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形象塑造.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795306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形象塑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形象塑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形象塑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形象塑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形象塑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论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形象塑造【摘要】本文由看新闻引入话题,介绍了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这一人物形象,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陆文婷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即多种手法融为一体;细腻的心理描写;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最后指出这一形象给我们的成功启示及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人物形象 塑造 心理描写 对比手法前久,观看新闻,看到一则关于中年知识分子健康的调查报告,我不禁为之震惊不已,在对 10 名中年知识分子健康的调查中,竟有 9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几名甚至患严重的疾病。看到这样一则调查报告,我的心情一直沉沉的,不禁为当代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暗暗担忧。由此,我不禁想到了当代著名女作家谌容写的人到中年这部小说

2、里的主人公陆文婷大夫,陆文婷这一名字,相信凡是看到人到中年这一部小说的人永远也不会忘记。陆文婷这个含辛茹苦,克公奉己,舍己为人的知识分子形象不知感动过多少读者,不知有多少读者为之动容流泪,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通过陆文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一种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真诚的责任感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揭示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发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爱中午知识分子的呼吁。陆文婷是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在旧中国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从小就是个孤苦伶仃的女孩,父亲出走,由早衰的母亲抚养,生活是凄苦的,艰难的,50 年代,她进入医学院,经过刻苦的学习,学到了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3、成绩是很不错的。十几年前,在她刚满 24 岁的时候,在大医院工作,被孙逸民所常识,她的朴实、深沉、敏锐、给挑选她的人留下了好评。她还愿意接受四年的住院医生的苟刻条件。作为一位眼科大夫,她工作了这么多年,无职无权也无名无位,工作超负荷而待遇低下,得不到尊重,更得不到关爱。更令人痛心的是,她竟连最基本的生活也没有办法保障,一家四口就这样挤在一间 12 平方米的陋室,家徒四壁, “没有沙发,没有大立柜,没有新桌椅,甚至没有新铺盖,生活过得十分清寒” 。但就在这样的困窘的生存条件下,陆文婷仍任劳任怨地辛2勤工作。她迷醉于事业,对人民有着一颗赤诚的心,始终将自己的事业与报效祖国联系在一起,志存高远,她对

4、知识有着一股强烈的渴求,从不满足于己有的知识,总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她总是不知疲倦地学习新知识,不知辛劳地工作着,她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不分贵贱,在权势面前她不卑不亢,在强势者面前,她温和慈祥。她悉心照顾病人,使他们能够重见光明,她为了事业,牺牲了个人利益和家庭幸福,甚至她宝贵的生命,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她仍在牵挂着自己的病人,而且职业角色没有压倒其天赋的母性、妻性,为没有给上学的儿子圆圆买一双球鞋和小女儿佳佳扎起一条小辫子而自责,她对孩子和丈夫深怀歉疚之情,却唯独忘记了关心自己,致使她身体极度的虚弱,最终因心肌梗塞而倒在了病床上。小说为读者展现的

5、是一位物质极度匮乏而精神却无比高尚的平凡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为此,我常常深思为什么陆文婷会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作者谌容塑造人物的非凡才能,具体体现在:一、多种手法融为一体小说塑造人物无疑是成功的,但与传统不同,作者不仅将传统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自如,而且善于借鉴并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将中外的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刻画人物不止限于表面,而且深入人物的精神灵魂,潜意识活动。小说开头就把仰卧在病床上,处于危病昏迷状态的眼科大夫陆文婷推到读者面前,一下子就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心。然后,作者通过陆文婷昏迷中的意识活动,通过在病房护理或探望她的亲人、朋友、同事,领导的言谈、举止,表情与回

6、忆,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将陆文婷对待事业,工作,爱情和家庭的态度与感情,将她生活经历中最动人的部分一件件地像放电影似的映现出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陆文婷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在回忆陆大夫的生活经历时,作者从言语、动作、心理、神态等多方面来刻画这个人物,时而正面描写,时而侧面虚写,也不乏细节描写,手法变幻灵活,将人物刻画得生动传神,仿佛这个人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在与好友姜亚苏最后一次合作做手术中,面对姜亚芬关心的问候。陆文婷说:“现在我除了这只眼睛之外,什么也不想” 。显得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一点情面也不给。于是“她低下头去,用弯剪刀剪开了病眼的球结膜,手术就这样进行下去了。 ”作品就是这样通过陆文婷的言

7、语和行为,3深刻地表现了她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态度,小说用二个情节来描绘陆文婷一个早上的二例手术:焦成思的切除白内障,王小嫚的斜眼手术矫正,焦成思手术的关键时刻想咳,切开的巩膜只得缝上,然后又打开,通过这一偶然出现的情况处理,表现出陆文婷的沉着和耐心,给王小嫚做思想工作,说明“陆文婷不仅是一位手术医生,而且是一个疼爱孩子的妈妈,甚至是一名幼儿园的阿姨” 。这表现出陆文婷温和慈祥的性格特征。陆文婷的一生是像诗一样美的一生,陆文婷的情操、品格、气质以及她与傅家杰的爱情确实是一首优美的诗,作品用优美的诗化的语言,相当讲究的对仗,铿锵的节奏将这一一表现出来,作品中反复出现裴多菲的诗句和北海的雪

