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795682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阮元北碑南帖论、 南北书派论(全文)北碑南帖论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史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唐人修晋书,南、北史转,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善隶书为尊。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成书家矣。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 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盖太宗亦不能不沿史家书法以为品题。 晋书具在,可以覆案。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隶字书丹于石最难,北魏、

2、周、齐、隋、唐,变隶为真,渐失其本。而其书碑也,必有波磔杂以隶意,古人遗法犹多存者,重隶故也。隋、唐人碑画末出锋,犹存隶体者,指不胜屈。褚遂良,唐初人,宜多正书,乃今所存褚迹,则隶体为多,间习南朝体书圣教序,即嫌飘逸,盖登善深知古法,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真石也。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布袋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今阁帖 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且以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

3、遗意。即以焦山瘗鹤铭与蓬莱郑道昭山门字相校,体似相近,然妍态多而古法少矣。 阁帖,晋人尺牍,非释文不识,苟非世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东晋民间墓砖,多出于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近,与兰亭迥殊,非持风流者所能变也。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隶,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凳悬仲将耳。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旃之上,敕文臣大书之,何不重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有所书碑碣不多。若欧、褚则全从隶法而来,摩崖巨石,照耀区夏,询得蔡邕、索靖之传矣。北朝碑字破体太多,特因字杂分隶,兵戈之间,无人讲习

4、,遂致六书混淆,向壁虚造。然江东俗字,亦复不少,二王帖如“禊” 、“智”、 “体”、 “ ”等字非破体耶?唐初破体未尽,如虞、欧碑中“笑” 、“ ”、“准、 ”“煞”等字非破体耶?唐太宗幼习王帖,于碑版本非所长,是以御书晋祠铭笔意纵横自如,以帖意施之巨碑之间者,自此等始。伺候李邕碑版名重一时,然所书云麾诸碑,遂字法半出北朝,而以行书书碑,终非古法。古开元间修孔子庙诸碑,为李邕撰文者,邕必请张廷珪以八分书之,邕亦谓非隶不足以敬碑也。唐之殷氏、颜氏并以碑版隶楷世传家学。王行满、韩择木、徐浩、柳公权等,亦各名家,皆由沿习北法,始能自立。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

5、胜。宋蔡襄能得北法,元赵孟頫书摹拟李邕,明董其昌楷书脱迹欧阳询,盖端书正画之时,非此则笔力无立卓之地,自然入于北派也。要之汉、唐碑版之法盛,而钟鼎文字微;宋、元钟鼎之学兴,而字帖之风盛。若其商榷古今,步趋流派,拟议金石,名家复起,其谁与归?南北书派论元谓: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书,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

6、隋,至贞观始大显。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北派余风焉。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而蔡邕、韦诞、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元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今近年魏、齐、周、隋旧碑,新出甚多,但下真迹一等,更可摩变而得

7、之。窃谓隶字至汉末,如元所藏汉华岳庙碑四明本, “物”、 “亢”、 “之”、 “也” 等字,全启真书门 径。 急就章草,实开行草先路。旧称王导初师钟、卫,携宣示表过江,此可见书派南迁之迹。晋、宋之间,世重献之之书,右军反不见贵,齐、梁以后始为大行。梁亡之后,秘阁二王之书初入北朝,颜之推始得而秘之。加以真伪淆杂,当时已称难辨。僧智永为羲之七世孙,与虞世南同郡。世南幼年学书于智永,由陈入隋,官卑不迁,书亦不显尔。时隋善书者为房彦谦、丁道护诸人,皆习北派书法,方严遒劲,不类世南。世南入唐,高年宿德,祖述右军。太宗书法亦出王羲之,故赏虞派,购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纸,为八十卷,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

8、夫以两晋君臣忠贤林立,而晋书御撰之传,乃特在羲之,其笃好可知矣。慕羲、献者,唯尊南派,故窦 述书赋自周至唐二百七人中,列晋、宋、齐、梁、陈一百五十人,于北齐只列一人,其风流派别可想见矣。羲、献诸迹,皆为南朝秘藏,北朝世族岂得摩习!兰亭一纸,唐初始出,欧、褚、奉敕临此帖时,已在中年以往,书法既成后矣。欧阳询书法,方正劲挺,实是北派。试观今魏、齐碑中,格法劲正者,即其派所从出。 唐书称询始习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尝见索靖所书碑,宿三日乃去。夫唐书称初学王羲之者,从帝所好,权词也;悦索靖碑者,体归北派,微词也。盖钟、卫二家,为南北所同,托始至于索靖,则唯北派祖之,枝干之分,实自此始。褚遂

9、良虽起吴、越,其书法遒劲,乃本褚亮,与欧阳询同习隋派,实不出于二王。褚书碑石,杂以隶笔,今有存者,可复按也。褚临兰亭,改动王法,不可强同。虞世南死,太宗叹 2 无人可与论书,魏征荐遂良曰:“遂良下笔遒劲,深得王逸少体。 ”此乃征知遂良忠直,可任大事,荐其人,非荐其书。其实褚法本为北派,与世南不同。此后李邕、苏灵芝等,亦为北派,故与魏、齐诸碑相似也。唐时,南派字迹但寄缣楮,北派字迹多寄碑版,碑版人人共见,缣楮罕能遍习。至宋人阁、 谭诸帖刻石盛行,而中原碑碣任其薶蚀,遂与隋、唐相反。宋帖展转摩勒,不可考诘。汉帝、秦臣之迹,并由虚造,钟、王、郗、谢,岂能如今所存北朝诸碑,皆是书丹原石哉?宋以后,学者

