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略中国古代史 作业参考答案第一次作业一、填空1、原始群 氏族公社 2、元谋人 170 万 3、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4、半坡村 5、禹 6、禹 启 禅让 王位世袭 7、盘庚 殷 8、青铜器 司母戌鼎 9、领主制 西周 春秋 战国 10、公田 私田 11、770 邑12、齐桓公 宋襄公 13、管仲 14、编钟 15、宋 华元 16、韩 燕 17、白起 长平 18、 春秋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19、 诗经 楚辞 20、扁鹊 皇帝内经二、选择1B 2B 3C 4D 5C 6A 7C 8D 9A 10B 11D 12 C 13A 14A 15A 16A 17C 18D 19D 20D三、名词1禅让时
2、代: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领袖由民主推选产生,该时期,祢为“禅让时代” 。2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天子把国土附近的地区划归王宝直接统治,其他地区的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保持臣属关系。诸侯在封国内,把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方式分封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一座政治宝塔,压在人民头上。3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的军事谋略。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奉为破坏关东“合纵” ,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4五经:“五经”是诗 、 书 、 易 、 礼 、 春秋 ,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 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 易是我国最早占卜用书, 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 春秋是以鲁国历史为主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5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一次最著名的赋税改革。为扩大税收,增加收入,鲁宣公十五年,开始实行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的制度。初税亩的实行,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承认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同时也增加了收入。四、简答题:1简述商代文字基本情况。商代文字分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二种。甲骨文是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多为记录占卜之事,称卜辞;铜器铭文是刻在铜器上的文字。2、列举诸子百家中主要四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4、儒家:春秋时代表人物为孔子,其言论保存于论语战国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代表作分别为孟子和荀子道家:春秋时代表为老子,代表作为道德经战国时代表为庄子,代表作为庄子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代表作为墨子法家:代表人物为韩非,代表作为韩非子五、问答题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背景:春秋时,秦的社会经济落后于关东各大国。政治上,贵族保守努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关东各国看不起秦国。为使秦国强大起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商鞅变法分两次进行。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政治方面,以废除“世卿世禄制” ,建立新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一是制定二十级爵,按军功大小授爵,又制定“奖励军功,严惩私斗”办法;二是
5、废分封制,实行县制;三是实行什伍制度。经济方面,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一是废井田,开阡陌,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三是统一度量衡。社会方面,推行小家庭政策。意义: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试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客观上,当时混战的政治形势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严重矛盾,人民普启遍厌战,实现全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和人民的客观要求。主观上,秦经商鞅变法,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经济上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军事上,严格训练,富有战斗力;它的疆土超过了六国疆土的总和。而关东各国均大大落后于秦。由秦来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第二次作业一
6、、填空1货币 文字 度量衡 2灵渠 3临洮 鸭绿江 4、卫青 霍去病 5丝绸之路 6新 725 刘秀 洛阳 8甘英 9张鲁 10董仲舒 王充伦衡 11许慎说文解字 12佛教 道教 13唯才是举 14夷州 15祖逖 桓温 16官僚地主庄园 寺院地主庄园 17王猛 18宗主督护制 19魏晋 “无” 20 文心雕龙二、选择1B 2B 3D 4C 5A 6B 7A 8C 9D 10A 11C 12 C 13D 14B 15C 16A 17D 18B 19A 20A三、名词1巨鹿之战:是秦未农民起义中最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斗。秦军围困赵,楚命宋义、项羽率军救赵。宋义畏缩不前,项羽杀宋义,破釜沉舟,
7、与秦决战,九战九捷,遂解巨鹿之围。巨鹿之战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军队,为推翻秦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2昭君出塞:汉元帝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要求与汉和亲。公元前 33 年,汉元帝以王嫱(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汉匈从此友好相处。昭君出塞促进了匈汉友谊和二族的经济文化交流。3班超:东汉名将。汉明帝时率吏 36 人与西域南道诸国联系,杀匈奴使者,控制了南道。后又击败匈奴,并以南道各国士卒,击退大月氏入侵。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三十年,使西域五十余国又摆脱匈奴奴役,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4 史记:西汉史马迁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
8、,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体例严整,内容丰富,为此后二千年间的正史编篡的典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5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时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即中央一些官史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 ,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该制度到了西晋,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况,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四、简答题1 治安策和削藩策是谁提出来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治安策是汉文帝时贾谊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即将王国
9、分割为若干小国,以削弱其力量。削藩策是汉景帝时晁错提出来的,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区。治安策和削藩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2列举三国时期三次重大战役的交战双方及其结果。官渡之战交战双方为袁绍和曹操。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交战双方为曹操与孙、刘联军。孙、刘联军打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夷陵之战是蜀吴间发生的战争。吴打败蜀,此后双方势力处于均衡状态。3为什么说“王与马,共天下”?它反映了什么问题?“王”指王导, “马”指司马睿。王导是北方土族代表人物,他随司马睿到建邺,建议睿争取“侨姓土族”拥护,又建议拉拢江南“吴姓氏族” 。
