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代文化.ppt

上传人:s36f12 文档编号:874944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古代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古代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古代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古代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姓氏名号,第一节 一、什么是姓和氏 1.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 2.姓字从“生”、从“女”,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这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可见,姓起源于母系社会。 3.中国最古的姓:姬(鲁晋郑卫虞虢吴燕)、姚、姜、嬴、姒(越)、妘、妫、姞 4.氏是由姓分出来的分支,同姓的人由于迁居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5.商朝的祖先“子姓”,后来分成殷、时、来、宋、空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后来分成管、蔡、霍、鲁、卫

2、、毛、聃、雍、曹、滕、毕、原、郁、晋、韩、蒋、茅、吴、郑、燕等氏;嬴姓后分成赵、梁、徐、江、黄、葛、秦等氏;姜姓后分成申、吕、许、纪、向、齐等氏。 6.姓是氏族标记,氏是家族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二、姓氏的作用 1.姓的主要作用 (1)别种族(2)明世系(3)别婚姻“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待嫁女子要加以区别,如孟姜、叔隗、季姬;出嫁后,如果嫁的是国君,要在姓上加上娘家的国名,如齐姜、晋姬、秦嬴;如丈夫去世,要在姓上加丈夫的谥号,如武姜、文嬴;如嫁给大夫,就在姓前加大夫的氏如赵姬、棠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同姓婚配。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

3、的行为;鲁昭公娶吴女,因两国都是姬姓,只好称吴女为“吴孟子”。,贵族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婚前要在姓前家排行,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婚后有下列几种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出自的国或氏,如齐姜、晋 姬、秦嬴、陈妫、国(氏)姜 2.嫁给别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芮姜、息妫、姜芈 3.嫁给别国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孔(圉)姬、棠(公,邑名)姜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昭(齐昭公)姬、共(宋共公)姬、敬嬴(鲁文公妃),2.氏的作用 (1)表明父系血缘关系(2)区别个人身份贵贱男子称姓不称氏,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就可知姓。也因单表氏族之姓已

4、不能表示现有身份,因为必须让人知道祖父为何人,这是称氏的关键所在。因为氏是表明一个人身份贵贱的,所以氏经常发生变化,尤其是诸侯卿大夫。先秦时只有贵族才有氏,一般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如奕秋、优孟、庖丁、鲁班等。战国时,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甚至沦为平民和奴隶,氏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秦以后到了汉代,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三、氏的形成 1.以受封国号为氏的,如齐、秦、吴、宋、楚、鲁晋、郑、卫 、梁、申、耿、霍、燕、曹等。 2.以受封地名邑为氏的,如刘、屈、曲、崔、常、解、萧、项等。 3.以先代官爵名称为氏的,如史、师、司空、司徒 司寇、上官、乐正等。 4.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的,如孔、庄、方

5、、牛、孟、石等。 5.以所从事的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陶、钱、甄等。,6.以事为氏的,如窦、张、车、孔、洪、岛等。 7.以所居住地特征为氏的,如东山、东郭、西门、南宫、北丘、百里等。 8.因种种原因该姓,如何(韩)、师(帅)、席(项)、贺(汉安帝名庆)、田(陈)、郭(虢)、元(拓拔) 四、我国有多少姓氏 1.顾炎武日知录记载,春秋时代,姓氏不超过50多 2.西汉史游急救篇列姓130多 3.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姓氏篇列姓500个 4.唐太宗命温彦博定姓氏193个,5.北宋百家姓收438个,郑樵通志收姓1745个 6.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3736个 7.明王圻编读文献通考有姓4657个 8.清张

6、澍姓氏寻源得姓5129个 9.1983年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词典6300多 10.最多的姓一说李(约占汉族人口的7.9,超过8700万人),一说陈(占汉族人口的6.8,超过7000万人) 11.从陈分支出来有39个姓,如袁、田、陆、孙、胡等,这样看来,陈姓应是中华第一大姓,第二节 关于名、字、号 一、什么是名、字1.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

7、前称名,他人则字也。”同样,女子未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2.上古时期人们多以干支入名,入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这可能与当时人们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 3.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期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并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币器”来取名。 4.古人命名重视取义、取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如封建社会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建国后,又出现建国、援朝、卫国、留苏、红卫、卫东、文革等命名;改

