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872731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9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葡萄重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葡萄重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1)-灰霉病葡萄灰霉病多发生在高温多湿地区,在我国葡葡南方产区及河北、山东、河南、北京等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大棚、温室中发病较为严重,主要为害花序和果实,引起穗轴和果粒腐烂,造成落穗落果,果实含糖量下降,是葡萄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病害。1、症状 葡萄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序、幼果和将要成熟的果实,有时也危害新梢和叶片、叶梗。第一次发病期约在5 月中旬到 6 月上旬。发病后花序轴和果梗呈热水烫状,花序和幼果呈暗褐色或黑褐色,病部软腐、表面密生灰色霉层,震动时孢子呈烟雾状飞散。被害花序、幼果萎蔫、腐烂,极易脱落。果实着色期以后感染,病斑变褐色并凹陷软腐,很快扩展至全穗果粒

2、,紫黑色品种病斑变紫红色,白色品种变成淡褐色,干枯或软腐的果实表面密生灰色霉层,病部出现灰色菌丝块,果实果穗极易脱落。叶片发病产生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并有不规则的轮纹,病部干枯,多发生在叶的边缘,后期产生灰色霉层,极少数形成菌核。2、病原及发生规律 葡萄灰霉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Botryis cinerea pers)。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的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oana),生产上极2少见。病原菌以菌丝、菌核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病皮和冬芽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菌丝、菌核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危害花穗、果梗及叶

3、片,以后病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其中一部分分生孢子呈潜伏状态,在果实成熟后引起浆果发病。发病条件,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发病,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18,但 1030均能萌发,如在1520、相对湿度达 90以上时极易流行。春天低温连阴雨、保护地栽培透风不良时,很容易造成灰霉病的流行。在露地栽培条件下,葡萄开花期即可侵染,温、湿度条件不适合时,病原菌处于潜伏状态,一旦条件具备时,分生孢子大量迅速繁殖,很快出现症状,往往来不及防治已造成重大损失。此外果园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等因素均能促进发病和扩散。该病原菌有两个主要发病期,即开花期和果实着色期。另一个特点是病原菌律入后,如天气干旱

4、,病果就不产生灰色霉状物,潜伏在果内的病原菌使果皮变薄,果实失水皱缩,不腐烂而酸度降低、糖分增高。该病在冷库内贮藏时,如温湿度高、通气不良,都易引起发病。该病在巨峰、白玫瑰上发病较重,在玫瑰香、葡萄园皇后、白香蕉等品种上发病较轻,红地球、龙眼、黑大粒等品种抗性较好。三、防治方法 (1)清除病原 及时清理修剪下架的病叶、病果、病蔓、枯枝等带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或深埋,极大地降低3果园的病原菌基数。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留果、及时夏剪,控制树体过旺生长,搞好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用速效氮肥,增施磷钾肥。 (3)设施栽培的葡萄在开花前尽量降低设施内的湿度,及时通风透气。 (4)药剂防治 开

5、花前喷 12 次杀菌剂,保护花序和幼果,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500800 倍、70甲基托布津 800 倍、78科博 600800 倍,在发病初期可喷 25扑海因胶悬浮剂 10002000倍,或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500 倍,防治效果比较好。在花前也可喷 50苯菌灵 2000 倍或多抗霉素 600900 倍,防治效果也比较好。葡萄重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2)霜霉病4霜霉病是世界上葡萄第一大病害,也是我国第一大病害。1878 年之前,对霜霉病知之甚少。由于根瘤蚜的传播和危害,欧洲从美洲引过抗根瘤蚜苗木,导致霜霉病传播欧洲。1978年在法国的西南部发现霜霉病,1882 年传遍法国,1885

6、年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1885 年法国人米亚尔代(P.M.A. Millardet)在波 尔多地区发现波尔多液,不但成为控制霜霉病的有效措施,而且成为农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春季、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比如欧洲、日本、新西兰、南非、阿根廷、澳大利亚东部、以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霜霉病发生严重。冬季和春季冷(没有雪)的地区,会抑制霜霉病发生。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早落、早衰,影响树势和营养储藏(果实、枝条、根系), 从而成为果实品质下降、冬季冻害(冬芽、枝条、根系)、春季缺素症、花序发育不良等的重要原因。霜霉病发生早,危害嫩梢,嫩梢扭曲、死亡;危害花序和小幼果,造成整个

7、或部分花序(果穗)干枯、死亡,或(发病后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治后)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加重或引起中期气灼病、后期干梗等。1症状霜霉病可以危害、浸染葡萄的任何绿色部分或组织,但主要是叶片,也危害花序、花蕾、果实、新梢等。5(1)叶片:霜霉病危害叶片,初期为细小、淡黄色、水浸状的斑点,而后在叶正面出现黄色或褐色、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病斑,背面形成白色、密集、棉团状霉层。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嫩叶、中等、老叶)、被侵染的时间长短不同,正面病斑的颜色会有不同:油状浅黄、黄、红褐色;病斑的形状也有不同表现:没有边缘叶斑、发展为被叶脉限制的角斑状。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叶片焦枯、脱落。(2)花梗、果梗

