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种猪育种管理 (13).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8789711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猪育种管理 (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种猪育种管理 (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种猪育种管理 (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种猪育种管理 (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种猪育种管理 (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猪遗传育种现状及现代种猪场发展策略核心提示:通读全文,对我国猪遗传育种现状及现代种猪场发展策略,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值得详读!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在世界养猪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们不是养猪强国。我国的现代化遗传育种工作比较落后,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国际化的现代化商品瘦肉型种猪,核心种猪来源长期依赖进口,且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导致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养猪先进国家,在引种过程中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还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引入(圆环、蓝耳) ,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要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必需转变我们的思想,对我们引进的种猪进行不断的选择育种,使其保持优秀的生产性能,并按照

2、人们的需要进行选育,提高其产品性能。 猪育种就是从遗传上来改良种猪和商品猪,形成新的品种(系) ,主要包括纯种(系)的选育提高,新品种(系)的育成,杂种优势的利用等,从而提高养猪业的产量和质量。在过去的 30 多年来,猪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背膘厚,提高胴体瘦肉率,提高生长速度。现在降低背膘厚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二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胴体瘦肉率为 60%左右。遗传育种的方向正在发生变化,除要求提高瘦肉生长率、饲料报酬外,更强调提高繁殖率和肌肉品质。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选种由表型选择发展到育种值选择,再到基因型选择(即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诊断盒)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性能测定

3、的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猪育种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选种准确性和育种效率的提高。可以说,现代猪的育种已经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目前众猪场大都已经采用计算机管理种猪数据,但基本上停留在记录日常数据的水平上,没有利用已有的数据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也没有与选种选配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育种工作主要停留在制种、用种上面,还没有真正的育种。因此在现代化的种猪场开展有计划的育种工作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关键词:猪育种;性能测定;基因诊断盒;生物技术;分子遗传育种1 猪育种技术的发展动物育种有关的遗传学理论大致经历了孟德尔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

4、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即四代遗传学。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育种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表型值选择育种值选择基因型选择的过程。1. 1 表型值选择 顾名思义,表型值选择就是依据性状表型值的高低进行选择,这是畜禽育种早期的选种方法。虽然依据表型值进行选种也能获得一定的进展,但其进展的速度是缓慢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1. 2 育种值选择 随着数量遗传学理论的发展,育种学家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统计学方法将性状的表型值进行剖分,并从中估计出可以真实遗传的部分,即育种值,使畜禽育种由表型值选择发展为育种值选择,从而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尤其是动物模型 BLUP 方法的应用,使得有种值的估计可以充

5、分利用不同亲属的信息,在对场、年度及其他环境效应进行估计的同时,预测出个体的育种值,从而指导科学、准确地选种。1. 3 标记辅助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分子遗传标记、QTL 图谱分析的研究正不断深入。目前,畜禽遗传图谱的构建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得利用一个或一群标记以区分不同个体 QTL 的有利基因型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标记辅助选择就是用 DNA 水平的选择来补充以表型值或育种值为基础的选择。由于它不受环境的影响,且无性别的限制,因而允许进行早期选种,可缩短世代间隔,提高选择强度,从而提高选种的效率和选种的准确性。尽管目前有关动物标记辅助选择的工作总体上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但还

6、是有了一些初步的应用。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标记辅助选择必将在猪的育种改良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1. 4 基因诊断盒 从广义角度上讲,基因诊断盒技术也是标记辅助选择的一部分。基因诊断盒的应用可以说是当前猪标记辅助选择最成功的例子。如利用高温应激综合症(MHS)基因诊断盒检测猪的高温应激综合症,利用雌激素受体(ESR)基因诊断盒固定猪的高产仔数基因等。目前这些基因诊断盒都已逐步应用于猪的选育计划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猪遗传改良的效果。2 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选择2. 1 肉用性状2. 1. 1 生长与食欲:生长速度是猪育种中的重要性状。由于日增重遗传力高,且容易度量,因此个体选择的效果

