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必修1专题四(1).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8759807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1专题四(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1专题四(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1专题四(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1专题四(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1专题四(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7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初建时期;(19491956)第二阶段: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探索.曲折时期;(19561966)第三阶段: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完善时期;(1978至今),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共八大;文革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十

2、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08年考纲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基础知识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的条件:,1)军事上: 2)政治上: 3)民心上: 4)理论路线上: 5)组织准备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人民衷心拥护中共成立新政权;,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3)历史意义: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胜利。为国家政

3、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是十月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世界历史大事。,基础知识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各项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涮了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B,巩固: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能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难点突破:,1、如何理解中国历史进入

4、一个新纪元?2、全国人大召开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3、共同纲领的性质与作用?,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19491953),性质: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作用: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基础知识优化:,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 (1)条件: (2)意义: (3)成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础知识优化:,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内容:略。 (2)原则: (3)

5、性质: (4)意义:,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它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中国近代史上制定了哪几部宪法?1)第一部资本主义宪法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2)北洋军阀政府中华民国约法;3)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宪法;4)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国和宪法,基础知识优化:,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1)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巩固: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难点突破:,1、全国人大召开的背景?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3、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如何?,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正在进行。,民主集中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基础知识优化:,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949年第一届政协的召开;,1954年第二届政协的召开;,1956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提出;,1982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7、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的提出;,作用:它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巩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产生的最积极作用是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B、使民主党派演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C、调动了各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D、使中国演变成为多党联合执政的国家,C,难点突破:,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历史原因: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现实原因:

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知识优化:,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它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基础知识优化:,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以往政府实行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基础知识优化:,

9、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2)目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法律保障: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西藏自治区1965,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基础知识优化:,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4)意义:对少数民族来说: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对国家来说: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巩固: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

10、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的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D,小结:,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前提: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政治建设 表现:三大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届全国政协,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筹备:,2.标志:,3.意义:,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届全国人大),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届全国政协),1949.10.1 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民主集中、多党合作、民族共进,联系:新中国建立起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1)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根本)、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2)新时期:基层民主选举制度。,08年考纲要求:,“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1)国家体制:新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3)政协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各级政协停止活动;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刘少奇冤案”;,总之,文革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