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首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学术论坛”论文摘要.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872644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学术论坛”论文摘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首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学术论坛”论文摘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首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学术论坛”论文摘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首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学术论坛”论文摘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首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学术论坛”论文摘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首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学术论坛”论文摘要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CADEMIC FORUM ON DIGITAL FUTURE AND MEDIATED SOCIETY:NEW AGENDA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NEW MEDIA AGE2010.12.4-5ZHEJIANG HANGZHOU2010首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国际学术论坛“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新议题”论文集(摘要)12月 4日-5 日浙江 杭州主办:浙江大学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研究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协办:中国网络传播学会“首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国际

2、学术论坛”论文摘要目 录单元一、新媒体技术的采纳和使用 3新生代打工者的新媒体使用及其评价一项来自上海的经验考察3Gender and New ICTs 3互联网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以大学生为例 4ICTs的“使用与满足”:华侨华人温州家属海外沟通媒介的运用与影响 5边缘重生?互联网时代的农村网民走向分析 6“云计算”的媒体应用及核心价值 6数字出版时代国民阅读危机的应对策略 7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地图出版 8单元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 8我国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探讨“微博”发展及影响研究综述 8微博:公民新闻的新领域 9公民视频新闻的形态与内容研究基于搜狐、新浪、优酷、酷 6的采集样本 9

3、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研究的新议题受众中介化的社会 10The role of media dependency in use of print and online news media for local news in the United States 11“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新媒体环境下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 12自信与隐忧:互联网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自我形象认知 12单元三、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 13以文化和文明逻辑函数关系为思想起点思考新媒体如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 13国际传播的重新布局以新媒体为研究对象的案例、实践与理论14网络传播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以及对策的思考 14全

4、球媒介:重构民族文化 15跨国传播中的国内因素以字幕组为对象的个案研究 15全球想象与传统的再生产全球化语境中大众传媒的“城市叙事”16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17单元四、新媒体研究回顾与展望 18传播学视野中的“新媒体”对国际传播学会(ICA)四本杂志2005-2010的内容分析 1815年来我国传播学新媒体研究的回顾以 1995200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定量分析为例 18美国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现状、趋势及问题探析 19“知者无畏”还是“无知者无畏”:互联网与公众社会风险判断的知识依赖性 20第三人效果理论:现实呈现与效果控制 21网络传播中印象形成效

5、果的实验研究 22单元五、新媒体时代的舆论表达 22新媒体时代中国舆论监督的新议题:网络揭黑 22新媒体环境中的都市集体行动:框架博弈与传播动力机制 23网络政治流行语:舆论表达的特殊形态 23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波的传播规律探析基于物理学理论的交叉学科研究视角 24气场:网络谣言传播的情感性分析 25新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的舆论幻象以张悟本养生“神话”传播为例 27单元六、新媒体时代的媒介文化 28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批评 28网络再编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以土豆网为例 28ePR的困局:以凡客诚品为个案 29网络文化的媒介文化学批判 30“主流影像”与“个人影像”的互文关于纪录片人民至

6、上与1428的解读 30手机对个人空间建构的具体表征 31手机的传播学解读 兼议电子对话式传播及其与真实交流的关系 31单元七、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 33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 33网络问政初探 34Web2.0环境下基于社会化标签的开放式投票研究 35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35论新媒体时代私人博客公共精神的塑造 36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两种范式 37单元八、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规制 37“脱嵌”与“回笼”中国互联网的规制路径初探 37Twitter中国遭遇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38浅谈网络媒介中的审查机制 39网络传播环境下“民间社会舆论场”的重新

7、认知兼论传统媒体的社会舆论良性发展的引导责任与思路 39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民意与法制进程 40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侵权责任分析 41单元九、新媒体时代的组织传播与经营管理 41物联网作用下的组织传播 42从“双效统一论”到“多效合一论”对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传媒企业运作目标的辨析 43融合时代广电集团盈利模式探寻 43中国社交网站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分析 44媒介计划的崭新理论:频次价值计划 44公交移动电视传媒发展探索以杭州地区为例 46试论数字传媒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深层影响从曹操墓发掘报道谈起 46单元一、新媒体技术的采纳和使用新生代打工者的新媒体使用及其评价一项来自上海的经验考察周葆华(

