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斗南学校电子备课用笺课题:认识米 使用课时:1 课时授课人:王晓继 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 (一)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二)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三)在实际测量中理解 1 米=100 厘米。(四)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难点:理解 1 米=100 厘米。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2、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 对准铅笔的左端。)课件出示:引入新课。1比赛测量速度。(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 测量黑板下沿 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认识米。1观察米尺,看一看 1 米有多长。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 1 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 1 米有
3、多长。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 1 米?(2)几拃的长大约是 1 米?(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 1 米?(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 1 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生举例说明)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生举例说明)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 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11 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 1 厘米的长度。21 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3估测 1 米有
4、多少厘米。4小组合作活动:(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 1 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2)经过测量发现:1 米有 5 个 20 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 10 厘米的数,得出结论。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 米=100 厘米。(板书:1米= 100 厘米)(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量一量。(教材第 4 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 1 米,接着量出 2 米、3 米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 8 页“练习一” 的第 3 题)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 1 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估一估。(教材第 8 页“练习一” 的第 4 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 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 1 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四、板书设计:认识米米 用“m”表示 1 米=100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