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力量在灾害应对中的行动与角色 02803时间:2010 年 6 月 9 日下午地点:龙城丽宫酒店南京厅分论坛主办单位: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大会主办单位: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地震局会议内容:主持人:各位亲爱的先生、女士们大家下午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志愿者支持中心的零慧,我是这次分论坛的开场主持人,我谨代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谢谢大家!首先我要特别感谢大会的主办方,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地震局邀请友成基金会作为这次分论坛的主办方,向你们表示感谢!今天的论坛我们还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很多尊贵的嘉宾,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
2、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先生;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重建办公室、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先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亚太区主席曲国胜先生;何钟琦先生。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秘书长甘东宇先生;民盟中央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基地兼职研究员顾林生先生;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先生;陕西妇女研究会会长、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培训中心主任高小贤女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郭虹女士;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执行主任王亦庆先生;国际美慈组织灾害管理项目经理岳耀先生;诺基亚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傅雷女士;中国人寿保
3、险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传部公立事业处孙晔女士、张晓义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金锦萍女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NGO 研究所教授邓国胜先生;万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先生;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先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来自政府、基金会、民间组织、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嘉宾光临此次的论坛,我们再一次对大家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下面首先有请大会主办方领导曲国胜先生为我们的论坛致辞!曲国胜: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对各位嘉宾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大会是由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主办,由中国地震局代表我国政府作为本届大会的申办方,近
4、30 多个部委和研究机构作为协办单位。本次大会主要是旨在搭建应急管理的全球交流平台,推进全球灾害应对和应急管理交流、应用与合作,提高全球灾害应对能力,共建和谐社会的安全,这是本次大会的主题。近年来,特别是汶川地震期间,志愿者队伍和机构已成为我国应急救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成为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有机力量。汶川地震百万志愿者参与了救援和恢复重建,玉树地震救援期间,志愿者更是行动迅速。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几个志愿者的队伍,一个是我们友成基金会,还有一个是遵道志愿者队伍,在我们国家救援队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们非常快速的给我们提供了无偿的援助。在我们已经饿了有两天吃不到饭的时候,没有水果吃,没有任何的供应
5、的时候,我们友成基金会连夜派了两辆汽车把食物送到了玉树现场。这些志愿者更是和国家救援队并肩作战,作出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通过今天下午的研讨和共同的努力,志愿者组织和机构在应急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围绕预案、机制、体制、法制建设,将有更多的应急救援的体系完善和创新。之前我和甘秘书长一直讨论如何成立应急救援的基金组织和基金会,我们感到每一次大的灾害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如果我们每一次都进行快速的捐助,有一些情况就有可能会在段齐之内得不到很好的救助,比如说像玉树,如果过渡的反映会造成玉树市区严重的堵塞和物资供应的缺乏,因为是位于孤立的偏远山区,就需要我