8、、新梢、叶柄:霜霉病为害果梗、花梗、新梢、叶柄,最初形成浅颜色(黄、浅黄色)水浸状斑点,之后发展为形状不规则的病斑,颜色变深,为黄褐或褐色。天气潮湿时,会在病斑上出现白色霜状霉层;天气干旱、干燥时,病部凹陷、干缩、造成扭曲或枯死。(3)花蕾、花、幼果:最初形成浅绿色病斑,之后颜色变深,呈深褐色。开花前后造成落花落果。大一些的幼果,感病初期,病斑颜色浅,为浅绿色,之后变深,变硬,随果粒增大形成凹陷病斑,天气干旱、干燥时,病粒凹陷、僵化、皱缩脱落。霜霉病最容易识别的特征,是白色的霜状霉层。2、病原引起葡萄霜霉病的病原菌是 Plasmopara Viticola(Berk. et Curtis.)

9、Berl et de Tomi,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单轴霉属真菌,是专性寄生菌。在寄主组织内的菌丝为管状、6多核、直径为 810 微米,菌丝上有直径为 410 微米圆形吸器,吸器用褶皱伸入寄主的细胞膜。无性阶段的孢子囊为其繁殖体。孢囊梗 120 枝成簇,从气孔伸出。孢囊梗无色、透明,呈单轴分枝,分枝外成直角,末端的小梗上着生孢子囊。孢子囊呈无色、单胞、倒卵形或椭圆形,大小为 1411(1230818)微米,顶部有*状突起。孢子囊在自由水(水滴、水膜)中产生 110 个具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大小为 68 微米45 微米。游动孢子从孢子囊顶头(与着生处相对)或从*状突起的孔或直接穿孔,释

10、放出来。游动孢子一般单核。游动孢子有两根鞭毛,在水中游动后会失去鞭毛(半小时左右),变为静止孢子,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霜霉病的卵孢子在初夏就可以形成,由菌丝顶端形成的雄配子囊和雌配子囊接触融合形成。卵孢子的直径一般 20 微米120 微米,由皱折的细胞壁(比较厚)和双层膜包被,褐色。卵孢子一般在病叶上(在老病叶上)形成,偶尔在其他病组织中也可以形成。第 2 个的春天,在自由水中卵孢子萌发,产生 1 个(偶尔 2 个)细长的芽管,芽管直径 23 微米,但 长度变化比较大,在芽管的顶端形成一个梨型的孢子囊。这个孢子囊大小为 28 微米36 微米左右,能产生 3056 个游

11、 动孢子。3、侵染循环和发病规律7霜霉病病原菌越冬与初期侵染: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或年份,可以以菌丝在芽或没有落的叶片上越冬。卵孢子越冬的存活量(几率)与土表面的湿度有直接关系,而温度对存活影响不大。冬季雨雪多、大雪覆盖的地区和年份,霜霉病越冬基数高。卵孢子在自由水(水滴、水膜、水中)中,温度达到 11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上,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至少 4 小时的黑暗条件、95100湿度,并且只能从气孔中长出来。孢子形成的最佳温度为 1822。孢子囊自孢囊梗上分离需要高湿

12、度。孢子囊借助风飞落到叶片,并在自由水中萌发(最适温度为2225)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动到气孔,脱去鞭毛,成为静止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在合适条件下,游动孢子从萌发到侵入一般不会超过 90 分钟。孢子囊一般在晚上形成,并且在阳光下几小时内就失去活性,所以,霜霉病的侵染一般发生在早晨。自侵染到发病(出现症状)需要 4 天,但由于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品种不同、温度和湿度不同,出现症状前的潜育期长短,会有区别,一般为 413 天,甚至超过 20 天。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发生。潮湿的冬8天,紧接着为潮湿的春天,连接上夏

13、天的雨水,霜霉病发生早、严重。因为潮湿的冬天卵孢子越冬基数(成活率)高;潮湿的春天导致发生早、进一步发展、在果园内的传播;夏季的雨水不但提供了爆发的条件,而且会刺激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更加感病(抗病性降低),从而导致病害流行和大爆发。温度对霜霉病的影响不是决定因子,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 2225,一般在 1030,高于 30或低于 10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4、防治方法任何降低湿度和水分、减少病原的措施,都能减少或降低霜霉病的发生或发生几率,包括完善的排涝体系、清园措施和田间卫生(处理落叶和病残组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叶幕,通风透光性良好;夏季控制副梢量等)等具体措

