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摘用頁數澎湖傳統文化風俗與掌故毆成山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民國 84 年 6 月 P35P51傳統節慶 林清玄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 88 年 6 月台灣的節慶 黃丁盛 遠足文化 民國 92 年 1 月 P188,P189台灣年俗 邱德宏 聯經 1999 年元月台灣節慶 黃丁盛 木馬文化 2003 年 1 月中國節令習俗 王世禎(編譯) 星光出版社 民國 70 年 7 月台灣的年節 廖漢臣(編著)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 劉還月 常民文化 2000 年 2 月閩南人 林再復澎湖紀略 胡建偉(篆輯)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遠流出版社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國
2、禮俗研究 何聯奎 台灣中華書局台灣風土-習俗的故事 李倩萍 聯經出版社 2000 年 8 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節慶卷劉還月 臺原出版社 1994 年 2 月澎湖縣馬公市-湖南區文化資源集錦澎湖采風文化協會(研究 )許菊美(總編)澎湖縣立文化中心民國 87 年 12月台灣節慶 http:/www.gio.gov.tw/info/festival_c/index_c.htm節慶活動簡介 http:/www.tbroc.gov.tw/lan/Cht/multichoice/multichoice_detail.asp?id=7特殊節慶 http:/www.phhg.gov.tw/chinese/t
3、our/festival.htm走讀台灣 澎湖縣 http:/info.phhcc.gov.tw/rdtw/rdtw/index.html書名:澎湖紀略頁數:P.190P.193歲時新正元旦,各家張燈結彩、拜貢新年,對內地相同。其男女孩童俱著新衣,而女子裝飾更為打扮整齊。初四日,澎人自為接神節,各家俱備牲醴祭品供奉,謂是日竈君自天而回,故虔誠以接之也。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備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瞌家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間亦有裝扮故事,往別澳遊玩者。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 。廟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
4、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是夜男女出遊,以竊得物件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諺云: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 未配之男,竊取他家牆頭老古石,諺云:偷老古,得好婦。 又婦人竊得別人家餵豬盆,被人咒罵,則為生男之兆,周年吉慶云。清明節,澎人俱顧節之前後五日內拜墓祭祖,邀請親友,壺漿殽核,絡繹於原野之間。祭畢,藉草而飲,必薄暮而返。或人家有新娶子婦者,即同新婦往祭,諸女客陪焉。端陽節,裹角黍相饋、插蒲艾、飲雄黃酒諸儀,亦與內地無異。門首家皆插榕葉一枝,謂之老而彌健。又將小漁船或小舟古仔船彩畫五色,鳴鑼角勝,謂之鬥龍舟 。好事者於海口處所豎標,招人
