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访谈:诸子百家/木朵 & 陈东东.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8779422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访谈:诸子百家/木朵 & 陈东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访谈:诸子百家/木朵 & 陈东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访谈:诸子百家/木朵 & 陈东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访谈:诸子百家/木朵 & 陈东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访谈:诸子百家/木朵 & 陈东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木朵:诸子百家之五陈东东(2003) 诗跟内心生活的水平等高关键词:“新诗传统” ,省略号与破折号,声音与格律, “非我化”,场景与语境,长诗与短诗,写作的敌人,意象和隐喻,章节格式与“27”, “间离效果 ”,辛弃疾、陶渊明和李贺。木:若干个诗人往往构成一小段诗歌史,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文字生活,这是怎样的个人历史?从中又隐约浮现了哪些诗歌史的片段?和你的好友王寅、张枣等人一起,你们为“新诗传统”这个具有诱惑力的术语做了哪些概念上的扩延?“第三代”这个词语是紧箍咒,还是聚宝盆?陈:我实在不敢说自己跟别人“一起”写诗, “一起”为新诗如何如何。我也不可能代表王寅、张枣和其他什么人在此发表意见。

2、“第三代”是怎么回事儿许多人都知道。我差不多一直置身事外。我不跟“第三代” 认同,就像我不接受对我的其它标签式称呼。当然这些称呼还不如一个绰号,即便被加在头上,也不可能是什么“紧箍咒”。由于它们实际上并不属于我,是不是“聚宝盆” 都与我无关。不过凭着我对诗的那份贪婪,却从未动念头去借用一下,足可判断我没有觉得它们有什么了不得的价值。在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路程上,我从未捡到过什么“聚宝盆”,从我的怀里也掏不出什么写作的法宝,哪怕是指南针。就是说,那些宣言、说法、策略、诀窍、口号、观念、理论和原则,在我具体的诗歌写作中是没有位置、不起作用的。那么,从写作中抬起头来,我也就不想讨便宜指认我的诗歌是针对

3、、反拨、介入、逃避、解决、开辟、见证、揭示和为了什么的。尽管,它们绝非漫无目的。但是我更喜欢信马由缰。那种没有前戏一门心思直奔主题的东西,太过粗鲁,难免强奸之嫌。信马由缰则带来更多风景,而且常常是意想不到的,因为在旅途中,骑手给了坐骑一份自主如此,我无法确言我诗歌写作的个人历史是如何融入新诗历史的,主动权仿佛并不完全在我(还是那句话:要不然就太过粗鲁,难免强奸之嫌了) 。至于说到“新诗传统” ,在我的诗歌写作之初,我想我并没有看到这么一个“传统”,也不妨说我并不把我在报刊上见到的那些新诗尊为“传统”,这由于当时的教育环境和阅读条件,更由于自己的诗歌感受。所以我猜想,所谓的“新诗传统”并不在过去

4、,而在于未来,而我朝向未来的诗歌写作正创造着“新诗传统”的一部份。现在看起来,这样的猜测没有大错,虽然我并非仍然不能向你历数新诗史上那些值得一读的诗人们,但是我也会同时多嘴说,他们最共同的诗艺,正在于以新诗的未来想象和实践其当时的写作。也就是说, “新诗传统”包含其未来,它的发明和设计者使之如此。而未来正可以无限多样,且好像给了我一个信马由缰的合适借口。木:读你的一些作品,会发现一些对立的词语同时存在,比如礼拜五中的“召唤/被召唤“, 蟾蜍 中的“ 自由 /不自由“,在具体的写作中,是否感到了某个隐秘的词语在引诱你,在召唤着,然后,你就象孙悟空翻筋斗一样,以另一些词语铺路,去抵达它?而且,你喜

5、欢使用省略号和破折号,不肯放松每个句子,让写作的快感通过每个句子的劳作积攒起来,这是一种习惯了吗?陈:这也许算一种写作方式,也许只不过是一种用辞的偶然,甚至例外。你知道谈论自己的写作,尤其是一些具体的词语和诗句的如何出现和被舍弃,有点像让算命先生为他自己算命,几乎不可为。那本来就是一种神秘,那种神秘的当事人又如何剖得开,理得清这份神秘呢?也许写作正是被词语诱引,要不然为什么你没有选择音乐、舞蹈、摄影和美术?但是真正将我引向每一次诗歌写作的却几乎不是词语,而是那个诗的抽象。在诗歌写作中语言是道路,写作不过是要找到和走过这么一条道路去抵达诗歌。对于诗歌,所有的词语就都是像你所说的用来“铺路“ 的