8、革开放以来,又兴起外国名字。,二、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按兄弟排行取字,如仲尼、孟跛;又如伯符、仲谋、叔弼(孙翊)、季佐(孙匡) 表字用“子”,如孔伋 ,字子私;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常见,但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子并不是真正的表字,符、谋、长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 1.意义相同、相通。屈平,字原。广平曰原;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宰予,字子我;张衡,字平子;陆游,字务观;班固,字孟坚;孟轲,字子舆;曾巩,字子固。,2.意义相近。梁鸿,字伯鸾;陆机,字士衡;郑樵,

9、字渔仲;李渔,字笠翁;陈琳,字孔璋。3.意义相反。曾点,字晳;朱熹,字元晦;王绩,字无功;刘过,字改之;管同,字异之。4.意义相顺。徐幹,字伟长。“非不伟其体干也。” 曹操,字孟德。“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赵云,字子龙。“云从龙,风从虎。”陆羽,字鸿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高明,字则诚。“诚则明矣。”于谦,字廷益。“谦受益。”5.意义相延。李白,字太白。苏轼兄弟的字。,三、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1.名一般作谦称,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 很熟才互称名,一般互称字;下对上、对尊写信或 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 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

10、敬,所以便有我国的“避讳”制度。2.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是为了表示尊敬。先秦时期,若名、字连称,要先字后名,孟明视,视是名,孟明是字;西乞术,术是名,西乞是字。汉朝以后,先名后字。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徐幹伟长,阮瑀元瑜。,四、别号1.鲜明的时代印记,唐宋人多以“居士”为号;元人多以“道人”为号。2.强烈的抒情色彩,稼轩、放翁、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如(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诚斋(正心诚意)3.深刻寓意,八大(朱耷)4.特定名词,“先生”、“公”、“子”、“翁”、“叟”等五、官爵、地望、排行杜工部、杜拾遗、王右丞、蔡中郎

11、、三闾大夫、贾太傅、高长侍、张燕公,韩昌黎、柳河东、孔北海;王江宁、韦苏州、刘随州、柳柳州、岑嘉州、杜少陵秦七、黄九、柳八、元九、崔九、李十二、韩十八、白二十二 第二节 关于谥号、庙号、年号一、谥号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1.公谥 褒奖表扬的:文、武、桓、景、庄、襄、献、穆、惠、明怜悯同情的:哀、怀、愍、殇、悼贬抑批评的:灵、炀、厉、戾、丑、幽,2.私谥 陈寔,文范先生;黄庭坚,文范先生;林逋,和靖先生唐以前谥号大概一两字,唐以后谥号加长,故用庙号或年号称皇帝 二、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供奉牌位上的称号。如太祖、世祖、成祖、圣祖、太宗、高宗、中宗 三、

12、年号 帝王纪年的名号,它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记。自汉武帝始。汉武帝用了11个年号,武则天用了14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个皇帝基本只用一个年号;唐宋两代,年号不稳,谥号又长,故称庙号。,第四节 关于避讳 一、什么是避讳遇到圣、长、尊者,说话或写文章时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 二、避讳的种类 1.避君讳,又叫避国讳。论语微子中有“何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故去父母之国”;汉文帝名恒,恒山改为“常山;唐太宗李世民,遇民改人,世改代;宋太宗祖父名敬,敬州改恭州;康熙玄烨,遇玄改元,烨改煜。 2.避家讳 王羲之祖父名正,他写“出月”;淮南王刘安父长,他引老子为“短修相形”。,苏洵父名序,他写“引”,苏轼写

13、作“叙”。 3.避圣讳 丘改邱 三、避讳的规定 1.不避嫌名,发音近似的字不避讳 2.二名不偏讳,单字不算犯讳 3.已祧不讳,天子祭七祖 四、避讳的方法 1.该字 楚改荆、端月、郑元、茂才三国志中为避司马懿的懿字,将张懿改为张壹,辽统治下的女真,为避耶律宗真讳,该女真为“女直”。,2.省字 观(世)音菩萨3.空字或直书“讳” 王世充为“王 充”;或者如史记孝文本纪,为避汉景帝名讳,曰:“元年正月,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以为太子。”“某”即为汉景帝刘启。 4.缺笔 自唐以后,缺笔与该字并行不废,宋代缺笔法甚为盛行。所谓缺笔即对最后一笔不写。 5.改音 田恒改田常、正读征、敏读密;有时避一声而四声

