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7 初等教育學刊 第三十五期 2010年4月 頁87-120 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 張芬芬 *摘 要 本文嘗試提出質性資料分析的一個模式,並以實例說明,且指出它在應用面與學 術面的意涵。質性資料分析不容易做,因為它是將蒐集到的文字資料,萃取出精華, 建立為理論的過程,文字資料比數字資料複雜/豐富許多,要整理為系統化的理論, 過程相當繁複。本文認為Carney(1990)的分析階梯圖深具啟發性,他是由資料轉型 (data transformation)的觀點看分析活動。本文將Carney的階梯略做調整,並再 概念化,嘗試提出更易理解與記憶的五階論:文字化、概念化、命題化、圖
2、表化、理 論化,期藉此說明分析者在觀念上的努力方向,強調資料分析就是在抽象階梯上爬 升,從而將資料轉型;本文並以實例解說每一梯級。 關鍵詞:研究方法論、質性研究、質性資料分析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88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Apr, 2010,Vol 35 pp.87-120 The Five Steps of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Climbing up a Ladder of Abstraction Chang, Fen-Fen Abstract Its not easy to draw vali
3、d meanings from qualitative data. Although there are quite a few style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from which researchers can choose, beginners still get lost among tons of data nevertheless. Carney (1990) proposes a “ladder of analytical abstraction” up which analysts can climb. Based on Carneys ladde
4、r, I reconceptualize his ideas and set up a model of five steps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se steps include transcribing, conceptualizing, propositionalizing, graphing, and theorizing. Put simply, the analytic progression is a process of “data transformation” as information is condensed, clustered
5、, sorted, and linked over time. This article also demonstrates a minicase that demonstrates how each step can be conducted. At the end, technical and academic implications of the model are interpret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ology Pr
6、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 89 壹、前言 一、愛智者的困惑與探索 做研究是一種知性的探索,對愛智者而言,求知具有無比的吸引力。求知的終極 目標何在?如何才能達成該目標?是否有一道求知階梯可讓愛智者拾級而上?這些 知識論與方法論的問題困惑著古今中外的愛智者。這困惑者包括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筆下的浮士德博士(Dr. Faust)
7、,也包括21世 紀的質性研究者。本文是筆者思索質性研究知識論與方法論多年的心得,期待它具有 學術性與實用性。 浮士德是德國民間傳說裡16世紀的傳奇人物,他困惑:求知的意義何在?如何才 能獲取存有的最高知識?某夜他斷然把自己的靈魂賣給魔鬼,換取青春、愛情、與權 力,期盼探究生存的意義,獲知存有的最高知識。歌德依此傳說,以60年光陰完成 巨著浮士德 ,強調人類在不斷追求中雖可能犯錯、犯罪,但終能走向光明、體現 真理;歌德對浮士德那種永不知足的探究精神給予最高禮讚。 就是這種起於困惑,而永不知足的探究精神,成為推動科學研究不斷向前的強大 動力。在西方,這股科學研究的動力將人類歷史,由神權時代推向理性
8、時代,以科學 知識啟迪受到長久桎梏、乃至矇蔽的人類理性,擺脫神權的壟罩,展開近三百年來科 技發展的大躍進。這種永不知足的探究精神,在東方一樣發揮著它迷人的魅力,西元 前六世紀的孔老夫子早就這樣描繪自己: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也 ; 他也描繪了他衷心的期盼: 朝聞道,夕死可也 。可見中西方知識份子一樣為求知著 迷,為求知而困惑。對愛智者言,若說問世間知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這樣 的表達可能並不為過。 求知是如此迷人!對質性研究者言,尤覺心有戚戚焉。因為質性研究論文主要以 文字構成(而非數字) ,文字除可讓讀者有知性的收穫外,最為特殊處是:好的質性 研究論文還能產生有機的效果,能在
9、感性上激發讀者豐沛的情感生動傳神的文字 勾勒出一幅幅圖像,讓人彷彿身歷其境,人、地、時、事、物,歷歷在目;層層鋪陳 的章節,讓人與之共情共鳴;精采高妙的詮釋,讓人茅塞頓開;一氣呵成地讀完後, 尚覺餘波盪漾,有股見賢思齊、願意跟著去做質性研究的衝動事實上,的確有不 90 初等教育學刊第三十五期 少研究生是在讀過一篇佳構後,被胸臆充溢的滿滿情緒所驅動,願意全身心地投入質 性研究的求知活動中,St. Pierre即曾提及這樣的經驗(Richardson 引自Babbie, 1998, p.52) 。 在質性資料分析中,概念化就是將某個概念賦予給某段文字資料,亦即進行 編碼 (coding) 。 編碼