5、相奪。其標用紅布一幅,銀牌一面,或一二錢、三四錢不等,銅錢數十文,用川繩串成一串,奪得者以為得彩,即盧肇詩所頁報道是龍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者是也。午時,為小兒女結五色縷,男繫左手、女繫右手,名曰神鍊 。各家門牆俱用雄黃書寫吉慶字樣,以為辟除不祥。六月一日,人家俱用米粉和紅麯為圓,以祀其祖先。祭畢,闔家飲酒,食湯圓,名曰半年圓 。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為盂蘭會。澎人最喜祀鬼祭孤,澳中必推一、二人為頭家,斂錢做會,延道五人作道場功果,或三晝夜、或一晝夜不等。每道場至夜必放燄口祭幽,又有破地獄 、 打鬼門之名,總謂之普度 ;會中人各書生年月日時於道士疏內焉。其陳設餅粿時果諸品,約有十數色不等,堆在
6、盤中,壘起高三、四尺,誇奇競富。又有豬羊牲醴各色,先將方桌搭起高臺約有丈餘,置祭品於其上。祭畢,任人攘攫搶奪,以為戲樂,其強而有力者,每多獲焉,甚至於相爭相敺,在臺上跌下地來傷人者亦有之,實為惡風;媽宮一澳,兵民錯處,尤為特甚。余抵任即訪聞其弊,屆期出示嚴禁,並新身前往阻止,飭令排品論人分派,不許仍前攘奪,此風遂息。然普度祭孤,例所不禁,仍准其照舊做道場,亦不許其做破地獄 、 打鬼門之事。道場畢後一、二日,各會請戲演唱為樂,謂之壓醮尾 。如是者,必月盡方止。中秋節,燕飲賞月,以月餅相遺,亦與內地相同,無足異者。惟於是夜風晴月朗時,買扁舟一葉,放乎中流;斯時微波不動,星月交輝,水天一色,極目無際
7、,心曠神怡,恍如置身瓊樓玉宇之中,真奇觀也。無如澎湖一交秋節即多風少晴,獲此良宵,蓋亦甚罕。余任澎三載,僅於丙戌中秋之夕一遊覽焉,後乃不可得,豈良宵美景,天不易假人,而人亦難遘也哉!重陽節,各澳塾館備酒殽請社師燕飲,謂之登高會 。又放風爭,札為人物、鑾鳳以及河圖八卦之類,色色都有,俱掛響絃,乘風直上,聲振天衢;夜則繫燈於其上,恍如明星熠耀。彼此相賽,以高下為勝負。此雖遊戲之事,然亦足見太平之樂也。冬至日,謂之長至節,家皆以糯米粉做湯丸,宰雞煮肉,以祭祀家堂祖先。祭畢,闔家飲酒、食湯丸,以為添算,謂之團冬 。是日,即古所云亞歲也;澎人彼此不賀冬,獨祭於其家而已。門扇粘一丸於其上,謂之餉虛粍云。臘
8、月二十四日,謂之小除。各家掃舍宇,備牲醴果品,又置紙幡幢馬車舟楫之類,與楮帛同焚而送之;謂是日為送神節,言竈君於是日上天見天帝云。除夕,家家守歲,與內地無異。惟是夕以滾水泡青菜,盛以磁碗,簪春花其上,供在神前,謂之長命菜 ,又謂之隔年菜 。又煮白飯一盆,亦插春花其上,供在神前,謂之壓年飯 ,以為明年豐歲之兆。各家不論貧富,俱宰雞煮肉,團年祀祖。祭畢,闔家男女老少俱同一席圍飲,置火爐於席下,圍住飲酒,謂之圍爐 。又做年糕相送,謂之一年高一年 。其糕一塊約有二、三十斤重,俱以糯米粉為之。此澎湖之俗也。書名:中國禮俗研究頁數:107128第六節 節序禮俗節序一詞,就字義上解釋,是指一歲的時序,就是一
9、歲中節日的程序。謂為節令,亦無不可。換言之,即謂之歲事。一年四季,政府民間,有多少節日,或為歲時誌慶之事,或濕歲時祭祀之事,或為歲時娛情之事,凡此種種,皆於本節中作有系統的分析。中國以農立國自古對於歲時節序,極為注重。人之生世,離不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有其種種的生趣活動。在日常活動中,油然激其所思,攎其所欲,何所取樂以治心,何所紀念以慰情。循是歷久相沿,遂致習慣成自然。這種生活習慣,表之於歲時節序的,則成為節序禮俗。一年之中,節序禮俗,主要的有四:一、新年禮俗,二、清明禮俗,三、端午禮俗,四、雙十節。一、新 年 禮 俗(一)新年禮俗的來源我國在夏代,以立春的寅月為新年,稱為建寅 ;在商代,
10、以丑月為新年,稱為建丑 ;在周代,以立春前二個月的子月為新年,稱為建子 ;在秦代,以亥月為新年,稱為建亥 。到了漢代,因為建丑 、 建子 、 建亥度新年;不適於農事氣候,遂復以寅月為新年。自漢迄清,一直採用演寅的曆法。這是沿襲夏代的傳統,故稱為夏曆。夏歷新年的正月初一日,稱為元旦。元旦,謂之四始,即歲之始,月之始,時之始;亦謂之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又謂之三朝,即歲之朝,日之朝。元旦,又稱元日。杜佑通典云:漢高帝十月定秦,遂為歲首七年,長樂宮成,制羣臣朝賀儀。武帝改用夏正,亦在建寅之朔。 由是可知元日慶賀,則始於漢高祖。自漢代以迄清末,二千餘年來,歷代皇家,每逢元旦,皆行朝賀之禮。這