14、皆避,如隋文帝父名忠,中也避讳,中书改内史;宋高宗讳构,勾、钩、苟皆避之,仁宗讳祯,真、诊、徵皆避,第二章 礼俗 第一节 重要礼俗 一、礼的概念、起源 1.广义的礼,可以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的礼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仪节。 2.中国古代三部最有名的礼典:周礼、仪礼、礼记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礼记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说明。 3.礼虽分贵贱,但决不是放任一部分人,管束一部分人。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是对大夫以上者和庶人以下者,适用和不适用某些规范。,4.礼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礼的起源与原始人们认为鬼神、祖先

15、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力量这一宗教观念有关。 5.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二、古代诞生礼仪 1.新生儿出生,若是男孩,应在门左挂一张木弓,若是女孩,则在门右挂一副佩巾,木弓象征阳刚之气,佩巾象征阴柔之德。 2.出生三天后,家人才可抱。若是男孩,要举行射“天地四方”的仪式。国君的长子举行这个仪式是很隆重的,先由卜士抱出孩子,吉者经过宿斋,身穿朝服站在寝门外,接过孩子。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含义是孩子将以上事天地,下御四方为己任。射毕,保姆抱过孩子,宰在接过来,为孩子赐束帛,以示祝吉。 3.孩子满三个月后,便择一日,为孩子行剪发礼,男孩只留头顶两边两撮头发(男角),女孩

16、留头顶前后或左右各一撮头发(女羁)。同时还举行命名仪式。 三、冠礼 1.贵族子弟在十九足龄后一个月举行的,“二十曰弱,冠。” 2.行冠了前先筮日,筮宾。行礼时先由宾加冠三次:淄冠,表示有治人特权;皮弁,表示此后要服兵役;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来宾敬酒后,去见,母亲又由来宾取字,然后去见兄弟姑姊,最后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主人来宾敬酒赠礼品后,礼成。 3.贵族男子结发加冠后可以娶妻。 4.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所谓结发,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以区别于儿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可见这种风俗流传很久。 四、婚姻 1.春秋时,诸侯娶一女为妻(嫡夫人)

17、,女方以兄弟之女或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这统称为“媵”,身份还是比较尊贵的。妾被认为是贱妾。战国时代就无这种制度了,2.古代女子出嫁曰“归”。“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嫁者,家也” ,“娶者,取也”,“嫁妹”,“嫁女”等可见男尊女卑。 3.婚姻“六礼”送雁,表求亲;问名,占卜;纳吉,报喜;纳徵,纳币;请期;亲迎。 4.离婚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义绝;协离 5.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经三年之丧、先贫后富 五、丧葬 1.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人死后要给他沐浴,然后是“敛”,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服,大敛是把尸体装进

18、棺材。敛时死人口里含饭,,停丧待葬叫“殡”,送葬的规矩时白衣执绋,唱挽歌。 2.陪葬,棺、椁 第二节 宗法 一、族、昭、穆 1.族表亲属关系,九族: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三族:父子孙,父母兄弟妻子,父族母族妻族 2.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的分“昭、穆”两辈。文王是穆辈,下一代武王就是昭辈,成王又是穆辈。昭左穆右 二、大宗、小宗 1.嫡长子这一系是大宗,其余是小宗。周天子自称,上帝的长子,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这是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是小宗。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也是一样。 2.在宗法上,大宗比小宗尊贵,嫡长子称宗子,拥有主祭祀的权利。 三、丧服

19、1.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斩衰 丧服上衣叫衰,下衣叫裳。衰是用最粗的麻布做的,衣旁和下边都不缝边。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都士斩衰。三年丧。 3.齐衰是用熟麻布做的,齐衰三年,父卒为母、母为长子,齐衰一年父在为母、夫为妻,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的丧服,齐衰三月,为曾祖父的丧服4.功指织布的工作,大功是九个月的丧服,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妹都是大功,4.功指织布的工作,大功是九个月的丧服,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妹都是大功,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自己的兄弟都是大功。小功是五个月的丧服。男子为从祖祖父、从祖祖母从祖父母从祖

20、弟、从父姊妹,外祖父母都是小功。 5.缌麻丧期三个月,男子为族曾祖父、母,族祖母、族母、族兄弟、外孙、外甥、妻之父母、舅父都是缌麻。 6.妻为服居丧三年,夫为妻服丧只有一年 7.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后改为一年。 8.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第三章 称呼 第一节 亲属之间的称呼 一、父党(本宗族系的亲属) 1.父之父,古称“王父”、“大父”,父之母称“王母”。 2.父之兄,古称“世父”,其妻称“世母”。 3.叔伯之子,古称“从父兄弟”。 4.兄弟之子,古称“从子”。 二、母党(外亲族系亲戚) 1.母之父,古称“外王父”,母之母,称“外王母”。 2.母之兄弟,称“从舅”,母之

