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瑶族历史】番外篇瑶族四大支系从语言系谱角度分,主要分为瑶语支(以勉语为代表) 、苗语支(以布努语为代表) 、侗水语支(以拉珈语为代表)和汉语支四大支系。布努瑶支系(苗语支)宋代,已有部分瑶族分布于广西境内的庆远府(今广西河池市一带)。明时,进入庆远府一带居住的瑶族逐渐增多,这部分瑶族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苗族接触,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异,尤其是语言发生了较大变化。史学界将其统称为“布努瑶” 。中国社科院民族所蒙朝吉先生从布努瑶语言变化的文化现象,分析研究布努瑶先民的迁徙路线大概是从苗族迁徙路线的东南边方向,沿着湘西南的雪峰山地区,向西南移动,然后经黔南的苗岭南麓到达贵州的都匀府南部一
2、带。后来被当地土司驱赶,蒙、罗、蓝、韦、潘等姓的瑶族才又转往南迁徙到桂西北一带的山区。(1)红头瑶:主要分布于云南河口、金平;介绍:据说,很早以前,她们的祖先是从外地顺着红河迁到金平来的,经过红河流域时,走在前面的人为了便于辨认,就顺手摘下野芭蕉花顶在头上,后来这红尖尖便成为这一支系的瑶族头饰的象征,也成了她们的族标。(2)背篓瑶(背陇瑶):主要分布于广西都安、巴马;介绍:背陇瑶自称“布努” ,因住高山峻岭,女人男人背笼,故现称背陇瑶。(3)白裤瑶:主要分布于广西南丹、贵州荔波;自然人文环境:禾仓(防鼠防盗防潮,单仓、姊妹仓、哥弟仓、夫妻仓) 服饰特点:服饰主要颜色是黑、白、蓝三色,来源于其神
3、话故事“沟娃”射日。女装衣角下有蜘蛛网状的“米”字图案,交叉处有个小小的蜘蛛,以及蜘蛛网状百褶裙,来源于其蜘蛛图腾的传说。白裤瑶妇女夏天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随意搭在肩上,里面什么都不穿,又有“两片瑶“之说,这是白裤瑶对母性和生殖上的崇拜。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打陀螺,猴鼓舞,铜鼓舞,长席宴,架花桥,婚礼上的“压鸡”仪式,粘膏树,捕蜂捕猎技术。(4)花瑶:主要分布于湖南隆回;语言有瑶苗语特征,与居住在广西龙胜、三江等地的部分红瑶有共同渊源。介绍:共有 7000 余人。隆回花瑶与瑶族其他分支不同的是,他们不知道瑶家鼻祖“盘王”,也不知何为“盘王节” 。 寨子里的妇女们上下穿戴都有各式精美的图案,色彩
4、艳丽而又火辣,于是,这里的瑶族就有了美丽的名字“花瑶” 。民俗特色:隆回花瑶挑花艺术,呜哇山歌(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 ,它是花瑶人民在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自我抒情的歌曲,是花瑶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神秘花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花瑶呜哇山歌一般用汉语来演唱,是随着瑶、汉民族大融合形成而发展的,是汉文化与当地花瑶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花瑶呜哇山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号子,具有协调和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 )(5)山话红瑶:主要分布于广西龙胜,贵州从江县、黎平县;红瑶介绍: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 ,则是瑶族中的