7、较好。同时由于日增重与耗料比之间有较高的负遗传相关,选择日增重可使两者都受益。一些研究表明,猪的食欲对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都有一定影响。食欲的下降可能会限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长期选择进展,低食欲还会使哺乳母猪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而影响泌乳。因此在猪的育种实践中,食欲也是一个应该予以考虑的性状。2. 1. 2 瘦肉:用瘦肉率或瘦肉量表示。虽然瘦肉率是一个高遗传力性状,但因其在活体无法直接度量,因此一般是通过选择那些在活体易于度量而又与瘦肉率有较高遗传相关的性状(如活体背膘)来进行间接选择,或者是根据同胞等亲属的成绩来进行选择。2. 1. 3 脂肪:猪的脂肪包括皮下脂肪、腹内脂肪、肌间脂肪和肌内脂

8、肪,不同部位的脂肪,其脂肪酸的类型有所不同。对脂肪的选择目标是,降低皮下脂肪和腹内脂肪,保持适量的肌间和肌内脂肪以保持良好的肉质。2. 1. 4 肉质与风味:猪的肉质包括 pH 值、肉色、系水力、嫩度、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等多项指标,遗传力一般为低到中等水平。肉的风味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尽管国内外有不少报道认为风味与某些化学物质有关,但关于风味的物质基础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对肉质的评定可分为客观评定和主观评定两类,前者如肉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指标,后者如对肉的风味进行品尝或评分。肉质性状改进的难点是目前还没有把评定的结果作为选种的依据。2. 2 繁殖性状 2. 2. 1 产仔数:猪的产仔数

9、包括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性状,是一个受排卵数、受胎率和胚胎成活率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合性状。由于产仔数的遗传力低,容易受母体效应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选择提高的效果差。2. 2. 2 母性:母猪的母性对于哺乳仔猪的成活是相当重要的,一般用哺育仔猪的育成率来表示,主要决定于母猪的泌乳力和母猪护仔性。在对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选择时,母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性状。2. 3 外形2. 3. 1 体长:体长对猪的胴体长度和产肉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产肉力高的猪往往具有较大的体长,猪体长的遗传力较高,因此参考体长进行选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2. 3. 2 肢蹄:肢蹄结实度是体质的一部分,是指猪四个肢蹄的生长发

10、育与整个机体相协调的程度。肢蹄缺陷或肢蹄病会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肢蹄病不仅会影响繁殖公、母猪的繁殖性能,也会影响商品猪的生长速度和产品等级。2. 3. 3 腿臀:由于腿和臀是肢体中产瘦肉最多的部位,因此腿臀比例在评定胴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腿臀比例进行适当的选择,对提高猪的产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2. 3. 4 毛色、头形、耳形:猪的毛色、头形和耳形是品种特征的重要标志,均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尽管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不大,但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关注3 猪生产性能的测定3. 1 测定的记录依据3. 1. 1 不同亲属记录:性能测定的记录可以来源于后裔、同胞和本身。依据后裔记录进行选种是最准确的,因

11、为选种就是为了获得更优秀的后代,但由于后裔测定会使世代间隔延长,而且测定的能力有限,因而也就影响性状的年遗传改进量。猪的许多肉用性状都是中、高遗传力性状,依据同胞或本身的成绩选择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3. 1. 2 多种亲属记录的结合:与利用单个亲属信息相比,同时利用多种亲属的记录会提高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BLUP 育种值估计方法正是由于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亲属的信息,能消除由于环境和选配等造成的偏差,能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因而可以提高选种的准确性。3. 1. 3 多个性状记录的综合:在猪的 BLUP 育种值估计模型中,可以包含多个性状,这就是多性状 BLUP 方法,但包含的性状不宜太

12、多,一般以 23 个性状为宜。3. 2 测定方式 早期的种猪测定方式大致可分为本场测定和测定站测定两大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产生了一种新的测定方式,即网上测定(onnet test) 。本场测定完全是在本猪场进行的,而测定站测定则是将被测猪只集中在一个相对一致的环境(测定站)下进行的。由于各场的饲养管理和测定条件不同,本场测定的结果在不同场之间无法进行直接比较。测定站测定虽然克服了本场测定的上述缺点,但又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扩散,使得测定结果性能优秀的种猪无法返回本场使用。将本场测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既可发挥本场测定的优点,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种猪的测定在本场