6、“另一些词语“。语言构成诗歌,但诗歌不是语言。然而诗人的苦恼和幸福则几乎都在于他必须通过语言去接近诗歌-抵达仿佛是不可能的。诗人如此关心语言,一定因为他知道他只能永远在路上。省略号和破折号实际上别的标点符号我用得更多,只不过这两种符号在文章和诗行里更为显眼。我对新诗的认识基于我对新诗语言的认识。那是一种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歌。所以我更赞同称它作现代汉诗。现代汉诗之截然不同于古诗,它之绝非也不可能承继、延续和认同古诗,它之不当和不该被以古诗的趣味、标准来衡量评判,正由于它用的是异于古诗所用之古代汉语的另一种语言。现代汉语给出了一幅跟古代汉语清理、描画和切割得极不一样的世界图景。这种不一样表现在它们

7、的逻辑关系、语法结构和用辞习惯的大相径庭,也相当明显地表现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实际上只需从标点符号着眼,就可以判断这两种语言的不同。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即使为文加点,也只是断句,绝没有现代汉语般以标点符号显现和规定语句言辞间的各种关系。仅就标点符号,就可以说现代汉语所指的世界要明确和复杂于古代汉语的世界。我想,标点符号在现代汉诗里的选用正不下于对词语的选用当然有些人(记得有卞之琳)指责一些诗不用标点符号却没什么道理,我的一些诗也有意不用或缺用标点符号,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标点符号恰好是一种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也正是一些词语。木:以你的梳妆镜为例子,我读到了两处“复沓”(一是“在古玩店”,二是

8、“ 梳妆镜一面”) ,你通常如何把握诗歌中的节奏感?和其他一些作品相仿,在这里,你是一种旁观者的眼神,细细推敲世界里的人物情理,很少使用“我”介入其中,是这样吗?这是怎样的考虑呢?古典的场景是否始终充满了可塑性,让你总是愿意随手拈来?陈:把握语言的节奏和听到诗歌的音乐,靠呼吸和耳朵。这牵涉到写作中的一系列调整,语气、语调和语速,押韵、藏韵和拆韵,旋律、复沓和顿挫,折行、换行和空行标点符号也大起作用。写诗的乐趣和困难,常常都在于此。由于现代汉诗没有一种或数种格律模式,所以它更要求诗人在语言节奏和诗歌音乐方面的灵敏天份,以使“每一首诗”都必须去成为“又一种诗” 。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但更值得期待的

9、,是批评家在这方面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因为他们更是很少在这方面有所觉悟。由于没有格律,现代汉诗的写作才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因为它暗中对诗歌写作提出了更高的声音要求,并不是说没有格律模式,现代汉诗真的就可以散文化了事。我不认为应该为现代汉诗制订一份和数份格律表单,那种降低难度的填空式写作(可能)带来的诗歌程式化甚至制度化,会跟现代汉诗自由不羁的灵魂格格不入。实际上,不考虑现代汉语的特性,仿照古典或外国诗律裁制的紧身衣诗格,不会合体于现代汉诗;在现代汉诗并无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为其杜撰的无律可言之诗格,则几乎连揠苗助长都算不上。从某一个时刻(我无法确知那个时刻)开始,我的诗歌变得“非我化”起来,这当然由

10、于我的原因。譬如梳妆镜中, “我”仿佛不在其中,甚至念出这首诗的口吻也可能是“非我”的;又譬如插曲和傀儡们 ,其中的“我” 也几乎不是我或肯定不是我。可以说那是因为我听到了更多的声音,我让自己从诗歌里撤出,以便更多的声音进入。在每一首具体的诗中,我们可以探讨出不同的理由,它的无心和刻意等等,套用一下面具理论大概也说得通。但总的来说,由于我感到我跟诗歌的关系起了变化。一开始,我并没有把诗歌作为最佳方式,而只认为它是我万不得已的方式,一种替代方式。那时我认为 27 岁以后的诗歌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很古怪,因为我那时喜爱的一个诗人李贺正死于 27 岁。那时在考虑诗歌写作跟自己的关系时,还是将诗歌视为一

11、种表达,也就是说,诗歌是为我所用的,因而常觉得它用起来其实不太顺手。然而从某一个时刻(我无法确知那个时刻)开始,我意识到诗歌作为一种方式,实际上并不属于诗人,相反诗人的写作努力不过是塑造着诗的形象(而不是他自己的形象) 。诗不是道路,而且无用。然而,另一方面,诗歌又仍然是一种方式。由于诗歌是一种诗人为其服务的方式,也就无所谓最佳或次一等,替代不替代之类的问题了。-我无法说得更直接和简洁一些了,反正这带来了我诗歌的“ 非我化“和其它调整,譬如“非抒情化 “,但并非所谓的叙事化和别的什么,这种“非抒情化“还是包含着另外的抒情,就像“非我化 “的诗歌里其实包含着另外的我。每一种写法,都只是出于为诗歌

