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 【英文标题】The Era of Networkand the Change of Human Existence PatternSUN Yu-xiang(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 【作 者】孙玉祥 【作者简介】孙玉祥(1954-),男,吉林省白城市人,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化哲学。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长春 130012 【内容提要】时代的变革,从根本上说是变革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2、,因此,我们需要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的视角去思考正在到来的网络时代,而不是泛泛地议论网络的正、负两面效应。具体地说,网络变革了人的世界图景,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因而从总体上变革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英文摘要】The Change of the times is in essence the change of existencepattern of man himself.Therefore,we need to consider the upcomingera of networ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existence patternrather th
3、an superficially discuss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effects of network.In specificity,network changes mans worldoutlook,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 ways of practice,which changethe existence pattern for man himself. 【关 键 词】网络/网络时代/人的存在方式network/era of network/existence pattern for man中图分类号:G20;B022.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1)01-0034-05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历史地变革自己和重塑自己的存在。任何一个可以称之为时代性的变换,从根本上说,都是人对自己的变革与重塑,也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人对自己的历史性的变革与重塑,没有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也难以称之为时代性的变换。人们之所以能够在时代性变换的意义上把新的世纪称作网络时代,从根本上说,就在于网络已经和正在深刻地变革和重塑人本身,即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深入地探索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这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是探讨网络对人的世界图景、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
5、的变革。一、网络变革人的世界图景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这是人们正在取得共识的一个提法。那么,这个由网络提供给人们的虚拟世界,对于人的存在来说,究竟具有什么重大意义?我认为,这个虚拟世界首先是变革了人的世界图景。所谓世界图景,是人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把自在的世界变成自己的观念中的客体。例如,我们以常识的方式把自在的世界变成我们的经验世界图景,以科学的方式把自在的世界变成我们的科学世界图景。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在人们构成自己的世界图景的过程中,起到了特别重大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变革了自己的世界图景,从而也不断地变革了自己的存在方式。值得深思的是,自 1995年互联网开始
6、普及所引起的互联网革命,不仅是在传统意义上变革了我们的世界图景,即以新的科学理论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图景,而且是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的意义上变革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互联网革命,本质上是一场信息革命。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共享巨大的全球知识库,可以分享千千万万智慧的大脑所提供的各种知识,可以同时享用人们以其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所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这个世界图景,在与以往的世界图景相对比的意义上,是一个以信息爆炸为基础的世界图景。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以往的世界图景是一个信息有限的图景,而网络所提供的世界图景则是一个信息无限的图景。在谈论人的意识时,马克思曾经说过,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
7、实地想象某种东西1。那么,在谈论网络时,我们也可以作出这样的评论,它不用创造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创造某种东西,即它能够为我们真实地提供关于世界的各种信息,为我们构成一个全息化的世界图景。互联网和多媒体为我们提供的世界图景,不仅仅是全息化的,而且是自主化的,即主体对于互联网和多媒体所提供的世界图景具有充分的选择性。互联网和多媒体的突出特点,是它的非线性和多维互补性。网络上的世界图景是多元性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它把人类历时态的认识成果同时态地展现给人们,它又把人类以多种方式(如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等)把握世界的认识成果以一种方式(网上世界)展现给人们,它还把人们对世界的多个层次
8、的认识以一个平台的方式展现给人们。它打破了时空、层次和方式的传统界限,在网上实现了时空、层次和方式的非线性联系。对于这个非线性的、多元互补的世界图景,每个电脑终端的操作主体,都具有充分的选择性。人们在自己所选择的世界图景中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应对某种特定的事物、享受某种特定的生活,同时,又在这个多元互补的世界图景中不断校正、充实、更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互联网和多媒体所提供的全息化的、非线性的世界图景,不仅仅是使人们占有了空前巨大的信息,并对信息具有充分的选择性,最重要的是在于,人们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世界图景中,获得的是一个创意性的世界图景,即是主客互动的世界图景。在谈到人的认识时,列宁曾经指出
9、,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2。这就是说,人的认识并不仅仅是反映世界,而且依据人对世界的要求而创造人的世界图景。但是,这种观念中所形成的人给自己构成的世界的客观图画,或者是以观念的形式构成的,或者是以某种特定的文化形式(如科学意义上蓝图、文学意义上的形象等等)构成的,总是表现为主客二元对立的形式,即:一方面是反映的客观图画,另一方面是创造的客观图画,这两个客观图画是对立的。然而,人们在互联网和多媒体上所获得的世界图景,则是主客互动的产物,即:一方面是网络所提供的巨大的全球知识库,另一方面则是搜索、选择、处理信息的电脑终端的操作主体。主体依据自己的特定的需要(认知的、价值的或审美的需要)和特定的
10、逻辑(理性的或直觉的逻辑)而创造性地重组各种信息,从而以创造性的方式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二、网络变革人的认识方式网络不仅以信息爆炸的方式把全世界的知识都可以声色俱全地通过电话线或者电缆像自来水一样廉价和方便地流进你家,从而为我们提供瞬息万变的世界图景,而且从认识对象、认识手段、认识主体的思维方式以及认识活动中的主体间关系等方面,深刻地变革了人的认识方式。著名的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曾经引人注目地提出世界 3理论,即把由人的语言文化构成的客观知识世界与物理自然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相并列,突出客观知识在人的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当波普的这个理论在 8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时候,既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
11、也曾受到许多责难,批评波普抬高了客观知识在人类的认识中的作用。然而,连波普本人也未必料到的是,自 1995年互联网开始普及以来,作为客观知识的网上的虚拟世界成为当代人的最为重要的认识对象:过去讲书海漫游,现在则讲网上冲浪。网上的自由浏览是具有革命性的。互联网和多媒体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文字、音响和图像的立体化的统一,穿越时空地沟通了古人与今人、国人与洋人、现在与未来,一触即通地展现出各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的确是实现了人类长期以来的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的夙愿。#p#分页标题#e#关于现代科学的特点,人们曾把它概括为科学的整体化与科学的分支化的两种趋向的统一;而关于现代科学的热点学科,人们则把它概括为边缘
12、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和综合学科。在这种关于现代科学的特点与热点的概括中,明显地凸现了现代科学的跨学科的特征,即以问题为核心的多种学科交叉、互补、融合的特征。例如,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等综合科学,都是以跨学科的、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对象,而不是以传统的某个学科的对象为认识的对象。互联网在认识论意义上的革命性,就在于它为这种科学研究对象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现实性。它在一个平台同时态地展现关于某个问题的多学科研究成果,促成人们在对这些成果的创造性重组中拓宽和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在当代,人们对科学的学习,对科学的研究,越
