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振动时效背景.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8769545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振动时效背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振动时效背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振动时效背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振动时效背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振动时效背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振动时效背景一、振动时效技术应用振动时效技术,国外称之为“Vibrating Stress Relief”简称“VSR”,旨在 通过专业的振动时效设备,使被处理的工件产生共振,并通过这种共振方式将一定的振动能量传递到工件的所有部位,使工件内部发生微观的塑性变形被歪曲的晶格逐渐 回复平衡状态。位错重新滑移并钉扎,从而使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得以消除和均化,最终防止工件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变形和开裂,保证工件尺寸精度的稳定性。二、振动时效的特点1. 时效效果好2. 灵活性强3. 彻底解决了热时效炉窑的环境污染问题4. 投资少5. 节能显著6. 效率高7. 特别时候不宜高温时效的材料和零件的消除应

2、力处理表一 振动时效与热时效特点比较项目 热时效 振动时效应力消除 4080 3090能源消耗 高 比热时效节能 95环境保护 有烟气粉尘废渣排放 无污染尺寸稳定性 较好 比热时效提高 30以上生产费用 150300 元/吨 410 元/吨时效周期 2060 小时 2050 分钟抗变形 较差 比热时效提高 3075时效氧化 较大 可忽略不计时效变形 有 无大型工件 无法进炉处理 可方便就地处理三、振动时效的由来及现状1. 由来及国外的应用情况在工件的铸造、焊接、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校直等制造过程中在工件的内部产生残余应力,而残余应力的存在 必然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出现。如:降低工件的实际承

3、载能力而生裂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工件的尺寸精度;加速应力腐蚀;降低工件的疲劳寿命等。消除应力有:自然时效、热时效、振动时效、静态过载时效、爆炸时效、循环加载时效等,虽然都有有缺点,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消除和均化的目的。振动时效源自于敲击时效,在焊接中,施焊一段时间后立即用小锤对焊缝及周边进行敲击以防止裂纹产生,其原因就是随时将焊接应力消除一些,以免最终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敲击法能量有限,后来发现使工件产生共振时,可给工件出入最大的振动能力,从而于 1915 年在美国产生世界上第一台关于振动消除残余应力的专利。直到五十年代后期,电动机制造水平的提高,轻巧的振动时效设备陆续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

4、、苏联等国家出现,并不断地被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大量的实际应用证明这种方法比热时效更能提高工件的尺寸稳定性。2. 国内发展及现状国内发展较晚,首先由孙照清总工程师等老一辈技术专家于 74 年出国考察,把技术带回国内,并开始在机械部、航空部研究移植,并在“六五”期间在机械部提出攻关课题提高机床铸件产品质量的大课题里面确定“振动时效可行性研究” 。八五年机械部特批二万五千美金与美国马丁公司合作,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VSR 790 型振动时效设备及相关技术。特别是九一年 JB/T5926-91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时效设备要求标准的诞生,使该技术得以较快的推广和发展。第二章 关于残余应力一、残

5、余应力的分类1.力相互作用或平衡范围分类2.金属学分类3. 应力产生的工艺过程分类:铸造残余应力焊接残余应力压力加工残余应力切削加工残余应力热时效残余应力镀层残余应力表面硬化处理残余应力校直残余应力等4. 按引起残余应力的工艺机构分类5. 按物理学分类6. 按应力存在时间的长短分类二、残余应力的机理1. 由于机械加工产生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引起的残余应力。2. 由于温度不均匀造成的局部热塑性变形或相变作用引起的不均匀塑性变形而产生的残余应力。3. 由于公差产生的残余应力。4. 还有由于化学变化等多种原因都可能产生残余应力。三、残余应力对金属构件的影响1. 对金属材料屈服极限的影响2. 残余应力对疲

