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蛛网膜下腔麻醉穿刺方法的改进【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穿刺方法的改进,比较不同穿刺方法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 127 例 ASAIII 级肛肠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普通穿刺法组(C组)和微创穿刺法组(W 组) 。观察术后头痛、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W 组脊麻后头痛发生率(4.55%)较 C 组(14.75%)低,P3 次者)。两组病人均由同一个麻醉师穿刺。麻药配制相同:0.75%布比卡因 2ml 加 10%葡萄糖 1ml,根据体重和基础情况给 0.15mg/Kg 不等。所有病人均随访至术后 7 天,记录 PDPH、术后腰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12 材料器械微创穿刺
2、包:浙江海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联合麻醉(引导针: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头,规格:9#即 0.938TWLB;腰椎穿刺2针 II 型:25GWhitacre 腰穿针) ;普通穿刺包:新乡市驼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腰椎麻醉(腰椎穿刺针型)13 麻醉方法术前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所有的病例均采用直入法穿刺,取侧卧位,双手抱膝,取L34间隙。穿刺点用2% 利多卡因浸润,穿刺针的斜面与脊膜纤维走向平行。微创组(W)取 9#穿刺针,缓慢刺入并固定于脊间韧带,通过 9#针头的针孔置入 25G Whitacare 长腰
3、麻针,向前缓慢进针,到达黄韧带时阻力明显,进针有落空感即硬膜外腔,继续进针至再次出现突破感时即蛛网膜下腔,拔出腰麻针的针芯,见有脑脊液顺畅流出,根据手术需要调整腰麻针缺口的方向,注入腰麻药。普通组(C )取 I 型腰椎穿刺针,缓慢进针至第二个落空感出现(此组落空感较微创组明显) ,退出针芯,注入腰麻药。 14观察指标 PDPH判定标准 术后发生与体位变化有关的,双侧额部或眶后部、枕部,并可放射至颈部的头痛,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可伴有畏光恶心呕吐,分三级 2:轻度:活动不受限,坐位或直立位时头痛,平卧时减轻;没有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眩晕、视觉障碍、颈项僵直、耳鸣等)中度:需要较长时间卧床,轻
4、度活动受限,有伴随症状但不持续重度:持续卧床,轻微抬头即有头痛,伴随剧烈的恶心呕吐等腰痛判定标准 术后发生腰背部酸胀疼痛,可于坐起或直立时加重,伴或不伴腰部活动受限;15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行列表资料X 2检验,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 。 (表 1)23 W 组 PDPH 发生率 4.55%,重度头痛未见,与 C 组比较, X2=3.87,P0.05, (X 20.05,1 =3.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 组 PDPH 发生率14.75%,中、重度 PDPH 发生率分别是 8.20%和 3.27%(详见表 2-4) ,W 组术后头痛的发生率及程度均比 C 组
5、低, (P0.05 ) 。W 组术后腰背痛发生率 21.21%低于 C 组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39.34%,X 2=6.75, P0.01,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 1组别 例数(人) 年龄(岁) 男:女 手术时间(Min)W 组 66 32.653.24 33:33 36.3013.45C 组 61 33.454.56 31:30 37.2812.67表 2 PDPH 发生率组别 无头痛 轻度 中度 重度 总计 头痛发生率W 组 63 1 2 0 66 4.55%C 组 52 3 5 2 61 14.75%总计 115 4 7 2 127 9.45%表 3 PDPH 发生率组别 PDPH
6、 人数 未发生人数 总计 PDPH 发生率W 组 3 63 66 4.55%C 组 9 52 61 14.75%总计 12 115 127 9.45%表 4 术后腰痛发生率组别 无腰痛(人) 腰痛 总计 腰痛发生率W 组 52 14 66 21.21%C 组 37 24 61 39.34%总计 89 38 127 29.92%3 讨论4PDPH 是腰麻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确切机制尚未阐明, Ahmed Ghaleb4等人研究表明,PDPH 原因最可能是低颅压性头痛。他们认为有两种引起 PDPH基本的理论机制:反射性脑膜血管舒张和直立位牵拉疼痛敏感性颅内结构:上颈神经(C1 、 C2、C3)的牵拉
7、导致头颈部疼痛;第五对颅神经(三叉神经)受牵拉会引起额部头痛,而枕部的疼痛是第九、十对颅神经受牵拉所致 4。PDPH 的发生,与穿刺针的类型和型号有关 34。斜面式穿刺针较同型号的笔尖式穿刺针发生 PDPH 几率高;穿刺针型号越大,头痛的发生率越高。传统腰麻穿刺中使用的 I 型腰椎穿刺针是斜面式穿刺针,其型号为 22G;25G II 型腰椎穿刺针是笔尖式穿刺针,且型号较 I 型腰穿针小,CSF 从硬脊膜破口处外漏的机率低,故微创组 PDPH 发生率较低。腰麻后腰痛及腰部不适其主要原因是穿刺造成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等组织损伤。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等结合部位富含神经纤维,组织细胞的伤
8、害性刺激激活了神经纤维末梢致痛物质的释放,导致疼痛和不适的发生。当采用微创腰麻穿刺时,穿透脊上脊间韧带的针是局麻的九号针头,较I型腰椎穿刺针细,可减少纤维断裂、韧带损伤,利于针孔闭合。张兴等 5直接使用25-gauge Whitacre穿刺针进行穿刺,亦可降低PDPH的发生率,但其忽略了穿刺针本身的刚度,可能会增加穿刺难度,引起穿刺失败甚至是穿刺针断裂。我们借用腰-硬联合穿刺的原理并加以改进,用一定的硬度9#针头代替硬膜外穿刺针(Tuohy穿刺针),不但减少了穿刺对肌肉韧带的损伤,更克服了II型腰椎穿刺针 质软的缺点,使定位准确,固定方便。在增加穿刺成功率的同时,避免了导管折断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9、,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李真等研究表明 6采用侧入法穿刺9#引导针,会更有效的降低术后腰痛的发生,因为它避开了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但笔者在临床操作中,发现旁正中入路穿刺时,患者下肢“触电”异感发生率较高,其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且旁正中穿刺遇到骨质几率增多,容易引起穿刺针针尖的变形,增加PDPH的发生率3,也增加穿刺失败几率。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微创腰麻可以减少 PDPH 和术后腰痛的发生,是一种很好的临床创新。5【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7-1094. 2 H. Lybecker, M. Djernes, J
10、. F. Schmidt ,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PDPH): Onset, duration, severity, and associated symptoms: An analysis of 75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PDPH,Acta Anaesthesia Scandinavica Volume 39,Issue 5,pages 605-612 July 19953 D. K. Turnbull, D. B. Shepherd,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03 ;91 (5): 718294 Ahmed Ghaleb,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Anesthesi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0; 2010: 102967.5 张兴,微创腰麻在肛门手术中的应用,医学创新研究,2008,23:97-986 李真,季文进,花柱明,等.细针引导腰麻针径路的解剖特点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47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