8、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摘 要:新媒体的社会扩散、使用及其影响离不开阶级/阶层的考察视角。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必须系统把握和深入透析不同社会阶层的新媒体使用形态及其影响。因此,近年来华人社会反思并超越传统的“数码沟” (digital divide)视角即强调新媒体资源受社会经济结构所限产生的不平等分布,提出并运用“工人阶级网络社会” 、 “信息中层” 、 “赋权”等概念,开始重视并考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中下阶层对新传播技术的采纳及其影响。但在总体上:第一、这方面的研究数量仍然不多;第二、多采用质化考察,虽屡有洞见,但系统的、整体层面的量化考察较为稀缺;第三、对中下阶层或农民工内部的差异

9、涉及不多;第四、相对于珠三角地区,对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新媒体使用状况研究较少。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上海进行了一项较为系统的量化研究(并配合进行质化考察) ,特别是区分出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三个行业,以及兼顾国营/集体、民营/私营、以及台(港澳)资/合资三类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访问了 800多位新生代来沪打工者。本文将在整理本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新生代打工者的新媒体使用基本特征及其评价作出描述和分析,以期丰富现有的有关中下阶层与新传播技术关系的研究。作者简介:周葆华,副教授,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市邯郸路 440号,邮编 200433,电话:86-21-55664703,电邮:。G

10、ender and New ICTs卢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values and new ICTs. A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values that are reflected in the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bout four major types of new ICTs, including

11、 computers, cell phones, Internet services, and cell phone network services. The study found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for the overall frequency of all the commercials about new ICTs. Meanwhile, the study indicat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gender valu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new ICTs

12、. For example, feminine valu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s, cell phone-based ICTs, and access tools. Masculine valu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network services, computer-based ICTs, the Internet services, and networks. Gender-power relationship was adopted to explai

13、n the results by mapping out its distribution across a group of binary distinctions, including open-closed, design-consumption, and global-local.Key words: gender, masculine, feminine, new ICTs, computers, cell phones, the Internet, and television commercials 作者简介:卢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互联网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以大

14、学生为例曾凡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摘 要:互联网的采纳与使用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其模型是如何的?本文以暨南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N=302) ,集中探讨了社会经济地位、权衡需求、感知有用性、易用性,个人统计特征等哪些具体自变量影响互联网采纳时间、互联网使用时间及与学习、工作目的相关的互联网使用。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对互联网的采纳时间和互联网使用时间有着重要的正向影响,互联网的采纳时间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时间,然而互联网的采纳时间与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与学习、工作目的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无显著影响,与学习、工作目的相关的互联网使用主要受大学生感知互联网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显著影响。关

15、键词:互联网的采纳;互联网的使用;创新扩散;使用满足;技术接受模型A mode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adoption and use of the internetfor example to college studentsZENG Fan-bin(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32)Abstract: What a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and use

16、of the internet? How is the model? Taking Jinan universitys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sample (N = 302), this paper discussed what specific variables, includ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weigh needs, perception usability, ease for use, personal statistic feature and so on, exactly affect the Internet ado

17、ption time, Internet use time and internet use related to study and work. Research found that socio-economic status positively influences the time of Internet adoption and use. The adoption time of the interne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time of internet use. However, the adoption and use time of

18、the internet don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internet use related to study and work, which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about the usability and ease of use of the internet.Key words: the adop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usage of Internet; innovation diffusion; uses and

19、gratific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作者简介:曾凡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硕士,讲师。联系地址:广州黄埔大道西 601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邮政编码:510632。联系电话:13760787115。邮箱:。ICTs的“使用与满足”:华侨华人温州家属海外沟通媒介的运用与影响王佑镁(温州大学教育技术系)摘 要: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与通讯技术成为海外华人华侨与其家属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其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州是中国著名侨乡之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普遍使用同样深刻影响华侨华人及其温州家属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基于传播学领域的

20、“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 122位温州侨乡华人华侨家属的调查研究与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在内外温州人互动中沟通媒介的运用及影响。结果发现,传统和新兴的 ICT技术成为双向交流的两种重要渠道,网络视频交流媒体与电话手机媒体承载着不同的沟通目的与内容,年轻一代对于未来新型 ICT技术的采用充满期待。关键词:信息与通讯技术;华人华侨;使用与满足作者简介:王佑镁(1974- ):男,江西吉安人,博士,温州大学教育技术系、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侨乡传播、社区信息学等。联系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教务处(325035) 。联系方式:13587686516,电子邮件:。基金项目:本