5、另一个支系,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主要居住在龙胜县的泗水、和平乡一带的山区里,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民俗特色:蓄发习俗:红瑶女性有世代相传的蓄发、梳妆发型的习俗和护发秘方。红瑶妇女有不剪头发的习惯,自少年起就留发。至青年时代,则将头发盘于头上,用绣花黑头巾包起,既保护那一头秀发,又是民族的一种特征性装饰。到出嫁生了小孩,发型有所变化,长发在额头上束一个髻,其余则盘在头上。额前的髻便是当妈妈的标志。由于常年使用山上的特殊野草和淘米水配制的护发秘方,无论年纪多大,她们的头上都是青丝如云,很难见到一根白发。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黄洛瑶寨因有 60 多名长发红瑶嫂而成为著名的长发村。红瑶嫂的长
6、发是红瑶的一大特色,红瑶女从十三岁开始蓄发,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剪下长发珍藏,等到三十岁左右,已育有小孩的红瑶嫂可以将头上长发和珍藏的长发一同盘起。黄洛瑶寨有 60 多名妇女的长发超过了 1 米,最长者达 1.75 米,是世界上头发最长的女子,创吉尼斯世界长发纪录,最短的也有一点四米,被外界誉为“天下长发第一村” 。瑶家女子有把自己的长发视为第二生命的传统,她们一辈子只在十八岁成年仪式上剪一次头发,同时把剪下来的头发、包括平时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也一根一根捡起来,盘在自己的头发中。瑶家女的盘发也非常有讲究,乌龙蟠发型的是已婚已育者;螺丝蟠发型的是已婚未育者;用黑色手织布包起长发的是尚未婚配的阿妹
7、,她们的长发必须在进入洞房的当天,由新郎亲自打开。未出嫁的红瑶妹还得戴上头巾,不用戴头巾的是嫂子。红瑶妹的头发留得长长的,盘在头上,乌黑油亮得很,她们说都是平时用淘米水洗出来的。布努瑶:主要分布在广西巴马、都安、马山、隆安 、平果等县。 民俗特色:他们所崇拜祖神是密洛陀和布洛西。密洛陀”即“老祖母”或“老母亲” 。 “密洛陀”被布努瑶民崇敬为人类的女始祖、创世之母,是一位创造万物的女神,她神通广大,热爱劳动,创天地、创森林、造房子、射太阳、杀老虎,开拓土地,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万能创世主,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达努节:后来又称祝著节。 (在节日中祭祀他们的祖神密洛陀。达努,在瑶语中是永不忘记之意,蕴含
8、了不忘密洛陀创世功绩的意思。这个节日又是叫祖娘节、二九节、瑶年。)番瑶:主要分布于广西巴马。花蓝瑶:主要分布于广西金秀;介绍:花蓝瑶因服饰特征而得名。花蓝瑶妇女的服饰均綉有精美的图案,色彩斑斓,特别绣上蓝花,栩栩如生。 “花蓝” ,花花绿绿的意思。花蓝瑶因此而得名。民俗特色:“三五婚姻” 。婚日男女双方不摆酒宴,不请客,不收任何彩礼。结婚的床上用品有一半甚至全都是旧的。女方也不送陪嫁妆,更不要男方给财物。只在接亲时,男方带去五斤鲊肉、五斤大米、五斤酒,作为到女方家接亲的“领情饭” ,故人们称之为“三五婚姻”。山瑶: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新华、归朝、洞波、者桑、花甲和那能个乡
9、镇。介绍:云南富宁县山瑶基本已被汉化,人口分布极少,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服饰。因此关于山瑶的资料不多,实物也未征收。长衫瑶:(属布努瑶支系)主要分布于贵州荔波;服饰特点:头帕上的皇帝印(传说) ,男子须发绾锥髻,身着青色长衫。妇女头帕两端绣有一方形图印,图中绣有两条鱼纹。中间绣有桑格小人头的方形图印。包头时三个小人头图在额前,表示家庭和睦美满;一头鱼纹在脑后,表示夫妻鱼水情深,白头到老;另一头鱼纹插入额前帕内,表示牢牢把握住爱情的甜蜜生活。青瑶:(属布努瑶支系)因常穿青蓝色服装得名,主要分布于贵州荔波县瑶麓瑶族乡瑶麓村;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打猎舞,瑶麓婚碑,婚俗(从古至今三个阶段:抢婚、姑舅表婚