14、施。虽然这些措施非常重要和必要,但是不能保证控制霜霉病,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使化学药剂进行防治。41 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优秀药剂有:1)保护性杀菌剂:(1)78%科博:目前最好的保护性杀菌剂。使用剂量 600-900 倍。在病害的关键期,如雨季,使用 2-3 次;在病害危害的的关键点,如花序分离期、落花后使用;见到病斑后与内吸性药剂混合使用或使用内吸性后再使用。使用间隔:10 天左右 1 次。(2)波尔多液:最普通、最廉价的杀菌剂。使用 1:0.5-1: 200240 倍。套袋葡萄套袋后、大幼9果期、葡萄采收后等可以使用。雨季 8 天 1 次;干旱时 15-20天 1 次。(3)80%必备:使用

15、400-500 倍,开花前后、雨季都可以使用。(4)50%福美双:600-800 倍,发芽前可以使用;(耐药品种)发芽后到花序分离可以使用;使用套袋葡萄套袋后、采收后使用。(5)80%喷克:800 倍,开花前、开花后使用。(6)80%代森锰锌:600-800 倍,大幼果期或采收后使用。(7)霜脲氰:一般是与代森锰锌混配的 72%或 36%可湿性粉剂,也有 25%或 50%纯的霜脲氰可湿性粉剂。霜脲氰具有渗透性,在药剂喷洒到的地方,能进入葡萄植株内部,杀菌和抑菌。72%霜脲氰使用 800-1000 倍。但目前由于抗药性的产生,有些地区使用 500 倍左右才能得到理想的防治效果。2)内吸性杀菌剂:

16、(1)50%烯酰吗啉 WP,商品名称科克,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 667.7使用剂量为 50 克(制剂)可以 3500 倍,均匀周到喷药,也可以利用优异的内吸性药,使用 800 倍(使用比较少的药液)。(2)氟吗啉:与代森锰锌的混配制剂,制剂这 60氟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6677 平方米使用量 120 克制剂,一般使用 1200-1500 倍。(3)缬霉威:66.8%缬霉威锰锌可湿性粉剂,使用 700-1000 倍。(4)苯基酰胺类,如甲霜灵,恶霜灵、苯霜灵、呋酰胺等。是霜霉病的特效内吸治疗性药剂,但在 1981 年在法国、南非等地发现抗药性,在我国也开始产生严重的抗药性。甲霜灵是目前我国唯一

17、一个因为抗药性的发展严重被取消(单剂)登记的杀菌剂。可以与喷10克等保护性杀菌剂混合使用,减缓抗性产生、增加药效,比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使用 600 倍。(5)三乙磷酸铝(乙磷铝、病霜灵),80%可湿性粉剂,使用 600 倍。(6)霜霉威,72.2%水剂,使用剂量为 1000 倍左右。搞好田间卫生、栽培上的“降低湿度” 措施、雨季和湿度 较大时期的规范防治,是防治、控制霜霉病的根本方法。具体措施如下。42 防治霜霉病应注意的关键点首先要搞好田间卫生。秋季或冬季修剪后,把枯枝、修剪下的枝条、烂叶、落叶收集到一起,发酵堆肥(或用其他方法处理)。第二,雨季要进行规范防治,即 10 天左右使

18、用 1 次杀菌剂,一般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第三,霜霉病发病初期,一般先形成发病中心。对发病中心重点防治。第四,根据地域和气候的情况,确定化学防治策略和重点。冬季雨雪比较多的地区,发芽后至开花前,是重点防治时期之一;冬季干旱、春季雨水多,要注意花前、花后的防治;一般情况,应注意雨季、立秋前后的防治。第五,喷洒药剂要均匀、周到,尤其是使用没有内吸传导的药剂时。喷药的重点部位是叶片的背面,但同时要注意开花前、后喷洒花序和果穗。11第六,在北方葡萄产区的立秋前后,或发现霜霉病时,应使用 1-2 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合或交替使用。葡萄重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3)葡萄酸腐病葡萄酸腐病

19、是近几年在我国已成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很多同志把酸腐病与炭疽病或白腐病相混淆,使用防炭疽病或白腐病的药剂,不但没有防治效果,照样造成果实的腐烂,而且增加了成本、威胁食品安全(农药残留超标)。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并依据近 5 年的实际观测和试验,介绍一下葡萄酸腐病的防治,供葡萄种植者正确防治酸腐病时参考,同时供各位同行商榷和指正。在我国发生危害的历史调查:1999 年,在山东烟台,本人首次在国内见到酸腐病。当时,由于本人对酸腐病比较陌生,没有足够重视,但开始搜集资料。2000 年,本人开始对葡萄酸腐病进行了调查,发现酸腐病在我国的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天津等地普遍发生,有些葡萄园损失非常大,损失达

