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1 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编制:孟成 审核:江南烟雨 编号:1.01 时间:2016 年 9 月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学习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宗法制。 一、史实链接夏朝:夏王朝(公元前 2070前 1046 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 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曾发生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暴桀亡
2、国”等重大事件,前后延续约 470 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 华夏”自称,使之成 为 中国的代名词。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 偃师市 二里头遗址为是夏朝都城的遗迹。商朝:又称殷、殷商,是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 商汤率诸侯国于“ 鸣条之战”灭夏,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 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 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 为“殷”或“殷商”。商朝从公元前 1600 年至前 1046 年,前后相 传 17 世 31 王,延续 600 年。末代君王 商纣王于“ 牧野
3、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西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也是我国奴隶社会 发展到极盛和开始衰落的转折时期。它是由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被 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 经历 11 代 12 王,大约历经275 年。定都于 镐京和丰京,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 民族的前身。二、基础攻关1、王位世袭制:夏朝确立,商朝发展,西周完善;体现了君权与神权的统一。 确立标志: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与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是 历史的进步。 传承方式:有时兄终弟及,多数父子相 传。 中央及地方制度. 夏朝:中央 夏后氏为君主;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掌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 地方 实行方国制,世传有九州。商朝:中央商王;尹;相;卿士。 地方实行内外服制。西周:中央天子;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卿士。 地方建立各级诸侯国。 运行特点: 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体现“君权神授”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传子不传贤,任人唯亲;极权与专制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实行人治,君治 则国治,君弱则国弱。 2、分封制:封邦建
5、国,分土列爵,广建诸侯,藩卫宗周。 分封目的: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分封时间:周武王、周成王(周公 辅佐)与周康王时期。 分封对象:王族:燕国、晋国、卫国、鲁国、吴国、管国、蔡国、曹国等。 功臣:齐国(姜尚)、赵城(造父)。先代贵族:许国、蓟国、陈国、杞国、宋国、楚国、越国等。 分封内容.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诸侯要为周天子 镇守疆土、随从作 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 领地内享有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 赋役的权力。 特点概括:“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 侧室,大夫有 贰 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 亲,皆有等衰 ”,贵族统治阶层内
6、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次序。 破坏奔溃:西周后期遭到破坏,春秋 战国走向奔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2 - 作用影响。积极方面: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周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了边远地区的 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各族融合的 进程。消极方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分封制遭到破坏
7、,导致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局面的出现。核心考点: 【关于分封制】春秋五霸的故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桓专鲁与楚王问鼎的出现;中国部分省名、地名的由来;中国古代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三晋大地、燕赵大地、吴越文化等的出现;源于封国、封地的姓氏;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 “八王之乱” 、 “靖难之役”与“三藩之乱”等事件都体现了分封制。3、宗法制:夏朝确立,商朝发展,周朝完备;体现了君权、政权、族权、夫权的统一。 推行目的:为了解决贵族内部在权力、土地和 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内容特点: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 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嫡长子继
8、承制为基础,大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 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 核心精神:嫡长子继承制,即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核心考点: 【关于宗法制】宗祠的建立,家谱、族谱、族规的修订;家庭本位、远近亲疏、男尊女卑的思想;尊祖敬宗、尊老爱幼的伦理观念;忠孝一体的封建观念;家国同构的思想;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姓氏的分支及追本溯源;政治上的家族裙带,任人唯亲现象。4、礼乐制:夏朝
9、出现,商朝巩固,西周完善。 概 念: 礼乐制相传为 周公所创建,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 等级制度。乐主要是基于礼的等 级制度,运用音 乐调节缓 和社会矛盾。 内容分类:周礼规定了吉礼(祭礼) 、凶礼(丧礼) 、军礼 (行军,出征 )、宾礼( 朝觐,互聘 )、嘉礼 (婚宴,加冠 )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 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为配合周礼, 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乐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 诸侯四”。 目 的:维护宗法制和君权、族 权与夫权,具有 维护贵 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实 质:它是以乐从属礼的思
10、想文化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 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破 坏: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5、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整体上来看,三代的制度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说明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世袭的专制王权。 君权受到贵族长老、分封制的制约分割,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说明早期政治实质上是贵族君主制。 早期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带有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体系。 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家国同构。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
11、迷信色彩,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系。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依据就是宗法制。三、知识框架(上层建筑)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3 -礼乐制度 维护 维 护 维护 (上层建筑) 王位世袭制 指导 宗法制 指导 分封制 (上层建筑)决 定 井田制 决 定(经济基础)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编制:孟成 审核:江南烟雨 编号:1.02 时间:2016 年 9 月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