10、司马睿果然得到“二姓”土族的支持。司马睿称帝,王导和其族兄王敦功劳最大。王导任丞相,掌大权,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故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它反映了东晋政权的士族地主性质。 。4五胡十六国主要指哪些民族和国家?五胡指匈奴、羯、氐、羌、鲜卑。十六国指在黄河流域建立的一成(汉) 、二赵、三秦、四燕、五凉、一夏。这一历史阶段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六、问答题1试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构成形式。秦的中央集权制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皇帝制。秦王自称“皇帝” ,并实行皇位世袭,规定他自称“始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命,按皇帝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
11、手中。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 ,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掌握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主管监察。三公之外,设九卿;九卿之外,有列卿。三公、九卿、列卿各有成事,大事汇总于丞相,最后请皇帝裁决。郡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县,设县令(长) 、县尉、县丞、分掌政军文书刑法等。县下设乡,乡下有亭,亭下有里。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6 项:整顿吏治。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
12、。制定俸禄制度,俸禄由国家筹集拨给,不许官吏自筹。制定惩治贪污办法。均田制。一是男 15 岁以上,授露 40 亩,桑田 20 亩;妇人授露田 20 亩;年满70 岁,露田还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二是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三是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同,还规定按牛授田。四是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不许出卖。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由能办事又能守法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持治安。户调制。即一夫一妇之家,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妻的,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能从事耕织的壮年奴婢,八口出一夫一妇之调,耕牛二
13、十头,出一夫一妇之调。迁都洛阳。改易鲜卑习俗,内容为穿汉服、说汉语,禁用鲜卑语,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鼓励与汉族通婚。改革的意义: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消除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三、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进程。第三次作业一、填空1杨坚 2589 3李渊 4玄武门之变 5魏征 6飞钱或便换 7空海 8市舶司 9武则天 周 10韩愈 柳宗元 11千佛洞 12孙思邈 13雕版 金
14、刚经 14幽云十六州 15赵匡胤 陈桥兵变 开封 16交子 17临安 18广州 泉州 明州 19嘉定和议 20铁木真 成吉思汗二、选择题1A 2 B 3A 4C 5D 6C 7B 8B 9B 10D 11B 12 B 13C 14B 15C 16D 17D 18D 19D 20D三、名词解释:1大运河:随炀帝时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南达江都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京口,南通余杭。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大运河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起了巨大作用。2开元之治:开元是
15、唐玄宗年号。他即帝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相,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在他统治的前期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3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所撰。该书记载玄奘到天竺求经途中所见所闻 138 国的历史地理等,是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南亚以及西亚部分地区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4庆历新政:北宋时由范仲淹主持的一次改革。为解除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庆历年间,参知政事范仲淹向仁宗提出十项改革方案,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结果改革仅仅进行了一年左右,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使先后被贬之外地,新政取消。因此事发生在庆历年间,史称“庆历新政” 。它为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5猛安谋克:是金
16、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早在女真人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既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全体成年男子均为战士,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部落酋长称孛堇,行军打仗时则称猛安谋克,是军事长官称号。猛安、谋克的人数本无定制,阿骨打起兵反辽时,统一规定 300 户为一谋克,谋克即为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统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随着金领土的扩大,大量的猛安、谋克南迁,与当地居民杂处,按人口分配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女真族封建化加深,猛安谋克制度逐渐破坏。四、简答题1随末农民起义原因是什么?统治者骄奢淫逸,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多次劳师远征高丽。2试
17、述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唐时官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 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与隋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也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意志的作用。3试评武则天。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称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主政五十多年,基本上继续推行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削弱士族,扶植庶族,改进科举制度,选用贤能,勤课农桑,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一个有作为的女皇帝。4北宋主户、客户与唐代
18、的主客户有何区别?唐代主户指当地土著户,客户指外来户;北宋主户指占有土地,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五、问答题1试述唐代科举制。科举制始创于隋。至唐时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课。常举考中后,即取得作官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才能做官。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录取者授予官职或提升。武则天时改进科举制度,增加进士科录取人数,开创殿试制度,亲行殿试。2北宋初年怎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结果如何?政权的集中:
19、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政权,分割宰相财权,但宰相、副相仅负责行政,军事由枢密使负责,分割了宰相军权。财政则由三司使负责,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在地方,限制地方长官权力。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用文臣作知州,不得兼管他地;知州之外,又设通判,用以监视、限制、分割知州权力,加强对地方控制。财权的集中。除在中央设三司主持财政外,还在各路设转运使负责财政。规定地方的财赋收入,除地方行政经费外,一律上交中央。司法权的集中:宋朝在各路设提点刑狱掌司法,凡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军权的集中。解除重臣宿将的
20、军权,把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中央禁军,并在京师大量驻军,以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将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队驻防地区经常变换,统兵将领亦不固定,以防武将专权。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局面,有利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过分削弱地方力量,造成地方政府无所作为;大量养兵,滥设官职,造成支出浩大;将帅与士卒互不相知,削弱了军事力量;以致北宋成为积贫积弱的朝代。第四次作业一、填空1.周敦颐 程颐 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程朱理学 朱熹 2.唐 宋 3.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 4.毕升 5.忽必烈 大都 6.文
21、天祥 7.巡检司 8.宣政院 9.朱棣 靖难之变 10.奴尔干卫 奴尔干都指挥使 11.努尔哈赤 后金 12.东林党 阉党 13.史可法 14.布连斯奇 恰克图 15.更名田 16.广州 17.窦娥冤 王实甫 汉宫秋 梧桐雨 18.佛教 喇嘛教 19.邓牧 20.戴震二、选择1.B 2.B 3.A 4.B 5.C 6.B 7.A 8.D 9.C 10.C 11.C 12.A 13.B 14.B 1.、C 16.B 17.C 18.B 19.A 20.A三、名词1、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的一部笔记体著作。该著作涉及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其中关于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22、、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部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成就。该书还记录了不少平民科学家的先进事迹。2、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元时来到中国,居留达 17 年之久,甚得忽必烈信任,曾任扬州的官吏,还被委派出使过一些国家。后返回家乡威尼期,因参加战争被俘入狱,在狱中口授旅行经历,由他人记录成马可波罗游记 ,该书引起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3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的制度。该制度是由女真族氏族社会的一种牛录组织演变而来,努尔哈赤先建立红、白、黄、蓝四旗,后又在这四旗上镶上红、白、黄、蓝边,形成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八旗。八旗是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组织
23、, “以旗统兵” ,又“以旗统人” ,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4郑成功:明末清初时民族英雄。他不肯降清,以金门、厦门为海上抗清基地,曾北伐抵达南京城下,后兵败退回厦门。为谋取抗清复明根据地,1661 年,郑成功率军进攻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5郭守敬:元代大科学家,在天文、数学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奉命修历,并制造观测仪器进行天文观察和实测,根据观察和研究,制订了援时历 ,这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火的历法。四、简答题1简述三大发明在宋代的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北宋初,火药得到广泛应用,北宋末发明爆炸性的
24、“霹雳炮” 。南宋时,发明“铁火炮” 、 “突火枪” 、 “火铳” ,南宋时火药传到阿拉伯。2简述元行省制度。元地方制度,即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称为“腹里” 、直属中书省。全国设有 10 个行省。各行省组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举凡财政、民政、军政无不统领。元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很大。3列举清前期为巩固、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而进行的斗争。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康熙先后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妄阿拉布丹的叛乱,统一外蒙古,加强对西藏管理;乾隆平定准噶尔部贵族达瓦
25、齐、阿睦尔撤纳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新疆;土尔扈特回归;雍正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安定青海;改土归流;康熙三次保卫雅克萨,抗击沙俄侵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确定中俄东段边界,雍正时签订中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确定中俄中段边界;乾隆时,制止廓尔喀侵扰。4列举明清重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唯心主义思想家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 ,提倡“致良知” 、 “知行合一” ,要求“去人欲,存天理” 。王学左派代表人物李贽,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对理学进行了激烈批判。唯物主义思想家黄宗羲,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之论;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反对理学,提
26、倡“实学” 、 “经世致用” 。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向前发展了一步,还提出“耕者有其田”主张。戴震坚持世界物质性观点,称此物质为“道” ,批判理学,主张“天理”与“人欲”统一。五、问答题1试述一条鞭法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为整顿赋役,解决“役”的征收问题,明万历时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第一,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第二,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第三,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第四,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
27、改变为官收官解。其意义:一、将力役部分地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二、把力役改为折银,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劳役束缚,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三、赋役一概征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清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中央制度。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后设军机处,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了处理全国军政的核心机构,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但军机处无任何裁决权,一切听皇帝旨意办事,是皇帝御用工具。此外,清还设内务府,彻底清除了宦官专权的祸根,使皇权不受侵犯和动摇。地方制度。清在内地省设总督、巡抚统治,督抚是皇帝派出的代表,事无大小,无所不统。又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并由皇帝派将军和大臣分驻边疆各地,标志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加强。兵制。清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分京营和驻防两大部分。绿营兵配合八旗兵防守京城和各地。思想统治。清推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制别是清廷屡兴文字狱,极为残酷地屠杀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