20、80;2004 年有几个葡萄园全军覆没。我们对品种间的发病差异情况进行了观测,发现品种间对酸腐病的抗病性有较大差异。1、症状12酸腐病是后期病害,基本上是在果实成熟期的病害。危害最早的时期,是在封穗期之后。酸腐病的症状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1)有烂果,即发现有腐烂的果粒;套袋葡萄,如在果袋的下方有一片深色湿润(习惯称为“ 尿袋” ),就表明该果穗上有酸腐病;(2)有类似于粉红色的小蝇子(醋蝇,长 4 毫米左右)出现在烂果穗周围;(3)有醋酸味;(4)正在腐烂的果粒,在烂果内,可以见到灰白色的小蛆;(5)果粒腐烂后,腐烂的汁液流出,会造成汁液经过的地方(果实、果梗、穗轴等)腐烂;(6)果粒腐烂后

21、干枯,干枯的果粒只是果实的果皮和种子。2、危害果实腐烂、降低产量;果实腐烂造成汁液流失,造成无病害果粒的含糖量降低;鲜食葡萄受害到一定程度,即使是无病果粒,也不能食用;酿酒葡萄受酸腐病危害后,汁液外流会造成霉菌滋生,干物质含量增高(受害果粒腐烂后,只留下果皮和种子并干枯),使葡萄失去酿酒价值。3、发病条件首先是有伤口,机械伤(如冰雹、风、蜂、鸟等造成的伤口)或病害(如白粉病、裂果等)造成的伤口;第二是导致果穗周围和果穗内的高湿度(雨水、喷灌和浇灌等造成的湿度大的空气、叶片过密造成的高湿度等);第三,醋蝇的存在。此外,树势弱会加重酸腐病的发生和危害。134、发病规律酸腐病是真菌、细菌和醋蝇联合危

22、害。严格讲,酸腐病不是真正的一次病害,应属于二次侵染病害。首先是由于伤口的存在,从而成为真菌和细菌的存活和繁殖的初始因素,并且引诱醋蝇来产卵。醋蝇身体上有细菌存在,爬行、产卵的过程中传播细菌。引起酸腐病的真菌是酵母菌。空气中酵母菌普遍存在,并且它的存在被看作对环境非常有益,起重要作用。所以,发生酸腐病的病原之一的酵母菌的来源不是问题。引起酸腐病的另一病原菌是醋酸菌。酵母把糖转化为乙醇,醋酸细菌把乙醇氧化为乙酸;乙酸的气味引诱醋蝇,醋蝇、蛆在取食过程中接触细菌,在醋蝇和蛆的体内和体外都有细菌存在,从而成为传播病原细菌的罪魁祸首。醋蝇是酸腐病的传病介体。传播途径包括:外部(表皮)传播,即爬行、产卵

23、过程中传播病菌;内部传播,病菌经过肠道后照样能成活,使醋蝇具很强的传播病害的能力。醋蝇属于果蝇属昆虫,据报道,世界上有 1000 种醋蝇,其中法国有 30 种,是酸腐病的传病介体。一头雌蝇一天产20 粒卵(每头可以产卵 400900 粒卵);一粒卵在 24 小时内能孵化;蛆 3 天可以变成新一代成虫;由于繁殖速度快,醋蝇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能力非常强,一般 1 种农药连续使用12 个月就会产生很强的抗药性。14在我国,作为酸腐病介体醋蝇的种类及它们的生活史还不明确。从国外有关资料上看,首先有伤口,而后醋蝇在伤口处产卵并同时传播细菌,醋蝇卵孵化、幼虫取食同时造成腐烂,之后醋蝇指数性增长,引起病害的

24、流行。品种间的发病差异比较大,说明品种对病害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巨峰受害最为严重,其次为里扎马特、酿酒葡萄(如赤霞株),无核白(新疆)、白牛奶(张家口的怀来、涿鹿、宣化)等发生比较严重,红地球、龙眼、粉红亚都蜜等较抗性。不管品种如何,危害严重的果园,损失在 3080,甚至全军覆没。品种的混合栽植,尤其是不同成熟期的品种混合种植,能增加酸腐病的发生。据作者观测和分析:酸腐病是成熟期病害,早熟品种的成熟和发病,为晚熟品种增加醋蝇基数和提高两种病原菌的菌势,从而导致晚熟品种酸腐病的大发生。5、防治防治原则:以防病为主,病虫兼治。药剂的筛选原则:(1)同时能防真菌、细菌;(2)能与杀虫剂混合使用;(3

25、)因为酸腐病是后期病害,必须选择能保证食品安全的药剂。具体防治措施和方法:1551 栽培措施 尽量避免在同一果园内种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增加果园的通透性(合理密植、合理叶幕系数等);葡萄的成熟期不能(或尽量避免)灌溉;合理使用或不要使用激素类药物,避免果皮伤害和裂果;避免果穗过紧(使用果穗拉长技术);合理使用肥料,尤其避免过量使用氮肥等。52 化学防治措施 早期防治白粉病等病害,减少病害伤口;幼果期使用安全性好的农药,避免果皮过紧或果皮伤害等。这些防治措施对酸腐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成熟期的药剂防治是防治酸腐病的最为重要途径。根据法国的资料和我们近 3 年的农药筛选,目前使用 80必备和杀虫剂配