21、姊妹称“从母” 3.舅之子女、姨之子女称“中表”兄弟姐妹。,三、妻党(外亲族系亲戚) 1.妻之父,称外舅、妇翁,妻之母,称外姑。 2.妻之兄,称内兄,妻之弟称内弟。 3.妻之侄,称妻侄,妻之外甥称妻外甥。 四、婚姻(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亲家) 1.夫之父,古称“舅”,夫之母,称“姑” 2. 夫之兄,称“兄公”,夫之弟称“叔” 3.夫之姊,称“女公”,夫之妹称“女妹” 4.夫之嫂,称“姒妇”,夫之弟妇称“娣妇” 5.子之妇,称“妇”,女之婿称“婿” 6.两婿为“娅”,两妯娌叫“娣姒”,第二节 尊称 一、对他人亲属要冠以“令” 、“尊”、“大”字。 1.令尊、令严,令堂、令慈,令正、令

22、阁,令兄、 令弟,令姊、令妹,令郎、令爱、令媛、令千金 2. 尊公,尊伯,尊叔,尊舅,尊夫人,尊兄 3.大公,大少爷,大小姐 二、对自己的亲属、亲戚、朋友称呼时,要冠以“贤”、“仁”、“老”字 1.贤弟,贤妹,贤侄,贤妻等比自己小的人 2.仁兄,仁姊,仁叔,人舅等比自己大的人 3.老人家,老太太,三、对有官位的人要加“下”字,如陛下、足下、殿下、阁下、节下、台下等。 四、对有爵位的命妇,要加“人”字,如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 五、对学术上有成就的人加“子”,如孔子、老子。 第三节 谦称 一、在他人面前称自己的晚辈亲属,要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尊、家君,家母、家慈,家叔,家伯

23、,家兄等。 二、在他人面前称自己的晚辈亲属时,要冠以“舍”字、“小”字,如舍弟、舍侄、小儿、小女等。 三、向别人称呼自己妻子常用“荆”、拙、贱、内”,如荆人、荆室、荆妇、拙内、拙荆、拙室、贱内、贱妾、贱荆、内人、内室、内助、内子等。 四、自我谦称 1.先秦时,庶方小侯自称“孤”, “寡”,诸侯与平民对话时自称,秦以后都变成皇帝专称。先秦时诸侯谦称。 2.古代小吏的自我谦称有在下、牛马走 3.学生对老师的自我谦称有学生、晚生、后学、弟子 第四节 别称 一、对长辈的别称 1.考妣、椿萱、高堂、堂上都指父母;椿庭、严,都是对父亲的别称,萱堂、严慈都是对母亲的别称;翁故是对公婆的别称;泰山、泰水是岳父

24、岳母的别称。 2.诸父、季父、亚父是对叔父的别称;先生、夫子、犹父、业师、师傅均是对老师的别称。 二、对平辈的别称 对朋友称知音、金兰,对同学称同砚、同年、同科。 2.对丈夫称良人、藁砧;对妻子称寡妻、细君、邑君;对小妾称傍妻、如夫人、小妻、小妇。,3.对夫妻称伉俪、丝萝;对兄弟称棠棣、昆玉、伯仲、手足;对小姑称女叔;对小叔称小郎、叔郎。 三、对晚辈的别称 1.称女婿为东床、坦腹、娇客、东坦;称驸马为青宫、美宫。 2.称长子为家子、冢嗣、元子、真嫡嗣;次子为次息;良子、贤子、宁馨儿都是好儿子的别称;称超过父亲的儿子为跨灶。 3.犹子、比儿、犹女都是侄子、侄女的别称。 4.门生、受业、高徒都是学

25、生的别称。,第四章 古代教育,第一节 先秦教育,一、原始教育的产生及其特点1.产生: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不断发展生产以维持社会生活,就要求把经验传下去。2.特点:具有平等性和普及性,而没有阶级性;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与社会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二、学在官府夏商周奴隶主阶级的教育国学,大贵族子弟的学校,乡学,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大学教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其中有设在王都的大学周代天子的“辟雍”和诸侯的“泮宫”;小学是识字教育,也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七年,十五岁入大学,九年,三十岁才完成学业,方有资格参与治