13、内就能完成。具体做法大致为:将各场测定的性能记录及时地通过计算机网络传入中心数据库,如果各场种猪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遗传联系,借助相应的育种值估计软件就能很快地对各场测定猪只的育种值进行估计,并进行不同场间的比较。由于网上测定方便快捷、准确性高,不会传播和扩散疾病,因此对于开展种猪的统一遗传评定以进行联合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目前我国猪育种问题及原因分析与中国作为世界猪肉第一生产大国严重失衡的是,我国的种猪质量却一直没有大的、实质性进展,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中国悠久文化历史形成的独特消费市场和长期计划经济等因素作用外,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4. 1 缺乏长远的育种眼光和有效的组织 长期

14、以来中国的猪育种工作大多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于缺乏与市场直接联系的经济实体,未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只有直接从事养猪生产的企业,甚至专业的育种公司才有可能组织结构合理的繁育体系,内部协调好各功能群体经营者的利益,建立有效的育种体系。4. 2 缺乏系统、持久的育种规划 猪育种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众所周知的,在缺乏长远利益眼光和结构完善的繁育体系情况下是难以长期执行有效的育种规划的。4. 3 缺乏牢固的基础性育种工作 猪育种依赖于长期坚持不懈的性能测定,需要积累大量有效的育种数据记录,这是制约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养猪生产的小农经济模式,经营规模有限,难以开展具有商品生产价值的育

15、种工作,缺乏有效的育种措施,基本育种资料记录系统也不完善,基层种猪场技术力量不足、水平不高。4. 4 育种核心群规模小 长期以来国内猪育种的主要形式是以科研项目进行,多数是以短期(如五年计划)内进行若干世代的选育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为目的,小群体闭锁继代选育成为流行的方式,所能维持的育种群规模很小,难以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育种进展。 4. 5 育种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在猪育种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实际上投入到猪育种改良方面的资金也大大低于引种投入资金。另一方面由于猪育种通常以科研项目方式进行,养猪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难以主动在育种方面进行投入,这也是缺乏与之相应的有效繁育体系的结

16、果。从技术水平应用上看,我国从种猪测定、人工授精等应用技术,到 BLUP、REML 等统计方法,以及 DNA 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技术均已掌握,但所有技术的应用都在局部的范围、单一场内,未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应用。导致至今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种猪测定服务体系,没有国内自行估算的遗传参数、经济加权系数。表面上看,各项技术已在养猪业上应用,实际每项技术均还远未能发挥该项技术应有的效果,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力还非常大。可以认为,国内育种界对现代育种理论掌握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所缺乏的是长期坚持的育种基础性工作和遗传评估体系,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5 现代化种猪场发展策略丹麦长期

17、坚持不懈地进行优良品种改良,始终拥有世界一流的猪种,这是丹麦成为一流养猪大国的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加拿大 20 多年前与我国目前的情况类似,也是一个引种大国,然而经过 15 年左右时间,培育出了已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良种猪,转而成为种猪输出国。现代化的种猪公司也要长期不停对现有种猪资源的不断选育,使培育出来的种猪各项生产性能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水平,引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5. 1 继续不停的对瘦肉率、日增重、料肉比的选育 养猪生产过程中瘦肉率、日增重、料肉比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生产指标,现代化的育种公司要始终对这些性状进行不断的选育,收集整理分析目前猪群的生产指标,包括不同品种、不同血缘、不同杂交

18、组合猪的数据,由于瘦肉率和日增重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我们要在目前优秀的种猪中进行不停的测定选育,使这些重要的经济性状不断提高,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5.2 加大对母猪繁殖性能的选育 我国是养猪大国,如果一头母猪能够多产一头仔猪,就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母猪的繁殖性能遗传力只有 0.1 左右,非常的低,选育进展十分缓慢。借助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标记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主效基因,如 ESR(雌激素受体) 、FSHR(促卵泡素受体) 、I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 、促乳素受体(PRLR) 、猪氟烷基因(RYR1)等,收集整理母猪的初产仔猪数、产活仔数、总产仔数和总产活仔数,21 日龄断奶总窝重,

19、采集母猪的血液提取 DNA,分析母猪的不同基因型,及各基因型之间的相互遗传效应,分析不同基因型母猪的产仔数及与其它生产性状的关系,标记高产母猪的基因型,组建高产母猪群,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利用该技术可以在仔猪刚出生就预测其今后的繁殖性能,缩短繁殖年限,提高经济效益。在对产仔数进行选育的同时,还可同时对母猪的母性行为进行选则,现代引进猪在日增重、瘦肉率、料肉比上有很大优势,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由于人为的作用可以很好的控制母猪的母性。但是在养殖户买回种猪后,由于没有产床等一些设施的时候,发现引进猪的母性行为有很大的退化,主要表现在乳汁少、不会哺乳仔猪、不会带仔猪、对仔猪的尖叫反应迟钝,往往造成大量的仔