12、服务的需要,而不是要求诗歌为诗人服务。场景,就像意象和词语,还有事件和时间,是组成和打开我诗歌的某一层面。场景的如何调动和安排,当然要服从“诗”的需求。有时候我认为场景只是被放大的意象,正像事件可以由几个乃至一串场景(或意象)组成。我对场景的热衷,可能还因为我从诗的“非抒情化”看到了戏剧化的需要。也许对意象派诗歌的牵挂也是我在诗歌里切换场景的原因之一。古典场景跟别的场景的应用,则实在有一个“如何”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说那是随手拈来的,即兴灵感式的,信马由缰到了那场合;然而一首诗终于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个场景,就像词语,是出于选择,其可塑性,在不同的诗歌语境里大不相同。木:在你的长诗喜剧 (199

13、3)中,保持着七行一节的格式,而且各种看似无人称的对话在一层层展开。你如何掌握长诗与短诗写作在技巧上的不同点?长诗中的对话效果如何才能让自己满足?陈:我写长诗和短诗的方法几乎没区别,都是一句一句进行下去,上一句没写妥当,不会有下一句。就是说,具体到诗句,我不认为可以在长诗和短诗里有不同的对待。如此,长诗主要是信心、耐性、体力和时间的问题了。然而最主要的是长诗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那么长的东西也可以是诗吗?真的有必要写那么长吗?我对这两点都有怀疑。几乎是为了证实或否定这些怀疑我才写长诗。但更内在的原因,是我有这种写作需求和写作冲动,欲罢不能,在这一点上,它也跟写短诗没有区别。长诗必需经营布局,这

14、使得它不那么信马由缰和即兴。短诗写作的惊喜在于写到最后一行(常常在写下以前你甚至不知道它就是最后一行)时,你才知道你要写的原来是这么一首诗,并还是无法想象怎么会有这么一首美妙的诗在你胸中藏匿。长诗则是在你大概想明白了整首诗的模样后才会动笔,只不过,每一次具体的写作还是有运气的成份,还得即兴和信马由缰一番。由于长诗常常不能一次写成,而要持续数日甚至数月,保持状态或曰养气就很要紧。我的经验,写作过程中千万别把未完成稿示人,最好别跟任何人提起,因为这样都可能漏气。长诗在布局后,写作就无非是推进和弥补。所谓长诗中的对话也不过是一行或一些诗句,其作用也不过推进和弥补,跟别的诗句在作用上应无不同。写得是否

15、满意,则要看它在整首诗里是否起到了作用,是否多余和累赘对这个问题我就只能这么谈,谈这些了。木:类似“玫瑰从玫瑰醒来”(赞美诗 )的措辞习惯(某种变异的辩证法) ,以及马、老虎、梳妆镜、某些与剧院有关的词语、与宗教有关的词语等等,构成你的稳定的叙述谱系。某种重复色彩是否给你的写作施加了压力?外界事物的暂时失语或难以入句,是否给你带来焦虑?如果写作进程中有一个敌人,那么它是谁呢?陈:在不同的写作时期、写作心态和写作状况下,写作的敌人并不相同。我碰到过的敌人有:时间紧缺和心绪不宁,热恋和失恋,胃病住院,太多的玩乐,电脑死机和对于“为什么写作”的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欲望是真正的写作之敌,但有时候它也可以

16、是写作的动力。实际上,我刚才例举的也都反过来可以成为写作的动力。所以,可以套用鲁迅的说法,写作进程中的敌人,也“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那么,所谓重复色彩的压力(我不太明白那是指什么)和失语,就也既可以妨碍写作又可能推动写作。我明白“眼前有景书不得”那种情况,由于我只是把内心需要看作诗歌写作的正当理由,就常常并无你说的焦虑,因为写不了不过因为你并没有写的正当需求。非写不可的时候,你是没法不去写作的。至于难以入句之类,是技术问题,想方设法实际上正构成写作的乐趣。木:意象是什么?它需要通过一些训练来掌握吗?我的一个朋友认为:“所谓诗歌的意象,仅仅是通过否定其本质才能取得效果,它是一个词,但它凭借让我