12、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 。学习难点秦朝创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史实链接秦原是周朝的一个 诸侯国,其始祖 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 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 770 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 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从公元前 230 年到前 221 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了 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 击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军事、
13、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 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 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国家。首 创了皇帝制度、以 三公九卿 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 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强化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说法“百代犹得秦政法”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 赵 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大规模平民暴动起义。公元前206 年,秦王 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从统一六国到 灭亡,只有 15 年国祚。二、
14、基础攻关1、秦的统一。 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春秋战国以来,战争濒繁,统一早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第一,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交通发展和物资交流,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战国时代,各国货币、度量衡不一,关卡林立以及以邻为壑的政治分裂割据状态已严重地阻碍经济的发展,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战国以来,长期战祸使人民饱受苦难,他们渴望统一,秦国顺应民心,通过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第四,战国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为重新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主观条件:秦通过商鞅变法,国力空前强大,全面超越东方六国,具备了实现统一的条件。第一
15、,政治上:秦实行“法治”比较彻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第二,经济上:秦居关中与四川“天府之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拥有足够的人力、财力与物力。第三,军事上:秦奖励军功,军队勇敢善战,加之又居险要,大有摧枯拉朽之势。第四,外交上:秦灵活地运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策,有效地摧毁了东方六国的统治。第五,个人上,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也发挥了他个人的积极作用,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统一的历史进程:公元前 230 年前 221 年,先后灭掉韩、 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的 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
16、望,顺应了社会经济 、政治发展的需要。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它所创 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着我国封建社会的 历史。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4 - 皇帝制度:基本特征为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皇位世袭。 核心考点: 【关于皇帝制度】皇帝自称曰:“朕” ,臣民称其为“陛下” ,车马衣服器械百物为“乘舆” ,驾临曰:“幸” ,所在曰:“行在” ,所居为“禁中” ,印为“玺” ,命为“制” ,令为“诏” ,死曰:“崩” ,建年号、立庙号、称帝号等
17、都突出了皇帝独尊的特点;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实行“人治” ,人治具有独断性、随意性、不稳定性、腐朽性等弊端;皇位传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中国古代的宫廷政变多因皇位的继承而发生,如:隋代“杨广弑父” 、唐代的“玄武门之变” 、北宋“烛影斧声”与明代“靖难之役”等事件。 中央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政权组织形式(下图) 。太 尉 (武官之首,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务) 奉常 郎中令 治粟内史皇帝 丞 相 (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九 卿 廷尉 典客 宗正(职能部门) 御史大夫 (位同副相,上传下达、监察百官、律令图籍) 少府 太仆 卫尉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首先,它是以皇 权为中心的
18、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 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九卿”各司其 职,都 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其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 ”的特点:九卿中的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家国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由来与发展:早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作为国君直接统治的行政区域。郡到春秋末期才有,最初出现在晋国,设在新得的边地。战国时期,魏、赵、韩、燕、秦等国先后实行郡县制。秦朝一 统天下,国土空前广袤,秦始皇分天下 为 36 郡,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
19、和郡治调整,增至 41 郡。知识梳理郡县制的内容。区划 行政长官及职权 其他官员及职权郡 郡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 郡丞,协助郡守处理一郡政务; 长史,协助郡守掌管兵马;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 郡监,掌一郡监察工作。县 县令或县长: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 县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县尉,统帅兵卒、缉捕盗贼、维持治安。乡 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里 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什伍 十家设有什长;五家设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一旦发现形迹可疑者要及时上报。什伍实行连坐法,邻里之
20、间互相监督,互相纠察,一家有罪,什伍连坐同罪。核心考点 【郡县制的作用】郡县制下的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核心考点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比较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盛行时期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封建社会权力来源 间接来源于天子 直接来源于皇帝任期时间 终生并且世袭 任期有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5 -官员权力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代天子行使行政管辖权官员职责 征收疆土、随从作战、
21、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行使行政权,定期述职汇报工作评 价 实质是家族血缘政治,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不断 官僚地域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三、知识框架 秦的统一条件 进程 意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基本特征) (三公九卿) (郡县制度)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编制:孟成 审核:江南烟雨 编号:1.03 时间:2016 年 9 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重点汉元时期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演变的史实。学习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史实链接1、两汉:分为 西汉和东汉,是 继秦朝之后强盛的 大一统帝国 。