6、们建立长期的救援机制,能够在灾害发生之后快速的进行反应。最后我代表中国地震局,代表本次大会的主办方对各位代表的出席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预祝此次分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主持人:谢谢曲先生!下面有请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重建工作办公室/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先生致辞!黄承伟: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很高兴应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邀请来参加今天的会议,也很愿意利用这个机会简要的和大家分享国务院扶贫办在紧急应对灾害以及灾后重建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国务院扶贫办对于灾害的关注实际上一直以来都存在,但是真正的将灾害的管理、灾后重建纳入整个扶贫开发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当中的讨论是在汶川地震以后。汶川
7、地震发生以后,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和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国务院扶贫办编制了灾后重建规划,安排了专项资金。做过去的两年当中,国务院扶贫办和三省的扶贫系统一起对 4834 个村采用了参与式方法,发动贫困的群众编制实施规划及开展试点,开展培训,开展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的机制和模式结合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总共为4834 个村,从中央安排以及各方的筹集的资金达到了 35 亿人民币,平均每一个贫困村在正常的重建资金安排的基础上,在增加了大约70、80 万人民币的重建资金。这笔资金有效的帮助了贫困村、贫困群体在灾后恢复重建当中能够加快他们的进程,不至于落在整体重建的后面。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灾
8、害的贫困和脆弱性往往紧密相连,我们希望在新的一轮扶贫开发当中能够将风险、脆弱性以及相关的灾害的管理纳入整个扶贫的政策体系。当然,对于扶贫系统而言,是一个新的内容,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借此机会我很希望并倡议:第一,我们共同为贫困村的灾后重建开展更多的重建的项目活动,为在整个重建过程当中落在后面的贫困村和贫困群体给予更多的支持。第二,让我们共同为探索防灾减灾、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机制与模式作出更多的实验性的工作,为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能够体规政策、决策的参考依据。第三,我们希望能够共同逐渐灾害管理应急与灾后重建方面的经验教训的交流与分享,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提高整个资源的使用效果
9、,使我们在整个灾后重建当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第四,我们希望能够共同对我们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干旱的灾害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努力逐渐开展国际交流,为丰富全球的防灾减灾管理的知识库作出中国的贡献。第五,我希望在新的一轮扶贫开发过程当中,我们能够为民间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共同为灾区受灾的贫困群体、贫困村、贫困的老百姓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最后,我预祝整个论坛能够圆满成功,谢谢大家!主持人:非常感谢黄先生的几点倡议。下面我们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致辞!王振耀:学习民间组织在紧急救援中的作用和力量,我其实是从汶川地震开始有了深切的体会。我是直接来协调汶川地震的
10、救灾事务的,我向很多人谈过一句话是如果没有民间组织参与,汶川地震不可能取得那么好的效果。现在在座的有几个案例,那个时候都表现的很突出,我不想一一叙述了。我想从汶川地震来看,当然后来玉树救灾也更进一步证明了汶川地震的经验。第一,民间组织在第一阶段,最早的救灾一星期中,是什么力量呢?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是主体性的力量。怎么可能政府是主体性的呢?政府应急响应这个时期责任当然责无旁贷,但是就第一时间能动员的资金和物资你回头来看看,不管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都是社会捐款高于第一阶段的政府的投入。大家知道汶川地震在第一阶段应该说马上各个组织行动起来,大量的物资包括资金全部上去了,政府的恢复重建规划还没有出