26、理国家。,三、“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的兴起周平王东迁以后,势力日益衰落,出现了新的“士”阶层,同时也造成了典籍扩散和文化中心的迁移,学校教育也失去了求实精神。周景王死后,王子期争夺王位失败而率部分宗族、百工及王师所藏的典籍到楚国去了,这是中国历史上较大的一次文化南移。由于这种文化学术的扩散,私学在各地便产生和发展起来。孔子3000门徒,72贤人。秦“以吏为师,以法力为学。”,第二节、汉魏六朝的太学,一、汉代太学的产生与发展汉代官学主要有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地方就是所谓的郡国学校,四姓小侯学和鸿都门学是特殊学校。汉代太学建立于武帝时期。五经博士、仆射(祭酒);“明于古今,温故

27、知新,通达国体。”知识广博,品行端正,身体健康,清廉节俭。,太学生可由太常选拔,也可由郡国送小吏来,还有因父任而入学。郑玄、倪宽、翟方进专业课五经,诗有齐、鲁、韩,书有欧阳、大夏侯、小夏侯;公共必修课:论语、孝经。七年考试称小成、九年考试称大成,每(两)年考一次称岁考,“设科射策”,考完按成绩授官。采用大班上课和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形式。,鸿都门学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宦官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创办的学校。招收豪强子弟,主要讲辞赋、小说、尺牍。四姓小侯学是东汉时专门为贵族开设的,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族设立,因为他们都不是列侯,所以被称作小侯,故名。景帝末,蜀郡首文翁率先在

28、益州设立地方学校,“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私人学校。马融、郑玄,二、衰废的官学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学校教育总的来看是冷落的,但在学校制度上也有创新,如国子学和太学分立,四门学的创立等,对后世学校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夫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第三节、唐代教育的全面发展,一、唐代统治者尊儒重教唐代的学校自开国后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学校制度已相当完善,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国子监,祭酒,国子学博士、太学博士、律学博士。拜师要致送束脩。

29、学生年龄1419调和今古文两派。,二、唐代的教育机构 国家级学校:归属国子监的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归属门下省的有弘文馆。国子学招文武三品上子孙、从二品曾孙、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官之子。教三礼、毛诗、左传,还有读国语、字林、尔雅。地方学校:京都学、都督府学、州学、县学、市镇学、里学等。,三、 唐代教育特点:(1)封建等级制加强(2)儒学占主要地位(3)专业学科教育开始确立(4)学校形式比较多样化(5)教育、行政、科研三位一体,如太医署、司天台、太仆署。私学也比较繁盛。王恭“教授乡里,弟子数百人”,颜师古“资教授为生”,马嘉运晚年“隐退白鹿山,诸方来受业至千人”

30、,第四节、宋代书院的兴起与体制,一、宋代的三次兴学第一次是以范仲淹为首的仁宗庆历四年的兴学。 第二次是神宗时王安石执政,要培养改革型人才,但不久就失败了。第三次是在北宋晚期徽宗之时,蔡京为相,主要想恢复并加强王安石时期的一些新政,但在学校制度方面没有什么改变。,二、宋代书院的兴起 书院是自北宋至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书院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官办学校不完备,私人办学必然越来越多,这也是书院兴起的原因之一。 三、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下;岳麓书院,在谭州(长沙市)岳麓山;应天府书院,院址在商邱;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麓。另外还有衡州石鼓山石鼓书院

31、、江宁三茅山茅山书院。,四、书院的发展与演变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而盛于两宋。北宋时期书院较盛,末期则逐渐衰落,南宋时再度兴盛,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是一件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朱熹白鹿洞书院、陆九渊象山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建阳考亭书院为纪念朱熹。元代书院亦颇兴盛。明代初年书院并不发达,大约在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书院才逐渐兴旺起来。受王守,仁、湛若水大力推动。他们不仅自己建书院、其徒也四下设书院,党同伐异,因与朝廷统治阶级斗争有牵连而四次毁废。东林党人与宦官斗争。清代书院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考课式,以学习八股文、应科举考试为主;二是学习古文义法的学院,如姚鼐的钟山书院;三是以考据经史、整理古籍为主的书院

