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章 直喷均质发动机和直喷稀燃发动机,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 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 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第5章 直喷均质发动机和直喷稀燃发动机,缸内燃油喷射发动机分为直喷均质发动机和直喷稀燃发动机两种。为了解它得先了解均质和非均质概念。均质:只在进气行程喷油,这样油和气在活塞的运动帮助下到压缩行程末了时,气缸内的油气浓度各处都相等,怠速用浓混合气,部分负荷空燃比为14. 7的混合气,全负荷用浓混合气。这样的直喷发动机为均质直喷发动机。直喷均质发动机相对缸外喷射而言,高压雾化会更好。现在的所谓直喷发动机大多停留在这个阶段。,返回,下一页,第5章 直喷均质发动机和直喷稀燃发动机,非
2、均质:先在进气行程少喷油,这样油和气在活塞的运动帮助下到压缩行程末了时,气缸内的油气浓度各处都相等,且极稀,在火花塞点火之前,向气缸内再喷油,这时此部分油没有时间和周围混合气充分混合,即气缸内的油气浓度不都相等。火花塞附近较浓,其他部分较稀,整个气缸内的混合气总体浓度还是很稀。这样的直喷发动机为非均质直喷发动机或直喷稀燃发动机,仍有待研究。不过国外日本三菱公司已在1996年开始生产直喷稀燃发动机,进口国内的有三菱太空的4 G93发动机,但也有诸多问题存在。,返回,下一页,上一页,第5章 直喷均质发动机和直喷稀燃发动机,缸内燃油喷射发动机的优点:关于缸内喷射,20世纪40年代前作过较多的研究,就
3、对实现缸内均匀混合气而言,这种结构形式在当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优点,而且造价高,控制和调节困难。但因为其潜在的优越性,各国没有放弃研究。直接喷入气缸的喷射方式总体上有以下7种可能的优点:,返回,下一页,上一页,第5章 直喷均质发动机和直喷稀燃发动机,(1)脉冲增压可以实现:通过凸轮轴的配气相位的调节,全负荷特性的曲线在很大范围内能满足要求,这样可提高最大扭矩或最大功率。通过进气系统、排气系统、配气相位、转速的协调设计脉冲增压在这种喷射发动机中是可以实现的。(2)采用更大的气门叠开角:增压四冲程喷射式发动机可采用更大的气阀叠开角以增强扫气和冷却效果。,返回,下一页,上一页,第5章 直喷均质发动机和
4、直喷稀燃发动机,(3)进气管内无燃料沉积:因为在进气管内只提供空气,燃料不会在进气管系统中沉积,即不存在作为油膜层形式附于进气管壁面的燃料的沉积。因此,一方面可以降低油耗,另一方面对于加速过程也不需要考虑混合气加浓的进气管钻附沉积(4)进气管造型不受制约:不需考虑燃料及混合气的输送而自由地进行进气管造型设计,可利用空气波动效应以提高供气效率,在全负荷时相应地提高了功率。,返回,下一页,上一页,第5章 直喷均质发动机和直喷稀燃发动机,(5)可以提高压缩比:进气管不加热和气缸内燃料蒸发时的冷却效应使得缸内温度降低,从而减弱了爆振趋势。这使得采用高压缩比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达到更高的平均压力和更高的热
5、效率,即更低的油耗。(6)可以实现混合气分层:可以在缸内实现混合气的分层,即在缸内形成所需要的非均匀混合气,有利于点火,改善燃烧,降低油耗,特别是在部分负荷时放弃了进气节流,使经济性更好。(7)冷却燃烧室部件:将燃料直接喷入燃烧室的热区,借助于燃料蒸发时的吸热使得燃烧室内气体侧的热区得以冷却。,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一、直喷稀燃的两种方法直喷发动机的设计方法是在火花塞附近提供浓混合气以保证可靠的点火,而以后的大部分反应过程都在稀混合气中进行。尽管混合气很稀,在以前均质的发动机理论中很容易造成燃烧中断,但在非均质的浓混合气已形成的火球会推动燃烧在稀混合气中进行。,下一页,返回
6、,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一种很有效但较复杂的方法是把燃烧室分成主室和副室两个区域,向装有火花塞的副室一直喷入浓混合气,主室喷入稀混合气和浓混合气交替的混合气。这种方案的优点是副室的浓混合气能确保可靠的点火。主室的稀混合气在整个燃烧室中占了主要地位,但仍然由于在整个燃烧过程中为使NOx的催化器的再生得以实现,主室的混合气浓度是变化的,要么很浓,要么特别稀,因此这种方法能显著地减少NOx排放。但是,这样的两燃烧室发动机与传统的一体燃烧室相比,其燃烧室表面积较大,因此未燃碳氢化合物排放较高。,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把汽油喷进燃烧室,在火花塞附近形成一