22、公元前 206 年刘邦封为汉中王。公元前 202年西汉建立,定都 长安。西汉王朝在 消灭异姓王和 诸吕之乱 后政局趋于稳定。“文景之治”后, 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史称“ 汉 武盛世”,昭宣 时期再次复兴,史称 “昭宣中兴 ”。公元 8 年,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结束。不久之后发生了 绿林和赤眉农民起义,公元 23 年新朝灭亡。公元 25 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 创了 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后期 发生了戚宦之争,朝政黑暗,184 年爆发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 军阀割据称雄。220 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汉朝是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 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
23、大帝国。在秦朝疆域的基 础上又进一步开疆拓土,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 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 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 6000 万左右,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 东亚文化圈建立,为 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明帝永平年 间,宦官蔡 伦改进了 造纸术,成为中国 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 地动仪、 浑天仪等。 华夏族在汉朝以后逐渐被称 为“ 汉族”。2、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 中国历史上一段只有 37 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 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
24、代。这个时期由 220 年曹丕承东汉 汉献帝 禅让 ,建立曹魏开始,到 589 年隋朝灭 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共 369 年。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 150 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南京)的 孙吴、 东晋、 南朝的宋、齐、 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581 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 589 年灭陈,统一中国,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3、隋唐时期:是中国 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也是 经历了 五胡乱 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 军事、文化、 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
25、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 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 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 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 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其后期 经过八年的 隋末农民战争唐朝建立。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 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 塔克拉 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 贝加尔湖以北和 外兴安岭,西至中 亚的咸海 ,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4、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907 年, 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 辽朝,定都上京。960 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
26、都 东京。北宋建立后,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38 年, 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困难等危机, 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1115 年,女真族首领 完颜阿骨打建立 金朝。 1127 年金军南下,结束了北宋的统治,南宋统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6 -治开始。南宋与金对峙,南北经济都有新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蒙古族首领 铁木真于 1206 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及其子 孙发动了大 规模的战争,忽必烈在 1271 年建立元朝, 12
27、79 年统一全国。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元朝 实行的行省制度 ,有效地管辖了全国。二、基础攻关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演进。时间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集权的发展 历史影响西汉 中外朝制度 推恩令、附益之法、左官律、刺史制度 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东汉 扩大尚书台权力 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导致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魏晋南北朝 三省的雏形 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中央集权衰弱,国家政权分裂隋唐 三省六部制确立与完善 隋及唐代初期:州、县两级制;唐代中后期:道、州、县三级体制。 初期加强了皇权,后期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和唐朝的衰落。两宋 二府三司制 实行路、州
28、(府、军、监) 、县三级制 造成“三冗”和“两积” 。元朝 一省 一院 一台 首创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核心考点: 【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 24 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使
29、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既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也加强了君权;唐代中后期,中书省与门下省办公机构合二为一,形成政事堂制度,加“同平章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也为宰辅。核心考点: 【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立国思想:分化事权,重文轻武,以文制武三分相权集中行政权:设立中书门下,以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为正副宰相。集中军事权:中央由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 “杯酒释兵权”;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鼎立”;推行“更戍法”;兵力布防上实行 “强干弱枝”与“守内虚外”的防御政策。集中财政权:设立三司使、三司副使;下设盐铁、度支、户部三个部门。历史影响:加强了君
30、主专制中央集权;造成了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7 -现,加剧了北宋的统治危机。核心考点: 【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 路 府 州 县十个行省 达鲁花赤(正三品) 达鲁花赤(正四品) 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 平章政事(从一品) 总管 (正三品) 府尹 (正四品) 州尹 县尹 左丞右丞(正二品) 同知 同知 同知 县丞 参知政事(从二品) 治中 判官 判官 主簿 军民财刑(职 权) 判官 推官 推官 县尉 定期述职(义 务) 推官 知事 知事 典史 【元代对边疆地区
31、的管理】1、云南、四川、湖广:设立宣抚使司、安抚使司;西藏、青海:设立招讨使司;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2、边疆军事要地:设立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与宣慰使由 1 人同时兼任,实行军政合一。【行省制度设立历史作用】元代行省制度的创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一直沿用至今。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朝 代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历史影响先秦时期 世卿世禄制 自上而下 血缘关系的远近 导致地方诸侯纷争割据秦 朝 军功授爵制 自上而下 军功大小 酿成秦代地方暴政的主
32、要原因两汉时期 察举制 自上而下 品行(品德) 推动儒家文化普及,强化封建官僚体制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自上而下 家世和门第的高低 士族垄断了仕途,削弱了中央集权隋代清代 科举制 自上而下 个人才学(考试成绩)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等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发展演变: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起源。隋文帝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唐太宗时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将诗赋作为主要考试内容。唐
