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高二历史 编写人:王若东【课标要求】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认识改革措施的相互关系。【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学习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学习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2、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链接】496 年,孝文帝巡幸嵩山。留守洛阳的太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事情败露后,孝文帝将太子恂废为庶人,囚禁于洛阳。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他处死。同年,鲜卑族贵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结文武高官发
2、动兵变,也遭到孝文帝的坚决镇压。这些叛乱事件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作垂死挣扎呢?【自主学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 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 以取代 。 改革措施主要有: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1)原因(读教材用自己的话归纳) (2)内容: (3)影响: 2、推行均田制(1)原因 (2)内容 (3)意义 拓展延伸: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
3、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 “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3、设立三长(zhng)制:(1)目的 (2)内容 (3)职能 (4)作用 5、推行新的租调制(1)目的 (2)内容 (3)作用 思考探究:牵
4、起这些改革措施之间关系如何?产生怎样的结果?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阅读教材 p37 第三自然段归纳)(1)政治上 (2)经济上 (3)军事上 (4)地理上 2、过程:面对鲜卑贵族的反对,孝文帝以 为名准备迁都, 年正是将都城由 迁到 。思考探究:你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看法?3、作用: 思考探究:1、阅读教材 p37“学思之窗”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那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三、移风易俗:1、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的重点是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 ,促进鲜卑族接受 。
5、2、主要措施:(阅读教材加以归纳)3、作用: 【课堂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主要措施有: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主要措施: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学习反思】【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设立三长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 B、 C、 D、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3、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A、
6、俸禄制度的实行 B、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C、三长制的推行 D、租调制的实行4、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三长”不包括A、邻长 B、里长 C、党长 D、县长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建立三长制迁都洛阳A、 B、 C、 D、6、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措施的是A、均田制 B、三长制 C、租调制 D、迁都洛阳7、 (北魏孝文帝)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
7、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 、南伐与迁都有阻力8、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摘自新课标教材必修 1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据材料分析其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三、问答题:10、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主要措施?分别有哪些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