26、合使用杀害虫,是目前酸腐病的化学防治的唯一办法。自封穗期开始使用 3 次必备,1015 天 1 次。80必备使用 400 倍,使用量一般为 400600 克制剂6667 平方米(如果注意重点喷洒穗部,200 克6667 平方米可以有效控制酸腐病)。杀虫剂的选择:选择低毒、低残留、分解快的杀虫剂,这种杀害虫剂要能与必备混合使用,并且 1 种杀虫剂只能使用 1 次。可以使用的杀虫剂有 10歼灭乳油(3000倍)、50辛硫磷(1000 倍)、80或 90敌百虫 1000 倍等。发现酸腐病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剪除病果粒,用 80必备 400 倍10歼灭 3000 倍涮病果穗。对于套袋葡萄,处理果穗后套

27、新袋,而后整体果园使用(立即喷)1 次触杀性杀虫剂。166、结束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 1984 年编写出版的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一书中,就介绍了酸腐病(sur rot),被划分到次生或 2 次侵染病害,属于穗部病害(bunch rot)。法国有关资料称酸腐病为 acid rot,近 10 几年在法国已成为重要病虫害之一,如果防治不力,可造成 3080的损失。在我国,葡萄酸腐病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希望葡萄界的同仁和广大葡萄种植者高度重视葡萄酸腐病。葡萄重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4)葡萄炭疽病葡萄炭疽病在成熟期或成熟后期为害葡萄,是我国重要病害之一。美国于 1891 年最先报道此病,之后在世界很

28、多地区发现,尤其是欧洲葡萄(V.labrusca )、美洲葡萄(V.vinifera)和圆叶葡萄(V.rotundifolia)种植的地区。从世界范围看,葡萄炭疽病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区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不同,但近些年圆叶葡萄有加重危害的趋势。在我国南方产区(黄河以南、尤其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生比较普遍,有些年份非常严重;北方地区(河北、东北、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北部)发生轻微,造成危害的年份很少;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等,很少或几乎没有炭疽病。炭疽病病原菌不但侵染葡萄,而且危害苹果、芒果、也危害柑橘、桃、梨、山楂、枣、柿子、板栗、无花果、木薯、番木瓜、腰果、咖啡、可可、胡椒、油菜

29、、油桐、油橄榄、黄麻、茶、17枸杞、橡胶、杉木、番茄等作物,主要造成腐烂,也有叶斑等症状。1、 症状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危害穗轴、当年的新枝蔓、叶柄、卷须等绿色组织。病菌侵染果粒:在幼果期,得病果粒表现为黑褐色、蝇粪状病斑,但基本看不到发展,等到成熟期(或果实呼吸加强时)发病;成熟期或成熟的果实得病后,初期为褐色、圆形斑点,而后逐渐变大并开始凹陷,在病斑表面逐渐生长出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小黑点变为小红点(肉红色),肉红色是类似于粉状的粘状物,为炭疽病的分生孢子团,这是炭疽病的典型症状。有雨水时,分生孢子传播,再侵染其它健康果实。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半个或整个果面,果粒

30、软腐,或脱落或逐渐干缩形成僵果。我国有报道,炭疽病可以在穗抽或果梗上形成褐色、长圆形的凹陷病斑,影响果穗生长,发病严重时造成干枯,影响病斑以下的果粒(失水干枯或脱落)穗轴、当年的新枝蔓、叶柄、卷须得病,一般不表现症状,在第二年有雨水时产生分生孢子盘,并释放分生孢子成为最主要的侵染源。据报道在菲律宾等国家,炭疽病可以在叶片上形成病斑、在枝条上形成溃疡性病斑;在我国,在叶柄、叶脉、穗轴、卷须上,可以形成病斑、也能产生分生孢子。2、 病原18炭疽病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penz. Sacc 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科,刺盘孢属,称为“盘长

31、孢 状刺盘孢 ”。分生孢子盘产 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盘排列一圈,为圆形,随着病斑的扩展,成为个“圆 圈” ,为轮纹 状排列。分生孢 子盘释放粘状、肉红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圆桶状或棍棒形,大小为 12-26微米3.5-4 微米;分生 孢子无色、单胞,有滴状斑点,圆形或椭圆形,有的略弯曲,大小变化比较大,一般 10.3-21 微米3.3-6 微米。有性阶段 Glomerella cingguiata (Ston.)SpauldetSchrenk,属于子囊菌,壳菌纲,球壳菌目,疔座霉科,小丛壳属,称为“围小丛 壳” 。围小丛壳的子囊壳聚生,在病斑上排列为轮纹状,瓶型,深

