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勘察基本流程.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807442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勘察基本流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勘察基本流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勘察基本流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勘察基本流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勘察基本流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勘察基本流程1. 接到任务后,要求设计院提供以下资料:1:2000 的平面图、剖面图,涵洞(通道)表,大、中、小桥桥型图、立体交叉桥资料、互通立交桥资料、天桥资料,支档工程资料,料场资料。2. 根据 1:2000 的平面图、剖面图确定沿线的高填方(20m)和深切方(20m)。进行沿线的地质调绘,尤其是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岩土(如软土) 。3. 根据沿线的情况,结合涵洞(通道)表,大、中、小桥桥型图、立体交叉桥资料、互通立交桥资料、天桥资料,支档工程资料,料场资料、高填方(20m)和深切方(20m)综合布置钻孔,布孔原则看上次的勘察大纲。4. 桥位孔按桥型图布置。5. 编写勘察大纲(参照上次

2、的写) 。6. 进行勘探工作,勘探的管理工作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管理实施细则 。7. 岩土描述参考岩土描述 。8.根据外业资料编写报告,参照样本。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管理实施细则1 总则1.0.1 为了使院属各勘察处广大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深入地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15-31-2003 、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J15-38-2005等强制性标准以及其中的强制性条

3、文,紧密结合具体的岩土勘察工程,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勘察工作成果质量。使院属各勘察处提交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尽量做到与市建委规定一致、与国家规范规程一致、院属各勘察处一致。保障勘察成果质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资质晋升及培养跨世纪高水平、高技术人才,特制定本实施细则。1.0.2 本实施细则包括基本规定、岩芯钻探、取样、原位试验、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整理以及报告编写。1.0.3 本实施细则只针对一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未涉及的其它有关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及要求和其他专业性强的岩土工程勘察(如水利、铁路、公路和桥梁等) ,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行业勘察标准、规范的规定或 ISO 的有

4、关规定。2 基本规定2.1 岩土层分类2.1.1 岩石的分类,按成因、强度、风化程度进行分类,划分出残积土、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对于硬质岩类(主要指花岗岩类、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30MPa)的风化程应按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不校正)N50 击为强风化,N=3050 为全风化,N30) ;湿度按饱和度Sr(%)划分为稍湿(Sr50) 、湿(Sr=5080) 、饱和(Sr80) 。粉土应描述密实度,按标准贯入试验实际击数 N划分为松散(N5) 、稍密(515) ;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e0.90) ;湿度根据含水量 W(%)划分为稍湿(W30) 。粘性土重点描述切面光滑程度、手感、搓条情况、稠

5、度、(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硬。可用野外、液性指数、标贯综合划定) ,不能跨级组合描述(流塑软塑) ,如该层正确描述应为”上部可塑粉质粘土,下部硬塑粉质粘土” 。坡、残积土应描述母岩或原岩。2.4 工程地质测绘2.4.1 在岩石工程勘察项目为可行性研究勘察或初步勘察(设计)阶段的岩石工程勘察,而且地貌、地形复杂、变化大,岩土条件复杂,研究或勘察范围较大的情况下,均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2.4.2 调查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如崩坍、滑坡、土洞、人为开挖边坡与大挖大填等;调查塘、滨、坡、残积物的分布、岩石出露范围、软弱层地质体的出露部位,并采用相同比例定点描述绘制在图上。2.4.3 调查范围可

6、延伸到岩土工程勘察边界外一定宽度地带。2.4.4 搜集水文气象、已建工厂对环境(生态、居住等)引起的污染、破坏及其它资料。2.4.5 查明岩土工程勘察范围内的岩石风化程度及岩土成因特征、地形地貌及其与岩土层的关系,并划分微地貌单元。2.4.6 查明地下水的类型,确定补、径、排形式,遇泉、井应观测流量、水位变化情况。2.4.7 工程地质测绘所用地形图比例尺可用 1:2000 或 1:5000 或与岩土工程勘察项目相同。2.4.8 提交工程地质测绘实际材料图,编绘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区图、野外素描、照片等。2.5 岩土工程勘察纲要2.5.1 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在岩土工程勘察项目确定后进行

7、,即勘察工作开展之前编写。该纲要的编制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岩土地质条件确定勘察方案和手段;是指导勘察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计划,以便合理使用勘察工作量与勘察手段;能实际反映客观自然地质条件资料,为优化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提供可靠的勘察资料。2.5.2 以现场踏勘了解和委托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或委托书)作为编制纲要的重要依据,并认真参照有关规范、规程。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一、二级的勘察项目,纲要编制采用条文编制,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三级的勘察项目可采用表格式编制。2.5.3 编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目的与任务及技术要求,勘察方法及测试、布置、要求,钻探要求,布置的抽水试验孔必须进行钻孔设计及