11、在漢代可說是新年禮俗的開端,但這禮俗僅見之於皇家,而在民間,尚未有所聞。考新年禮景。1. 漢官儀云:正月旦,天子御德陽殿臨軒,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賀,蠻貊胡羌,朝貢必見,屬郡計吏皆陞覲。 2. 班固東都賦云:春王三朝,會同漢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內撫諸夏,以綏百蠻。爾乃盛禮興樂,供帳置乎雲龍之庭。陳百寮而贊羣后,究皇儀而展帝容。於是庭實千品,旨酒萬鐘,列金 畾正,班玉觴,嘉珍御,太牢饗。爾乃食舉雍徹,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鐘鼓鏗鍧,管絃燁煜。抗五聲,極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備,泰古畢。四夷閒奏,德廣所及。僸侏兜離,罔不具集。萬樂備,百禮暨。皇歡浹,羣臣醉。降烟熅
12、,調元氣。然後撞鐘告罷,百寮遂退。 3. 魏陳思王曹植元會詩云: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衣裳鮮潔,黼黻玄黃,珍膳雜遝,充溢圓方。俯視文軒,仰瞻華梁。願保茲喜,千載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家榮貴,壽考無疆。 4. 晉傅玄朝會賦云:考夏后之遺訓,綜殷周之典制,採秦漢之舊儀,肇元正之嘉會。於是先期戒事,眾官允敕。萬國咸享,各以其職。翼翼京邑,巍巍紫極。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華燈若乎火樹,熾百枝之煌煌。俯而察之,如亢燭龍而炤玄方。仰而觀焉,若披丹霞而鑒九陽。 5. 唐王建元日早朝詩云:大國禮樂備,萬邦朝元正。東方色未動,冠劍門已盈。帝居在蓬萊,蕭蕭鐘漏清。將軍領羽林,持戟巡宮
13、城。翠華皆宿陳,雪仗羅天兵。庭燎遠煌煌,旗上日月明。聖人龍火衣,寢殿開璇扃。龍樓橫紫煙,宮女天中行。六蕃陪位次,衣服各異形。舉頭看玉牌,不識宮殿名。左右雉扇開,蹈舞分滿庭。朝服帶金玉,珊珊相觸聲。泰皆備雅樂,九奏鸞鳳鳴。裴囘慶雲中,笙礊寒錚錚。三公再獻壽,上帝錫永貞。天明告四方,羣后保太平。 6. 唐盧延讓觀新歲朝賀詩云:龍樨初立仗,鴛鷺列班行。元日燕脂色,朝天樺燭香。表章堆玉案,繪帛滿牙牀。三百年如此,無因及我唐。 綜上所舉,可見古代皇家朝賀的大典,是如何的隆重。其宮苑的壯麗,設備的輝煌,衣冠的盛集,儀仗的森嚴,形形色色,不可方物。載歌載舞,齊來賀年。這一禮俗,相沿而至清末,國體有更易,即由
14、專制而改為共和。其意義的重大,就是,由私天下而轉為公天下,改朝賀,舉國慶。民國紀元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首義,清室敗亡,於是,專制推翻,共和肇造,選 國父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於次年元日就職。頒定國號為中華民國,改元為中華民國元年。是日,舉國上下,分別集會慶祝,並舉行團拜。自民國元年以迄於今,每逢一月元旦,全國懸旗結綵,停市休業。這是國家大事,隆重紀念,禮俗無改。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雖然廢止了建寅的夏曆而改用公曆,每年以陽曆一月一日為新年元旦。但民間的生活習慣,富有惰性,改變不易。我國農曆,行之已久,過年過節,仍循農曆,積習難除。至說民間新年禮俗之起於晉代,這是我的一種觀測。魏
15、晉亂世,人思黃老之治,士懷恬澹之德,好清談,以陶情。這種風氣,是一時代生活的反映,可能引起民間娛情心理的發展。晉書熊遠云:履端元日,正始之初,有識之士,於是觀禮樂,榮耳目之觀,崇玩弄之好。 這一段話,隱隱中表露出晉代民間年俗的情景。晉周處撰風土記,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這兩書,對於節序習俗,皆有所記述。其他典藉,如晉王嘉拾遺記、裴玄新語、崔豹古今注、咸康起居注等,亦有可資探討。所謂守歲圍爐 、 歲除逐儺 、 爆竹除邪 、 畫鷄服鬼 、 新正拜賀 、 獻歲宴飲 、 上五辛盤 、 進屠蘇酒、膠牙餳 ,這類雜俗節物,皆起於晉代。晉、梁、唐、宋幾代詩人,頗多唱詠歲時之作,略舉如下:1. 晉傅元詩云:元正