8、景,就十分贴切地烘托出这样优美的诗的意境。总之人到中年塑造人物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吸收了中外文学创造技巧的精粹,熔为一炉,这些技巧运用得那样的得心应手,天衣无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灵魂。二、细腻的心理描写本文好多地方都有心理描写,最成功的一次是陆文婷的女儿佳佳生病时的那一次。这一节体现了作者塑造人物丰厚而多层次的情感方面所达到的力度和深度。在接到托儿所阿姨说佳佳生病的时候,她答应着马上去看佳佳。可是最后她并没有去托儿所,而是牵挂着众多的病人,等看完病人之后才匆匆地赶到托儿所。刚开始她还忐忑不安,但最后由“一双病人的眼睛代替了佳佳的位置” ,这一心理过程写得温和,自然。她下班之后抱着佳

9、佳在医院里举棋不定,为女儿的护理和儿子的午饭而焦虑,内疚,以及那“啃着干硬的冷烧饼,呆呆地望着这间十二平方米的小屋”说不出的痛楚,极富生涯气味,极具人情味地体现了作为医生和母亲的她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之下难以两相兼顾的苦楚 。这种苦楚是深广的,是长久的。因为她不能抛下病人,也不能不照顾子女,这两种不能兼顾的矛盾使她犹豫不定,痛苦不已。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文婷几十年的生涯情况和心态缩影,这也是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和工作妇女境况的深刻反映。陆文婷性命垂危时让丈夫给女儿扎小辫子,给儿子买鞋的嘱咐,她在死神临近时,求孩子们“谅解母亲必须一次次缩回向你们伸出的双手,推开你们扑向我的笑貌”的留恋,以及她向丈夫

10、的忏悔,也让我们为之动容,作者就是这样善于抓住人物丰富的内心,并将其置于这样的氛围里,更加渲染了悲剧的气4氛,使人读来都会为此情此景感动流泪。三、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方法来塑造人物,作品中塑造了两种典型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克已奉公的陆文婷形象,与之相反的是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她满口革命辞藻,实际上是她的盛气凌人,唯我独尊,她利用手中的特权追求个人利益以满足她的私欲,逐渐脱离人民群众,慢慢地由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变成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社会的主人” 。其中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她为自己的丈夫焦副部长选择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对陆文婷大夫百般挑剔,简直像选家奴一般,从学历到资

11、历,从政治条件到身体健康状况,几乎到了不顾别人尊严的地步,使人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陆文婷对于她的鄙视显得从容不迫,神态自若,一次又一次巧妙地回答了她刁难的问题,在这里作者有意将两个人物作对比,使好的更加鲜明,丑的也是更加原形毕露,达到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小说中作者塑造的两个人物都具有相当深刻的典型性,而就形象的丰满和深度来说,陆文婷这个人物是作者从“生活的隐蔽处发掘出来”的“一个新的艺术典型” 。秦波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她圆滑含蓄的措词,革命辞藻下的冷酷,揭示出一个掩饰在革命面纱下面正在丧失革命精神的灵魂” 。 这就无疑给中国当代文学人物增添了两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凡看过人到中

12、年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这样说:“眼科大夫的威望全在刀上。一把刀不仅能给人光明,一把刀也能陷人于黑暗。虽然陆文婷这样的无职无权,无名无位,然而她手中救人的刀,就是无声的权威。 ” 我想这是对陆文婷再贴切不过的评价,它不仅高度地赞扬了陆文婷的医德,更是对她人格的钦佩,陆文婷手里无声的刀就是她人格的象征。巴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曾说:“半年多来,我听见不少的人讨论这个故事,有各种各样的意见,起初还据说有一份省的文艺刊物要批评它,之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出来说话,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小说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她就在我们周围,她们工作,受苦、争斗,跃进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 正如巴金所说的,陆文婷的形象给人们

13、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现实生活中不止一个陆文婷,还有各种各样的“陆文婷” ,她们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献,然而报酬是很少的,甚至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也没法保障,或许他们经5过一番拼搏之后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他们更多的是要忍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在工作。我敬佩女作家谌容,因为她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社会问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勤勤恳恳地工作然而待遇极低的中年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她在作品中表达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美好的愿望。然而,时过境迁,光阴荏苒,陆文婷的悲剧仍未停止,并有向其他群体、年龄阶段扩展的趋势。如果说当年的陆文婷是由于生活窘迫导致身体虚弱,不堪重负的话,那么

14、,如今的“陆文婷”们则主要是由于竟争压力,生存压力太重,使他们在进入中年后仍在负重攀登,处于超负荷状态。中年知识分子,正值爬坡上坎阶段,相当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上班是“主人” ,下班是“保姆” ,还要应付众多的“凡升必考”还要老老实实地当若干年“房奴” 。长此以往,使他们积劳成疾,埋下祸根,有的未老先衰,有的英年早逝陆文婷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然而陆文婷的精神一直鼓励着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奋勇前进,陆文婷的品质也在中国大多数中老年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耿介仁慈,谦虚淳厚,忠心坚韧,贫寒刻苦。陆文婷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心。在“抗非典” “汶川地震” “甲流感”时期,我们可爱的“白衣天使”以陆文婷为榜样,日夜坚守在其工作岗位上,从不松懈,他们精心照顾着每一位病人,不怕苦不怕累,更加不怕死,甚至有很多医护人员为此奉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我想这或许就是陆文婷这个人物形象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吧。陆文婷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她已经幻化成了一种精神的代表,一种催人前进的力量,一种学习的好榜样。我相信陆文这个人物形象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永远放光发热,照耀着我们前进。【注释】:李海雁, 人到中年读后感,和讯博客,2007 年朱寨, 留给读者的思考读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论陆文婷与秦波那飘雪的季节,2007-06-03李海雁, 人到中年读后感,和讯博客,2007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