11、来的时候,民间的捐助数据就统计出来了,700 亿。这次玉树地震大家知道 70 亿,也是整个恢复重建的规划还没有来得及制订,民间的整个救灾的力量已经上来了,这是第一阶段,为什么这样呢?第一阶段因为民间组织船小掉头快,社会发动力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不用请示,很快就到达了现场,然后就开展了一对一的救助。第一个阶段,民间组织根据中国的大灾救助,扮演的主体性的力量,我觉得不容忽视。我们千万不要在推进救灾的过程中想到政府的主体责任和政府扮演的宏观的指挥、协调、调度的作用,而忽略了民间组织在大灾大难面前的主体性作用。第二,民间组织在搭载来临的时候,也是在最初的应急救援的作用,应该说还是高于政府一时调度起来的
12、应急的力量。大家知道汶川地震现在有两个数据其实是没有准确统计的。一个数据是汶川地震第一个星期上去了 100 万个志愿者,有的说是过去了 300 万个志愿者,但是无论如何,在第一时间里面维护社会秩序的,我在灾区直接看到的主要是民间的力量。有人说政府哪里去了?政府做了很大量的工作,政府有政府的地位。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纷发食品,纷发救援物资,有人说这是政府的责任,你知道谁来维护排队,几个小姑娘站在那里说饭太少了,请老人、儿童过来排队,他们的命令比政府官员的命令有效。我亲眼看到,这一队饭有肉,这一队饭没有肉,成年人在这一队,老年人、小孩在这一队,还是几个小女孩在那儿。这是什么作用?是一对一的。当大灾
13、来临的时候,社会的力量绝不可忽视,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宝贵的力量。第三,民间组织在应急救援时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社会救助、社会救援的作用。这就包括组织的重建,心理的抚慰等等的社会的应急救援。很多家长丧失了亲人,这个时候谁来劝,坦率的说,我在现场和很多家长在讨论,我的心里不如我们专业的志愿者,专业的志愿者,一些小女孩,他们每个帐篷的走,我自己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我和他们很多家长谈话的时候不如这些小女孩的效果好。因为我们不是做这个专业的。第四,民间力量在灾害应对中,特别是在恢复重建中现在看来作用也是非常的突出。除了物资、整个资金的支持之外,我觉得恢复重建的时候主要是民间组织体现的社会力量。上一星期我们
14、在都江堰开会,我们大家都注意到了社会重建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大家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很多人都知道,唐山大地震遗留下来的很多社会问题并不是说几年、十几年就能消除的,社会重建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是一件非常细腻的工作,这个谁来做?就是民间组织作为主导,政府支持民间,民间组织它做的工作非常的细腻,一个一个点。比如说民间组织来自北京,来自上海,对一个丧失孩子的母亲,他们建立起多种多样的优待,有多种多样的活动,最后使妈妈感到整个社会和她联系在一起,她的心理能够多样的抚慰,仅仅是政府做这件事情是不可能有民间组织那么好的。当大家谈到民间组织救援力量的时候,我想我们不可否认我们民间组织只是在最近几年声势浩大的参
15、与了大灾的救助。应该说我们还缺少经验,从现场来看,我觉得有三个方面是需要加强的。第一,民间组织需要建立起一种民间的救灾信息中心。大家需要沟通信息,不然的话这种信息对大家都不对称,信息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必要?十分有必要。大家不一定是说一定要成立一个像政府那样的非常正规的一个组织,但是起码大家要互相联系,平等合作,能不能这一次你当一次信息中心,下一次他当一次信息中心,或者是大家合作,日常就运作。第二,民间组织的紧急救灾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化,需要有一定的分工,需要有一定的培训。作为一个老救灾者我是知道的,我看到了大家救灾的程度和做的项目,我觉得平面的出现了拥挤,立体的深入不下去。因为汶川地震的时候我知
16、道,大家救北川中学,但是北川中学的同学、老师、校长他们最急需的事情,我们的民间组织反而缺位了,最后校长偷偷的在大哭。还有一个学校的校长也和我谈到了同样的经历,他们需要的恰恰是应该我们民间组织应该去弥补的,弥补政府方面救助不足的,但是恰恰我们有一些缺位。也像政府组织那样,哪个建筑物怎么样,我们给恢复重建,结果不专业,不细腻。在救灾过程中,立体性的深入现在不够,就是说现在的专业化程度需要加强,需要形成一个救灾的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产业链。在政府具有优势的地方,不一定和政府进行平面的竞争,不一定进行平面的合作,其实有多方面政府没有力量,你们来做。第三,我们的许多项目深度开发不够。救灾应急其实也像我们慈善
17、产品一样,需要更多、更专业化的开发,使我们的项目具有影响力,可能动员更大的社会面。比如说政府号召,我想这是全社会的共识,比如说你的救灾项目,如何和你的整个志愿者、捐赠者的群体产生密切的联系,其实是有很多环节要做的。我们的很多慈善组织其实往往停留在我这个钱没有贪污,我这个不要手续费,我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什么叫手续费啊?实际上是行政费用,你要做专业化的救灾和慈善必须要有行政费用,你去购买食品,你把食品运到灾区要不要行政费,一对一的发放物品要不要行政费?都需要的。我作为救灾司司长,汶川地震的时候我顶了社会一句话,大家都在说我们一定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到灾民身上,我说不可能。他们都觉得怎么不可能?我说我去