6、劳寿命的影响3. 残余应力对构件变形的影响4. 残余应力对金属脆性破坏的影响第三章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一、自然时效自时效是通过把零件暴露于室外,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使其尺寸精度达到稳定的一种方法。这种时效方法早已被普遍采用。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自然时效具有稳定铸件尺寸精度的良好效果。二、热时效1.用的工艺方法就是进行消除应力的退火,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构件的残余应力,尺寸精度稳定。构件加热到 400700C 时,技术构件即具有相当的单行,同时具有明显的塑性,这个温度范围称为弹性转变温度。2.影响热时效效果的因素a. 热时效中,退火温度是影响消除残余应力效果的最重要因

7、素。b. 热时效保温时间c. 热时效升温速度d. 热时效降温速度e. 热时效炉的温差f. 工件在炉中的放置与支撑三、静态过载法 是以静力或静力矩的形式,暂时加载于构件上,并在这种载荷下保持一段时间,从而使零件尺寸精度获得稳定的时效方法。用于焊接件时需要将载荷加大到使原来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接近于材料的屈服极限,才能消除残余应力。静态过载法的精度稳定性效果,取决于附加应力的大小及应力下保持时间。特别指出,静态过载法处理后构件中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残余应力。四、热冲击时效法1970 年前后出现的一种新颖的稳定工件尺寸精度的时效工艺法。其实质就是将工件进行快速加热,使加热过程中造成的热应力正好与残余应力

8、叠加,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引起塑性变形,从而使原始残余应力很快松弛并稳定化。五、超声波时效法超声波时效法首先在前苏联诞生,并在发达国家得到推广,该方法起先主要应用于船舶、核潜艇、航空航天等对消除应力非常严格的军事领域。第四章 振动时效原理一、振动时效的特点振动时效的实质是以共振的形式给工件施加附加动应力,当附加动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后,达到或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时,工件发生微观或宏观塑性变形,从而降低和均化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并使其尺寸精度达到稳定。其特点有:1. 投资少2. 生产周期短3. 使用方便4. 适应性强5. 节约能源,降低成本6. 机械性能显著提高7. 符合环保要求8. 操作简单,易于实

9、现机械自动化。9. 可避免金属零件在热时效过程中产生的翘曲变形、氧化、脱碳及硬度降低等缺陷。二、振动时效的机理1.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振动时效使零件产生塑性变形,降低和均化残余应力并提高材料的抗变形能力,无疑是导致零件尺寸精度稳定的基本原因。由振动时效的加载试验结果可知,振动时效件的抗变形能力不仅高于未经时效的零件,也高于经热时效处理的零件。2. 从微观方面分析,振动时效可视为一种以循环载荷的形式施加于零件上的一种附加的动应力。3. 从错位、晶格滑移等金属学理论上解释,其主要观点是振动时效处理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在工件的共振状态下,给工件的每一部位(晶格)施加一定的动能量,如果施加的这个能量值与微

10、观组织本身原有的能量值之和,足以克服微观组织周围的井势(恢复平衡的束缚力) ,则微观区域必然会产生塑性变形,使产生残余应力的歪曲晶格得以慢慢地恢复平衡状态,使应力集中处的错位得以滑移并重新钉扎,达到消除和均化残余应力的目的。三、振动时效工艺过程A.振动工艺装备如图所示:它是将一个具有偏心重块的电机系统(激振器)用卡具安放在工件上并将工件用胶垫等弹性物体支承。通过主机控制电机并调速,使工件处于共振状态。一般工件经 30 分钟的振动处理即可达到调整均化残余应力的目的。主机:控制电机的启动及调速、信号的收集、处理、显示及打印参数激振器:强迫工件振动并将电机转速及激振频率反馈回主机拾振器:把振动响应如