16、始朝享,萬國執珪璋,枝燈若火樹,庭燎繼天光。 2. 梁庾肩吾詩云:歲序已云殫,春心不自安。聊開百葉酒,試奠五辛盤。 3. 唐白樂天詩云:弟妹妻拏小姪甥,嬌痴弄我助歡情。歲盞後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 4. 唐張子容詩云:土地窮甌越,風光肇建寅。插桃銷瘴癘,移竹近堦墀。半是吳風俗,仍為楚歲時。更逢習鑿齒,言在漢川湄。 5. 唐盧仝詩云: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鷄鳴老更新。儺聲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 6. 宋王安石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7. 宋戴復古詩:掃除茅舍滌塵囂,一拄青香拜九霄。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
17、宵。生盆火烈蟲鳴竹,守歲筵開聽頌椒。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8. 又詩云:衣冠拜元日,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 9. 宋范成大詩云:質明奉祠今古同,吳儂用昏蓋土風。禮成廢徹夜未艾,飲福之餘即分歲。地爐火軟蒼朮香,飣盤果餌如蜂房。就中脆餳專節物,四坐齒頰鏘氷霜。 從這些文學作品的描摹,可以窺見古代新年雜俗之一斑。再從歷代名人繪畫中,亦可窺見一二。如:宋李嵩的歲朝圖與觀燈圖,元人的春景貨郎圖,明宣宗的三陽開泰圖,明吳彬的歲華紀勝與月令圖,明劉原起的歲豐樂圖,明戴進的太平樂事圖,清丁觀鵬的太平春市圖、繪范成大爆竹行與始和太簇圖,董邦達的繪范成大分歲詞,姚文翰的歲朝歡慶圖等(國立
18、故宮物院藏品) 。(二)現今流行的新年禮俗在一歲節序中,新年是首一的開始。國定每年陽曆正月一日為中華民國成立紀念日。是日,中央及地方,分別集會慶祝,並舉行團拜。因為民間狃於積習,仍循農曆過節,從民國十八年起,稱之為春節。因為守歲和新年緊連一起,故並說除夕之俗。十二月晦日,是月窮歲盡之日。禮記月令: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囘於天,數將幾終,歲將更始。 這一末日之夜,是除夕,俗稱大節夜,或大年夜。意謂舊歲到這一夕而革除,明天就另換新歲了。這一年中的人事,至是始告結束。我國民族習慣,向來崇尚清潔。元旦履端肇慶 萬象更新。是夕,家家戶戶,長幼沐浴,整容潔體,以迎新歲,名洗年殘,即取除舊生新之義。懸祖先畫
19、像於堂中,設香爐柑桔茶酒,做羹飯,祀祖先,祭眾神。祀畢,設酒食聚飲,長幼咸集,共話團圓,名分歲酒,俗謂年夜飯。子弟向家長拜慶,曰辭年。家長以錢遍給家人,謂之壓歲錢。早年,用紅線穿制錢賞賜兒童,今則已廢。歲首,市肆停業休息,故除夕作炊,必備數日之餐,並供新年饗客之用,俗云宿歲飯。周處風土記:歲暮,家家具殽蔌為宿歲之貯,以迎新年,相聚酣飲。 可知宿歲飯之稱,沿用很久而又普遍。家家插松柏、竹青、臘梅、天竹、或兆節節高,或卜年年青。戶戶貼春聯,嘉言滿紙,可以益智,可以勵俗。有的,尚依舊習,換桃符,以辟邪。灶頭廚尾,收拾清楚,便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把掃餘的廢物,作垃圾的處理,俗謂之送窮。隨後,放爆