18、灾区中午也是没有饭吃,没有人接待,那时候路边上放着矿泉水、饼干,像共产主义社会一样,你饿了可以吃,也可以喝水,我就吃过,我就喝过,能说每一分钱都用到了灾民的身上吗?不要唱高调,好像一听这个就不得了,真好,不具有操作性。我觉得我们做慈善的民间组织一定要更为专业化。最后我特别想提醒的是做慈善的,特别是今天有一些专家和学者,特别要注意在民间组织救援中的作用。以这次玉树地震救援为例,我作为前司长不愿多说,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有一条,这次玉树救灾大家注意到没有注意到 4000 米海拔救灾的特殊性呢?起码我觉得在舆论中注意不够,在民间组织的救援当中提醒不够,提醒不够是什么概念?提醒不够就是后勤的补给量不能健
19、全的建立,救灾当中整个物资供应链和后勤的保障、医疗的保障不能建立特别严密的体系。因此我想大家都看到了,不仅仅是香港的一个义工遇难了,其实还有其他我们的民间救援力量遇难的,而且这是不应该遇难的,是因为救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4000 米海拔千万不要感冒,而且一旦感冒立即要运回到海拔更低的地方,但是当时的条件大家没有对4000 米海拔,当然也包括是在藏区救灾,没有对这一类的知识进行更多的强调,而这恰恰是我们民间救灾最应该强调的。我们的专家,我们的学者更应该注意的,但是我觉得公开的宣誓不够。在这方面,我想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这样能真正进一步提升我们民间救灾的行动的力量。谢谢大家!主持
20、人:刚才从各位领导的致辞中我们看到灾难的发生可能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是如何应对灾难,王司长给我们很好的一些提示。这些课题我们希望能够在今天有一些深入的探讨,并且进行规划和设计,今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实施减灾、防灾和救灾的措施,我们还将探讨的是中国民间力量在灾难应对中的行动和角色。下面我们请友成基金会秘书长甘东宇先生做主旨发言!甘东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光临本次大会,友成基金会非常荣幸与各位,包括来自非营利部门、企业部门、学术机构共同在本次大会中探讨和研究中国民间力量在灾害应对中的行动和角色。2008 年 5 月 12 号,伴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 8.0 级大地震是一
21、场前所未有的全民的总动员。民间组织、普通公众志愿者史无前例的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抗震救灾,以至于 2008 年在之后被称为中国的 NGO 元年和志愿者元年。刚刚成立一年的友成基金会迅速的投入到这场救灾中,包括目前仍活跃在救灾领域的 512 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也包括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遵道志愿者联盟等,最初都有友成的支持和参与,有一些还是友成独创的,后来又在西南抗旱和玉树地震的救灾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借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我希望在此与各位一起分享并共同探讨民间组织在灾害应对中的角色与作用。在我继续往下讲之前,我想请各位先看一个片子,这是我们友成基金会根据 512 抗震救灾、玉树抗震救灾的一个片子。
22、(视频播放)正如大家在片子中看到的,友成行动快速、目标准确、网络渠道畅通、开放资源平台,或者说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三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和第一需要。实践证明这是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的灾难救助最为有效的做法。第一时间就是迅速的响应,在 512 地震中,当得知温总理两个小时动身去灾区,我们就知道灾难的重要性,立即起草了应对方案。13 日上午在利用基金会本金购买物品的同时,动员理事企业和单位进行捐款。王平理事长直接赶赴灾区,负责工作。在西南抗旱中,我们 24 小时之内通过广西志愿者驿站的一手信息拿到了可行性的抗旱方案,36 小时内秘书长深入一线,72 小时内组织了有效的工作团队。玉树地震不期而遇,在
23、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保证了 72 小时内达到灾区一线,了解灾区需求,送去了必须得后勤保障物资。所谓第一现场就是公益组织必须尽可能的靠近事件现场,这样才能对事态发展和现场需求有最直观的把握,从而提供满足需要的服务。第一现场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公益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必须尽可能的深入第一线,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做到信息准确,执行迅速。西南抗旱期间,我们的志愿者保证了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友成的主要领导也在地方政府和理事企业的支持下,亲临现场,开展实地调研,保证了抗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一需要,意味着公益组织必须要以突发灾难中受众群体的需要作为最高目标,没有任何机构利益和个人利益可以凌驾于其之上。