7、个浓混合气区,周围较远的地区形成稀混合气区,造成混合气分层,从总体看在燃烧室中的混合气是稀的。这种直接喷射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如输出功率低、设计复杂等。现在使气流以一种精确计算的“涡流模式”进入燃烧室也有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进气分层,这种“分层效应”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而且难于控制,导致发动机瞬时扭矩变化非常大。,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对于汽油机来说,缸内直接喷射形成的高压雾化混合气相对于传统的缸外喷射发动机可减少大约20%燃油消耗,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会有很大作用。为了发挥缸内直喷的优异性能,有必要精确确定部分负荷时的分层充量形成过程和全负荷(WOT)时均匀混合气的
8、形成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到目前为止,执行上述直喷稀燃喷射方式的装置中仍存在有问题,未来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解决:,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一)分层稀燃运行时,发动机功率的控制可以靠现代先进发动机管理技术来解决现代发动机管理系统可做到:精确计量所需的喷油量;形成所需的喷油压力;确定正确的喷油时刻;精确地、直接地将汽油喷入到发动机燃烧室内。发动机管理系统还必须协调对发动机提出的转矩要求,对发动机做必要的控制。发动机指示转矩是重要的系统参数。转矩控制结构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转矩需求、转矩协调和转矩执行。,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1.转矩需求最重
9、要的转矩需求是由驾驶者踩加速踏板输入的。发动机管理系统根据加速踏板的位置,来识别驾驶者对发动机输出转矩的希望。此外,转矩需求还可能来自变速器换挡控制器位置确定的模式、牵引控制系统(TCS或ASR)和电子车辆稳定系统(ESP )、巡航控制、发动机的反拖控制、发动机的转速控制、车辆行驶速度限制、启动控制、怠速控制、催化器预热控制和发动机零部件保护控制共11项。,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2.转矩协调转矩协调是在转矩需求确定后,判断是否对其进行“发动机瞬时损失扭矩修正”。“发动机瞬时损失扭矩”是指如打空调、打方向盘、打大灯、挂挡等,转矩协调是发动机管理系统确定转矩需求的最后一
10、关。经过转矩协调后输出发动机控制扭矩。,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3.扭矩执行发动机控制扭矩的三种方法:(1)电脑通过电子节气门控制进气量,从而确定喷油量,最终确定混合气量。(2)电脑通过控制喷油器的喷油时间,控制喷油量。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必须是宽带型的氧传感器反馈空燃比。(3)电脑通过改变点火提前角来控制扭矩。,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二)稀燃期间NOx的处理可以靠先进催化转换工程技术来解决现在的发动机管理系统是按满足欧标准设计的,更为严格的欧标准将会实施。目前,直喷稀燃发动机实现批量生产的关键,在于对NOx处理的催化转化工程技术的开发。,下
11、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分层充气时,会生成大量的NOx ,借助提高废气再循环率可达到减少废气中的NOx约70%的含量。对余下的30% NOx不作处理是不能满足废气控制法规的。三元催化转化器(TWC)不能减少稀薄的废气中的NOx ,只能用新型的针对NOx的一元催化转换器。,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减少废气中NOx含量的方法是采用NOx吸藏型催化转化器。利用稀薄废气中的氧气,它能将氮氧化物以硝酸盐的形式储存在催化转化器的表面,当转化能力耗尽时,催化转化器前部的宽带型氧传感器和后部的窄带型氧传感器会对转换器的转换能力是否达到极限作出判断,电脑暂时地切
12、换到加浓的均匀充量工况,硝酸盐与加浓时生成的CO结合还原成氮气,从而完成催化转换器的再生。这种浓稀混合气的切换是在不导致汽车动力突变的情况下进行的。现阶段,部分地区的汽油中的硫含量超标严重,导致这种催化器失效。所以在使用这种催化转化器之前,应先减少汽油中的硫含量。,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我们说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解决,但事实上“直喷稀燃发动机”还未批量生产,不过“直喷发动机”已经在我国生产。“直喷发动机”控制元件与“直喷稀燃发动机”几乎相同,但电脑内管理系统和缸外喷射的管理系统相差不多,催化器仍然是三元催化器。,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二、设计