10、是將一個代碼 (code)貼在一段文字上,而這個代碼 在觀念世界裡就是一個概念 。例如:將在河南的國道上還看到絕對經典的一條: 一人結紮,全家光榮 編碼為節育 ,其中節育是一個代碼,也是一個概念; 它之所以是個代碼,是因它被用來代替在河南這段文字,就符號轉換層面上 看,它是一代碼;它之所以是一概念,是因節育在觀念世界裡有它抽象的意涵, 所以就抽象意涵來看,它是一概念。 為什麼要將概念賦予給資料呢?這是為了要找到意義,概念是擁有意涵的東西, 當某段文字被貼上一個概念後,這段文字便擁有了這個概念的意涵。為什麼研究者要 讓資料擁有意義?存在主義可回答這一問題:因為人是意義的追尋者。人有一種自然 的心
11、理傾向,遇到任何事物,都會自然提問: 這是什麼意思? 。而社會科學研究者 的基本任務,是要為社會現象提出詮釋(interpretation) ,即對社會現象說出一套 合理的意義(make sense) 。 質性研究大師Denzin(1994)表示:因為社會現象不會說話,必須經過詮釋,才 會擁有意義。更細緻來看,記錄社會現象的文字資料也不會自己說出意義,必須由研 究者賦予它意義,當研究者進行編碼時,將一個個概念貼在一段段文字上,這些文字 就獲得了意義。以這一個個概念為基礎,可進一步地進行命題化 、 理論化的工 作,最後編織成一張意義之網 12 ,滿足人們對意義追求的自然傾向。之後,人們12此處所
12、稱的意義之網與人類學大師 Geertz 所說的意義之網 (web of meanings)不太一樣的,Geertz 較 傾向於將意義之網視為先於研究者而獨立存在的,乃是局內人文化裡已經出現的東西,研究者要努力以 文化主位的(emic)觀點,將此已有的意義之網梳理出來。本文則較接受 Denzin 建構主義的觀點,傾向於將 所形塑的意義視為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互動,所共同建構出來的結果。雖然編碼時,是由研究者將具有意 義的概念貼在文字上,但文字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互動出來的,而且經編碼寫出的報告也應送請研究對象檢 核,所以研究報告最後編織的意義之網是互動出來的結果,不是研究前預先存在的。 質性資料分析的
13、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 103 面對該社會現象時,便可用這張意義之網去理解,心中對意義的追求因而獲得了滿 足。這就是為何質性研究的目的之一在:增進人們對社會現象之理解(Bogdan & Biklen, 1998, pp. 50-51) ;因為質性研究者提出了意義的詮釋,這意義有助於人們 對現象的理解,尤其是對一些新現象,或較為陌生的群體的理解,質性研究者可告訴 大家:這裡發生著甚麼(Whats happening here ?) 。 概念就像花 ,研究者要思索一段段文字之意義,從學術語言中找出合適的概 念貼在一段段文字上,就像園丁要灌溉開花。 花朵在本質上已不同於葉片 , 這是質變的過程,是
14、研究者走入抽象世界、觀念世界的開始。基本上階梯一的文字化, 是對具體世界做一紀錄, 相對真實地或逼近真實地去描繪,所反映的是具體 的研究對象/現象,那些文字只算是原始資料(raw data) 。而概念化是將原始資 料予以轉型(transform) ,原本具體指涉某人事物的文字,轉化為抽象的概念。 二、概念化的步驟 Miles與Huberman(張芬芬譯,2006,頁126)將A. Strauss 與J.Corbin的編碼程 序整理如下。此程序類似於前述的 編輯式 資料分析模式 (Miller & Crabtree, 1992) 。 生命史研究法 (Runyan, 1982)是國內日受重視的一種
15、研究法,若細究此法,可發 現其所採基本步驟也有類似之思維邏輯,以下一併說明,以期更具體思考這些步驟。 編流水號:讀札記,並為行數/段數編流水號。 初步編碼:在段落旁/下,寫下想到的代碼。Miles與Huberman稱此為描述性代碼; Strauss與Corbin(1988)稱此為開放性代碼。生命史研究者於此時會找出文本中 的重要事件或頓悟事件,並為事件寫下代碼。 整理代碼清單:累積代碼而成代碼清單。生命史研究累積的代碼清單,可成為重要 事件清單或年表。 建立初步代碼系統:看代碼清單,將代碼分類分層,形成類別與層級。 尋找主旨代碼:看初步代碼系統,找出更抽象的代碼,Miles與 Huberman
16、稱此為主 旨代碼。Strauss與Corbin稱此為核心代碼、主軸編碼。生命史研究者此時可能尋 找生命的核心議題、或故事主軸。 建立更統整的代碼系統:以主旨代碼為主軸,形成更統整的代碼系統。 繼續運用、修改,直到代碼系統合用。 104 初等教育學刊第三十五期 三、實例 概念化 (一)初步編碼:實例解說 為具體說明概念化如何進行,再以大標語來解說。研究者依以上程序,首 先進行初步編碼:先閱讀該文字資料,再為行號/段號寫下流水號;接著在段落附近, 寫下想到的代碼,於是出現表3的結果。每人產生的代號因個人背景、學術興趣等不同, 寫下的代碼會有所差異。表3是我所做的初步編碼。可能有人寫下的代碼是:河南
17、、貴 州、國道、鐵路等。此皆合理的代碼。 表 3 初步編碼實例:大標語 編號:編頁次、段號、資料代碼 本頁流水號:20100401文01 行號/段號 大 標 語 代碼 段01 在河南的國道上看見的: 搶劫警車是違法的 提醒、守法 段02 在河南的國道上還看到絕對經典的一條: 一人結紮,全家光榮 鼓勵、節育 段03 這是在貴州看到的,也挺經典的: 放火燒山,牢底坐穿 提醒、守法 段04 在鐵路上看到的: 橫臥鐵軌,不死也要負上法律責任 提醒、守法 段05 在浙源到理杭的路上,經過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偶見路邊的農舍 上,用白漆刷著這一條標語: 國家興旺,匹夫有責;計劃生育,丈 夫有責 。 鼓勵、節育 段06 北京某遠郊縣: 少生孩子多種樹,少養孩子多養豬 提醒、節育 段07 在山東看到的標語: 光纜不含銅,偷盜要判刑 提醒、守法 段08 安徽政府要求歸還農業貸款的標語: 人死債不爛,父債子來還 提醒、守法 段09 湖南某縣的生育計畫標語: 誰不實行計劃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 提醒、節育 段10 河北某縣的生育計畫: 寧可家破,不可國亡 提醒、節育 段11 河南某縣: 寧添十座墳,不添一個人 提醒、節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