32、;四是以经室致用为主的书院。其后,书院日益腐败,至清末逐渐改变为新式学堂。,五、书院的教学活动 (1)明确学规,注重德育教育。(2)重视、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互请大学者、讲会 (3)注重自修与传帮带。 王守仁“立志”,张载“怀疑精神” (4)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比太学师生关系亲近得多。 陆九渊、朱熹 六、书院的学风 关心政治,关心国民生计。王咸、郭泰、贾彪、顾宪成,第五节、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概况,一、元明两代的教育概貌元代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不太重视,教育比较衰退,但社学的出现却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与后世私塾出现有密切联系。明朝仍然以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以国家及地方上的各类学校为工具,加强

33、专制统治,牢牢的控制着知识分子。国子学教育对象虽扩大了,但可用钱捐买国子监生身份。,二、清代的学校教育清代的教育基本上承袭明代制度,在京师中设国子学,地方上设府州县官学。出现“宗学”和“觉罗学”。清代统治者利用教育、科举等文化事业为自己培训忠实的奴仆,进行奴化教育。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强调“动”,主张“有序”和“不息”结合,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韧不拔;颜元反对只在“文墨世界”里下功夫,反对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三、私学与启蒙教育元明清时代,官学时盛时衰,私学则比较发达,尤其是传授基本知识的蒙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蒙养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采用授新书、背诵、作对子、写

34、字、读诗等形式,尤其是以背诵、讲书、写字三项为主,其教材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综合性的,三字经、百家姓;第二类思想品德教育教材,童蒙训;第三类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史学提要;第四类诗歌,神童诗、千家诗;第五类传授常识知识的,近似于现在的自然常识,名物蒙求。,第五章 选士与科举,第一节、先秦时期的选士制度,一、原始社会的选贤授能禅让 韩非子五蠹 二、奴隶社会的举贤才秀士、俊士、造士、进士破格选士:伊尹、傅说、姜尚传说由来,三、战国时期的养士苏秦、张仪、邹忌、鲁仲连、乐毅、商鞅、蔺相如、范雎等战国四公子 四、两汉的“察举”和“征辟”1.察举制的产生与完善汉代官吏的主要来源:一是品级较高的官僚

35、任满三年可保举子弟一人为郎,有世袭的因素;二是由地方察举推荐上来孝廉”、“秀才”;三是选拔太学生中的佼佼者;四是国君亲自访察破格提拔的特殊人才。,2.察举制度的内容与形式 (1)主要名目: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 (2)形式:先由各州考察,再推荐给中央,经考核后便可任命一定的官职。 (3)考核方法:策问、对策、射策等5 (4)名额分配:十万人以上五人,十万人以下三人。 (5)选拔出的名人:晁错、董仲舒、公孙弘、辕固皆为贤良方正;张衡、曹操皆为孝廉。,(6)弊病:“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3.征辟: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任职。如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36、的“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曹丕、陈群、“九品官人法” 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1.各州设置中正官,考察州郡中人物,分为九等,按言行进退。,2.小中正品第的人才送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送司徒,司徒审订后再送尚书录用,授以官职。 3.弊病: (1)考核官与提拔者各司其职; (2)评价人物无客观标准; (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4.渐逝:东晋考试加强。如若推荐的人才考试不合格,刺史、太守还要受到免官的处分。刘宋王朝的中央高官中,庶族地主阶级出身的就占三分之一还强,士族地位下降了。,第四节 唐宋的科举取士,一、科举制度的产生 1.庶族地主势力壮大,要求参政。 2.隋炀帝大业二

37、年(606年)开设进士科,用试策的方法选拔官吏,用考试成绩作为录用标准,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这种制度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止,经历1300多年。 二、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1.唐代选官大体有三条途径:由学校出身的叫,生徒,由州县考取者称乡贡,由天子自诏的称为“制举”。 2.时间、名额都没有明确定制。 3.明经科重考经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礼记、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公羊、谷梁;孝经、论语为共同试卷,必考。明经主要是帖经和口试。帖经及格方可口试。“括帖”,4.进士科 唐初只考诗赋,神龙后实行三场考试,即帖经、试杂文、时务策。“三十老明经

38、,五十少进士。”白乐天及第,薛元超死前三恨。“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5.报考办法:乡贡由自己怀牒向州县报考,考试合格后送尚书省。考功员外郎或礼部复试,称“省试”。第一名称“状头”,同榜二人称“探花使”,“探花宴”、“题名会”。,6.吏部的考试(选士)内容主要是“身、言、书、判”,选士如果不通过,只能入幕府。 三、宋代对科举的改革 1.形式:增加录用名额;取消吏部考试一环;三等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州试、省试、殿试(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 2.内容:王安石变法时期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经主要考王安石三经新义。,第六节 元明清的科举 一、元代