24、例如在 512 汶川第一线,我们和志愿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我们将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各种社会力量分享,更加有效的协调和组织了社会救援力量,避免了由无序导致的人力资源的浪费。正是我们强调了没有任何机构利益和个人利益,所以才会以开放的态度,最大限度的积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努力组织协调一切愿意参与救灾义举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抗震救灾这一巨大社会需求与八方资源的资源供给的有效衔接。以上述三个第一位主要特点,友成在应对突发灾害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友成模式。第一,行动快速、动作准确。以汶川地震救灾为例,在灾后 48小时之内,我们发布了第一份民间组织的医药需求单,并组织了企业捐赠
25、的药品。灾后 48 小时内,完成为即将奔赴前线的专家们提供了保险登记。48 小时之内,友成第一批救灾物资车队从北京出发,前往四川灾后。72 小时内完成了企业捐助的 650 多万药品的直接发放。震后第三天,率先组织第一个由十位防疫专家组成的团队,带着价值 500 万元的流行病快速检疫设备和试剂进入灾区。资助民间救灾项目和组织,并及时完成了包括对 512 志愿者服务中心、遵道志愿者等执行的地震灾区心理干预志愿者服务促进计划的资助。震后第三天,邀请心理专家赴灾区帮助心理到问题。广播节目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向各地播放。接到需求任务三天之内组织 500 辆摩托车和 60 辆越野车的采购和捐
26、赠工作。灾后第十天,启动第一所儿童活动中心,这个活动中心的建设只用了短短 8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灾后 30 天,启动了绵竹合作论坛的组织工作,灾后 30 天,友成基金会已经向灾区捐赠救灾物资将近 1000 万元,善款累计人民币 448.5 万元。震后两个月,初步完成绵竹灾区社会资源协调网络平台的建设。这是我们在 512 汶川地震的经验。在晋南的西南抗旱中也体现了这些特点,当友成得知理事企业,我们的复兴集团有向旱区捐赠的意向的时候,我们的理事长和当地政府取得了联系,24 小时之内根据掌握的灾区的情况,广西南宁志愿者驿站拿出了向灾区送不锈钢水柜和建不锈钢水柜的建议书。这一方案很快得到了理事企业的认可
27、。在 24 小时之内我们向理事单位发布了倡议书,获得了理事企业的积极响应。34 小时之内,秘书长深入灾区,论证可行性方案。72 小时内,组建了赈旱行动方案,四天后,北京的指挥部、南宁办公室、五个项目组的保障和整套的运行机制、赈旱机制在桂林、河池、百色等地召开。23 天后,已经有17 个水柜组装完成,基本完成了 100 座 10 吨水柜的捐赠点的选点的工作,同时提供了项目的中期报告。在赈灾的第 44 天后,比预计的计划提前了 15 天完成了项目目标,为西南地区 121 所学校和村子捐赠了 127 个水柜,其中完成了106 个水柜的实施建设。这是因为我们在抗旱的 40 多天以后,其实旱情已经缓解了
28、,同时有一些地方已经变成了洪灾。我们在重庆本来是做旱灾,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有十几个水柜在当地没有建立起来,但是我们已经把那些资金通过向理事会作报告,迅速的转移到了洪灾的防治当中去了。在西南的抗旱中,直接为当地提供了 780 吨的饮用水储备能力,直接的受益人数是达到了 22906 人。第二个特点,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创立机制为运作模式,我们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社会影响,确保社会各方爱心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适合的地方落地,从而形成社会爱心的良性循环。大家并不知道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全国第一家志愿者组成的 512 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宣布成立,当时这个中心是没有注册的一个中
29、心,当时在获取外部的资金资助的时候,因为没有注册,所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当时友成是第一个打破了常规的审批手续,向我们的 512 民间救助服务中心提供了第一笔的资金的资助。第三个特点,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和行动,保证了救灾的效果。一开始友成积极和政府间进行沟通,及时有效的动员理事单位和社会资源组织和筹集了生活物资,联络和协调 NGO 组织,帮助他们协调政府关系,并提供物资的支持。在震后的第三天,友成通过绵竹市民政局最早进入了遵道考察。5 月 13 号友成第一批物资车队从北京出发,通过志愿者发放给遵道灾民,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灾民的信赖。紧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志愿者堂而皇之的进入遵道,协助政府开
30、展灾后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5 月 15 日友成主动和万科合作,建立政府和企业合作参与救灾的开放性平台,从此开始了遵道志愿者的大集结,28 家注册机构和12 家未经注册的志愿者参与其中,称为遵道志愿者联盟,成为被业内广泛传播和媒体广泛报道的尊到模式。刚才用了一个词叫堂而皇之,我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当时就是这种情况,很多志愿者想进入灾区就得偷偷摸摸的进去,或者是进去了以后被政府推出来了。其实也不是政府的责任,因为在当时这样一个大的灾难的情况下,有很多人都是有着这样的爱心去做这个事情,但是没有一个对接的机制。我们有一个例子,我们友成现在还有一个志愿者,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一直是我们友成的志愿者,现在已经成