13、和构造高压喷射系统设计成可在任意时间由电磁控制的高压喷油器直接喷入缸内。在缸外喷射中油压是由压力调节器调节,但在缸内喷射中压力是由电脑控制的压力控制阀控制。与缸外喷射相比,缸内喷射ECU为了触发压力控制阀而增加了额外的执行器,即压力控制电磁阀。为了保证压力控制阀调节正确,在高压油导轨上又加了高压传感器,所以相对缸外喷射又多了压力传感器。事实上在缸内喷射系统中,不仅加高压传感器,在低压管路,也要加低压传感器。,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吸入的空气量可由电子控制节气门(ETC = electronic throttle control)自由调整。热线式空气质量流量计用来精确
14、测量进气量。混合气空燃比的正确性是由通用的LSU和LSF(宽带型氧传感器和后部的窄带型氧传感器)型氧传感器监测。这两个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催化转化器前部和后部的废气流中。这些装置不仅适用于 =1运行时的闭环控制,也适用于稀燃运行的控制和催化触媒再生。废气再循环率的精确调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过渡工况时,因此必须安装压力传感器,以测量进气管压力。,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三、运行方式(一)燃油供给和燃油喷射1.低压油路低压油路位于系统油箱的一侧。它由电子燃油泵及与之并联的压力调节器组成,并产生0. 35 MPa的压力。通过该油路将燃油供给发动机驱动的高压泵。,下一页,返回,
15、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2.高压油路1)高压泵该泵有如下功能:将油压从0. 35 MPa升高到12 MPa;使油轨的压力波动最小;防止燃油和发动机的润滑油混合在一起。2)蓄压器/油轨蓄压器/油轨必须有足够的弹性来对付喷油形成的周期压力脉动及高压泵泵油压力脉动所同步产生的压力波冲击。另外它必须有足够的刚度,以便油轨压力对发动机的燃油要求能快速做出反应,所以油轨的弹性是根据燃油的压缩性能和油轨容积来选定的。油轨压力由压力传感器测定。,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3)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识别油轨的压力。4)压力控制阀压力控制阀的任务是在发动机全部工况范围内,根据其脉
16、谱图来调整主压力。主压力不受喷油量和油泵输送量的影响。压力控制阀下游的过量燃油是由负荷状态决定的。它不返回油箱,而是回到高压泵进口。这样可避免油箱中的燃油被加热和油箱的活性炭罐清洁系统过载。,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5)喷油器它与喷射方式有关,并且必须能满足安装环境、极短的喷射持续期和高度线性等严格要求。喷油起始点和喷油量均由喷射阀触发信号确定。,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二)混合气的形成和点火要充分发挥汽油直喷的优越性,需要极其复杂的发动机管理系统。以下是两种基本工作状况之间的不同之处。,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1
17、.低负荷范围在低负荷范围,为了使油耗最低,发动机是在气缸进气高度分层和高稀薄混合气的条件下运行。在火花塞点火前,通过延迟燃油喷射,燃烧室分成两个区。第一区是火花塞周围的高易燃性混合气团;第二区是包裹高易燃性混合气团的新鲜空气和残余废气隔离层。燃烧室壁的空气隔离层使传热损失减少,提高了热效率。,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2.高负荷范围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分层进气的喷油量会增加,造成火花塞附近局部混合气变浓,这将导致废气的数值恶化,特别是废气的烟度。因此在大负荷范围内发动机以气缸内均匀混合气状态工作,不再加浓。基本上沿用进气管喷射控制方法实现。空燃比协调控制使空燃比在14
18、. 7和稀燃工况之间。,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为了提高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效果,燃油在进气过程中就已被喷入。与现在普遍使用的进气管喷射类似,吸入的空气量也是根据驾驶者的转矩要求由节气门来进行调整。喷油量则根据空气质量流量计得到,并由氧传感器的闭环控制来进行修正。这样燃油喷射系统必须能自由选择喷油时刻。,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低负荷范围喷油时刻和高负荷范围喷油时刻相差很大。本来是进气程喷油,但低负荷范围进气程喷油到压缩行程就不能保持分层燃烧,所以喷油要推迟至压缩行程,接近点火,甚至点火同时在喷油,喷油时间可延续至活塞做功下行。高负荷范围喷油时刻