32、褐色,直径 125-320 微米,子囊棍棒型,无柄,55-70 微米9-16 微米,壁可消解。子囊孢子椭圆型,略弯,无色,单孢,12-28 微米3.5-7 微米。在自然条件下没有在葡萄上发现有性阶段。3、侵染循环和发病规律葡萄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当年的绿色枝条(一般是结果母枝)上越冬,病枝条与健康枝条没有区别。病菌一般在皮层中,并且靠近节、叶柄痕迹、果柄处等部分比较多。残留在葡萄架或植株上的病果穗、穗轴、卷须、叶柄等,也是病原菌19越冬的场所,成为第 2 年病原菌的来源。带病菌的枝条被水湿润后,开始形成孢子;孢子的形成与温度有关:10-35形成,最适温度为 25-28;25时需要 9 小时、

33、20需要 24 小时、14需要 38 小时,形成分生孢子;2536 小时形成的分生孢子开始大量增加。一般情况下,在经常发生炭疽病的葡萄园,去年的枝条、与枝条相连的绿色部分(卷须、叶柄、果穗柄)、病果穗和病果粒,是第 2 年侵染的病菌来源。葡萄炭疽病有两个侵染过程:第一、带病的越冬组织(比如枝条、卷须等)经过水(雨水)充分湿润后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着雨水飞溅,传播到新梢、叶片、叶柄、卷须、果柄、果实上,并造成侵染。对于果粒,孢子在果粒表面萌发,芽管先端生长出附着孢、10 日后附着胞上的菌丝通过角层进入皮层细胞,直接侵入。除果实外,其他组织基本不发病,成为下 1 年的病原。这种侵染,一般在春季

34、或雨季完成。第二、被侵染的果实,在幼果期一般不发病,出现小黑点状病斑,等到成熟期发病;如果果实已经着色或成熟,侵入后经过 6-8 天的潜伏期表现症状。表现症状的葡萄粒,出现小黑点,而后产生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团或块,借雨水飞溅、流出的果汁、昆虫等传播到健康果粒或枝条等。对于春季和初夏雨水多的地区,或晚熟品种,两个侵染20过程发生的时间不同。第一个侵染过程发生时间早,侵染的枝条、卷须、叶柄等成为明年的病原;被感染的果粒,成为转色或成熟期发病基数,第二个过程,是已经被侵染的果粒成熟期发病,继续造成侵染和传播。所以,防治的关键是抓住第一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开花前和幼果期。对于春季和初夏干旱的地区

35、(而中后期雨水多),或早熟、中熟品种,会造成两个侵染过程发生的时间重叠,增加了防治炭疽病的难度。但是,开花前、后是最重要的防治时期。炭疽病与雨水的多少和时间有直接的关系。每次降雨,如果枝条的湿润时间足够,都会造成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水分是炭疽病侵入葡萄的条件。连续湿润 7-12小时,炭疽病菌能在果穗或果粒上完成侵入;连续湿润 9 小时,带菌的枝条上可以产生分生孢子。如果分生孢子转播到果粒或果穗,高湿度也能造成病菌的侵入。炭疽病的发生和发生程度,与栽培措施有关。这种关系来源于:栽培措施是否增加了果穗周围的湿度和增加了病菌的传播。增加湿度、增加传播的栽培措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不同的品

36、种抗性不同。据资料记载,刺葡萄等品种比较21抗炭疽病;意大利、巨峰、红富士、黑奥林等品种抗性中等;贵人香、长相思、无核白、白牛奶、无核白鸡心、葡萄园皇后、玫瑰香、龙眼等品种比较敏感。4、 防治方法田间卫生是防治炭疽病的基础 具体做法就是把修剪下的枝条、卷须、叶片、病穗和病粒,清理出果园,统一处理,不能让它们遗留在田间。这种工作是会大大减少田间的越冬的病菌数量,是防治炭疽病的第一个关键。开花前后的防治 如果田间卫生比较彻底,那么“结果母枝”就是唯一的 带 病体。阻止“ 结果母枝 ”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是防治炭疽病的第二个关键。首先,阻止病菌侵染当年的绿色部分,包括枝条、卷须、叶柄等;其次,对落

37、花前、后的果穗、果粒提供特殊的保护和把传播到果粒上的分生孢子杀灭。具体就是花前、花后规范使用杀菌剂,尤其是开花前后有雨水的葡萄种植区。套袋前处理 对于套袋栽培的葡萄,套袋前对果穗进行处理,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防治炭疽病的关键是:在田间卫生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前期有雨水时的防治措施,而后注意套袋前的处理,还要注意转色期和成熟期的保护。药剂处理 防治葡萄炭疽病的优秀药剂有:1)保护性杀菌剂78%科博:目前最好的保护性杀菌剂22之一。使用剂量 600-800 倍。在花序分离期使用 1 次,落花后至封穗前可以使用 1-3 次。80%喷克:800 倍,任何时期都可以使用,但开花前、开花后使用更有优

