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一 诗律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2、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3、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 ,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2)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 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
2、;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3)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 “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 “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4)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 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5、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五
3、言诗:A 仄仄-平平- 仄 B 平平-仄仄- 平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 平平;七言诗的句式:A 平平-仄仄- 平平- 仄 B 仄仄- 平平- 仄仄-平C 仄仄-平平平-仄仄 D 平平-仄仄仄-平平7、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8、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 ;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 。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 ;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9、用“粘” “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4、C(|)| ,D()|.A()| |,B(|)| 。C (|)|,D()|。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D()|,B(| )|。C(|)| ,D()|。A()| |,B(|)| 。C (|)|,D()|。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C(|) |,D()|。A()|,B|)|。C(|) |,D()|。A()|,B|)|。丁、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B(|) |,D()|。A()|,B|)|。C(|) |,D()|。A()|,B|)|。(注) “”平:“|”仄。简化格式:甲:ABCDABCD 乙 DBCDABCD 丙CDABCDAB 丁 BDABCDAB,只要把四种平仄格式
5、记住,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就能推出。10、 “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就再没有平声,称作犯孤平。11、拗救:出现不合平仄、不合声律的拗句,采取补救办法,术语上就叫拗救。拗救的几种方法:(1)孤平自救:在 B句中,为避免犯孤平,将第三字(指五言的,七言的就加二字,是第五字。以下同)改为平声字,即|改为| |。我们称它为“B1 拗 3 自救” 。(2)特种拗救:C 句 3 拗 4 自救。即成了 “|”。(3)对句拗救:有两种情况。aA 句 4 拗,B 句 3 救,即“|,| 。 ”b.A4 拗,B1 拗 B3 救。即“| |,|。 ”(拗:是字下加,救:是字下
6、加)12、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1)找出入声字(一般考试卷上都给注明) 。 (2)逐字画平仄。(3)根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确定属哪种格式。如“五律平起平收式” 。 (4)写出平仄谱。 (5)将诗的平仄与标准谱对照,把不合谱的字上画圈。 (6)看是否有拗救现象。13、近体诗对仗的种类:(1)工对:同一词类中分门别类很细微,如人名对人名,色对色,数词对数词等。 (2)宽对:只要求词类相同。 (3)借对:借音借义。二十二 词律1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2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3、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1)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音乐的逐渐分离,词
7、牌的作用仅止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了。 (2)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目。 (3)同调异名:是同一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4)同调异体:是指同一词调有几种别体。4、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5、词的用韵:词人所遵循的还是“平水韵” 。词的用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一韵到底。(2)同部换韵(3)平仄换韵。有二种情况:一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二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6、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比近体诗更为严格。词是“字有定声” ,有的地方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附 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1 李白渡荆门送别 (仄起仄
8、收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 王维山居秋暝 (平起仄收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李商隐晚晴 (平起平收式)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4 杜甫旅夜书怀 (仄起仄收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宜
9、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七言平起仄收式)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6 杜甫登高 (七言仄起仄收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7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七言平起平收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君瘴江边。8 杜甫客至 (七言平起仄收式)舍
10、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二、标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言仄起平收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 杜甫天末怀李白 (五言平起仄收式)闵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3 苏轼新城道中 (七言平起平收式)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最乐,煮葵哓笋饷春耕。4 杜
11、甫咏怀古迹之三(七言平起平收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三、标出平仄,并分析粘对情况1 五维使至塞上 (五言平起平收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失粘)2 杜甫咏怀古迹之二(七言仄起平收式)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变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失粘)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 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
12、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 ”,即用“呼”的声母 h 和“ 报”的韵母 ao 声调()相拼,是“ 号 ”或“爱好”的“ 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3 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
13、火所熏之色也。4 常用工具书: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 540 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2) 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 49 年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 55 年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 214 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3)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 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14、。修订版于 1993 年问世。5) 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6) 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7) 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 年第一卷出版,1994 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 1 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
15、,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8)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9)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10) 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 537 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二、 汉字的结构1、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象形
16、: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 、本、末、未、寸、刃、甘等。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 ;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
17、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 (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 (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 (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 (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 “钊、到 ”是左形右声, “闷、问” 是内形外声, “闺、阁”是外形内声, “孟”是
18、上形下声, “笃、筑、竺”是下形上声。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 (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 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
19、的文字是“古文” 。秦小篆、秦隶。 (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 变为“亻”, “心”变为“忄” 。(2)简省或讹变。如“春” ,从艹从日,屯声, (上部讹变) 。“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 (3 )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 从舟而不从月, “脍” 从肉而不从月。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
20、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三、 古书中的用字1 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 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 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 字。“莫”的本义反
21、而不为人所知了。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 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 ,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 本字是规范字,如“ 早蚤”、 “疲罢” 、“伸信 ”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 假借字
22、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 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 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 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 “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 ,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 ”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 “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 无 ”字了。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 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
23、悦”“振赈”“ 没殁”“张 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 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 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 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 支肢”“ 道导” 。(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 与欤”。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
24、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 泪,覩睹,徧遍。(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 ”“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 ”“歌 ”“ 村 ”“岭 ”“鞍 ”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 ”“享 ”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 ”“别 ”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 ”“无 ”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