17、们意识到有别于它的某种东西,来发挥功能。 ”你如何评价这种看法?另外,隐喻在诗歌写作中发挥着什么功能呢? 陈:这大概不需要我在这里专门讲课吧?你朋友的说法,则实在让我一时间不知道意象是什么了。当初我对意象派感兴趣(现在也还是感兴趣) ,很大一部份原因,由于它提醒我去观注中国古代诗人们的说话方式。古诗的方式之一,就是它并不说出而让你看见,有时候它甚至根本不说,而只是让你看。“野渡无人舟自横“ ,说了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说,它带给你一个可以想象的视象,让你自己去意会。不知道以如此拙劣的拆词法,我是不是回答了“什么是意象?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古诗不过是一串意象的嬗递,什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8、,什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什么“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什么“枯腾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种诗里语言被超越了,甚至不妨说这些诗并不是由语言构成的,它借用了词语,但它的语法和逻辑都不是语言的。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创造了一套意象语法和意象逻辑,它或可类比于电影语法和电影逻辑。这的确有助于从另一个方面去理解我说的“诗不是语言“ ,也的确成为我的诗歌语言、诗歌语法和诗歌逻辑的重要资源。所以,前面我也已经涉及,我设想中自己诗歌语言的层级,词语之上可以并非单句、复句、段落之类,而是意象,场

19、景,事件直至时间或曰无限。在考虑诗歌而不是诗句的时候,对我来说,意象优先于词语,当然对诗句的考虑也离不开对诗的考虑,所以有时候对诗句的考虑也是从意象出发的。而由于长诗的体积和篇幅要大得多,相应地会更多去设想场景和事件。然而我迄今为止写得最长的一首诗,1000 行的夏之书 ,却大多是以意象为单位设想和递进的,因此,那首诗的结构不是建筑式的,而是编织式的,由各种意象交错穿插的碎花大地毯。前面我们谈到诗歌的“非我化“ ,也可以从意象语法和意象逻辑的角度找到其解释。我突然想到为什么当有人问我“写的是什么诗“,或某一首诗“ 写的是什么“的时候,我总是不知从何说起,大概也跟我的“意象思维“ (不知道能不能

20、这么说)有关吧。“隐喻在诗歌里的功能” ,博士论文啊?- 我只能说隐喻在诗歌里无处不在。因为无论如何诗歌还得用语言一句句写下来,而隐喻正是形成语言的要素之一(依某些方家的说法,形成语言的另一要素则是换喻) 。苏珊桑塔格谈“ 疾病的隐喻 “,希望去除人们附加给疾病的各种“意味“,还疾病以本来面目。然而这种努力本身又是隐喻式的。所谓“拒绝隐喻“,也就是一个隐喻的说法。木:在你的组诗秋歌二十七首 (1991)中,有一种严格的章节格式:每首 6 节,采用 5-4-5-4-5-4 行数。这种自我约束是否是长诗写作中经常遭遇的情形?换言之,格式的统一,是否给长诗带来了某些气度?除了格式,在这个作品中,你在

21、时空中流转,比如这个小节:“白昼回转一次,飞鸟把夜色镂空。/新的黑暗,在同样的星下重复着疼痛。/吟诵真言者掠过又止步,/秋之曲调超出优美达到了残忍。 “-海水、星空、矿井和沟渠,白昼、落日和秋雨,吟诵真言者、石灰教堂等,这些词语逐渐构筑着一个“虚拟般“ 真实的国度;你希望这个作品达到内心的何种高度?陈:秋歌二十七首的格式安排也跟我喜爱的那个李贺有关。好像写了 27 首来强调那个“27“还不够,5-4-5-4-5-4 的还要每首都是 27 行。写那组诗的时候我又在考虑那个写与不写的问题,尽管那时我其实早过了 27 岁,那组诗也“非我化“ 得厉害。可以说那组诗附带着在向李贺致敬。这种组诗(它要比长

22、诗更容易让我接受)的写作当然要为自己制订一些更外在的形式要求,它或许跟你说的“气度“ 有关,但我想得更多的,还是这种外在形式的说服力问题。为什么非要这么个长短尺寸,这么个格式规模呢?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结构样式跟那种曲式有关;帕斯太阳石的行数跟那块石头代表的历法里一年的天数吻合;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要设法对应对位于奥德修记 ;水调歌头的曲调失传,还照着那格式填写就好像没太多道理了。当然,实际上,无需那些结构样式的理由作支撑,伟大的作品也照样伟大。然而一件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可以为作品增添意义和力量的。譬如我9798 年写的流水的结构样式就对应对位于古琴曲流水 ,而这部作品(有时我把它称作长诗)正是围绕伯

