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评论例文:蛮师傅文本分析本文试图从人物塑造、文本语言、结构推进三方面对文章的反讽艺术进行阐释。一、“他者”视角的转化在蛮师傅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叙述,通过文本中叙述者“我”的声音,将叙述铺展开来。作者采用“他者”视角,通过“我”的声音揭示出公路修建的不合理性,继而又通过与莫言的对话,揭示出作为“他者”的“我”在村民的眼里是“万能的读书人 ”。诚然读书人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都会的,对于修建公路“我”是一窍不通的,然而村里的人却都等着“我”一锤定音,通过两种视角的交叉叙述,作者很好的以“我”作为一种异质形象,并有意将“我”设置成一个貌似客观的叙述者,形成了反讽的语调,完成了人物塑造的
2、第一层反讽。人物塑造的第二层反讽叙述的展开是随着“我”的态度的变化隐现出来的:由我对于修路建议的断然拒绝,演变为我附和着村众人也蛮干起来。萨特认为凝固的公众观念投射出的强大的“注视”,使被注视者非本真的姿态固化,它不容许人作为本真的、独立的、个别的意识而存在。在文本叙述中唯一的客观视角被抹杀,作为异质形象的“他者”我,已经卸下了作者赋予的客观叙述者的职责,转向了主流声音的浪潮。这里完成了人物塑造的第层反讽语调的叙述。于是充满着无奈与悲悯的情怀应运而生。二、喻指性的语言在蛮师傅中,“蛮”字可谓是统领全文的灵魂,“蛮电工”、“蛮木工”、“蛮干”等字眼在文中反复出现,重复的叙述使文本走向了反讽。“蛮
3、”作为反讽语言一方面喻指“我”被要求修公路的“蛮横”,另一方面则暗指“我”因村民的“蛮横”而向“蛮”的转变。“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左边就左边,狗屎也要吃了它”,隐喻性语言的运用了诉之感官的意象,从而使人的心灵向感官投射,形成了言语的反讽修辞。反讽的语言从语层面进入到了伦理层面,借助反讽给予的理性反省的距离,作者穿越了社会的迷雾直接叩了人们普遍生存的问题,以反讽的语言实现了作者深刻的社会关怀。20 世纪西方语言转向学提出了“文学语言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重要形式,而文学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内指性,即指向语言本身。虽然作者运用口语方言等贴近生活,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是不同的。“
4、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表现出“蛮”选择的决绝。但也正是这种蛮决定,这种决绝,与文明式的久拖不决,空谈坐等形成鲜明对比,讽刺性的成为了更可笑的狗屎。三画面的流动性及蒙太奇手法文章一开始是莫求带着两个村干部来我家,言不及义地东拉西扯,无事不登三宝殿;“我吃了一惊”,“我们沉默了许久”,“在树林里钻了一遍”,“合意式意见不一,谁也不服谁”。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把故事编成一幅流动的画面,一部剪辑的生活影片,地点活动,人物,情感不断地改变,出现。这似乎是用视觉和感情在剪辑,“我”与莫求们的对话,建立立体感,构成画面的流动性,从而推进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然而,文章却在“们硬要我唱戏,就不要往台上丢草鞋!”