11、加速度幅值等反馈回主机卡具:将激振器牢牢固定在工件正确位置上胶垫:隔振、降噪,防跑件B.工艺选择1、激振频率:选择共振区别明显处,一般铸件可以采用中频大激振力,焊接件可分频激振。2、激振力:由构件上最大的动应力来确定,即应保证 d+ r。 d 与构件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一般铸件为2kgf/mm 2,软钢件为 7kgf/mm2。3、激振时间:振动的前 10 分钟残余应力变化最快,20 分钟后趋于稳定,一般认为处理20-50 分钟即可。工件重量(T) 1 1-3 3-6 6-10 10-50 50振动时间(min) 10 12 15 20 25 30-504、激振点和支撑点:支撑点应该在工件振动节点

12、上,激振点一般在两点支撑点间刚性较大的位置上。5、用振动时效过程中测出的动态参数曲线,根据曲线的变化、现场,及时判断振动效果,是国内外推荐认可的方法。振动时效最重要的几个参数是:“支撑点、振型、激振点、拾振点、加速度、固有频率、时间。 ”其中振动加速度、共振频率、共振时间是决定时效工艺效果的主要参数。振动时效的实质,是在工件的低频亚共振点,稳定地亚共振振动 15-30 分钟左右,使共振峰出现变化,内部发生微观的弹性塑性力学变化,从而实现时效目的。振动时效效果的判定方法检测振动时效的效果实际上就是检验工件中残余应力是否得以消除和均化,目前对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总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量测量:如盲孔

13、法、X 射线法、磁测法、喷砂打孔法、切割法、套环法等;另一类是定性测试:如振动参数曲线法、尺寸精度稳定性法等。一、振动参数曲线法一项振动时效工艺是否成功,起最后的检测方法应是残余应力的变化率和尺寸精度保持性的测试。但在振动处理过程中采用上述两种参数是不可能的,它需要长时间和复杂的测试过程。通常在实际生产应用的控制过程中往往采用振动时效前后幅频特性参数曲线和振幅时间参数曲线测试法,并按 JB/T5926-91 标准中第 4.1 条款或 JB/T10375-2002 标准中的第 6.2 条款验收来实现。(1) 幅频特性曲线扫描法在振动处理过程中随着残余应力的下降,构件的内阻尼减小,所以在幅频特性曲

14、线上所表现出的是固有频率的下降,共振峰的增高、频带变窄。(2) 振幅-时间曲线监测法幅-频特性曲线是在振动处理的前后进行的,且频率在不断的改变。有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曲线还需要将激振力调到最小(偏心最小的档级) 。采用频率不变的同时画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种方法既可以通过振幅的变化来控制振动处理的有效时间,又可通过振幅的变化量来检测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二、盲孔法切割法和套环法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因此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是钻盲孔法。就是在被测点上钻一小孔,使被测点的应力得到部分或全部释放,并由事先贴在小孔周围的应变计测得释放的应变量,再根据弹性力学原理计算出残余应力来。这种方法具有较

15、好的精度,因此它已成为应用比较广泛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之一。三、尺寸精度稳定法尺寸精度稳定法是根据定期对构件尺寸精度的测量来实现的。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观测构件尺寸精度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量,与热时效或精度允差相比较;另一方面是要观察构件在静、动载荷作用后的尺寸精度变化量,同样与传统工艺(热时效)相比,以鉴定振动时效工艺的可行性。第六章 振动时效数据处理方式一、振动时效工艺守则1 总则部分:包括制定本守则的目的及使用范围。2 生产前的准备:包括对设备的检查、仪器导线连接、工作场地的定置管理等。3 预分析:根据工件的形状,分析可能出现的振型,以指导操作人员正确地进行对工件的支撑及激振器和传感器的装夹。4 试振:包括初步测试工件的固有频率和验证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预分析与实际有所差别,应通过试振调整过来。5 振动处理过程:包括振动处理全过程的操作程序和各程序的确定原则。6 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时效效果的检验方法及检验方式。二、振动时效工艺卡片三、振动时效传递卡片第七章 振动时效设备构成介绍振动时效专用设备构造原理1 控制器2 激振器3 拾振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