13、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多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认识对象。互联网和多媒体所实现的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的变革,也现实地变革了人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倡言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批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然而,在以经验的世界图景为认识对象的传统认识活动中,却是不现实的。在人的日常经验中,认识的对象是给定的、既定的、确定的,人的观念、概念、思想是与这种给定的对象一一对应的,因而人的经验常识的思维方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对于这种被称之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恩格斯曾作过这样的评论: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
14、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人的变故3。在这里,恩格斯明确地告诉我们,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日常的经验生活中,人们所形成的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思维方式,而在广阔的研究领域,则会使这种思维方式遇到最惊人的变故。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普及应用,正是使越来越多的人超越日常的经验生活,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从而变革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网上世界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互补性的世界,它改变了静止僵化不变的世界图景,突破了线性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变革了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在网络所提供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参照系中,人们无法固守自己的某种凝固的
15、见解,而只能是在激活这些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新的理解。网络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也激活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在传统的认识论中,人们总是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并描述为一个主客二元模式,即一方面是认识主体,而另一方面则是认识客体,并以 SR(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认识的本质。近年来,哲学界开始注重把主体间关系引进认识论模式,力图以主主模式冲淡传统的主客模式。但是,这种主主模式是外在于主客模式的,即只不过是强调在主体认识客体的认识活动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重要作用,而不是(也不可能)把客体本身主体化。互联网在认识论意义上的革命性,则在于它实现了客体本身的主体化,即认识活动的双方都具
16、有主体性。从现象上看,互联网是把电脑终端的主体与作为客体的网上世界联系在一起,然而,网上世界的任何信息,却都是来自于另外的电脑终端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所实现的就不是人(主体)与网(客体)的认识关系,而是人(主体)与人(主体)的关系。这种主体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主客关系,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 SR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双向的互动、互补关系,即一种以互联网为中介的新型的认识关系。尤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是由数以万计、百万计、千万计的电脑终端的主体之间的互动、互补而构成的认识活动,它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传递、创造各种信息,变革着人们的世界图景。2000 年 5月12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曾以头条消息
17、宣称,目前,中国的上网人数已超过 1000万,而且还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队伍日益庞大的上网人群,通过互联网而形成的新的主体际关系,由这种主体际关系而进行的认识活动,深刻地变革了人的认识方式。三、网络变革人的实践方式列宁曾经简洁地提出一个公式: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4。对于这里所说的要求,列宁解释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4;而对于这里所说的改变,列宁则极富启发性地提出,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他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消灭它的规定性(变更它的这些或那些方面、质) ,这样,也就去掉了它的假象、外在性和虚无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客观真实的)现实4。
18、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即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的活动,因此,人必须首先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才能够进行改变世界的活动。然而,在传统的认识方式中,人给自己构成的客观图画,总是受到认识条件的严重制约:一是信息不足,难以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二是信息不快,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三是信息不活,难以在给定的较少的信息中进行较为灵活的选择;四是信息不广,难以实现信息主体之间的及时的广泛的沟通与交流。互联网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以网上世界为人们提供这种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从而使得这个作为目的性要求的客观图画获得充足、快捷、灵活和广泛的信息。这在实践活
19、动的要求、目的性、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的环节上,已经在信息源的意义上,变革了人的实践方式。实践活动是一个认识与实践不断往复的过程,但是,在传统意义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活动、两个不同的过程而交替进行的,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交替过程。互联网的革命性,在于它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的内在统一,即真正地实现了认识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而存在。在网上世界,人们不仅以获取、加工和创造性重组各种信息的方式而形成实践的目的和要求,从而把自己的理想直接地对象化为网上的人给自己构成的客观图画,而且人们可以在网上及时地、不断地修正、调整、重组这个客观图画,从而达到及时地、不断地校正实践活动的目的。
20、互联网既是人的目的取得外部现实性的中介(对此人们没有疑义) ,又是人的目的直接取得外部现实性的方式(对此是需要探讨的) 。后者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革命意义。#p#分页标题#e#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工业社会还是在信息社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技术产业,都不可能离开以人的肉体器官及其延长(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实现的对某种现实存在物的改造。但是,在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所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互联网本身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实践方式。近些年来,互联网的普及正在使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的运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出现了汹涌到来的生产革命、流通革命和经营革命。网上世界既使人们进入了虚拟商
21、店,足不出户就可以从世界各地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又把生产与消费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使生产与消费更加匹配。网络时代的教育、医疗、娱乐等方式的变革,更使每个人都会真切地体验到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既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远程教育,又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结合的立体化教育。通过网上会诊,更是实现了人们渴望的医疗实践的变革人类所获得的全部医疗实践成果都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为每个患者服务。人的世界图景、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已经并继续在网络时代发生重大变革,从哲学角度对这种变革的世界观、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哲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收稿日期:2000-10-25 【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列宁选集,第 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4 列宁全集,第 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