31、为了我们友成的管理人员。他当时到了四川,他想去找四川的某一个政府部门,我就不提这个政府部门了,严格来讲还不是政府部门,他想去为他们做一些志愿者服务工作,结果被拒之门外。我们把这些志愿者拣回来,成为了我们友成的志愿服务的力量。这个也体现了友成希望能够在志愿者和政府之间搭建一个渠道,搭建一个平台。在震后第 40 天,友成举办的绵竹市灾后重建多方协助的论坛上,把更多的 NGO 组织带到了现场,论坛随后发展成为绵竹市灾后重建平台,建立了抗震救灾协作机制。今年初我们刚刚听到,本来这个平台是由民间组织和政府共同搭建的,现在政府已经全面的来主导,并且出资把这个平台作为一个可持续性的政府和民间组织沟通的一个渠
32、道,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公益组织或者是我们民间组织其实要做的一个事情。要把这样的一个机制搭建起来,最后的资源,最后的资金可以由政府来买单,政府来采购。这一点上,我觉得绵竹开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友成坚持了我们是一个平台式和知识性组织的定位,以开放的方式为多方提供服务和协调,成为各方力量联系和整合的纽带,甚至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友成是公益理念的倡导者和爱心落地的服务者,对于 NGO 而言,友成是跟政府沟通的协调者和物资支撑的协调者。友成是多方力量的协调者和人力资源的资源库。对灾区群众而言,友成是贴心的帮扶者。针对志愿者而言,友成是组织者和服务平台的提供者。第四个特点,友成倡导的志愿者驿
33、站网络和高效、有序的短期救灾志愿者动员能力是友成几次重大灾害应对的成功法宝。友成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着手研发了扶贫志愿者大规模组织动员体系,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并在地震前期开始试点操作,当抗震救灾从紧急救助阶段逐步转向灾后重建阶段,面对灾区资源混乱的局面,在绵竹等地建立友成志愿者驿站,一方面继续为绵竹市社会协调平台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协助当地政府组织联合 NGO 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和实践。截止到 2010 年 4 月,我们共协调的捐款捐物达到了 6000 余万元人民币,这个只是通过友成这方面协调来的,还不包括当地政府和其他的一些组织利用这个平台协调来的捐款和捐物。友成志愿者驿站成为友成基金会
34、搭建起来的重要的公益基础设施,成为公益物流和公益信息流的有效渠道和网络,在今年的两次大的灾害中,更是发挥了无法取代的作用。今年的西南赈旱行动主要依托友成在广西的两个志愿者驿站展开,正是南宁龙湾驿站的信息反馈,才使得我们在接到理事赈灾意向不足 24 小时内就提出了救灾方案。也正是因为友成南宁驿站开展了各种扶贫工作,使得友成基金会和广西自治区教育系统及和我们上级主管单位为领导的各级扶贫系统建立了良好的东西,才使得赈灾活动得到了各级扶贫系统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因为志愿者驿站具有知识平台的组织职能,所以和当地NGO 迅速的建立了联动机制,大大的促进了救灾的深度和广度。以友成志愿者支持中心为指挥枢纽
35、的抗旱体系,快速依靠志愿者驿站建立起来,除了广西的两个志愿者驿站全力投入工作,友成迅速从全国驿站紧急抽调了十名具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志愿者骨干与广西志愿者一起组成了五个工作小组,分别在广西、贵州、重庆展开了抗旱救灾的工作,形成了有效的救灾团队和机制。通过这一个体系和机制,灾区所需的资金、物资以及救灾项目得已迅速落实。在赈灾过程中对个人志愿者的临时组织和动员则体现了这个平台的机动性。比如说 512 救灾当中,天涯社区的志愿者团队成为建设儿童中心的有生力量,他们给所有人留下了积极的深刻印象。当友成对谈到的行为进行嘉奖的时候,天涯社区志愿者团队也非常激动的说,应该是感谢友成给我们一个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
36、而他们中的核心成员有很多后来成为了友成志愿者这个平台上的骨干。如果说创建多方协作机制,会聚整合各方资源是友成前期最主要的特点,在漫长的灾后重建过程中,乃至未来的突发自然灾害的长效机制上,友成志愿者驿站网络和短期志愿者组织动员体系,成为了友成深入参与发挥组织力量的重要途径。青海玉树地震后,友成正式成立了民间灾害应对支持中心,管理灾后援助,恢复重建项目。中心已提升社区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支持社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应对灾害公共支持的有效性为主要工作目标,并系统性的进行未来三年的灾害应对和管理战略。从玉树灾害重建为起始点,友成将建立一个工作网络,针对社区工作组织开展活动,提高社区对自然灾害的应
37、对能力。友成的工作网络分为三级,以覆盖从资源方到社区受益人的完整公益价值链,这三级工作网络分别为:第一级,友成筹资平台,动员机构、个人和资助性基金会的资金资源,取得来自政府机构的支持。第二级,友成将在每一个地区选择两到三个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通过他们给当地的社区和草根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培训、监测、评估等。第三级,友成与一级合作伙伴一起选择和识别当地的一些草根机构作为基层的合作伙伴,通过为其提供财务、项目管理的支持,以便于他们更好的直接服务于社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上就是友成在过去两年面对灾难时的经验分享和在未来应对灾难中的战略和策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继续面对民间组织在灾害应对当