33、代的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科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 经科考时务策与 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改革。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实行锁院、糊名和誊录制度。实行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科考程序。考试内容上,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明经强调强记博诵。明清中国古代科举制的鼎盛与僵化时期。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乡试第一名叫解元
34、,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8 -元,合称三元。考试形式为八股文;考试内容出自四书五经,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科举与学校紧密结合。 核心考点: 【关于科举制的评价】 明清科举流程图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推动了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使社会上形成了“万般皆下品,
35、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家庭悲剧和官场腐败。三、知识框架 西汉:中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君主专制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利于 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左官律、附益之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集中军权。(汉至元) 元代:首创行省制,下设路、府、州、县。利于(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选官制度的进步: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制:孟成 审核:江南烟雨 编号:1.04 时间:2016 年 9 月课标要求
36、了解内阁、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学习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一、史实链接明朝: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 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明初定都于 应天府, 1421 年迁都至 顺天府 ,而在应天府设 立南直隶。 明朝前期国力强 盛,开创了洪武之治、 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 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农民起义。1644 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
37、。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 南明政权,随后 满清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 政权, 1662 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覆亡。1683 年清军 攻占台湾, 明郑结束。明朝手工业和 商品经济发达,出 现商业集镇和 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人口方面, 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 7000 余万,但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逾亿。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 明史评价明朝 “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清朝: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国祚二百六十七年。1616 年, 建州女真 部首领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
38、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 年明朝覆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 剃发易服, 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占领中国。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 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二、基础攻关(一)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9 -明代前期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1、君主专制方面:废丞相,权分六部。
39、(1)原因:历史原因:汉唐及宋元以来,丞相 权势过重与专权乱政,造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行省制度, 设三司,集地方 权力于中央,使丞相职权不断扩大威胁到皇权。直接原因:明初以丞相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的专权与朱元璋的权力追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2)标志:1380 年,朱元璋以 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同 时,裁撤中 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六部的地位得到大大提高;皇帝集君 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皇帝政务的日益繁忙,推动了内 阁的应运而生。2、中央集权方面:实行三司分权与省、府、县三级制。时间:洪
40、武九年(1376 年),分全国 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地方“ 三司”之间分工明确,互不 统属,互相牵制,直接对中央六部负责,中央集 权大大加强。(一省最高行政机构)布政使司制 听 命 互牵 相相 六部 牵互 听命 听命 制提刑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一省最高司法机构) 互 相 牵 制 (一省最高军政机构)明代后期 内阁的形成与发展1、君主专制方面:(1)出现背景: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政 务日益繁忙,力不从心。(2)形成过程:明太祖时,建立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与文渊阁、东阁,设立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品级较低。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由此出现。明仁
41、宗时,设立谨身殿,形成四殿二阁。此后,阁臣多加六部尚书衔,地位大为提高。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掌握替皇帝批复大臣奏章的“票拟”大权。此后,内阁掌握了处理政务的大权。明英宗时,确定文渊阁为办公之所,形成了首辅制度。明世宗至明神宗初期,内阁及首辅的权力达到历史的顶峰,内阁侵夺六部职权,可以直接指挥六部,成为国家的中枢组织,首辅成为无冕之相。(3)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比较项目 丞相制 内阁制权力来源 国家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偏好政治地位 国家法定行政机构 皇帝的内侍机构权力职责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为皇帝提供顾问与咨询历史影响 制约了君权,与君权产生矛盾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强化了君权(4)认识评价:明朝内
42、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总之,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真正起到制约 君权的作用。明代后期出 现的内 阁首辅专权不过是皇帝长期怠政的产物。2、中央集权方面:督抚制的形成。明代 “三司分权”造成地方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因此,朝廷特设督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编著: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 10 -以解决这个问题。巡抚作为一省 长官, 设有巡抚衙门,负责一省行政、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等事务;设置巡抚后
43、,又设总督,总督可节制巡抚,统辖三司,职权包括军务、民政、盐政、河道、漕运与农桑等事务。(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时期。1、君主专制方面:(1)努尔哈赤时期,设立八旗制度。八旗是满族的社会生活与军事组织形式,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正式创立。共设有正红、正黄、正蓝、正白、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八个旗,每旗设固山额真(旗主)1 人;每旗下辖五甲喇,每甲喇设甲喇额真(参领)1 人;每甲喇下辖五牛录,每牛录设牛录额真 1 人;每300 人组成一牛录。努尔哈赤时八旗的旗主分别是:正红旗主代善、镶红旗主岳托,正黄旗主多铎、镶黄旗主阿济格,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八旗实质上是后金在奴隶社会时期一种兵农合一的组织。(2)皇太极时,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它是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 年),源于努尔哈赤时期的五大臣会议。皇太极在八旗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若干名议政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