20、竹,辭舊年而闌門。滿堂燈燭,光接晨明,唐儲光羲詩所謂闔門守初夜,燎火到清晨。 便是。這說是迎新接光。老少圍爐團坐,或夜半就寢,或通宵不眠。除夕守歲,以待鷄鳴。荊楚歲時記所謂正月一日,鷄鳴而起。 即是守歲的遺意,亦可濕早起習慣的鼓勵。唐孟浩然詩云: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復囘。帳裏殘燈猶有燄,爐中香氣盡成灰。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 舉這一首唐詩,以說明一千餘年前形成的年節習慣,所謂守歲圍爐 、 傾壺待曙者,尚見之於今日流行的遺俗。一年結局在除夜,難得休閑話家常。想起,當年闔家團聚聯歡,抒親情,勵來茲,實是天倫的樂事,亦是人生的真趣。初一日(元旦)清晨,
21、男女老幼,潔治衣履,焚香禮天地,祀省先,拜尊長。親衣相揖,各道新禧。雖窮鄉僻壤,莫不盡然。尤其村間農人,終歲勤勞,今逢春節,以嬉以遊,別是一種樂趣。鄭板橋田家苦樂歌:祝年年多似此豐穰,田家樂。 笑山妻塗粉過新年,田家樂。 由今視昔。其描述農人生活,深切有味。(三)新年禮俗的分析新年禮俗,是歲時節俗之一種,故亦稱之為新年節俗,或照政府規定,稱之為春節。這一節俗,含有數種意味,分析來看,大致可分為四部分:一、關於禮俗方面,二、關於雜俗方面,三、關於節物方面,四、關於樂般方面。1. 關於禮俗者一般習俗中,含有禮的成份的,則為禮俗。除夜要祭天祀祖,新正亦要祭天祀祖,這在春節中是很有意義的。祭天,是敬天
22、的表示;祀祖,是尊祖的表示。敬天尊祖,即以祖配天。天公,在信仰上是冥冥中的主宰 而有好生之德。祖先,在倫理上是人生的根本,而有生生之德。中國人的倫理思想,是反始報本,慎終追遠。所謂報本、追遠,是當子孫的,要尊祖對祖先要盡其孝思。 以祖配天, 是中國人的最高信仰。這種信仰,融合於倫理思想,此乃中國文化的特徵。所以祭天祀祖,可說是中國固有的文化。這一節令文化,相演相嬗,歷數千年而成為優良的禮俗。天主教羅馬教廷於公元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解除中國教徒不得祭孔的禁令。于樞機主教於民國六十年發起春節元旦祭祖大典,以表彰倫理,而激發慎終追遠的孝思,這是值得倡導的。賀年中拜尊長,亦是禮俗之一。尊長,在倫常輩分之中
23、,是指長輩、老輩,而有內外之別:一是家族內的長輩(父母及其上幾輩) ,一是家族外的老輩。小輩對前者的拜賀,是盡孝道;而對後者的拜賀,是表敬意,俗謂之敬老。 家之內,男女大小,血緣最近,獻歲啟新,喜氣洋溢,小輩對長輩,必行禮以拜。這種表現,純出於倫理的天性。親友間的拜賀,亦是禮俗之一。這裏提的親友,是限於不平常的至親好友。因為這一類親友,平日疏於來往,故逢春節,萻通情愫,或詣門以道賀,或投片以致意,禮尚往來,未可厚非。在機關團體,上下同事,照例團拜,循規蹈矩,合情合理。至於個人相互間,交遊泛泛,親又疏遠,所有拜賀投刺,一概從免。這不失為節制舊習、轉移風氣之一道。清儒、章實齋有言:風氣之敗也,必有
24、所以去;風氣之開也,必有所以取。 其意,是勸免世人治學處世,不要徇風氣。名賢之言,實獲我心。2. 關於雜俗者一般習俗中,不含有禮的成份的,則為普通風俗。因為這習俗雜有多種質素,故稱之為雜俗。中國春節雜俗,名目繁多,大都帶有迷信意味。試一探索春節中究有那些雜俗?分析言之,主要的,有所謂:(一)畫鷄於戶, (二)貼春聯, (三)畫桃符, (四)插桃銷瘴癘, (五)掛鍾馗, (六)逐儺, (七)放爆竹, (八)殺羊磔鷄、懸頭於門, (九)點天燈, (一)喫年茶等等。姑擇要分述,以概其全。(1) 畫鷄於戶東方朔占書:歲正月一日,占鷄。 正月一日,就是鷄月。鷄有五德,早有德禽之稱。春秋時代,田饒對魯哀公
25、說:昔人謂其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鬬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見韓詩外傳、藝文類聚。 )唐徐寅詠鷄詩云:守信催朝日,能鳴送曉音,峨冠裝瑞璧,利爪削黃金。 鷄之令人可貴如此。晉董勛問禮曰:正月一日為鷄,二日狗,三日羊,四日豬,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穀。正旦,畫鷄於門,七日貼人於帳,為此也。 明謝在杭謂:此雖出東方朔書,鱠亦俗說,晉以前不甚言也。 (五雜俎)晉王嘉拾遺記云:堯在位七十年,祇支國獻重鳴鳥,狀如鷄,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一來,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望其來。其未來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其狀,置戶牖間,則魑魅醜類,自然退伏。今日每歲元旦,刻