38、中的作用和角色,并贡献我们的力量,谢谢大家!主持人:谢谢甘老师!开幕的部分到此结束!下面请我们隆重的欢迎何院长给我们主持上半场的论坛。主持人 何钟琦:我是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的,我们这个中心是 2005 年由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是一个事业单位,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中国紧急救援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当中,民间的组织,特别是非营利的组织是在整个的应急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过程当中绝不可少的,而且作用也会日益明显。今天,友成给出的这些经验是非常典型,而且很有说服力的,将来要把友成的经验应该在我们国内大力的推广。下面请发言人到台上来,他们是:陕西妇女研究会会长、陕西妇源汇
39、性别发展培训中心主任高小贤女士;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执行主任兼项目总监王亦庆;国际美慈组织灾害管理项目经理岳耀;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王承娟;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胡长静。首先有请陕西妇女研究会会长、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培训中心主任高小贤发言!高小贤: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友成基金会给了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民间力量在灾后应对中的行动和角色。我以我所在的机构为例来谈一下、探讨一下民间组织在灾害管理中间的空间和困境。陕西妇女研究会是一个地方性的执行机构,这个研究会是 1986 年成立的,由于地处西北,在国家的贫困面比较大,在过去 20 多年时间里,协成了四大领域。第一是农
40、村妇女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妇女权益保护和服务。第三,社会性别培训与倡导。第四 NGO 能力建设。我们成立了一个新机构,叫妇源汇,我们定位为扎根社区,推动农村妇女发展,立足西部,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在过去的 20 年时间里,也逐渐的形成了这个机构的发展。陕西妇女会在过去 15 年中间,农村发展的项目涉及到陕西、宁夏、江苏,在 12 个县、24 个行政村有长期的发展项目。我们这个机构和救灾、救援的渊源并不是起自于汶川大地震。早在 10 年前,由于我们和乐施会是陕西的合作伙伴,我们曾经尝试过一些救灾项目。2000 年 7 月份的时候,紫阳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水灾,当时我们受乐施会的委托实行紧急救援
41、。这之后,为了更好的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我们配合乐施会在西安招募志愿者做过培训。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在 2001 年的时候个我们在紫阳开始灾后重建项目,十年前的灾后重建基本的手法都是无偿的物资援助等等,由于我们这个机构有着好几年的农村发展的经验,我们第一次提出了将发展的理念和手法带入灾后重建。我们这个团队逐渐的积累起了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经验,2002、2003 年宁陕县发生了水灾和泥石流,我们主动参与了紧急救援和重建。我们在两县 5 村开展了长达近 10年的重建项目。2009 年,我们跟这个项目点基本的合作结束的时候,我们给这个社区留下的是什么呢?留下的是一些运作管理良好的社区合作组织和社
42、区发展基金。去年 9 月份,乐施会的整个项目团队在西安的时候,整个团队到我们宁陕项目点看的时候,觉得是非常好的灾后重建点,我们就觉得不光是 512 之后大家都到台湾看很多很多的重建点,其实国内的重建点也有很多很好的点。5 月 13 号,我们向陕西整个的 NGO 发出倡议,决定联合救灾。当时一家救灾比十家联合救灾要容易的多,但是当时我们觉得大家联合有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5 月 15 日我们太出第一支志愿者小分队。在遵道期间,我们前后派出了四批志愿者,我们自己也寻找了乐施会的支持,送去了 50 吨的大米,为妇女寻找了 10 万元的卫生药品,我们和当地村民共同讨论,做了很多临时安置的工作。特别是后
43、来在南都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在最远的村和村民一起讨论建立一个互助房的模式,那个模式花钱好,而且社区的凝聚力也加强。我们在紧急救援阶段的初期,在 2008 年的 5 月份-12 月份,一共申请执行了 6 个项目,这是我们在紧急救援阶段。之后就是灾后重建阶段,灾后重建阶段,我们先后和社区伙伴、国际计划、台湾的联合劝募等,在九个行政村开展重建项目。内容包括过渡房、永久性住房、饮用水、儿童早期教育、技术培训等等。整个的灾后重建项目的总资金额度一千多万块钱,我觉得作为一个民间的地方的机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执行这么大的资金量的重建项目,我的信息也比较闭塞,我不知道有哪一家研究会有这么大的重建项目的任务在自
