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8768513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心理学实验:热型人与冷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一项经典性的实验研究中( 1946 年) ,他给一组被试人员一张描写人性特征的形容词表,表上面列有 7 种品质“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给另一组被试人员的形容词表中,同样列出 7 种品质,除把“热情”换成“冷淡”外,其余两表均相同。然后主试者要求两组被试人员根据表上的形容词来描写人物形象,结果两组被试所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前者所描述的是一个热情、易于交往的热型人,后者则被描述为一个冷漠、自私的冷型人。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1961)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

2、,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

3、大吸引力。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 25 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 24 英里(1 英时=1.61 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 31 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 32.5 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果汁软糖实验 “果汁软糖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专家迈克尔?米舍尔(MichaelMischel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所做,它

4、证明了自律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米舍尔把一些 4 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告诉他们:“我有事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谁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结果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糖吃了;有的孩子虽然犹豫了一会儿,但还是忍不住吃了;还有的孩子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坚持到最后。20 分钟后,米舍尔回来了,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软糖。 这次实验过后,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追踪研究时间长达 14 年。发现到中学时,这些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那

5、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百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的、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且表现得比较自信、合群、勇敢、独立;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软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表现的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往往会屈从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当欲望来的的时候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平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 30 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 A 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 15 题,而让学生 B 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 15 道题

6、,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 A 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 第一印象“ 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 “,平民百姓也深知 “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 “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

7、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 露出马脚“ ,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是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他做了一个试验,让被测试者连续去完成 22 种小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完成了,还有随机的一半任务没有完成时被中途停止。接着他让被测试者回忆做过哪些事情。结果他发现,绝大多数被测试这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这种记忆现象后来就被称“ 蔡加尼克效应“ 。 蔡加尼克效应在我们记忆事物的时候有许多表现,比如,为了怕自己忘了某个约定,我们专程把

8、它写进备忘录,结果事到临头还是忘了。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的时候,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 蔡加尼克效应解释了一些记忆中的现象。考前恶补,“开夜车“ 通过考试后,所有考过的东西迅速被忘掉就是我们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门槛效应1966 年,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 S.C.Fraser)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

9、,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 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同类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 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 55%。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

10、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培哥效应 记忆法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

11、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帽子,眼镜,围巾,衣服,腰带,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大象,打气,洗澡,电风扇,自行车,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

12、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过度理由效应1971 年 , 德 西 和 他 的 助 手 使 用 实 验 方 法 , 很 好 地 证 明 了 过 度 理 由 效 应 的 存 在 。 他 以 大 学 生 为被 试 , 请 他 们 分 别 单 独 解 决 诱 人 的 测 量 智 力 的 问 题 。 实 验 分 三

13、 个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 每 个 被 试 自 己 解 题 , 不 给 奖 励 ; 第 二 阶 段 , 被 试 分 为 两 组 , 实验 组 被 试 每 解 决 一 个 问 题 就 得 到 1 美 元 的 报 酬 ; 第 三 阶 段 , 自 由 休 息 时 间 , 被 试 想 做 什 么 就 做什 么 。 目 的 存 在 考 察 被 试 是 否 维 持 对 解 题 的 兴 趣 。 实 验 结 果 : 结 果 发 现 , 与 奖 励 组 相 比 较 , 无 奖 励 休 息 时 仍 继 续 解 题 , 而 奖 励 组 虽 然 在 报 酬 时 解 题十 分 努 力 , 而 在 不 能 获

14、得 报 酬 的 休 息 时 间 , 明 显 失 去 对 解 题 的 兴 趣 。 第 二 阶 段 时 实 验 组 的 金 钱 奖励 , 作 为 外 加 的 过 度 理 由 , 造 成 明 显 的 过 度 理 由 效 应 , 使 奖 励 组 被 试 向 用 获 取 奖 励 来 解 释 自 己 解题 的 行 为 , 从 而 使 自 己 原 来 对 解 题 本 身 有 兴 趣 的 态 度 出 现 了 变 化 。 到 第 三 阶 段 , 奖 励 一 旦 失 去 ,对 态 度 已 经 改 变 的 被 试 , 没 有 奖 励 则 就 没 有 继 续 解 题 的 理 由 , 而 控 制 被 试 对 解 题 的

15、 兴 趣 , 没 有 受到 过 度 理 由 效 应 的 损 害 , 因 而 , 第 三 阶 段 仍 继 续 着 对 解 题 的 热 情 。 实 验 结 论 : 这 个 实 验 说 明 , 过 度 理 由 将 对 在 每 个 人 的 身 上 都 发 生 着 作 用 , 人 们 为 了 使 自 己 的 行 为看 起 来 合 理 , 人 们 总 是 喜 欢 为 发 生 过 的 行 为 寻 找 原 因 。 在 寻 找 原 因 的 过 程 中 , 还 往 往 是 先 找 那 些显 而 易 见 的 。 如 果 找 到 的 理 由 足 以 对 行 为 做 出 解 释 , 人 们 也 就 不 再 往 更 深

16、处 追 寻 了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 ,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

17、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跳蚤实验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 这个“跳蚤实验”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跳蚤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并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久

18、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 有位哲人说过:“有些人遇到挫拆,就轻易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 3 英寸的地方停下来。”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能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月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永不放弃。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

19、:“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 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贴标签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 组和 B 组,并且告诉 A 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 B 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 A 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 B 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

20、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

21、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认知风格测试场独立和场依存代表了人们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场依存者往往依靠外部提供的有关信息,倾向于从整体上认知事物。场独立者则往往依靠自己内部具有的知识框架,倾向于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这两种方式在总体上并无优劣之分。能快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到简单图形的人,往往具有场独立性的信息加工方式,而很难找出简单图形的人,可能具有场依存型的信息加工方式。场独立性者的性格特点:对外在线索不敏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

22、较少的受暗示性;关注于概念和抽象原则;容易完成需要找出问题酌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认知改组技能高;对他人不感兴趣,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景;不善于社交,社会技能低。场独立性者往往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航空飞行等工作。场依存性者的性格特点:更多地利用外在参照确定自己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和较少的独立性;认知改组技能低,通常不易从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摆脱出来;对他人感兴趣,优先注意自己所参与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状况;社会技能高,善于社交。场依存性者往往适合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销售、管理、公关、应酬等工作。反馈效应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

23、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 8 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 8 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