5、,“那是当然,那是当然。”“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左边就左边,狗屎也要吃了它”,戛然而止。作者突然收尾,没有告诉读者下文,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作者设下了这样一种结构可是恰恰是这样一种结构却出奇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四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中蕴含的情感意味蛮师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述模式,在内聚焦叙述焦点与人物重合,“我”既是文本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以“我”视觉参与到蛮师傅们以开路为中心的种种活动中,我是出过国,当过协会主席,写了好几本书,甚至蛮师傅们使我成为公路的决断者,这样一个文化人来体现自己的情感变化,如“读书并不
6、是万能,还是只能找路桥设计院”,“我心一横:左边”,“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能往台上丢草鞋!”,这一过程体现了作者对蛮师傅们蛮干的无奈几乎是责备,他们既无法测量,也无法设计,“一个瞎子摸上天”,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摸摸脑袋就是设计”,这里,浓烈的批判之情溢于言表。在“我”的身份变成蛮主席之后,“我”的心一横便决定了方案并艰难地挖通了这条路,在这一转变中,作者和读者的心也明显地偏向了蛮师傅一方,而最后,作者却借这种表面的语言倾向与内心感情倾向对比,形成文本结构张力,让读者明白蛮师傅不蛮,这样,叙述者身转变之后与叙述事件的统一,真的是别具匠心,同时更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五充满张力的人物性格 蛮师
7、傅中以莫求这一类人为代表的蛮师傅们都是生活在机器贫穷落后的农村,但们的思想、精神却不贫穷落后,他们有一种于是抗争的精神,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默默脑袋就是设计”,“瞎子也能摸上天”,的敢想敢做敢拼的精神给我们一种极具张力的震撼,他们的生活水平落后,可思想却与时俱进,他们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他们尊重甚至仰知识分子,在公路向左向右的中问题上却让有文化见过世面的“蛮主席”来做决断,者展现了他们对于知识分子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贫穷、落后明知自己很落后还坚持说自己与时俱进是最可怕的,他们的生活处境是如此的窘迫,但他却有顽强,积极进取的精神与生命力,他们的生活处境与内心坚强、
8、奋进的精神形成一种明的反差。就像绝壁松一样,虽身处绝壁,却依然挺拔、奋进、向上,从不动摇,枝繁叶这一群蛮师傅的生命力在小说中化成了一股精神力量,是平凡中的伟大,也是这篇小说独的魅力所在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蛮中的果断文学活动的目的是要使人从自动化和无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体验和感受世界的奇特和新颖性,从而唤起人们对世界的敏感和对事物的审美体验。为了获得这种新鲜如初的审美体验就必须打破感知的自动性,采取陌生化的方法创造新鲜感。“陌生化”的概念俄国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一种手法中提出的,它要求对日常语言进行加工,甚至“施暴通过扭曲、变形、拉长、缩短等方式使日常语言成为新鲜的陌生化语言,小说蛮师傅
9、讲述莫求等人在修路的过程中,同时对他们的一些行为和语言进行了变形。“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摸摸脑袋就是设计”“胳膊大腿一凑,耳朵鼻子一拼,又成了一台推土机”“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等等。总而言之,将一些日常语言“陌生化”了。增加了读者的感知难度,延长了感受的过程,从而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将读者的目光停留在莫求等人的行为上,表达了他们那种“蛮”而不又“不蛮”的行为,“蛮”中又透露着办事的果断坚决。七充满张力的叙事结构-反讽效果的获得张力这一概念是英美新批评家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书中提出,书中指出:“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整体”矛盾中充满了
10、力,本文中处处充满了矛盾,它是文中纯在的或隐或显相互抵触的因素,推动着事物的发小说中写到修路面对困难时,在面临“往左还是往右”时,人们执着不同的意见,充满了矛盾,莫求等人内部在这上面出现了分歧,所以没能做出决定所以才叫我去拿定主意。而我样与他们之间也充满了矛盾,最后我心一横“左边”,矛盾得到了解决。同时在修路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去找设计院的帮助,正如文中所说:“等有了大钱以后在找设计院按部就班-那我们什么也干不成。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在莫求等人的一群“蛮师傅”蛮干中和找设计院帮助之间,我们选择了“蛮干”却成了大事。在这些张力中获得了一种反讽的效果-人们在建设中
11、,常常空谈坐等,很少采取实际行动,等待上层按部就班,层层领导,最终也只能纸上谈兵,一事无成。这也是蛮师傅却不蛮,大愚中隐含了大巧的道理所在。作者用“上帝之手”扯着我们去看那一路风情,并从幽暗的现实通道中,寻觅出人性的光彩。八.批判视角下的人性探索小说取名最后的绝招,包含有对传统道德文化断裂的隐忧,有失去现实社会依持的荒凉感。“最后的绝招”具有丰富的指向,不仅指“面人雷”临死前留下的面人,也指向“面人雷”面临失传的绝技和面对黑暗现实展现出的人性光彩。“世人能欣赏这玩意的,并不多。”这是一种无耐性的放大和一种尴尬性的焦灼。这里指的不只是面人雷的手艺,更是在物格与人格的互为隐喻和互为彰显中,对现实社会的冲击下人性本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作者以冷峻的精神姿态,对人性内在本质进行拓展。文本在“火车站”这一极具象征性的背景下,缓缓打开了各种微妙的人性状态,就像潘多拉打开了她的盒子,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之中,文本在微弱的温情中包含着尖锐的批判力量和孤独的人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