19、仍在进气行程。,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3.负荷范围变换为了满足负荷与喷射时刻一致,喷射时刻在压缩行程的迟滞点和进气行程的提前点之间变化,跨越很大。为了控制低负荷范围和高负荷范围内的进气量,进气空气质量的调整必须独立于加速踏板位移的变化,这样节气门必须是电子节气门。,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在均匀充量和分层充量之间的变化过程中,受控制的喷油量、进气量和点火提前角是决定因素,也是可控因素,以便使发动机输入到变速器的转矩保持恒定。“转矩控制”意味着电子节气门的控制功能比缸外喷射电子节气门的控制功能复杂。当进气管压力(负荷)下降时,空燃比值也随着改
20、变。在变换期间,两个空燃比极值非常关键:在分层充量时,为避免烟度增大,较低的空燃比限值约为22,过量空气系数约为1. 5。在分层进气燃烧时,空燃比限值为22,表面混合气很稀,但火花塞附近很浓。,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 直喷稀燃发动机理论,在均匀充量时,由于发动机稀燃能力的限制,较高的空燃比限值约为19,过量空气系数约为1. 3。表面混合气变浓,但火花塞附近和气缸内混合气浓度相同,相对分层充量时火花塞附近的混合气是稀混合气。由于稀薄燃烧会在两个不相邻的空燃比22和19之间切换,转换是阶跃的,因此,在转换时刻,有必要通过猛增喷油量,跳过被禁止的空燃比范围(19空燃比22)。因此分层充量在向均
21、匀充量的过渡时,为防止转矩突变,要通过暂时地延迟点火角来减小转矩。从均匀充量到分层充量的转换顺序是按相反顺序发生的,即从小功率向大功率过渡时是分层充量向均匀充量的过渡。,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一、缸内直喷燃油供给系统的组成及作用缸内直喷燃油供给系统分为两个系统: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下面介绍2005年生产的C6A6 Audi A6 L 3. 2 L-V6-FSI发动机及C6A6 Audi A6 L 2. 0T-直4-FSI发动机的组成。,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为了满足排放,此种直喷发动机只是均质发动机,不是真正的直喷稀燃发动机。直喷稀燃发动机被大众汽车公司取消变成
22、均质混合气的原因,主要是排放不能满足要求。但这可能是未来发动机的发展方向,毕竟它是可实际应用的发动机。图5-1所示为C6A6 Audi A6 L 3. 2L-V6-FSI发动机,图5-2所示为C6A6 Audi A6 L 3. 2 L-V6-FSI发动机实物图,图5-3所示为C6A6 Audi A6 L 2. 0 T-直4-FSI发动机。,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二、低压系统低压系统是一种动态调节系统,从发动机控制单元输出的PWM信号控制功率电气装置,功率电气装置也通过输出脉冲宽度调制(PWM = pulse width modulation)信号来调节电动燃油泵的转速。
23、本系统没有燃油回油管。低压传感器N410。用来监控不同压力的保持状况。在试车时读数据流103组的第一显示区“发动机燃料实际压力为380550 kPa,这是燃油系统低压泵供油压力,是正常的。,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在下述工况时,预供油压力必须保持在0. 2 MPa:(1)发动机停机时(电动燃油泵继续运行);(2)发动机启动前(电动燃油泵预运行);(3)当点火开关接通或司机车门接触开关接通;(4)在发动机启动过程中以及发动机启动后的5s之内;(5)在热启动以及热机运行时,时间取决于发动机温度(时间小于5 s),以防止产生气泡。,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
24、如果更换了燃油泵控制单元或发动机控制单元,必须通过VAS5051故障导航进行匹配(低压传感器G410、卸荷阀、46缸导轨上高压压力传感器G247)。故障导航是大众汽车在VAS5051里的一项功能,只要按仪器界面的选项要求去做,即可完成匹配。本系统的优点是:电动燃油泵消耗的功率很低,因此可节省能量;只是需要燃油量时才有压缩,燃油吸收的热量非常少;提高了电动燃油泵的使用寿命;在怠速时,降低了噪声;可以通过高低压传感器对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阻尼器进行自诊断。,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三、高压系统高压系统由下述部件组成:高压燃油分配板(该板集成在进气歧管法兰上,带有压力传感器和压