20、猪非疾病性死亡,在我们不断提高养猪水平的同时,母猪的母性行为在退化。适当对母猪的母性行为进行选育,可以保证我们的种猪适应性更强,竞争优势更明显。 5. 3 加强对体长、肢蹄、腿臀的选育 体长对猪的胴体长度和产肉量都有一定的影响,猪体长的遗传力较高,因此参考体长进行选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繁殖及生长性能的提高猪换肢蹄病的频率增大,肢蹄缺陷或肢蹄病会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台系杜洛克猪由于太注重对瘦肉率和生长速度的选育忽视对猪本身的肢蹄的选育,使其培育出来的猪换肢蹄病的比例非常的高,规模化猪场采用限位栏饲养的方式较多,种猪活动减少,易患肢蹄病,减少了种猪的使用年限。腿和臀是肢体中产瘦肉

21、最多的部位,腿臀比例在评定胴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现代化的种猪场要对种猪的体长、肢蹄和腿臀比例进行适当的选择,培育出产肉更高,外形更好,肢蹄更结实的种猪,适应规模化生产模式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对猪毛色、头形、耳形进行选育,满足人们的需要,使培育出来的种猪体质结实,肢蹄健壮,外形优美,结构匀称。例如 PIC 为适应中国市场对白色猪较偏爱的特点,专门培育出白色杜洛克猪。5. 4 加强对猪抗病性的选育 随着对猪料肉比、生长速度的提高,现代猪的抗病性能大幅下降,目前我国猪病种类繁多,且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对猪的抗病性进行选育。猪的抗病性是由基因引起的,例如我国地方品种猪的抗病性明显强于国外引进的品种

22、,野猪的抗病性明显高于家猪,杜洛克的抗病性也要高于大白和长白,目前对猪抗病性能的选择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是猪的抗病性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但是也有遗传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猪整体的免疫力方面进行选育,使其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目前国外已经培育出了抗猪大肠杆菌病的品种,已经应用到生产上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猪抗病性的选育我们要密切关注国外的研究动态并在生产中实行,使我们抗病育种方面的工作始终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5.5 加大肉质性状的选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化的育种公司要重视对肉质的选育,培育出适合广大消费者需要的猪肉,迅速占领养猪业发展的制高点

23、,引领养猪业的发展。肉质除了受到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是利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剔除氟烷基因,降低应激导致的死亡率和 PSE 的发生率,提高猪肉质量。对肉质性状的选育除了剔除氟烷基因外,还要在肉色、大理石纹、PH 值、肌间脂肪(影响猪肉的风味口感)进行选育,可以利用我们对猪肉品质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利用我们现有的大量检测肉质性状仪器设备,在我们的种猪场进行上述肉质性状的选育,制定相关肉质性状选择的行业标准,引领未来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养猪产业化的兴起,对优良猪种的需求逐年增加,而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包括

24、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进行种猪的遗传改育,加快育种进展,提高选择效率,以不断满足我们猪种产业化的需求。新进种猪的隔离与适应隔离与适应程序是猪场保持健康的一项必要措施,对于猪场的稳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隔离1 隔离的定义:在独立设施中对动物在被引入主群体之前进行圈养和观察2 隔离的目的? 防止新进种猪带来一些经济危害很大的疾病3 隔离的距离? 要求离原有猪群至少 100 米,? 与原有猪群没有任何接触4 隔离的时间? 至少 2 周,目标 4 周5 隔离的具体操作? 进猪前隔离舍要彻底的冲洗消毒,并充分干燥;? 在进猪的第一,二周在饲料中加 500PPM 的土霉素;? 隔