10、姻、凿壁谈婚) ,瑶麓悬崖洞葬, “蹦迂”2 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侗水语支) 关于茶山瑶的族源,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茶山瑶应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其称谓由其居住地名“茶山”而来。据茶山瑶民间传说、族谱和有关学者考证,茶山瑶大约在明朝初年,分别从广东和湖南进入广西大瑶山居住。从广东来的苏、莫、钟、陶、兰、龚等越人后裔进入广西后先在梧州,藤县等地居住,后被覃千户赶入平南,再转入大瑶山,分散于古卜、六寨山,金秀、白沙、六拉、昔地、田地、平林、六竹、罗孟、岭祖、巴勒、上下卜泉等地居住。从湖南来的苏、莫、陶等姓越人后裔进入广西后先后在南宁、百色、浔州、贵县、象州等地居住,后才进入大瑶山的六段
11、、六定、寨保、长二、长滩、土献、长峒、滴水、花阳、道江、六拉、金田等地居住。茶山瑶主要集中在广西大瑶山。茶山瑶:主要分布于广西金秀;介绍:茶山瑶因住地而得名。 “茶山”是大瑶山北部一个历史上的地名。 民俗特色:爬楼相会那溪瑶:主要分布在湖南洞口县境内,讲侗语。盘瑶支系(瑶语支)盘瑶是瑶族传统文化中的主干支系,它包含了瑶族的大部分人口。主要操勉语或标敏方言。过山瑶、山子瑶、排瑶等都属于盘瑶系列。盘瑶,顾名思义,其支系中有较多的盘姓瑶族。元以前,生活在湘、桂、粤边境及两广地区的瑶族,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生活,以信仰盘瓠为祖先,隔三五年逢农历十月十六击长鼓祭祠祖先盘王,有著名的“盘王节” ,因而
12、被称为盘瑶。盘瑶与唐代的长沙蛮武陵蛮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隋书。地理志云:长沙郡又有夷蜒,名曰莫瑶。当时莫瑶的活动地域涵括湘、粤、桂边界。属盘瑶支系的广东连南八排瑶族,与莫瑶有着最直接的亲缘关系。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元和十年(公元815 年)为连州刺史时,曾写下有关当地连州瑶人的生活诗篇,如莫瑶歌 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等,这个莫瑶很明显是八排瑶族的祖先。包括:盘瑶:主要分布于广西金秀。盘瑶的图腾崇拜是盘瓠(龙犬) ,认定他们的祖先是盘王,自称盘王子孙,盘瑶因而得名。又因从前盘瑶妇女所戴的帽用木板做成,故又称为板瑶。盘瑶共有十二姓,即盘、李、邓、周、赵、沈、蒋、胡、包、冯、郑、黄。盘王节:盘王节是瑶
13、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 在广西的富川、钟山、八步、恭城,广东连州、连南、连山、乳源,湖南的江华、江永等粤湘桂三省区十县(市)发起,现已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 80 厘米的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关于盘王节、盘王歌以及长鼓舞,都有它们源远流长的来历。民俗特色:嫁郎,即招郎入赘顶板瑶:主要分布于云南勐腊,湖南新田县;介绍:a.生活在新田北部山区门楼下瑶族乡、金陵镇、骥村镇等地的顶板瑶是过山瑶一
14、脉,服饰艳丽,特别是姑娘的瑶架非常绚丽张扬,因其头顶中衬有顶板,故称“顶板瑶” 。顶板瑶的成年女性,其头发用黄蜡染上,靠头端扎成一束,尾分二束将竹篾上撑成二尺宽、六寸高的蝴蝶形“板顶” 。b.云南勐腊顶板瑶。 (服饰与湖南顶板瑶区别较大)大板瑶(也叫板瑶或高头瑶):主要分布于广西那坡、西林、防城; 民俗特色:阿波节(青年男女间赠送五色饭,有情有义的吃了对方送的五色饭就算定了情) ,头饰(由于大板瑶人认为自己是麒麟和狮子的后代,因此他们传统的服饰上保留了夸张的头饰造型顶板高达一尺左右用磊红布折叠 24 寸装订,该布板由 80 层布料粘制而成,有个乡镇就称为“板八乡” ,壮话的“板八”即是大板瑶头