21、研究得到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课题温州侨乡留守儿童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200935)支持。边缘重生?互联网时代的农村网民走向分析洪长晖?(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摘 要:本文借助对福建一个农村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调查农村的互联网民存在的“边缘重生”的可能与问题。认为互联网将在电视之后逐步完成农村的普及,而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就为农村网民从另一个自我发展面向提供了与城市竞逐的可能,从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当然,笔者同样认为,边缘重生只是可能,而非现实。现行推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两股力量各自扮演了不同角色,它们的竞合将在农村网民的走向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词

22、:互联网;农村网民;边缘重生作者简介:洪长晖,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联络方式: ,18768162512。“云计算”的媒体应用及核心价值倪万(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技术、网格计算、网络存储等既有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 WEB2.0时代非结构化数据共享的实现手段。目前, “云计算”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界定,但在亚马逊、Google、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概念炒作”下,确已掀起了一轮“云”热潮。虽然现实的状况离“云计算”的理想愿景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其已对技术应用、商业理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同样也影响了媒体的发展,其在媒体中的应用

23、主要包括IPTV、移动新媒体、报网融合、网络游戏等诸多方面。对于这些应用,我们既不能陷入概念的游戏与炒作,也不宜夸大既有技术的融合与提升,关键是要把握信息传播理念的更新,充分认识“云计算”在媒体应用中的核心问题是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提供服务,其终极价值也在于其“服务”价值的大小。关键词:云计算;媒体应用;服务作者简介:倪万,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 27号。电话:0531-82862268 13505310869。电子邮件:。数字出版时代国民阅读危机的应对策略常凌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阅读的兴起,我国公民图书阅

24、读率仅为 50.1%,国民阅读方式和阅读心态发生变化,国民阅读正遭遇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数字化出版是世界出版业发展必然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应理性看待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的辨证关系,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构建书香社会,增强文化自觉意识,重建阅读文化。尤其出版界应坚守“内容为王”的出版理念,注重文化产品的内在品质。着力培育新一代公民的阅读习惯,营造全民阅读的书香氛围。关键词:数字出版;阅读危机;阅读素养作者简介:常凌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媒体和文化传播研究。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号中国人民大学品园三楼 1

25、040信箱。电话: 15201146358。电子邮件:。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地图出版朱 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传播系)摘 要: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跨媒体传播俨然已成为传媒产业的新浪潮,出版企业必须提供在受众多元化需求导向下的超细分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可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基于 GIS平台的“数字地图”这种全新的出版内容与传播模式,对基础教育、政府管理、学术研究等均大有裨益。然而,GIS 在国内数字出版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重要价值,似乎至今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其客观缘由在于技术难度较大与研发投入不够,而深层动因则在于观念的滞后与偏颇。目前,我国内地数字出版业发展空间巨大且利好也甚为可观,但是

26、尚未形成具备经济规模的商业模式,高端复合型人才缺口依旧相当大。而将现有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和新兴的 GIS技术相结合,应当成为创意出版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关键词:全媒体;新传播模式;传媒产业;数字地图;创意出版作者简介:朱平(1975 ) ,上海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跨媒体传播研究。联系地址:浙江省 杭州市 下沙高教园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文化传播系(310018) 。联系电话:0571-81512673。电子邮箱:。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ZC1030) 。单元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我国新闻传播

27、学核心期刊探讨“微博”发展及影响研究综述胡涵?(云南大学新闻系)摘 要:本文以国际新闻界等 11种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中讨论微博的文章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文献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对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关于微博改变信息传播机制,加速媒介融合,及在微博影响下的人际关系构建问题;二、在政治传播方面,主要探讨微博对公民社会形成的促进作用;三、在营销传播方面,有关微博的营销价值、渠道、策略及探讨微博的可行性盈利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可能性方面做进一步探讨。关键词:微博;传播机制;新闻;政治生活;营销作者简介:胡涵,云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联络方式:手机