25、离期间要求有单独的饲养员,专门的(单独的)清扫工具;? 注意观察猪的健康,治疗不健康的猪只适应1 适应的定义:在一个控制的环境中主动基础存在的病原产生免疫,但不表现临床症状2 适应的目的:? 使新进的种猪能适应原有猪群的微生物环境;? 使原由猪群能与新种猪在微生物环境上达到平衡;? 使新引进的种猪适应猪场的生产要求;3 适应的地点:? 在隔离舍内4 适应的时间? 隔离后即进入适应期。至少 2 周,目标 4 周,如果原有猪场为蓝耳病阳性,则需隔离 8周以上5 适应的具体操作? 在适应的第一周可用 440PPM 的土霉素;? 在适应的第一周用产房仔猪的粪便与新种猪接触;如果原猪场有猪痢疾,C 型魏

26、氏梭菌,猪丹毒,球虫病,则不能用粪便进行接触感染;? 在适应的第二周用产房的胎衣,木乃伊拌料喂给新种猪吃;? 在适应的第三周按 1:5-10 的比率将 30-40 公斤的育肥猪与新的种猪相邻关放,最好能通过猪栏进行接触;? 在适应的第四周,按 1:20 的比率将淘汰的公母猪关入新猪群;? 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接触;? 在适应期间开始免疫接种,注意细小病毒应在 180 日龄和 201 日龄进行两次接种。对当前种猪企业种猪品种质量管理问题的探讨王家圣 韩安勤 尹晓黎1 我国种猪企业品质管理现状近些年来,我国种猪企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 2005 年中国畜牧业统计,2005 年末全国有各类

27、种猪场 3428 个,比 1995 年的 550 个增加 2878 个,增长 5.23 倍;存栏种猪达 468.07 万头,比 1995 年的 13.48 万头增加 454.59 万头,增长 33.72 倍;种猪场平均存栏由 245 头增加到 1365 头,增长 5.57 倍;年提供的种猪 2005 年达 811 万头,基本上缓解了我国种猪供需紧张的状况,也基本上满足了养猪业生产发展的需求。种猪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养猪业发展。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05 年我国存栏生猪达 4.89 亿头,占世界生猪存栏总数的 50.9%,猪肉产 5009.47 万吨,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 48.86%,成

28、为全世界第一养猪大国。1.1 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现状笔者从事种猪企业品质管理工作已有十五年,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法国、德国、荷兰、泰国等十五个国家考察养猪业,并从国外引进种猪五批;也先后赴全国 24 个省市参观学习考察了 375 个种猪场。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我国是养猪大国,但不是养猪强国,特别是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远远落后于世界养猪发达国家。具体表现如下。1.1.1 工作起步晚世界养猪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家对种猪品质工作研究有 100 多年历史,美国种猪企业对种猪品质管理工作起步于 20 世纪初,已经历了 3-4 代人的努力,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不仅完成了种猪

29、由脂肪型向瘦肉型的转变,而且猪肉的品质是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生产,如法国、荷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培育出了一些专用品种和品系配套组合生产猪肉,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而我国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才起步,比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晚九十到一百年,全国 1998 年仅有 0.5%的种猪企业才开始进行种猪品质研究。到目前为止,全国经国家鉴定验收的种猪专门化品种及配套系仅 6 个,且猪群不大,辐射范围小,仅在一个或几个企业或一个社区范围内。1.1.2 工作不规范世界猪业发达国家种猪企业的种猪品质管理工作从规范、策划、目标、指标、标准、管理措施和实施手段等进行了系统设计,精心实施,他们集分

30、子生物技术、电脑资讯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于一体,种猪的测定与品质管理工作全面展开;同时将猪的重要经济性状与基因组合计划结合,开展了种猪的 DNA 标记,并将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种猪企业的种猪品质,还利用分离分析法、候选基因法和基因扫描法,开展种猪的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利用。目前已检测出的主效基因有猪应激综合症候选基因、酸肉基因、猪大肠杆菌K88 受体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且这部分的基因选择技术已应用于种猪生产,淘汰了长白猪的氟烷应激基因、汉普夏的酸肉基因,已培育出高产值繁殖群新品系种猪。而我国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除少数种猪企业借助于农业大专院校力量,刚开始研究本地生产或引进

31、外来良种的部分基因外,部分种猪企业开展了外观选择和常规的体尺、体重选择,但仅用于检测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而且大部分种猪企业品种检测工作还没有开展。2004 年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会议统计,用 B 超和自动采食设备检测种猪品质的企业不到 10 家。我国种猪企业品质管理落后主要表现在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全国缺乏统一的种猪品种规划、标准;企业生产种猪的工艺标准、设备标准、饲料营养标准、生物安全、兽医卫生、环境保护等企业标准也不健全和完善。大部分种猪企业还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种猪质量好坏不分,生产性能差异突出。1.1.3 重引进、轻选育测定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良种猪需求最大的国家。近

