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多层砖房和底框砖房抗震设计技术措施.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8775352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层砖房和底框砖房抗震设计技术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多层砖房和底框砖房抗震设计技术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多层砖房和底框砖房抗震设计技术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多层砖房和底框砖房抗震设计技术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基本要求2.0.2 建筑结构的平、立面力求简单、规则、均匀、对称,减少偏心。(建筑结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宜符合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91)第 2.2.3 条,第2.3.1 条第一款的要求)。结构体系应具有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路线,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抗震能力。2.0.3 除底框砖房外,同一建筑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体系(如部分框架部分砌体结构)。多层砖房不得采用内框架砖房结构体系。2.0.4 楼(屋)盖应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水平刚度,楼(屋)盖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一般楼(屋)面板的

2、厚度,当单向板时,不宜小于其计算跨度的 1/30;当双向板时,不宜小于其计算跨度的 1/40,且均不应小于 80mm。外挑阳台不宜采用悬臂板。2.0.5 抗侧力结构(墙体、框架)应考虑沿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其设置宜正交,且沿房屋周边均匀、对称布置。两个方向的侧移刚度力求接近。2.0.6 除后砌的非承重墙外,砖墙的厚度不应小于 240mm,应优先采用多孔砖(KP1 型)墙,不得采用空斗墙。2.0.7 当楼(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时,在软弱地基地区仍应每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与板设在同一标高。2.0.8 当房屋为坡屋面且利用屋面空间作为阁楼时,阁楼应按一层计入总层数内;半地下室亦

3、按一层计入总层数内;房屋的总高度应按下述方法计算:1、当无地下室或有全地下室时,从室外地面算至山尖墙的 1/2 高度处;2、当有半地下室(地下室顶板板面高于室外地面 800mm)时,从地下室底板算至山尖墙的 12 高度处。2.0.9 计算房屋总层数时,与层高无关,按房屋实际层数确定。2.0.10 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之比不应大于 2.5(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三、多层砖房3.0.1 多层砖房的结构体系必须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第 5.1.4 条的要求,且外墙应沿房屋周边布置、闭合,不得在任何一层的一侧甚至两侧全无外墙或外墙很少。顶层阁楼沿横向内收时,收进部分的尺

4、寸不应大于房屋主体宽度的 1/4。3.0.2 房屋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要遵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 5.1.6 条的要求。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一般不应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来取代局部尺寸的不足,但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加强。该柱的侧移刚度应接近墙段局部尺寸限值的侧移刚度,并在柱与墙连接处设置拉结钢筋加强连接,柱上下端与圈梁连接。3.0.3 当顶层阁楼沿横向内收时,上下层刚度突变,且部分纵向墙体上下不连续,应加强阁楼楼盖的整体性和水平刚度,其设计要求可参照底框砖房过渡层楼盖。3.0.4 构造柱的部位除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 5.3.1 条规定设置外,尚应在单元式住宅楼的单元

5、分隔墙两端、外墙转角的阳角处、宽度等于或大于 2.0mm 的洞口两侧,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设置。3.0.5 构造柱的横截面和配筋按浙江省结构标准图砖墙承重多层房屋结 构抗震构造节点详图(浙 G1789)或浙江省建筑标准图集烧结多孔砖及浇结空心砖房屋建筑构造(浙J2095)所示设置。3.0.6 当底层平面局部内收或外伸,形成上下层墙体不连续,或底层作为 汽车库、小商店以致外墙的门洞间墙宽度小于 1.0m 时,应将底层改为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按底框砖房设计。3.0.7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若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下列措施:1、采用封闭式楼梯间。当墙段局部尺寸不能满足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 5.1.6 条要求时,按本技术措施 3.0.2 条加强。2、楼梯间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3、加强楼梯间四角的构造柱配筋,并将外墙角柱横截面增大或设计成 L 形。4、楼层(屋面)标高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5、楼梯间顶层墙体沿墙高每隔 500mm 设 2.6 通长钢筋,其它各层可在休息平台标高处或楼层半高处墙体设置配筋砂浆带,钢筋 2.10。四、底框砖房4.0.1 底部除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外,尚应布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组成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不得采用纯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应设计为纵、横两方向的抗侧力体系,且两方向的侧移刚度宜接近。4.0.2

7、 底框砖房对扭转影响特别敏感,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平面最好为矩形,立面要避免过大的内收和外伸。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刚度中心应力求与上部砖房的刚度中 心接近,减少偏心。抗震墙尽量沿房屋周边并对称布置,宜将纵、横向墙体相连组成 L 型、T 型等,且贯通底部全高。4.0.3 底部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当抗震设防烈度 6 度时为 25m,抗震设防烈度 7 度时为21m。上部砖房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为 18m。4.0.4 当房屋总层数不超过五层且平面立面均较规则时,可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粘土砖墙作为底部抗震墙,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当采用粘土砖墙作为抗震墙时,必须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

8、189)第 6.3.14 条的要求,不得采用在粘土砖墙两端设置构造柱的方法作为底部抗震墙。4.0.5 底部一层底框砖房的第二层与底层在纵、横两方向的侧移刚度比值均不应大于 3,且 不应小于 1。底部两层底框砖房的底层与第二层在纵、横两方向的侧移刚度宜接近,且不小于 0.7,第三层与第二层在纵、横两方向的侧移刚度比值,抗震设防烈度 6 度时不应大于3, 抗震设防烈度 7 时不应大于 2.5,且均不应小于 1。4.0.6 底部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均采用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结构构造措施除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六章第五节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梁截面