8、编写有关试验要求,另外,应包括工作进度计划及人员设备,人员组建,以及最终报告提交时间。2.5.4 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与岩土物探纲要必须是从事多年实践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懂得编写纲要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使纲要发挥真正的作用。2.6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提交2.6.1 提交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结论中确定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必须在首先划分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后划分,详细的划分依据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P67 的 3.1.13.1.4 有关规定。2.6.2 有关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名称正名应为“市单位楼或住宅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对于

9、工程项目地点不必写在正名里。其它项目按有关规定执行。3 钻探、取样、原位试验3.1 钻探3.1.1 常用的钻探方法为回转取芯及小口径麻花钻钻进,另外遇特殊条件可能设计人工探井。3.1.2 钻进深度和岩土层分层深度的测量误差应控制在0.05m 以内。应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使分层精度符合要求。回转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应控制在 2m 以内,麻花钻进的回次进尺应控制在 1m 以内。非连续取芯钻进适用于基岩风化残积土、全风化岩层、强风化岩层以及正常沉结的硬塑或坚硬土层,无岩芯段不得超过 0.5m。3.1.3 土层取芯率 100%,岩石风化残积土、强风化半岩半土取芯率80%90%,破碎岩及软质

10、岩取芯率 65%,完整岩石取芯率 80%以上。3.1.4 确定抽水试验的钻孔应采用干钻开孔,了解地下水初见水位后再使用清水或泥浆钻进,不间断测量下钻前、其钻后孔内水位,并记入班报表。若设计有专门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3.1.5 人工探井应按设计要求结合勘探目的施工,深度控制在地下水位以上,应详细记录不同深度的地质情况,并照相与编绘探井展示图。3.1.6 钻探记录班报表必须在施工现场按钻进回次填写,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孔号、钻进中孔所遇到情况(坍孔、涌水、涌砂、漏水、掉块、缩径等) 、钻杆增减长度、取样位置及编号、标准贯入试验深度及击数等,班报表上应有施工人员签名。3.1.7 钻探岩芯编录,首先应

11、检查班报表记录与岩芯牌、标贯试验段是否一致,内容主要包括孔深、进尺、取样、岩芯排放顺序及回次岩土芯采取率等。若发现有误应及时纠正,然后对岩芯由上而下一次进行编录、分层。原则上土层或岩层厚度1m 且岩性不相同的均应分层;对于特殊的软土、生物层(贝壳、蚝壳等)及岩体软弱夹层厚度0.5m 也应分层。小于上述厚度又无特别工程特性的可合并一层,但在描述中应指明部位。对于岩芯应定量描述长柱、短、块、饼、粒、砂状,分别按岩芯长度 L2d(d 为孔径)为长柱状;L12d 为短柱状;块状为大小不等又不规则;饼状指片岩、页岩等破碎呈薄饼状;粒状为岩芯呈 0.53cm 近圆状;砂状粒径20 为密实。5)粉砂:颜色,

12、密度,湿度,夹含物。密度 030 为密实。湿度:在地下水位以下为饱和。夹含物质:母片夹腐蚀物质,局部夹碎石。6)岩石:颜色、采取率、岩石成分、层理特征、 (节理) ,裂隙情况,岩芯完整程度,力学表观程度,钻进漏水或快慢的情况。颜色:次色加主色,三色以上为杂色。岩石成分:长石、石英、云母碎屑等。风化程度:强、中、微、无风化阶段。RQD:所有采取岩芯大于10cm 岩芯之和与总进尺商的百分比。现场可进行填写有效长度 LQ,然后再计算:100%-90%好,90%-75%¥较好,75%-50%较差,50%-25%差,小于 25%很差。岩石采取率:所有采取岩芯长度与总进尺商的百分比。岩层的采取率一般不低于

13、 80%、破碎岩层一般不低于 65%。7)岩芯完整程度的描述:长柱状 L40cm 岩体完整、短长柱状20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 、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岩层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H.1.3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14、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 ;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H.1.4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图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性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15、;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粉粘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物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H.2 野外描述H.2.1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H.2.2野

16、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 ,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 ,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的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 ,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cm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

17、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H.2.3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 、 “混” 、 “夹”字样,其含义是“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的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H.2.4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

18、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H.2.5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H.2.6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石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H.3岩石H.3.1岩体是指包含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缝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种类,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原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H.3.2岩石应描述的内

19、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H.3.3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H.3.4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H.3.5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H.3.6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H.3.7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石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

20、0.3的规定执行。H.3.8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连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缝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H.3.9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岩石走向N60W、倾向NE30 、倾角45 ,则可标示为NE3045 。H.3.10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H.3.11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岩溶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H.3.12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