32、几年市场需求的瘦肉型良种猪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的。据统计,近些年我国种猪企业先后从美国、加拿大、丹麦、英国、法国、瑞典、荷兰、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引进过种猪,包括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汉普夏猪。还引进过世界优良的配套系种猪,包括 PIC、斯格、托佩克等。据了解,1995 年以来,国家下达的农业部 948 项目资助进口种猪达 2300 多头,各省市地方才财政及企业出资进口的种猪每年都在 2000 头以上。仅 2005 年全国引进的种猪多达 2859头,引种资金达 519.3 万美元。由于引种企业多、引进品种多、引进种猪群体小而且分散等原因,再加上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没跟上,

33、全国种猪的联合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大部分种猪企业生产的种猪经过3-4 个世代的继代繁殖,品质明显退化,生产性能下降。为保证我国种猪企业生产的种猪品质,企业不得不再拿出资金重新引种,这样形成循环,导致我国种猪企业的种猪生产处于引种繁殖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不良循环怪圈之中。1.2 原因分析 分析我国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可分为四个方面。1.2.1 品质管理标准不健全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种猪企业开展全面品质管理不能没有“标准” ,要保证种猪品质,必须做好标准化工作。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统一规定。它是以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相关

34、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然而,我国种猪企业全面品质管理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国家除对商品瘦肉型猪制定了有关标准外,种猪企业品质管理、品种、品系的技术标准基本没有,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况,更谈不上统一测定分级。有的种猪企业为加强种猪企业品质管理,虽然制定了品种、品系的企业标准 ,但工艺标准、设备标准、饲料营养标准、生物安全、兽医卫生、疫病控制、环境保护标准也不健全,80%的种猪企业基本没有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这样严重影响了种猪企业全面品质管理工作的开展。1.2.2 品质管理教育严重滞后 国内外的管理实践证明:开展品质管理,必须“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品质教育是提高产品品

35、质和提高民族素质的结合点。因为一个国家产品品质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的素质。品质教育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竞争的焦点是品质,而品质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当前种猪企业的员工思想素质、管理素质、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只懂技术,管理知识知之甚少;不少饲养员,技术人员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干过多年的,小学、初中毕业生多,高中生和中专、大专、大学毕业的畜牧兽医人才较少;种猪企业的员工知道全面品质管理重要,但找不到相关师资,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品质意识、品质管理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教育培训;只有少数部分种猪企业将骨干派出去短期到国外企

36、业培训和国内大专院校进修学习,少数种猪企业能请到外资企业销售技术代表做一部分专题讲座,大部分种猪企业品质管理教育工作还没起步。据调查,目前仅有 10%的种猪企业开展了技术培训工作。我国种猪企业品质管理人才缺乏,这是影响种猪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1.2.3 品质管理责任制不明确建立品质管理责任制,就是要明确规定品质形成过程的各阶段、各个环节中每个部门、每个程序、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品质责任,明确其任务、职责、权限及考核标准等,使品质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及考核,职责分明、功过分明,从而把与产品品质有关的各项工作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企业形成一个严密的品质责任系

37、统。目前种猪企业已对全体员工建立了品质管理责任制,但由于检查、考核、结账没有形成制度,有的几个月才进行一次检查考核结账,还有的是半年甚至一年才进行一次,等到品质问题暴露出来后,才知道没有把品质责任制纳入到日常检查、考核、结账范围。对好的不表扬奖励,对差的不批评教育,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种猪企业员工积极性,影响了种猪企业品质管理工作的开展。种猪企业品质管制好坏没有与职工的利益挂钩,没有起到鼓励和约束作用。1.2.4 品质信息工作差品质信息是有关品质方面的有意义的数据,是指反映产品品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品质的情报、资料、数据、原始记录等。在企业内部,品质信息包括研制、设计、制造、检验等产品生产