25、力限制阀)、高压燃油喷油泵、高压燃油管、高压喷油器、单活塞高压泵。,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单活塞高压泵生产厂家是日立(Hitachi )公司。该泵位于右侧缸体的进气凸轮轴端部,由一个三角形凸轮驱动。该泵可产生312 MPa的燃油压力,油量控制阀N290根据不同工况规定的压力大小来调节这个压力。燃油高压压力传感器G247(燃油导轨上)可监控该压力的大小。该泵内集成有燃油低压传感器G410。读106组第一区“燃油管道压力,在怠速时是5 000 kPa( 50bar)左右,随着发动机转速上升而上升,急加速时会立即达到9 30010 000 kPa( 93100 bar ),这
26、也是正常的。,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该高压泵只将发动机控制单元内存储的特性曲线所规定的燃油量送入高压油轨。与连续供油的高压泵相比,本系统的优点是减少了消耗在泵油时的燃油量。该泵没有泄油管,本系统是一个根据需要由油量控制阀N290来进行调节的高压泵。它在其内部就将受控的燃油耗的驱动功率降低了,只是输送实际需要的燃油量。,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一)单活塞高压泵和油量控制阀N290的作原理1.吸气冲程图5-4所示为吸气冲程。电脑控制油量控制阀N290断电,油量控制阀N290将低压阀保持在打开位置。凸轮的形状和活塞弹簧力使得泵活塞向下运动,泵内的空间加
27、大,燃油流入。,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2.做功冲程图5-5所示为做功冲程。三角形凸轮转动克服弹簧力使得泵柱塞向上运动,为防止低压进油阀关闭,电脑控制油量控制阀N290保持断电打开状态,这时还无法建立起压力。3.压缩冲程图5-6所示为压缩冲程。发动机控制单元向油量控制阀N290通电,油量控制阀N290顶针被吸引向右移动,泵内的压力油将低压进油阀压入其座内。如果泵内压力超过油轨内的压力,高压单向阀就会被推开,燃油就会进入油轨。,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二)高压喷油器高压喷油器与高压泵一样,也是由日立公司生产的。喷油器的任务就是在精确的时刻将精确的燃油
28、量喷入燃烧室。喷油器的电控由发动机控制单元来完成,工作电压约为65V。喷射出的燃油量由阀开启时间和燃油压力来决定。喷油器与燃烧室之间由一个聚四氟乙烯密封圈来密封,每次拆卸后必须用专用工具更换该密封圈。,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图5-7所示为高压喷油器结构。高压喷油器的内部结构特别是衔铁内的结构没有必要了解,知道通电开启喷油即可。雾化情况和喷油量是我们要关心的实际问题。最后有两点背景信息需要说明:,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 典型直喷发动机,第一,国内FSI技术不同于欧洲使用的FSI技术,主要是国情和FSI的特性决定的。众所周知,FSI要求使用98号汽油,这在国内普及使用
29、还不太现实,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奥迪公司推出了软件更新计划,将软件版本由0020提高到了0050(进入发动机控制单元版本中可以看 到版本为0050 ),有效地解决了诸如内部校验错误、间歇缺火等故障。第二,为进一步改善了国内汽油胶质含量高,喷油器堵塞故障,一级油压已经升到约600 kPa,数据块在103中的第一区。,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为了进一步提高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改善排放,人们长期致力于对直喷稀燃发动机的研究。常规汽油机混合气的空燃比在10 20之间,空燃比为14. 614. 7,高压缩比均匀混合气的稀燃发动机的空燃比可达25,用分层充气其综合空燃比最高可达50,
30、在用均匀充气压缩点火燃烧方式中,空燃比甚至可达275,仍能稳定运转。,下一页,返回,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1994年三菱公司宣布汽油机缸内直喷(GDI =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技术开发成功,并于1996年批量生产上市销售,这一成果实现了内燃机工作者半个世纪的追求。因为最早在四冲程汽油机上进行直喷试验是1946年进行的,其间经历了48年的研究,但总因不容易在宽广的负荷范围和宽广的转速变化范围内实现精确控制喷油正时、点火正时及气流运动之间的最佳配合而宣告失败。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电控喷油系统,各种用于测量缸内空气运动和燃烧过程的激光技