28、15288453470 邮箱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二号云南大学新闻系 邮编 650091。微博:公民新闻的新领域史梁?(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系)摘 要:本研究主通过梳理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理论,并结合微博的传播特征和用户体验,认为微博有利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形成,从理论上论述了其能够成为公民新闻报道新领域的必然性。此外本研究通过对新浪微博近期 3例公民新闻报道的实证分析,认为从中国现实来看,微博在建构公民新闻领域方面颇有作为。微博不同与传统媒体和其它的 Web2.0媒体,简短、开放、互动等特点充分调动用户参与新闻报道和评论的热情,成为公民新闻的新领域,最后,本文分析了其作为公共新闻

29、的领域的不足之处。关键词:微博; 网络公共领域;公民新闻作者简介:史梁,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系讲师,电子邮件:,手机 18955169402。公民视频新闻的形态与内容研究基于搜狐、新浪、优酷、酷 6的采集样本王建磊?(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摘 要:公民视频新闻是公民新闻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形态,近年来因视频网站的发展和便携拍摄设备的普及获得较快发展,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然而学界研究偏重从公民新闻视角予以理论关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采自搜狐、新浪、优酷和酷 6网上 2009.5-2010.4期间的 380条公民视频新闻展开定量描述、分析和探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公民视频新闻的

30、技术形态、内容类型和热点题材;第二部分着重对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做出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公民视频新闻的平均长度为 3.79分钟,偏好采用背景音乐、字幕,不偏好使用静止图片、出镜报道和解说配音;内容类型以突发事件和公共监督为主,热点议题为丑闻、民计和娱乐;分析表明:事故和灾难题材视频对可信度有显著影响;非主流事件对点击率的影响明显;而民生记录类视频对留言量有显著影响;价值倾向和技术形态与点击率和留言量的关联不大。关键词:公民视频新闻;内容分析;技术形态;点击率;留言量作者简介: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电话:021 56331047,地址:上海市延长路 14

31、9号上海大学 222信箱。邮编 200072 Email 。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研究的新议题受众中介化的社会谢安康 1 孙鹂 2?(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新媒体的涌现,原来点到面的传播模式被打破,点对点、人性化的传播模式出现。这种传播模式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主客体的联系,个人化趋势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大众的角色出现了变化,开始深度卷入了大众传播之中,出现了受众中介化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大众的角色变化、技术的作用以及监管制度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阐述受众中介化的影响。受众的中介化带来的信息的个人性倾向加深,信息的人性化缺失以及参与的自由化,使社会进入一种传播的“狂欢”状态中以及对技术的推

32、崇。受众的中介化提供了参与的自由,也导致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混乱性。关键词:受众中介化;技术;自由化;狂欢作者简介:谢安康,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08英语本科大三学生,联络方式:1372004057,邮箱:。孙鹂,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08英语本科大三学生,联络方式:13031008977,邮箱:。The role of media dependency in use of print and online news media for local news in the United StatesKenneth Fleming?(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

33、a Columbia, MO 65211, U.S.A.)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media dependency on use of both print and online news media for local news in todays new media environment.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media dependency, as a concept of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is related to attending to

34、 and use of traditional news media such as newspaper and television. What is less known is whether media dependency would still be a driving force when traditional media have been seriously challenged by the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devices. More importantly, will media depen

35、dency play a role, if any, in explaining use of online news media for local news? The data of the study came from a telephone survey of 605 residents of Champaign County, Illinois in May and June 2010.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reliability testing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

36、legacy) media dependency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readership of the print newspaper The News-Gazette; (online) media dependency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use of the newspapers Web site www.news-, and with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local news, after demogr

37、aphics were statistically controlled. In addition, age wa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online) media dependenc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legacy) media dependency, suggesting that media dependency plays an important in driving older adults to use community newspaper and youn

38、ger adults to use online news media for local news. Implications for both print and online news media to continue to be important sources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edia dependency;uses and gratifications;community newspaper;online news media;local news作者简介:孙志刚博士(英文名: Kenneth

39、 Fleming ),美国堂纳德?雷诺兹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Associate Director of Research. The Donald W. Reynolds Journalism Institute. Director of Center for Advanced Social Research. School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135 Neff Annex. Columbia, MO 65211, U.S.A. Tel: (573) 884-6563. Email: sunzmissouri.edu.“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新媒体环境下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