38、过程的所有品质信息;在企业外部,品质信息包括市场及用户有关产品使用过程的各种经济技术资料。种猪企业品质信息工作差,主要表现为重场内资料、轻场外市场和用户的经济技术资料,重记录、轻分析利用,重检验产品数据、轻研制设计数据,把品质信息没有作为一种基础资源进行管理,没有很好地把这些信息转化为企业有用的知识,没有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来确定,并实现企业的战略和目标,没有将获得的有用信息转化为收益,以便对信息进行改造,使种猪企业品质管理不断进行改进。 。1.3 导致的后果我国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工作落后,这严重影响了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其性能水平差,也增加了我国养猪业与世界发达养猪国家的差距,制约了我国

39、养猪生产发展。1.3.1 母猪窝产仔少,提供的上市猪少2000 年统计显示,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每头母猪窝产仔数:美国为 9.6 头、加拿大 9.6 头、法国为 10.8 头、德国 10.8 头、英国 11 头、瑞典 11.4 头,而我国仅为 8.5 头,分别比世界养猪发达国家少 1.1-3.3 头。2000 年每头母猪提供的上市猪:我国平均为 14 头,而美国为 17.9 头、加拿大 18.1 头、法国 19.5 头、英国 20.4 头、瑞典 20.4 头、爱尔兰 21.5 头、丹麦 21.5 头、荷兰 22 头,世界养猪发达国家每头母猪提供的上市猪是我国的 1.28-1.57 倍。1.3.2

40、生猪出栏率低,每头存栏猪产肉低据统计 2002 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 124%,分别低于韩国的 159%、日本的 171%、荷兰的 140%、英国的 174%、加拿大的 160%、美国的 157%、澳大利亚的 140%、丹麦的 181%、德国的 168%及法国的 181%的水平。平均产肉量 2002 年我国为 95 kg,而韩国为 120kg、日本 129kg、荷兰 122kg、英国127kg、加拿大 135kg、美国 137kg、澳大利亚 138kg、丹麦 142kg、德国 146kg、法国158kg。由此可见,我国与世界养猪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我们只有切实抓好种猪企业的种猪品质管理,培育大

41、批优良种猪,供应广大养猪生产者,提高我国养猪业水平,才能使我国由世界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转变。2 我国种猪企业种猪品质管理经验借鉴十多年来,笔者走访、学习了国内部分种猪企业。它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种猪品质管理工作的经验,并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主要作法有如下五条。2.1 建立健全种猪企业品质管理标准体系种猪企业品质管理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2.1.1 技术标准它包括种猪企业标准 、种猪品种、品系选育方案 、 种猪测定技术规程 、 种猪评定标准 、 种猪饲养管理规程 、 种猪生产工艺流程 、 种猪免疫程序 、 种猪驱虫程序 、 种猪场消毒规程 、 种猪群保健程序 、 种猪

42、场选址、规模及建设规定 、 种猪群免疫检测规定 、 种猪营养标准 、 种猪企业药品采购及饲料原料采购标准 、 兽药及饲料保管规定 、种猪的饲料配方 、 种猪场引种规定 、 种猪场用药规定 、 种猪场销售与服务规定 、种猪企业的环境保护等。这些标准必须逐项建立与完善,从而使员工有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2.1.2 管理标准它包括种猪场年度规划与任务 、 种猪企业经营管理规定 、 种猪销售与服务规定 、 种猪场员工手册 、 种猪转商与淘汰规定 、 种猪品质成本管理规定 、 种猪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饲养员培训规定以及这些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及组织实施的规定。2.1.3 工作标准它主要包括种猪

43、企业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规范 、 生产定额及考核标准 、 种猪企业各类人员工作标准等。我们要把种猪企业技术、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建立与实施作为员工参与企业品质管理、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为增加企业主要负责人与公司各类人员进行沟通,同时要求企业技术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每月给企业最高管理者报一份月度工作小结或品质管理工作建议。原湖北省畜牧良种场种畜禽总公司就采用了这种工作标准,从而在近 8 年时间中先后收到员工建议 2500 多条,修改企业制定的标准条款 500 多条,从中获得了良好的收益。2.2 全面开展品质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素质2.2.1 培训方式当前我们所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知识爆炸的