38、势。在封穗前,喷克与内吸性杀菌剂混合使用 1 次,是炭疽并化学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50%福美双:600-800 倍,在花序展露期、大幼果期(封穗期)可以各使用 1 次。80%必备 400-600 倍,因必备在欧洲生产有机食品认证的杀菌剂,是后期控制炭疽病的最有优势和潜力的品种。80%代森锰锌:600-800 倍,大幼果期可以使用。据调查,花前花后使用易造成药害,应注意。42%喷富露 SC:400-600 倍。是最不容易产生药斑的优秀杀菌剂之一,在后期使用有明显优势。其他有效药剂包括:80%福美锌 800 倍;70%代森锌 600-800 倍;其他进口代森锰锌如新万生、山德生等。2)内吸性杀菌剂

39、:50%多菌灵 600 倍;70%甲基硫菌灵 800-1000 倍,花前或花后使用,共使用 1-2 次,可以与喷克等混合使用;10%美铵 600 倍,对炭疽病防治效果优异。对葡萄安全性好、对果面没有污染、分解快,特别适合结果期后期使用,但持效期短,一般 5 天左右需要重新使用;溴菌清,是防治炭疽病的优秀药剂,有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剂型,可使用在巨峰、藤稔等厚皮品种,薄皮品种如红地球、无核白、美人指等品种要慎重使用(容易产生药害);2310%与苯醚甲环唑 1000-1500 倍;22.2%戴挫霉,是炭疽病的特效药剂,套袋前 1200-1500 倍处理果穗。5、防治炭疽病应注意的关键点首先要搞好田

40、间卫生,把修剪下来的枝条、叶片、病果粒、病果梗和穗轴收集到一起,清理出田间,集中处理(如发酵堆肥、高温处理等)。第二,发芽后到花序分离,应根据雨水使用药剂。如果雨水多,应使用 2-3 次药剂,可以选择 80%必备 400 倍、80%福美双 600 倍等药剂。喷药重点部位是“结果母枝” ,其次是新梢、叶柄、卷须。第三,开花前、落花后至套袋前,结合防止其他病害进行规范防治,是防治炭疽病的最关键措施。可以根据雨水的情况,调整规范性防治措施。比如开花前的规范措施:花序分离使用 78%科博 800 倍、开花前使用 50%多菌灵 600 倍或 70%甲基硫菌灵 800-1000倍,在防治其他病害的同时可以

41、很好地防治炭疽病。套袋前,用合适的药剂(比如 22.2%戴挫霉 1200-1500倍)处理果穗,是套袋葡萄的关键措施。第四,转色期和成熟期,严格监测、适时保护。药剂以波尔多液、必备、喷富露、美铵为主:套袋葡萄以波尔多液、必备为主;不套袋葡萄以喷富露、美铵、必备为主。24第五,炭疽病比较严重时的紧急处理。如果果园出现比较严重的炭疽病,证明本生产季节以前防治措施的失败,并且要采取紧急措施。采取的紧急措施必须保证食品安全。目前作者了解的、可以使用于后期的葡萄园药剂并不多,建议如下:首先剪除发病严重的果穗或果穗上的个别病粒,而后立即使用 1 次 10%美铵 400 倍,4-5 天后再使用 1 次,5

42、天后使用 1 次 80%必备 400 倍。可以根据采收期决定使用的药剂和次数。葡萄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5)葡萄白粉病Schweinitz 先生在1834年第一次描述了北美洲葡萄上的白粉病。葡萄白粉病在1945年之前的美洲葡萄上,危害很轻,也没有名气。1845年英国的一位园艺工作者在英格兰的Margate 首次发现,是欧洲第一次发现;1847年法国首次记录这种病害,并且当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之后葡萄白粉病在法国造成不小的麻烦,损失巨大,其中1854年损失了80%。从此,葡萄白粉病成为声名狼藉的重大病害。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数的葡萄种植区,都能找到葡萄白粉病,甚至在热带地区,也有葡萄白粉病的

43、危害。如果葡萄白粉病防治不力,影响葡萄的生长、产量、品质,受害的枝条不能安全越冬。在我国,葡萄白粉病普遍存在,很多葡萄种植区都有白粉病,但总体上雨水比较多的地区发病少、比较轻,雨水比25较少的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北部的干旱地区等)发生普遍、危害比较严重。并且,葡萄白粉病是设施葡萄栽培的重要病害,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避雨栽培极其他设施栽培的面积扩大,白粉病已成为这些葡萄园的重要病害。1 症状白粉病可以危害、侵染叶片、果实、叶蔓等所有绿色部分。幼嫩组织比较容易受到侵染和危害,但老叶等也受害。病菌穿越表皮,在表皮细胞形成吸器,吸收营养。虽然吸器只在表皮,但相邻的细胞照样能坏死。幼叶和老叶同样敏