9、宽度不宜小于 300mm,其高度不宜小于跨度的 1/10。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一般部位间距不应大于 200mm,在梁顶面墙体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 500mm 的范围内间距不应大于 100mm。2、框架梁沿高度应设置腰筋,每道腰筋不应小于 214,沿高度间距不应大于 250mm,腰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于柱内。3、框架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 400mm400mm。4.0.7 上部砖房的承重墙和厚度不小于 240mm 的自承重墙,其中心线宜与底部的框架梁、抗震墙中心线重合;上部砖房的住宅单元分隔墙力求与底部抗震墙同在一中心线上。4.0.8 在同一底部框架抗震墙平面内,不应在其上部分开建造两幢或两幢

10、以上的砖房。4.0.9 当需要设防震缝时,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防震缝处基础应加强构造和连接。防震缝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4.0.10 过渡层楼盖(框架抗震墙结构的顶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且不小于板跨的 1/30,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25,并采用双层双向分离式配筋,每层每向配筋率不应小于 0.25%,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mm,最大间距不应大于 200mm。4.0.11 过渡层砖墙体(底框与砖房相连接的第一层墙体)应予加强,其粘土砖、多孔砖(KP1型)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1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7.5。砖房其余各层墙

11、体除按计算确定外,粘土砖、多孔砖(KP1 型)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7.5,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4.0.12 砖房部分设置构造柱的部位,除按房屋总层数、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 5.3.1 条规定外,尚应增加下列部位:1、底部设有框架柱的对应部位;2、住宅单元分隔墙的两端;3、外墙转角的阳角处;4、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5、宽度等于或大小 2.0m 的洞口两截。4.0.13 砖房部分的构造柱横截面尺寸不应小于 240mm240mm。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抗震设防烈度 7 度时,采用 416。2、当抗震设防烈度 8 度时,采用 616。箍

12、筋直径均采用 6,一般部位间距不应大于 200mm。构造柱柱脚处的纵向钢筋应伸入框架梁内(或在框架预留插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受拉钢筋的要求。4.0.14 为加强构造柱与砖墙连接所采取的构造措施(如设马牙槎、拉结钢筋、施工时先砌墙后浇柱混凝土等)同多层砖房。4.0.15 当构造柱部位离开框架柱而设置于梁净跨段内时,宜在该梁的构造柱位置处设置吊筋或加密箍筋作适当加强。4.0.16 砖房部分的其它要求同 3.0.13.0.3。抗震墙的布置及数量抗震墙的布置是底框结构设计的重点。抗震墙的布置除了要满足一定数量和间距外,还应考虑结构在地震下的抗扭转能力,在建筑物四周转角处最好布置抗震墙,并尽可能使底层

13、的刚度中心与上部的质量中心重合。抗震墙的数量主要与层间侧移刚度比和抗震墙的间距有关,侧移刚度比不仅对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弹性位移有影响,而且对层间极限剪力系数分布薄弱楼层的弹性变形有重要影响,故建议 7 度区层间侧移刚度比 取值宜在 1.22.0 范围以内,最好在 1.5 左右,抗震墙间距不宜过大,7 度区不宜超过 21 米,并要均匀布置。上砌体结构由于底框房屋上部砌体与下部砼结构为两种不同材料,极限变形能力相差较大,因而在弹性工作阶段要重点验算上部砌体。为保证上部结构的强度,提高砌体结构的延性同样重要。特别是二层墙体,除提高砖及砂浆的标号砖为 MU10,砂浆为 M7.5 外,宜沿墙体全长配置水平

14、钢筋。此外,合理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是保证上部砌体结构强度和延性的关键,二层构造柱可适当加密,其间距控制在 2.53.0M 之间。底框砖房是一种不同结构体系的混合式结构,受力情况非常复杂,再加之地震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结构计算模型的假设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因而抗震概念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概念设计的目的就是合理地选择结构形式,并通过构造措施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总目标。根据工程实践笔者建议:(1)考虑到历次大地震震害往往随砖房高度而加剧,已建成的超高砖房(包括底框砖房),又绝大多数未经受地震考验,以及当前建筑市场存在不规范状况所造成的砖房设计和施工质量下降等因素,故应该严格

15、按照建设部关于多层砖房高度限值的规定执行。(2)把约束砖砌体这一新型抗震结构体系运用到底框砖砌体房屋中。约束砖砌体体系是采用柱、圈梁和水平现浇带对砖砌体进行分割和约束,并可达到改变砌体材料性能的目的。和目前通行的构造柱一圈梁体系比较,具有更可靠的抗震性能。水平现浇带厚度为 5060mm,纵筋 38 冷拉钢筋。当层高不大于 3.0m 时,在墙体半高处设一道;当层高大于 3.0m 时,在墙高三分点处设两道。在地震作用下易遭破坏的部位和受力复杂的部位,构造柱间距控制在 1.52.5m 之间,门窗竖肋也应用配筋砂浆加强,对砌体进行全方位捆绑。(3)抗震规范规定底层地震剪力设计值要乘以增大系数,而且乘以增大系数后果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抗震墙承担。根据这样规定,在满足侧移刚度比要求,设置砖填充墙作抗震墙时,截面承载力验算往往通不过,从而导致增加抗震墙数量。其后果是底层设计薄弱楼层转移到上部砖房。从上下部不同结构抗震能力相匹配的观点出发,底层的地震作用设计值以不乘以增大系数为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