44、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资产来源。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教育和培训就要落伍,被时代所淘汰。为跟上时代科技发展步伐,种猪企业开展品质与教育培训显得格外重要,通常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国内外考察,派管理人员参加各级举办的专业技能短期培训班,在企业内部举办技术讲座,邀请相关人员传授品质管制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技术标准 、 管理标准等专题讲座。2.2.2 培训内容培训主要内容是品质管理知识,对不同层次员工进行的不同教育内容。对种猪企业领导层以品质法律、法规、经营理念、决策方法等为主;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应注重品质管理和方法;对车间班

45、组员工的培训内容应以本岗位品质控制和保证所需的知识为主。在专业技术和技能教育方面对管理人员除熟悉专业技术外,重点应掌握管理技能;对技术人员主要进行专业技术更新和补充,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对一线员工重点加强基础技术训练,熟悉产品特征和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减少品质管理成本。2.2.3 具体做法笔者现以湖北省畜牧良种场为例进行阐述。该场为加强种猪企业品质教育工作,派遣技术和营销骨干 3 人次到法国、加拿大养猪农场现场学习操作 180 次;近十多年先后派出场主要领导到欧美引种考察学习 8 次,派 8 名管理人员到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函授班进行管理知识和未来知识更新;派 22

46、 名技术人员到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函授班进行专业提高,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同时,还邀请中国农大、四川农大、华中农大专家教授到场组织技术培训十二次;参加外资公司在湖北、上海、广东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如德国勃林格、美国英特威、奥特奇、辉瑞,新加坡百奥明、帝斯曼等技术培训班 25 场次,在场内员工比较系统地接受到当今种猪遗传、生产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治新技术,为桑梓湖种猪全面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2.3 建立品质管理组织机构,全面落实品质责任制品质管理标准制定后,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来推动落实,否则,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种猪企业在开展全面品质管理活动时,6 必须成立品质管理的组织机构。企业领导层

47、建立品质管理委员会,由主要负责人如总经理或场长担任主任,由一名副总经理或副场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企业管理者代表,品质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相关生产、品质、部门负责人参加,企业品质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推广管理企业品质工作。企业品质管理委员会下设若干个品质小组,在不同种猪品种、品系和管理部门中建立品质小组,具体负责品质策划工作。品质小组人员均为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必须具备有五个条件即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受人尊敬、有记载和处理事物的能力,明白说明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听取意见来开展工作。明确品质管理位委员成员和品质小组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每月进行一次活动,收集品质问题和讨论改进办法,让每个

48、人有充分的发言权。以湖北省畜牧良种为例,其桑梓湖品质管理委员会由 14 人组成,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各原种猪场场长、测定场场长、饲料厂厂长和财务部、信息部、销售部及人力资源部经理,5 个种猪场设立 5 个品质小组,品质小组分别由场长、技术场长、技术员组成,通过他们来推进桑梓湖种猪品质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近年来,品质管理委员会坚持一月一次活动,品质小组每 7 天一次活动,进行一次工作小结 ,一月向总经理提出一份建议,企业共收到建议 2500 条。2.3 做好品质管理工作各项记录,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2.4.1 扎实做好种猪企业品质管理记录种猪企业的品质记录重点是配种记录、分娩记录

49、、生长发育记录、生产记录、饲料消耗记录、种猪卡片、种猪群转群记录、防疫记录、种猪场消毒记录、种猪群保健治疗记录、销售记录、售后服务记录及种猪品质成本记录等。配种记录主要记录与配公、母猪耳号、品种、年龄、配种日期以及交配方式方法等,推算出预产期。配种记录以情期为单位记录。分娩记录则除登记父母亲耳号、品种、年龄、胎次、分娩日期、怀孕期外,主要记录全部后代的耳号、性别、断乳日期、哺乳期间生长发育和死亡情况,毛色、外型特征。生长发育记录是记录留作种用的种猪的定期称重和测量值,通常在 21 日龄、35 日龄、70 日龄、100kg 体重、810 月龄分别进行体尺、体重测量。生产记录则指种猪生长记录,其通常采用同胞和后裔的肥育性能或本身生长发育来记录,其产肉性能也可用背膘仪进行测定。饲料消耗记录通常采用日饲料消耗及增重计量,当前种猪企业一般采用自动记料系统进行,对单个种猪进行测定。没有专用设备的采用群体单位记录。种猪品质成本记录是近几年才建立的一项记录,由管理会计记录,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种猪免疫防疫记录、种猪转群记录、种猪健康记录、种猪保健治疗记录、销售记录、售后服务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