15、饰布板的层数,即八十层布板的简缩语。 )传说盘瓠是瑶人鼻祖,因助平王得天下而成为驸马并受封。为变为凡人,叫三公主用蒸笼蒸七七四十九天。公主提前一天揭盖以致皮毛未尽,瑶人遂以毛为耻。大板瑶女瑶胞都是以净眉和剃光头为美。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基本不再生毛发,年轻姑娘只是将眉毛剃掉,并将露在高帽之外的头发也全剃光。坳瑶:广西金秀;介绍:坳瑶语“瑶”字的发音与汉语“坳”字相似,故称为“坳瑶” 。坳瑶男子的头髻,不偏不倚地结在头顶正中,故又称为“正瑶” 。坳字是瑶语的译音,是指头髻耸耸的样子,坳瑶名称的由来,与他们的装束有关。民俗特色:黄泥鼓山子瑶:主要分布于广西大瑶山区;介绍:山子瑶多耕山地中黍,俗称糁子,
16、一种粮食作物。 “山” 、 “糁”两字,发音相近,故称为山子瑶。东山瑶:主要分布于广西全州、灌阳;介绍:因居住在广西全州县东山乡而得名。平头瑶:主要分布于云南金平;介绍:平头瑶,顾名思义,因头戴平顶帽而得名。在云南又叫包头瑶。土瑶:主要分布于广西贺州;(12)过山瑶:主要分布于广西贺州、湖南江华、贵州三都。介绍:在旧中国,瑶民由于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岐视与压迫,举家躲进大山之中,过着游耕游居的艰辛日子,被称为“过山瑶” 。 其语言在全世界瑶族中分布较广,广东、广西、湖南、云南、泰国及美、法、加拿大等均有讲“勉”语的瑶族人。服饰特点:每个山头、地区的过山瑶服饰均有所不同。民俗特色:小长鼓舞角瑶:主要
17、分布于云南麻栗坡县。因新娘结婚时头顶一块两端翘起来的木板而得名。排瑶:排瑶习惯聚族而居,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 ,所以被称呼为“排瑶” 。八排瑶是对聚居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排瑶的专称。八排:分别是指油岭排、南岗排、横坑排、军寮排、火烧排、大掌排、里八峒排、马箭排。其中岭排、南岗排、横坑排原为连州所属,在东边,故称“州属三排” , “东三排” ,或作“外三排”(与连山县相对而言),而军寮排、火烧排、大掌排、里 八洞排、马箭排则原为连山县地,在西部,故统称作“县属五排、 “西五排” ,或“内五排” 。蓝靛瑶:主要分布于云南麻栗坡、广西巴马;介绍:因穿着用蓝靛染的衣物
18、而得名,专以种植马蓝制靛为生。不同地区蓝靛瑶的服饰有所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在云南富宁县洞波乡称为白线瑶,在云南金平县十里村则被称为沙瑶。民俗特色:度戒,蓝靛瑶婚礼白线瑶:蓝靛瑶的别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富宁县洞波乡,其服饰与其他地区蓝靛瑶有所不同。沙瑶:蓝靛瑶的别称,主要分布于云南金平、河口。花头瑶:(属盘瑶支系)主要分布于广西宁明县。汉语方言支平地瑶:主要分布于湖南江华、广西富川、钟山;介绍:富川瑶乡的平地瑶,自言是瑶王盘瓠的后代,汉唐时期祖先沿潇贺古道从湖南千家峒、南京会稽山迁徙到富川来的。他们有的原住在山上,后来逐步下山定居,形成村落;他们有的祖辈在平地落户,世代繁衍,发展成寨。这些村寨少则
19、几十户,多则几百户,其村寨格局和房屋建筑艺术,既有富川瑶乡的特摄,又有古道遗存的痕迹,极具历史、人文考察研究价值。江永有四大民瑶,分别是清溪瑶、古调瑶、扶灵瑶、勾蓝瑶。也属平地瑶。民俗特色:蝴蝶歌:瑶族蝴蝶歌流行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等地的瑶族聚居区。蝴蝶歌在瑶族二声部民歌中,用一种汉语方言土语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词中,常出现“蝴的蝶” 、 “蝶的蝶” 、“黄蜂”之类衬词,故此得名“蝴蝶歌” (也称为蝴的蝶歌 、 蝴蝶蜂 ) 。平话红瑶:广西龙胜、灌阳。麻江瑶族:(绕家瑶属?瑶支系)主要分布于贵州麻江县河坝村简介:河坝瑶族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少数民