39、的左右两榜蒙古人、色目人一组,右榜;汉人、南人一组,左榜。 二、明清的科举程序 1.全过程: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前三场考试获取生员资格,称小考、小试、童试,参加考试的人称童生,三年两次,是乡试、会试的二倍; 2.县试一般在二月,先报名、填表、保结;娼优皂隶之子不许报;县考五场,每天一场,首场考四书,文二篇,五言六句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都有一定格式,不准超过七百字。其它场皆属复试,大体相仿。 3.府试多在四月,第一场为正场,录取者可参加院试,第二场不愿考者听便。 4.院试决定考生命运;主考官由朝廷委派,称学政;考场称贡院;院试录取者为生员,称秀才,可参加高一级的乡试了。 5.乡

40、试三年,遇国家大典设恩科,称大比之年,又称秋闱;贡生、监生、荫生、官生皆可报名;在省城考试;号舍;,乡试共分三场,八月举行,初九第一场,十二第二场,十五第三场,提前一日点名发卷入场,后一天交卷出场。八月末放榜,最迟不超过九月十五,中榜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因前五名必须从所考五经中各取一名魁首,故称“五经魁”,放榜后举行宴会,举人可参加高一级的会试了。 6.会试来年三月在礼部举行,称“礼闱”,因在春天,又称“春闱”,礼部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7.贡士五月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中榜者称进士,共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41、连中三元、金榜题名。 三、明清八股文 1.始于宋定于明。 2.题目从四书五经中摘一句。 3.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结、收结,起讲与过结间有二比或束比。 唐宋八大家文钞用八股讲解古人文。,第六章 古代职官,第一节 先秦的职官制度,一、原始社会的“治天事”之官官吏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定历史阶段上才出现的。在陶唐氏之前所说的“官”,主要是观测天象,定出四季节令,指导农时,以求获得农业丰收,无疑是社会公仆的职能。夏代之后的“官”,就开始“治民事”,即管理民间政事而高居于人民之上了。,二、商王朝的内外职官“殷正百辟”和“殷边侯甸”“殷正百辟”就是在“内服”王朝直接控制的辖境中设置的官吏。“百

42、辟”就是百官,内服官吏分为两个方面王朝外庭政务官和王朝内廷政务官。王朝外庭政务官主要有尹、卜、巫、作册等官。武官有“亚”、“服”、“多射”、“多犬”“殷边侯甸”,是商王朝统治中心地区以外所设置的官吏,“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 女子也可受封。,三、西周的“内服卿事寮”和“外服诸侯”西周时期的官职制度基本上是承袭商代的,但机构更加庞大,体制也更为完备。“内服卿事寮”就是王朝内廷的卿士及下属百官,其地位最高的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由王族亲属担任,为辅弼之臣。地位类相。伯禽、周公、召公师、傅、保之下就是执政的王室百官卿事寮,是三左(太祝、太宗、太士)的总称,由其中的一人兼任首长。五司、

43、虎贲、奄尹,地方最高长官叫常伯或牧、常任、准夫、虞师、工正、陶正、质人外服诸侯,主要指周王朝直辖区域王畿以外的各诸侯国的职官制度。分封制:公、侯、伯、子、男 四、春秋、战国时的世官制春秋官制有两个特点:一是等级制,二是世官制,等级制主要由爵秩表示,爵分为三等,即卿、大夫、士,每级又分为上、中(次、亚)、下三级,共三等九级。,一、秦的职官制度 (一)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尉(少府),第二节 秦至南北朝的职官制度,地方国野制:轨长、里有司、连长、乡良人。有司、卒帅、乡帅、县帅、属大夫。楚莫敖、令尹、左徒、上柱国,(二)地

44、方职官郡守(郡丞、卒史、主簿),郡尉,监御史。 郡下是县。县令、县长,(县丞、功曹、狱掾、令史),国家任命。县以下是乡、里、拾、伍。 二、两汉的职官制度 (一)中央官制 1.三公:司徒、司马、司空 2.十二卿:太常(奉常)、光禄勋(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典客)、宗正、 大司农(治粟内吏)、少府、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 3.属官:光禄勋(郎中令):太中大夫、 中大夫郎: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羽林、期门 4.加官:侍中、给事中、诸吏,中常侍、散骑丞相位尊,权力缩小。“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二)地方官制诸侯王国,设官初仿中央,七国乱后由中央派相处理政事。推恩令郡太守(督邮、主

