方 的 信 息 是 完 全 和 对 称 的5 。西方经济学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整个经济体系运行有效。而事实上满足上述假设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市场主体不可能拥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信息拥有方争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
16、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签约前如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就可能导致逆向选择。梅耶森(Myeson)将其定义为“由参与人错误报告引起的问题” 6 。它是指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一方(不知情者)会倾向于作出错误的选择逆向选择。而道德风险,则指的是交易签约后,由于一方监督对方履行交易合约的成本太高而产生的违约风险。梅耶森将其定义为“参与人选择错误行动引起的问题 6 。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一般认为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6到某种补偿,这将“激
17、励”其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因此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息质量不对称,即交易双方对所交易对象拥有的信息在量上和质上不对等;二是信息失真,就是经济生活中由某些相关链接披露与传送机制不完善所引起的信息质量问题,信息失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三是信息动态不完全,这主要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因信息源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信息不完全。2.1.2 信息不对称的类别1 信息源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者中,既有买方,又有卖方,其中买方或卖方又可能同是该商品或证券的卖方或买方。即在交易活动中,买方或卖方既对立又统一,某些交易者既是
18、出售该商品或证券的信息持有者和制造者,同时又是该商品或证券的交易者,进而形成信息源在公开信息时就存在某种不完全性。2 信息的时间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在同一市场上需要买进或卖出同一商品或证券时,由于在接收该商品或证券信息时间上的差异,往往容易导致较早获取商品或证券信息的交易者,能够较主动或较准确或较早地做出交易决策选择而获取交易优势。而获取信息较迟的交易者则被动地在交易中处于劣势,甚至蒙受损失。3 信息的数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内容的数量不同,也导致交易者交易位势的差异和交易成本、利益的差异。4 信息的质
19、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和卖方)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质量的差异,即信息的真伪不同,势必影响交易者的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5 信息混淆市场上商品或证券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获取交易对象的信息中,一个可观察值由两个混合在一起的并不可直接辨别的分量合成的信息,造成信息混淆,交易者很难识别。例如,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是可以观察的值,它可能由企业持续经营业务收益与一次性偶得收益混合而成 7。72.2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乔治阿尔克洛夫 1970 年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的论文,成为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最经典文献之一
20、,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它首次提出了“柠檬市场” (the lemons market)的概念(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意思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 ,现在“柠檬”已成为每位经济学家最为熟知的隐喻。柠檬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逐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阿尔克洛夫分析了旧车市场,在旧车交易中,卖者显然比买者对车辆拥有更多的信息,而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买车的人难以完全信任卖车人提供的信息,因而试图通过低价来弥补其信息上的损失。由于买者出价过低,卖者又不愿提供好的产品,从而导致次货的泛滥,其最终结果是旧
21、车市场的萎缩 8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决策人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非对称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对于单个经济行为者而言,他所掌握的任一经济信息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公共信息;另一部分则是私人信息。如果当事人双方各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其中,持有较多私人信息的一方具有信息优势,而且信息不对称分布的实际发生概率要比理想状态高得多。非对称信息会使经济均衡的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影响到市场均衡的状态和经济效率。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决策人对经济现实中存在的事实缺乏了解;经济行为人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掩盖事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9。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一些
22、西方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信贷市场的分析和适用,使这一理论的作用充分展示出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银企双方中任何一方都未获得完全清楚的信息;二是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企业比银行占有较多的有关信息;三是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都是比较清楚的。即作为资金使用者的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作为资金提供者的银行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2.2.1 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1 贷款申请的信息不对称在目前我国信贷市场上,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及融资渠道狭窄,信贷资金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一条主要渠道,在银行“惜贷” 、 “
23、恐贷”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达到获取8资金的目的,往往与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串通,策划、编制假投资项目,虚造财务报表,操纵利润,欺骗银行,银行在无法了解企业真实情况下,依据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发放贷款,导致失误,造成损失。2 贷款发放后的信息不对称贷款发放后,由于利益驱动,企业利用自身掌握的私有信息,改变贷款的用途、投向,操纵信息,欺骗和诱导银行,而银行在获取企业信息的质量、及时性及全面性等方面皆存在不对称,必然导致风险加大或损失加重。3 贷款回收时的信息混淆在目前我国信贷市场上,信息混淆主要表现于财务信息的混淆。企业利用操纵财务报表,将公司财务数据和指标进行重新整合,混淆视听,蒙骗银行。具体而言,企
24、业利用会计核算方法上的技巧,将企业资产、成本、利润的历史值与现实值,名义值与实际值、有用值与无用值、持续收益与偶得收益相混淆,银行难以分辨,在贷款回收时,无法真实、准确地掌握企业盈利情况,导致企业利润信息混淆,逃废银行债务。2.2.2 历史顺延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1 历史信息的不可靠由于我国信用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加之法律的、道德的原因,造成我国中小企业有关信息记录具有不全面性、不充分性、不完整性和不真实性,便形成了历史信息的不可靠,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虚假、审计报告的虚假和购销合同的虚假等。2 现实信息的不可信资产的不可信。由于注册资本的虚假,使企业的实有资产大打折扣,企业在多个银行设多个帐
25、户,私设小金库现象普遍,加上企业的股东的交叉性,对整个企业资产的把握难度很大。信用的不可信。企业提供信息的不真实性,导致企业信用的不可信。一般地说,企业的借贷信用可查询贷款卡,但贷款卡的信用不完全准确。比如担保机构或其它第三人代企业归还贷款后,贷款卡反映的信息是企业按时归还银行贷款,不反映担保机构的代偿情况,所以贷款卡并不是企业完整的贷款信息,有时甚至是错误信息。在贷款卡的查询使用方面,有些地方人民银行规定仅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或企业自己使用,担保机构不能查询,这就限制了贷款卡作用的发挥。9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个人信用记录系统,这使企业法人违约、违规、违法行为付出的代价小,时效性短,关联性、负面性差
26、。而银行对企业法人代表的个人资信很难考证和推测。3 未来信息的不可测建立在可靠的历史信息和可信的现时信息上的未来信息是可预测和可把握的。但由于在我国现有经济环境和信用条件下,历史信息不乏不可靠,现有信息又多半不可信,那么未来信息就更加难以判断了。2.3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如何利用社会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种需求,是社会所面临的根本经济问题。资源的配置都是特定决策的结果,任何决策制定又必须基于给定的信息。因此,信息是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对于经济机制的运转和表现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然而,尽管社会经济在总量上正面临全面的“信息爆炸” ,但在具体特定事件上
27、,信息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总的说来,行为人面临 3 种信息约束:成本约束。信息具有经济成本,过度的搜寻会使信息成本激增而可能得不偿失。时滞约束。信息时滞往往难以预见和避免。有限理性 10。人类的智慧和意识在吸收信号方面永远受到限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事实正是如此。在经济金融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不完全信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231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1 信息获取成本的高低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一个充满纷繁复杂信息的经济现实使得搜集与获得信息需要花费成本,同时,信息的传递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这两方面因素使投资者要优先获取信息就必须付出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从而导致不同实力的投资者获取信息多寡的不同。此外, “搭便车”问题的困扰也使许多人在能无偿利用他人的信息的基础上,不愿花费成本去搜集信息,而花费成本去搜集信息的也得不到完全的好处,从而削弱搜集信息的积极性。其次,在得到信息后对信息加工判断做出决策等方面,不同投资者会存在基于自身条件的差异。这样即使能获得相同的信息,也由于处理的能力差异而使信息获取各方面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2 市场流动性是维持市场存在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