20、族共同体,长期处于未识别民族状态,较少受到外界关注,直到 1992 年,才被官方正式认定为是瑶族的一支。河坝瑶族有 2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国家文化部进行申报(分别是河坝瑶族“隔冬”仪式和河坝瑶族“枫脂染”的蜡染工艺,后者成功入选).民俗特色:枫脂染是瑶族世代传承的一种蜡染手工艺品,主要分布在河坝村,该村瑶族占 88.98%,是麻江县最大的瑶族居住地。枫脂染被广泛应用到瑶家生活中,染成被面、头巾、背带、童装花衣、盛装、便装等。它做工精巧,图纹朴素,对比强烈,是瑶族手工艺品中的精品。瑶族枫脂染世代传承,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是麻江瑶族的独特手艺,她们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服饰仍保留着清
21、朝之前的风格。她们没有集体手工作坊,至今沿用的是古老的染织方法,工艺制作流程相当复杂。当地老人描述了瑶族蜡染的工艺流程:先在自织的土布上绘上精美的图案,然后将枫脂和牛油按比例混合(代替蜡) ,装在土碗里,置于盆装的热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许红炭火,以保恒温。待两种油缓慢融合后,用竹制小蜡刀蘸油复涂于画好的图案纹络上,待蜡干后,然后经浸染、漂洗、去蜡、阴干工序后,便可出现青底白花,蓝底白花,或青底蓝花等不同色彩的对比鲜明的花纹图案。由于瑶族枫脂染采用枫树油脂来勾画图案,在漂染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像蜡染的那种漂染裂纹,因而图案细密完整,更加美丽,题材多以花、草、虫、鸟、鱼等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
22、、锯齿纹等等。风格是粗中有细,布局饱满而不杂,多采用变形、夸张手法,图案生动,变化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据村民说,有很多来自省内外的蜡染厂家、学者及外国友人都纷纷慕名前来该村考察,都对河坝村形迥各异的蜡染图案和精美的蜡染制品赞不绝口,并对其进行收藏。木柄瑶:(属?支系)木柄瑶是瑶族一个支系,全国仅田林县瑶族乡三瑶村、浪平乡平山村有木柄瑶。木柄瑶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木柄瑶的铜鼓舞、唢呐曲、服饰、传说等独具魅力,木柄瑶的婚俗更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 (实物未征收)民俗特色:木柄瑶婚礼,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 2006 年被申报为国家非遗)
23、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花。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全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铜鼓后,主持人便指挥寨中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轮流着打。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鼓点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风骤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铜锤不停地从自己的脑后、腰后、胯下,在鼓面上轮流敲击,节奏鲜明,动作协调,天衣无缝。这时,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场面壮观,热烈奔放。先跳圆圈舞 ,依次跳迎春舞 、 扁担舞 。风格独特,舞姿优美,独具魅力,趣味无穷,令人心悦神爽。 每年跳完铜鼓,又将铜鼓埋入地下,地点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