26、畫為鷄於戶上,葢重明之遺像也。 易通卦驗云:正月旦五更,人整衣冠,於家庭中爆竹,帖畫鷄子,或鏤五色土於戶上,厭不祥也。 (此書,亦載節候,今已亡佚,其言僅見於類書所引。 ) 新正畫鷄,以厭不祥。 這是顯然源於古人的迷信心理。朱冠金距的雄鷄,羽毛華采,鳴管發達,態勢昂然,既富於朝氣,又具有威容。昔人有言:雄鷄一鳴,天下皆震。 這話,必有所感而發。以雄鷄象徵人豪,即新年畫鷄服鬼,即寓有揚善止惡,示威鎮邪之意。春秋時代,田饒問魯哀公:鷄雖有五德,君猶曰瀹而食之者,何也?一種生物如同人類而有德性的,即有所禁忌,不應予以殺害。鷄既有五德,則當善為飼養,而戒殺生。田饒問魯哀公,何以殺鷄而食?魯哀公答:以其
27、所從來近。 就此試作解釋,鷄為家禽,易於繁殖,取之甚近,用之甚便。因遂所欲,以飽口福,乃隨取隨用,殺之不以為意。殺生之念,原基於此,那就超出愛物的倫常觀念了。自後演變,每逢節日,殺雄鷄以祀神祖,以雄鷄為信仰上儀禮的祭品。新正畫鷄之俗,民間雖有何留著,但不多見。俞正爕癸巳存稿云:鷄取一日為鷄,又得吉音,非堯時遺像。渾天家言,天地形如鷄卵,故宜先有鷄,為歲之首日。 這是另一看法,自出於後人的想像。姑記於此,以供民俗的研究。(2) 畫桃符、貼春聯古時,新年,以二桃木板懸於門戶,畫或書神荼、鬱壘二神名於板上,勵以壓邪,謂之桃符。桃符壓邪,這亦是源於古人迷信的心理。這類說,漢代最盛。蔡邕獨斷云:海中有度
28、溯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東北有鬼門萬鬼所出入也。神荼與鬱壘,二神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勵,畫荼壘,並懸葦索於戶,以禦凶也。 王充論衡亂龍篇云:上古之人,有神荼鬱壘者,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居東海度溯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鬼無道理,妄為人禍。荼與鬱壘,縛以盧索,執以食虎。後漢書禮儀志,應劭風俗通義,宗懍荊楚歲時記等,皆有類似的記載。所說的各有所自,其源則無二致。於此可知這一迷信在漢魏晉流行之盛。唐宋以後,畫鷄桃符之俗,漸漸的轉變了。唐張子容除日詩云:臘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歲火,帖牖作春書。 從此可見唐代已有貼春聯之習。所謂春書,就是後來所稱
29、的春聯。在五代後蜀未亡前一年,歲除日,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非工,昶命筆自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見宋詩紀事)觀此,宋代又接著用春聯了。宋范成大新正書懷詩云:不用桃符貼畫鷄,身心安處是天倪。 又宋晦叔元日書懷詩云:兩板(指桃符)不須書鬱壘,一杯亦強飲屠蘇。 這是當時習俗轉移之一反證。到了明代,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富。明太祖曾賜陶安門帖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見陳雲瞻簪雲樓雜話及列朝詩集)由是,明清以後,新正貼春聯,已成為定型的民俗。歲除日,以紅紙寫聯語貼門戶,以慶新年者,謂之春聯,這是給春聯一個定名。在民國初年,就我所看到的,
30、無論城市鄉間,家家戶戶,門上貼的聯語,所題的是:大地春囘,萬象皆新。 一元肇始,五族共和。 令節從頭數,韶華滿眼來。 五族共和興大陸,三陽啟運兆先春。 正朔參三代,時雍協萬邦。 等等,不一而足。而門上所畫的神荼鬱壘二神,或所寫的神荼鬱壘四字,尚有所見。迷信入人之深如此。不過,教育漸臻發達,民智日益提高,這類迷信自然會消除的。現今,在臺灣所見的情形,大不相同。教育相當普及,民智亦較提高。政府的鼓勵,民間樂於接受。每逢歲除,我家貼:開春一歲始,復國萬事先。 他家貼的:讀書破萬卷,明德垂千秋。 這戶貼的:春風榮草木,正氣耀山河。 那戶貼的:新時光莫虛度,好兒女當自強。 這類春聯,觸目皆是。至於荼壘畫