45、簿)、使君,州牧、司隶校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职官制度三国两晋职官制度基本上是东汉的缩影,稍有一些变化,最明显是中书监的设置,尚书台的独立和侍中地位的上升。这就为后世的三省制奠定了基础。少府和光禄勋职权大为缩小。 南北朝设门下省。,第三节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一、隋代对官制的改革隋代国祚不长,但其对历史的贡献却不小,尤其对官制的改革和科举制的确定,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代对官制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公废府和三省制的正式确立上。朝政大权已转移到三省长官手里,形成了新的宰相制度,尚书地位很高,为最高的行政执行机关,下设六部。隋代的中枢制令机关称内

46、书省,由内史省改成,即唐以后的中书省。,二、唐代职官制度的完备唐建国后对隋代职官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形成较完备的职官系统。 (一)三省六部、政务中枢以三省六部为中枢政务机关,是唐代官制的显著特点,三省中以中书、门下两省关系最为密切,合称两省或南北省。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都是正三品。中书、门下二省的次官有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其骨干官员则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和门下省的给事中。,(二)宰相制与宰相机构“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弼之意,宰相就是辅导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最高长官。唐代没有专职的宰相之位,由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任宰相,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当然宰相。宰相

47、不是一人而是数人,处理各种政务必然要一起讨论,即需要一个处所,这个地方便叫做“政事堂”。,(三)御史台和九寺五监唐代中央部门除三省六部外还有负责监察的机关御史台和其它事物机关九寺和五监。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宪章肃政朝廷,纠弹百官,以澄清吏治,纠正各级官吏中的歪风邪气。御史台长官是御史大夫,从三品,次官是御史中丞,正五品下。九寺五监是中央事务机关,九寺是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司农寺、太府寺、大理寺、卫尉寺、太仆寺;五监是国子监、将作监、少府监、都水监、军器监。与之平行的机关还有殿中省、内侍省、秘书省。,(四)隋唐的地方官制隋唐的地方官制不太复杂,隋把东汉末以来形成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

48、、县两级。州的长官称刺史,郡的长官称太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唐初在边防要地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以后这种制度也应用于内地。节度使集军、政、监察大权于一身,这样集权就容易控制一个地区的全部大权而搞叛乱,安史之乱的爆发,与这种节度使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司马 加官: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一、宋代 (一)中央官制:文武大权掌握在设于禁中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相当于唐代的政事堂。 1.武官:唐代宗、德宗、朱温“崇政史”枢密院掌军队的调遣、配备、给养。正规军称禁军,由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管理,皇帝直接指挥。殿前都点检、节度使、检校太尉兼殿前都指挥使都指

49、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为三司长官。,第四节、 宋金辽元的职官制度,2.文官:三省官无定员、不预朝政。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加“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南宋孝宗时,丞相分左右。 史相 宋代的监察官主要是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谏官在宋代有名无实,补阙称司谏、拾遗称正言,均为他官兼职。枢密院、礼仪院、审刑院,三使司(盐铁、度支、户部)宋代重学士,改学士院为翰林学士院、翰苑、禁林,也称玉署、玉堂。,馆阁掌图籍收藏和编修国史。各阁设学士、直学士、待制,殿阁大学士授予年高辅臣。包拯、陆游。 史官:秦太史、太祝、太卜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南北朝著作郎;唐设史馆以他官

50、兼任修撰、宰相监修国史,宋国史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明史官并入翰林院。官、职、差遣 ,冗员多。 (二)地方官制宋代以后的地方行政设置,大致为省、州、县三级,只不过名称形式有些变化。宋代主要是路、府、州、县三级。,负责征收和转运水陆两路财赋事物。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经略安抚使 通判、团练使 三、辽金也是分设宰相府和枢密院二府但大权都掌握在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手中,汉人只是副手。北面官、南面官 四、元代中央行政事务由中书省掌管,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下设左右丞相各一,参政二人。各行中书省设丞相一人,平章二人,左右丞各一人,参知政事、郎中、员外郎、都事各二人。翰林院兼修国史、宣政院、达鲁花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