25、如“乌” 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 和“脩”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 1956 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臘 ”“术 術 ”“适 適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
26、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 药 藥 ”“几幾 ”“谷轂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 钟 ”是“锺”和“ 鐘”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 歷 ”,“复 復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1 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 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2 造成旧词消亡
27、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 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 “喽 ”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 。(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 艺人、演员” 来代替,旧词 “倡优”也就死亡了。3 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 ”在古代意义是 a 护城河 b 池塘。现代意义是 a 池塘 b 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
28、相比, “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 ,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 “再” ,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 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 “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 古中今贬, “吹嘘”古褒今贬, “谤议” 古中今贬, “爪牙”古褒今贬, “
29、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 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 “坐 ”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 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 “臭 ”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 ”“宫”“禽”“丈夫”“丈人”等。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 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 河”“江”“裁”等。7、词义
30、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 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 等。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 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证明“睡”的本义是“ 打瞌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 ”“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
31、上去考察。如“款待” 中的“款”古义是诚恳。 “捐躯 ”中的“捐”古义是舍弃。 “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 “举世无双 ”中的“举”古义是“ 全”。等。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 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 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
32、在先秦文献中都是 “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 讲的,因而本义是 “诉讼”。4 、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a 形貌性状相似。如“ 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 功能作用相似。如“关” 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 方式情态相似。如“ 奋 ”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 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 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 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 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 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 D 借方位
33、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 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 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 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 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 。2)
34、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 、 “时”。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 )后来写作“懈”。 (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 ”(shu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 ) (4)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 “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10、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六、 同义词的辨析1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
35、相近的词。2 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 和“民”,“民”的外延比 “人”的小。它的范围是 “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 “问、询、访 ”三个词中 “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 ”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 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 “饿” 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 ,病重叫 “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 “恭、敬”“恭”侧重外貌, “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 “诛、杀、弑”“杀” 是中性, “诛”表示杀死有罪者,
36、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 “弑” 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 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 。 “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使之蒙受耻辱” 。3 、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4、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 )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 和“窃”。2)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如“履” 和“屦”。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
37、的时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的叫“皮” ,去毛的叫“革”。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3 、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 “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 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 ,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
38、“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 对的 ”、 “正确的”,意思是 “认为对”、 “认为正确” 。出现在“ 名词 +是+名词” 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 “是 ” 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 “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 “主 +者+谓+ 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 “主+谓”,如:兵,凶器。5) “主 +副+谓+(也) ”如:“ 身非木石。 ”“此乃歌夫 长铗归来者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 “主+ 为+宾” ,如:“余为伯倏。
39、 ”5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
40、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 ) “于” 字句。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 省略 “于”字, “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d “ 乎 ”(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 ) “为” 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 ) “见” 字句。 a “见+ 及物动
41、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 “见+ 动词(主动句) ”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 。 (不是被动句) (4 ) “为所”句。 a “为 + 施事+ 所+ 及物动词”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 “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4 ) “为 所” 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 为 + 所+ 及物动词”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 “为之所”“为所见”在
42、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5 ) “被字句 ”。a “被 +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b 先秦“被” 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c 汉代后,至今, “被+ 及物动词 ”。如:杯子被打破了。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2 宾语前置的种类:(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43、”b “如何”是 “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 , “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c “何如” 语义同“ 如何”,译为 “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d “奈何 ”“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 ”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
44、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 和“是”。如:“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 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 “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 。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 “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 “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 、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
45、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1 )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 )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4 、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1 )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 (2 )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 ,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5 、主语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 )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
46、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6 、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 )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2 )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
47、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 使惊”。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 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 形容大火,这里是 “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
48、服,饱其食。 ”“洁”“ 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 目”是“用目光示意” 的意思。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 ”,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