31、像,僅於鄉間偶一見之,如以年畫視之,以留遺風餘俗,則未嘗不可。所以,我說,春聯的功用,可以益智,亦可以勵俗。(3) 逐儺、放爆竹古代歲除有所謂大儺 ,其俗,周代已有之。論語鄉黨篇云:鄉人儺,孔子廟服而立於阼階。孔注:儺,驅逐疫鬼。 呂氏春秋冬季紀注云:前歲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儺。 唐李綽秦中嵗時記云:嵗除日,逐儺,作鬼神之狀,內二老人為儺翁、儺母。 宋蕭常續後漢書云: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 (奄人,居禁中)子弟十二以下百二十六為振子(振通侲,振子,即僮子,亦即童男童女。 ) ,皆赤幀皂裳,執大鼗(儀禮大射儀注:鼗,如鼓而小,有柄,賓至,搖之以奏樂。 )方相氏服
32、如周制(方相氏:周禮,夏官良屬。其人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眉,帥百隸以索室敺疫。 )及十二獸裳衣毛角,中黃門外人員,以逐惡神於禁中。 從古文獻中舉其所載,以使瞭解逐儺迷信之俗,周代已有之,歷漢、魏、晉、唐、宋以來,流行而不衰。清張心泰粵遊小志,指新年舞獅之俗有古儺的遺意。 一般人看來,以為新年舞獅,分明是賀年,民間遊之樂,不帶有迷信色彩。但從民俗學方面作進一步的探討,今日所見的舞獅子的玩耍,是由舊習俗的逐疲敺邪演變而來。因為所舞的獅子,頭有獨角,很像獨角獸,這兩獸,都是祥瑞的神獸,也是辟邪的猛獸。還有一個佐證,凡舞獅必放大量的爆竹,爆竹原是辟邪驅疫之物。舞獅大放爆竹,是助獅子的威,
33、合力夾攻疫癘。 (參考黃華節:中國古今民間百戲。 )這一民俗,固然雜有迷信意味,但在迷信意味中,卻寓有娛情的趣味,這在大眾取樂上是很有意義的。至說放爆竹,原意是為人驅鬼,自屬一種迷信。漢東方朔神異經云:西方深山中,有人長尺餘,犯人則病寒熱,名曰山魈,人以竹著火中,畢朴有聲,木山魈驚悼。 這是爆竹製造的濫觴。荊楚嵗時記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鷄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 這是指出一月元旦,放爆竹以辟邪。今俗,元旦除夕皆用之。古時,爆竹以真竹著火爆之。後世工藝進步,始以紙捲緊,中裝火藥,又以藥線導之,爆火發聲,叫做爆仗。宋周密武林舊事云。 歲除,爆仗,有為果子人物等,內藏藥線,一爇連
34、百餘不絕。 宋落成大爆竹行詩云: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正用前一日。食殘日粥掃罷塵,截筒五央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堦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狀底,猶有餘威可驅厲。並引去:爆竹行,此他郡所同,而吳中(蘇州一帶)特盛,惡鬼蓋畏此聲。 這俗在南宋始盛行。昔人的迷信心理,其所以放爆竹,乃在取其劈拍聲響以壓邪。流行到今,民間對之不復有壓邪之念,劈拍劈拍,何等響亮,大人用之以奉神,湊熱鬧,小孩歡天喜地,玩之以開心了。3. 關於節物者節物,是指節俗中飲食的物品,如屠蘇酒、柏葉酒、竹葉青(今紹興酒) 、膠牙餳、桃仁湯、膏粥、年羹、紅白年糕、五辛盤等等。凡此物品,除年糕、年羹外,都帶有迷信意味。(1)屠蘇酒 屠蘇,草名,昔人用以釀酒,每除夕,置井中浸之。元旦,取水和酒,合家飲之,不病瘟,其功用足以屠穢氣,蘇人魂,故稱之為屠蘇酒。在古時,這是元旦節物之一。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長幼以次拜賀,進屠蘇酒。 王安石詩云:爆竹聲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