31、术,以及可控气缸内空气运动和滚流技术的发展,终于GDI技术的重大突破。,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三菱公司的GDI技术有以下特点:(1)应用垂直进气道在气缸中产生逆向滚流(指与常规气道产生的滚流旋转时方向相反);(2)应用球形紧凑的活塞顶凹坑,帮助滚流生成和保持充气分层,控制油束特性和已气化的混合气运动;,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3)应用一个压力较低(喷射压力5 MPa)的电磁喷油器,但它有合适的雾化和贯穿度,一般采用旋流式喷油器。在部分负荷时使用迟喷射,即在压缩冲程后期喷射,生成分层进气,空燃比约为3040。分层燃烧在浓区必然产生炭烟,但足
32、够的空气可使它烧尽。在高负荷时使用早喷射,即在进气冲程的早期喷射,因此生成均匀混合气,在全负荷时,可应用化学计量空燃比甚至稍浓的均质混合气以抑制炭烟的生成。,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在早喷和迟喷之间要实现平滑和快速的过渡,一般迟喷的应用范围可扩大到50%负荷。试验表明,GDI汽油机比常规进气口喷射汽油机最大扭矩可提高6% 8%,燃油消耗率可降低20 %,排放可达欧标准。,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GDI发动机的优点是:(1)如上所述,发动机的经济性获得突破性的改进;(2)瞬态工况改善,可降低对加速加浓的要求;(3)能快速启动(一般12个循环即可
33、启动),对启动加浓的要求降低;(4)某些排放指标,如CO2排放降低,仅冷启动时HC相对排放变低;,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人们预期,GDI汽油机将成为今后轿车用发动机的主力机种,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1)在排气中的HC的含量高,这主要是因为在汽油机大约2%的燃料进入活塞环顶岸和气缸壁之间的间隙,火焰很难进入;(2)喷油器放在气缸内,由于喷油压力低,喷嘴本身无自洁作用,容易结垢污染;(3)由于燃料和火花塞碰撞而产生点火污染,要求使用高能点火,从而影响火花塞寿命;,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4)实现早喷和迟喷之间的平滑过渡,发动机负荷的“
34、无级”变化较难;(5)在GDI发动机中分层燃烧时,气缸中的混合气浓度和温度分布不均匀,NOx在高温稀区生成,炭烟在高温浓区生成不好控制;(6)结构比较复杂,可靠性、耐久性有待进一步考验,例如“两级混合”、两级燃烧以及稀NOx后处理系统等。,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三菱太空GDI机4 G93在1996年投产后即进入日本国内市场,1997年进入欧洲市场,但由于达不到美国排放标准而没有进入美国市场,主要是因为高负荷时NOx排放高,在启动和低负荷运行时HC和CO排放也高。但不久后,三菱技术得到了改进,两次喷油形成混合气,第一次在进气冲程开始时喷油,由于有混合时间,且有活塞的往
35、复运动,在缸内生成很稀的均质混合气;第二次喷射在压缩上止点前,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浓混合气,在气缸滚流和活塞顶形状的帮助下产生分层混合气,然后点火燃烧,解决了排放超标的问题,如图5-8所示。,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这种混合气生成法的好处是:(1)不易爆振:原因是第一次喷射均质混合气很稀不可能产生爆振;第二次喷射燃油在缸内停留的时间短,来不及完成着火前的低温氧化反应,不能形成自燃点。(2)促进炭烟烧尽:分层燃烧会产生炭烟,但第一次喷射的稀混合气经压缩后产生的过氧化合物将支持燃烧,高温炭烟将成为稳定的点火源,将自己燃尽NOx的排放仍依靠NOx催化系统(见第2章催化器部分),
36、要经常应用短期浓混合气生成的CO来还原催化器的硝酸盐,使之再生。,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 典型直喷稀燃发动机,第三次辅助喷油不是形成混合气,因为此时已经着火做功。其目的是改善发动机冷启动后和低负荷运行时HC和CO的排放,CO的氧化温度比HC的低,很易氧化。辅助喷射燃烧首先使催化器快速加热,使CO燃烧,产生较高温度,再使HC燃烧,但应尽量减少第三次辅助喷油燃烧方式的应用,以免导致燃油消耗增加。,返回,上一页,图5-1 C6A6 Audi A6 L 3.2L-V6-FSI发动机,返回,图5-2 C6A6 Audi A6 L 2.0L-直4-FSI发动机实物图,返回,图5-3 C6A6 Audi A6 L 2.0L-直4-FSI发动机,返回,图5-4 吸气冲程,返回,图5-5 做功冲程,返回,图5-6 压缩冲程,返回,图5-7 高压喷油器结构,返回,图5-8 二次喷油示意图,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