23、牙和钟子期故事、知音观念、理解和误解、音乐、时间、变化和虚空等一系列跟这支古琴曲密切有关的主题展开的,我认为那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的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它的外在形式使得这件作品更具说服力,更结实。在长诗和组诗的写作中我一向希望能找到这种外在形式的说服力,至少,它得能够说服写作者就把它写成那个样子。 秋歌二十七首里的“27“是这么一种对我自己的说服力, 喜剧中的“7“ ,也是这么一种说服力。我认为有些数字有天然的说服力,譬如“5“、 “7“、“9“、“10“、“12“、“36“、“72“ 、“81“等等。 秋歌二十七首的写作有结束和开端的双重意味,那是 1991 年,我开始写诗十年以后,场景在那组诗

24、里第一次成为我有意识运用的一种诗歌语言单位。想要达到内心的何种高度?这让我怎么说呢。也许,我写作的着重点主要在于诗而不在于所谓内心。每一次,我都希望达到一个新的写作高度。可以说,诗的水平跟内心生活的水平常常是等高的,因为它们暗中相通。 木朵:如果说望远镜 (1998)看到了作者隐忍的一面,那么过海 (2000)则流露了一种少有的欢娱和诙谐,而且使用了明确的“你“ 这个平常少用的具体人称单数。前者通过“戏被曲解了 “这个充满歧义的句子开展,有几个结实的房梁:欲望,望远镜,伽利略,还有三行一节的格式;后者则是写给朋友的赠诗。你多是旁观者的姿态,在哪些作品中,“我“这个第一人称得到了 “重用“呢?陈

25、东东:“我” 一直都是被重视和重用的,只不过在每首诗的用途有明暗之别。你似乎更多地读了我放在网上的解禁书和下扬州这两种诗集,而没怎么读过我写于19811989 年的即景与杂说 ,在那本诗集里你会看到多一点在诗歌里以抛头露面的方式说话的“我“。 也许,那可以被视作诗人在诗歌里的独白。而“非我化”则常常是诗人跟诗歌的对话。 过海中的那个“你”当然明确地指向张枣,但是诗人一方面通过这首诗与朋友交谈,另一方面,尤其在写作过程中,他也在跟这首诗交谈。那么,由这首诗说出的“你”,难道并不指向正在跟它交谈的诗人吗?很可能, 望远镜这首诗涉及了“非我化“ 诗境中诗人所处的位置问题。这首诗跟布莱希特的伽利略有关

26、,而布莱希特的戏讲究所谓的“间离效果“。我在我诗歌中的 “非我化 “,大概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间离“ 。不过,布莱希特的“ 间离效果“要让观众不那么热情地完全投入他的戏剧,以尽可能旁观的方式去看他的戏,他自己却必须是一个编剧而非旁观者。 “非我化”的诗人也绝非旁观者他得充当他诗歌的编导。木:如果这些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杜甫,苏轼,王维和辛弃疾等等)各自代表着某种符号色彩、人格特征或者图腾趣味,那么,你认为哪些元素是你欣赏的,甚至身体力行的?27 岁的李贺在 2003 年对你构成了怎样一种呼应关系?陈:我欣赏我所欠缺的那些品质,从往昔诗人们身上得到对自己的一些印证则让我欣慰。你列举的这些

27、诗人我都很喜欢,许多表面看来相当对立的诗和诗人,我却一概地喜欢,我觉得做人和写诗一样,其实没什么定则,重要的是别自我欺骗。辛弃疾我喜欢,因为他像个理想,中国诗人的形象就该像他那样。但是要说认同,也许陶渊明反而是我比较认同的诗人。辛弃疾努力去做一个担当者(当然他终于无奈,没有自我实现) ,陶渊明则是一个清醒者(然而他却那么爱喝酒) 。我有一次说他显得退缩了一些,那可能是不对的,那是以圣之任者的标准来看这个诗人了。实际上陶渊明的勇敢在于我行我素和随心所欲,忠诚自我而不计后果,还有就是他不理想化自我,不做作。卡尔克劳斯说:“当世界末日到来之际,我愿意我正在隐居。 ”陶渊明就真的那么做了。我想这不是什么逃避,而是一种厌弃,一种洁癖。我一直把李贺看作一个诗歌的象征,就像有人愿意把兰波看作这么一个象征。这个人仿佛为诗而生,又为诗而死。现在,对我来说,他仍然是一个象征,但只是某一类诗歌的象征。现在谈论李贺的感觉,很像谈论我早年的某个诗歌时刻,那种喜悦里满是好日子一去不回的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