44、己的肩上担着。我们做项目的原则和策略,我们始终坚持将参与性社区发展的领域与手法带到灾后重建里面去,我们强调基础设施重建和社区功能的恢复和重建结合起来。我们相信社区村民是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的重建计划一定不是外来的,是我们给社区设计的,而是和村民在一起共同讨论的,重建的计划是以村民为主体讨论出来的。另外我们强调在整个过程当中赋权的原则。我们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调动本土资源和本土的资源,关注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增长。当然这些理念落实到项目上,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讲了。我们的角色和位置在哪里呢?我们始终坚持协助者和陪伴者的角色。我们是一个坚守协助者的角色,愿意花时间长期蹲点和村民一起
45、生活,愿意花时间倾听,愿意培养当地人成为项目当地人员,愿意尊重村民的决定。我们在工作中强调赋权的原则,所以村子的房子是自己建,村民互助合作共同搭建,村民的孩子是自己教,儿童活动中心是我们培养社区的志愿者,村民的健康自己顾,我们培养了很多妇女健康学堂,村子的经济自己拼,成立了一些产业互助小组等等。我们的挑战和困境在哪里呢?我们觉得我们最大的挑战有内部和外部,第一个来自于内部,大灾突降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严重的人手不足,我们的社区发展团队和健康促进团队都有救灾经验,但是 512 地震来了以后,我们原有的项目仍然在坚持,我们怎么样去抽调人呢?当时我记得从 2008 年的 5 月份到 2008 年的 1
46、1 月份我的主要的职责就是不断的协调团队,忙好现有的项目兼顾其他的项目。重建了以后,之所以我们能接那么多的重建项目,很多项目都不是我们主动找的,都是过去的合作伙伴,比如说乐施会、社区伙伴知道我们有重建的经验,包括台湾来考察以后也知道我们有这个经验,都是找上门来了,我们觉得有一份责任在,所以不得不做。2009 年一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年,我们全部的人扎到社区中来推动,而且还感觉到这个其中有很多的问题。2009 年一年,各种灾后重建的会议很多,没有见过研究会的人在这里介绍经验,当时我们团队都说埋头做好自己社区的事情。当我们能给灾区交卷的时候才敢谈经验。我们来自外部的挑战,社区的重建计划和政府
47、的重建时间表不合拍,我们能不能把未来的生态和整个社区的公共事业的发展都能综合起来考虑,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动态。但是政府的重建计划是以公共设施的恢复,特别是在社区是以村民的永久性房屋的重建为主要目标的,这个我是很能理解的,因为政府承担着我们最主要的责任,他觉得村民只有住到房间里,这个任务才能卸下来重担。当我们在社区,比如说我们在青川镇考虑给村民建造永久性住房的时候,考虑当地的生态,我们把一些做绿色设计的专家和博士生们请到我们的示范点,做出很好方案的时候,发现没有办法实际来做。今年政府的重建计划已经宣告结束了,但是所有的房子建好后你发现村民每个家里都有 3-5 万的贷款,甚至是更多的贷款。当
48、他有房子住的时候,生计摆在第一位的时候,政府的重建计划已经宣布结束了。多数的基金会的重建计划和政府的重建计划是相配套而来的,所以到现在,我们要关注社区生计的时候,很多基金会的资助的热点也过去了,所以说社区的很多重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是留给我们很大很大的挑战。我们知道社区重建是 5 年、8 年,甚至是 10 年的时间,我们本身没有筹款的能力,这对我们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民间机构在灾害管理中有哪些优势呢?我觉得除了刚才王振耀司长谈到的灵活度、快速反映,这个我觉得是民间机构一个大特点,我还想说,民间机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业性和服务的多样性。我们到遵道去了,我们有农村设计发展的经验,我们就很容易发
49、现村民,特别是弱势群众的需求。我们可以很好的做社区动员,把村民动员起来,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专业性,都可以在里面扮演很好的作用。第二个优势,民间机构可以扎根到整个的社区里面去,和受灾的群众是面对面、零距离的服务,这样就能提供多样性服务,而且这种服务的可及性是特别到位的。第三,整合资源多种连接。我们在宁夏的项目点不同机构关注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想办法把不同的基金会拉到同一个社区中去,国际计划关注的儿童和水,红基会关注的永久住房,还有妇女的健康教育等等加进去。国际计划的项目结束了,我儿童乐基会的项目又接上了,到四月份,我陪台湾的人到我们宁陕项目点的时候,我才敢跟社区的居民说愿意陪他们至少三到五年,我后续的资金,项目的走向大多数都解决了,而不是全部解决了。我们关注弱势人群和边缘人群。我们在遵道大概是五个月,很少有人听到研究会的员工的声音,因为我们一直在最远的村子待着。我们的思考和建议是什么呢?民间组织在灾害管理中发挥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建立执行机构和资助机构之间的对话机制。应该培育和发挥支持性机构的作用。建立备灾机制,培养人员。我们现在关注到集中建房以后污水没有办法处理,我们想在这里建立一个用生物做净化处理,这是做的妇女健康。这是我们做的儿童项目,在我们项目点之前,这两个贫困地区儿童早育覆盖率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我们进去了以后建立了很多活动中心,以及考虑了边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