44、感,能被侵染,但春季的幼芽和幼叶是最先的受害组织。叶受害后,先在叶片正面产生灰白色、没有明显边缘的“油性” 病斑,上面覆盖有灰白色的粉状物;严重时整个叶片都覆盖有灰白色的粉状物,包括叶片的背面(一般正面多、背面少),使叶片卷缩、枯萎,而后脱落;有时能在叶片上形成小黑点(为病菌的闭囊壳)。幼叶受害后,会扭曲变形,基本停止生长。花序发病,花序梗受害部位开始颜色变黄,而后花序梗脆容易折断。穗轴、果梗和枝条发病,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羽纹状向外延伸,表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有时,病斑变为暗褐色(因形成很多黑色闭囊壳)。受害后,穗轴、果梗变脆;枝条不能老熟。果实对白粉病敏感,在糖份8%之前的任何时期

45、,都能感26染白粉病;糖份超过8%,对白粉病就产生抗性,一般不会再被侵染,但是(糖份在8%-15% 之间)被感染的果实能产生分生孢子;果实的含糖量超过15%,果实不会被侵染、已经被侵染果实也不会再产生分生孢子。果实发病时,表面产生灰白色粉状霉层,用手擦去白色粉状物,能看到在果实的皮层上有褐色或紫褐色的网状花纹。小幼果受害,果实不易生长,果粒小,易枯萎脱落;大幼果得病,容易变硬、畸形,易纵向开裂;转色期的果粒得病,糖份积累困难,味酸,容易开裂。2 病原菌葡萄白粉病的病原菌是葡萄钩丝壳菌(Uncinula necator (Schw.) Burr.),异名有:Erysiphe necator Sc

46、hw.,E. tuckeri Berk,U. americana Home,U. spiralis Berk and Curt. ,U. subfusa Berk.& Curt. ,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钩丝壳属。闭囊壳散生,黑褐色,大小80100微米,有1030 个附属丝 ;附属丝基部褐色,有分隔,不分支,顶部卷曲,长度为闭囊壳的2-3倍;闭囊壳内有4-8个子囊;子囊椭圆形,一端稍突起,无色,大小50-60微米25-36微米,内含4-6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0-25微米10-12 微米。闭囊壳一般在生长期的后期产生。无性世代为葡萄分孢菌(Oid

47、ium tuckeri Berk.),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粉孢属。发病27部位的白粉层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都是无性世代。分生孢子串生于孢子梗顶端,念珠状;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内含颗粒体,大小16.3-20.9微米30.3-34.9微米。3 侵染循环和发病规律3.1 病原越冬 葡萄白粉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或芽磷间越冬;被害组织上的闭囊壳也是病菌重要的越冬形态;在保护地或南方气候温暖的地区,被害组织上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可以越冬,也成为重要的病菌来源。第2年春天开始萌动后,菌丝体就可以产生分生孢子、闭囊壳就可以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借助风和

48、昆虫传播到刚发芽的幼嫩组织上;如果条件合适,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侵入到寄主使葡萄得病。出现第一批病新梢(病叶、病枝条)。对于芽鳞间有菌丝体越冬的,芽开始活动或生长时,病菌也活动、生长,发芽后即成为病芽、病梢,然后产生分生孢子再传播、危害。3.2 气象条件与病害1) 温度:在4-7 时,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 ;25,分生孢子 5个小时可以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高温度为35。20-27是病害发展的最合适温度;6-32 病菌菌丝可以生长;在2330条件下,病菌从侵入到产生分生孢子需要5-6天,而在7条件下需要32天;据报道36 下,10小时可以 杀死分生孢子,39条件

49、下杀死分生28孢子需要6小时。2) 湿度:相对湿度不是分生孢子萌发的限制因素,相对湿度比较低时(20%),也可以萌发;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为40%100%;相 对湿度对葡萄白粉病的影响是分生孢子的产生数量:据报道,24小时内,相对湿度30%-40%、60%-70%、90%-100%时产生分生孢子的数量分别是2、3、4-5 个。3) 水:水的存在对白粉病发生不利,因为水份会造成分生孢子吸水破裂、不能萌发。4) 雨:雨水对白粉病发生不利,因为雨水会冲刷掉分生孢子、破坏表面的 菌丝、造成分生孢子吸水破裂。5) 光:寡光照(低光照)、散光,对白粉病发生有利;强光照对白粉病发生不利。有研究表明,在散光条件下(其他条件相同)47% 分生孢子萌发,而强光条件下萌发率只有16%。3.3 侵染循环芽鳞间菌丝体 病芽 分生孢子被害组织内菌丝体 分生孢子 绿色组织 越冬闭囊壳子囊孢子 菌丝和分生孢子(热带地区) 闭囊壳 3.4 白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