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地问。“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可以早晚浇点水嘛。”“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1、了解作者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流畅地翻译、复述课文; 4、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学 习
2、目 标,第一课时,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读准字音:,wi,y,pn,y,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正音,正确朗读,chn,mn,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金溪民/方仲永,
3、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补充课文注释: 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生:出生,书:动词,写。,传一乡秀才观之或以钱币乞之 从先人还家,或:有的人。,从:跟从。,与:给,一:全部,再读课文 疏通
4、文意,合作探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1、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非凡,才能衰退,大不如前,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异焉”、“邑人奇之”,“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EXIT,3、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仲永: 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 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 (仲永)学。邑 人: 吹捧、趋之若鹜的不 良心态。,讲故事,复 习,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临川集 ,名 片作品: 伤仲永作者: 朝代: 被誉为: 选自: ,一、将下面的名片补充完整,练习巩固,1、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2、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3、最能表现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的句子:,。,4、又七年后的结局:。,5、刻画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泯然众人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仲永由天资过人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