10、昧于书有南北派之分,而以唐初书家举而尽属王羲、献。岂知欧、褚生长齐、隋,近接魏、周,中原文物,具有渊源,不可合而一之也。北朝族望质朴,不尚风流,拘守旧法,罕肯通变。唯是遭时离乱,体格猥拙,然其笔法劲正遒秀,往往画石出锋,犹如汉隶。其书碑志,不署书者之名,即此一端,亦守汉法。唯破体太多,宜为颜之推、江式等纠正。其书家著名,见于北史、魏、齐、周书、 水经注、 金石略诸书者,不下八十余人。此中如魏崔悦、崔潜、崔宏、卢湛、卢偃、卢邈,皆世传钟、卫之法。齐姚元标亦得崔法。周冀俊、赵文渊,皆为名家,岂书法远不及南朝哉?我朝乾隆、嘉庆间,元所见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种。其尤佳者,如刁遵墓志、 司马绍墓志、

11、 高植墓志、 贾使君碑、 高贞碑、 高湛墓志、 孔庙乾明碑、 郑道昭碑、 武平道兴造像药方记,建德、天保诸造像记, 启法寺、 龙藏寺诸碑,直是欧、褚师法所由来,岂皆拙书哉?南朝诸书家载史传者,如萧子云、王僧虔等,皆明言沿习钟、王,实成南派。至北朝诸书家,凡见于北朝正史、 隋书本传者,但云“世习钟、卫、索靖,工书、善草隶,工行书、长于碑榜”诸语而已,绝无一语及于师法羲、献。正史具在,可按而知。此实北派所分,非敢臆为区别。譬如两姓世系,谱学秩然,乃强使革其祖姓,为后他族,可欤?其间惟王本属南派,褒入北周,贵游翕然学褒书,赵文渊亦改习褒书,然竟未成。至于碑榜,王褒亦推文渊。可见南北判然两不相涉。 述

12、书赋注称唐高祖书师王褒,得其妙,故有梁朝风格。据此南派入北,唯有王褒。高祖近在关中,及习其书。太宗更笃好之,遂居南派。渊源具所在,具可考已。南、北朝经学,本有质实轻浮之别,南、北朝史家亦每以夷虏互相垢詈,书派攸分何独不然?元、明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帖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哉?元笔札最劣,见道已迟,惟从金石、正史得观两派分合,别为碑跋一卷,以便稽览。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观,寻魏、齐之旧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祎欤!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

13、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阮元摹刻跋全文三国吴天发神谶碑,旧在江宁,毁于火。人间拓本,皆可宝贵。元家有旧拓本,合之繁昌鲍氏旧拓本,共得二百二十一字。十四年春,属长洲吴国宝摹刻,以昭绝学。按:此碑张勃吴录以为皇象所书;张怀瓘书断以为官至侍中,八分亚于蔡邕, 梁书、 南史皇侃传并云青州刺史,惜吴志不为立传。此碑始末见于王司寇金石萃编等书,其字体乃合篆隶而取方折之势,疑即八

14、分书也。八分书起于隶字之后,而其笔法篆多于隶,是郎中所造,以存古法,惜人不能学之也。北碑碑额往往有酷似此者。魏齐诸碑出于汉魏三国,隋唐之后欧褚诸体实为魏齐诸碑之苗裔。而神谶亦开其先,学者罕究其原流矣。皇象,字休明,广陵人,因刻石置之北湖家塾华双碑之后,以存古乡贤之矩镬也。 天发神谶碑建于吴天玺元年(公元 276 年),又名天玺纪功碑、在宋以前已断为三石,故又名三断碑。传为华(核)文、皇象书,又传为苏建所书,因碑文残缺,无从考证。旧在江苏江宁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一些。雄伟劲健,锋棱有威,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结体上紧下松,字形修

15、长,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是研究东吴石刻文字的重要资料。由于原碑早毁,流传拓本很少。尤以断裂之前的宋拓本极为珍贵。这里所选的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孤本,字迹清晰,墨色醇古。 天发神谶碑册(宋拓本)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天发神谶碑 (又名天玺纪功碑)的原石宋拓传世孤本。剪条装,共 36 页,每页 2 行,行 3 字,纵 32.2 厘米,横 20.6 厘米。此碑书法奇特,以隶书笔法作方整篆字,结体以圆驭方,笔意在篆隶之间,下笔雄强截斩,收笔出悬针垂脚,锋利刚劲,气势雄伟,险劲峻拔,作风独特。 此本为白麻纸重墨精拓,纸墨陈古奇肆,字神充沛显露,中段 14 行, “

16、敷垂亿载” 的“敷垂” 2 字完好,中段末“吴郡 ”的“吴”字“ 口”部稍损, “郡” 字完好,其余各处较明拓本少损笔划甚多,称“敷垂亿载本”。此本有宋“北海开国陆伀之印”及“ 永保万年 ”等藏印 210 方并罗振玉、朱翼盦跋,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天发神谶碑因碑断为三,或以为原是三石相累而成,故又名三段碑。吴天玺元年 (276)立。碑文篆书,上段 21 行,行 5 字, “诏遣”一行 6 字, “大吴 ”一行 7 字;中段 17 行,行 7 字;下段 10 行,行 3、2、1 字不等,上段有宋人胡宗师、石豫及明人耿定向刻跋,下段刻“北平翁方 纲来观” 。碑为幢形,原建于江宁 (今江苏省南京市 )天禧寺,宋时移至筹思亭,后又移至江宁府学尊经阁,嘉庆十年(1805) 校官毛藻印刷玉海不慎失火,此石尽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