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 世界地理1第一章1、全球海陆分布情况。答:(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称为地表,即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有 5.1*108 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 1.49*108亿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 29%;海洋面积 3.61 亿平方千米,约占 71%。因此,海陆面积之比大约是 7:3。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的不同,大体分为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且散布的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大陆和岛屿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3104km2)作为最小的大陆,把格陵兰岛(面积 217.5104km2)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
2、岛屿。大洲大洋的分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大洲大洋的界线: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洲面积:亚洲 4400 非洲 3000 北美洲 2400 南美洲 1800 南极洲 1400 欧洲 1000 大洋洲 900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称为海洋,它包括洋、海和海峡。(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存在以下特点: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多数大陆通过狭窄
3、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2、大陆和洋底的主要特征。答:(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 2 、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3、洋脊贯通四大洋3.大洋的发展大洋的发展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阶段。胚胎期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 幼年期红海、亚丁湾、加利福尼亚湾成年期大西洋、印度洋 衰退期太平洋 终了期地中海 遗痕喜马拉雅山脉4、全球气候的分布。答:(一)陆地低纬度气候低伟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
4、均气温最低也在 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1)赤道多雨气候;2)热带海洋性气候;3)热带干湿季气候;4)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5)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 全年高温多雨 茂密的热带雨林 热带海洋性气候 信风带的大陆东岸、热带海洋中的岛屿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热带干湿季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5、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1陆地温带气候:(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2)温带季风气候;(3)温带海洋性气候;(4)温带大陆性干旱资源环境学院
6、地理科学 世界地理2与半干旱气候温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中纬大陆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与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不如其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有对流雨,雨量不集中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亚欧大陆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暖热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纬大陆西岸 终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中纬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 草原、沙漠 2陆地亚热带气候:(1)亚热带湿润气候;(2)亚热带季风气候;(3)亚热
7、带夏干气候;(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亚热带湿润气候 中低纬大陆东部 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年内降水分配也均匀亚热带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低纬亚洲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夏干气候 中低纬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中低纬大陆内部 冬温夏热,降水少 草原、沙漠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 50N 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在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的控制下,
8、气温极低。主要气候类型: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极地冰原气候寒带、高山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极圈附近中高纬地区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和亚寒带针叶林极地长寒气候 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长冬无夏 ,降水稀少 苔藓、地衣 极地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北冰洋岛屿 终年严寒 冰雪覆盖 (四)高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各大山地,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结构。以“温”定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温带 寒带指标 最冷月15C 最冷月 0C15 最冷月0C 最热月015最热月10C以“水”定型年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气候类型 热带雨
9、林温带海洋热带草原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地中海 热带沙漠、温带大陆亚寒带针叶林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 世界地理35、世界气候带分布规律。答: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这是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2)非纬向地带性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以分出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不同
10、的气候型,从而使气候带和气候结构在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非纬向地带性的差异。(3)垂直地带性有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当然这是有一定限度的,即所谓最大降水带,过此带后降水反倒减少。沙漠化和荒漠化区别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出现以移动沙丘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荒漠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荒漠化即是沙漠化。即在原本
11、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生态平衡,使原本非沙漠化的地区出现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广义的荒漠化,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的作用下,使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第二章1、什么叫自然带/自然地带?答: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 ,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2、主要自然带的分布?答: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
12、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特征: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3、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答:(一)整体性“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2)空间组合性;3)动态演变性。(二)差异性所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性) 。一般而言,最基本的差异包括纬向地带性差异(也称地带性
13、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也称非地带性差异)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纬向地带性差异在地形比较平坦和南北阳 坡 阴 坡7a山 地 草 原b荒 漠 化 草 原 青 海 云 杉 林 带祁 连 圆 柏 林 带青 海 云 杉 、 山 杨 带6b6c8 荒 漠 带7 草 原 带6 针 叶 (阔 )林 带5 高 山 灌 丛4 高 山 草 甸2 高 山 垫 状 植 物 带1 积 雪 带500400300200 54216a3c高 度 /m87a6b7b3 高 寒 流 石 坡 植 被 带6a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 世界地理4方向有较大幅员的条件下表现的最为明显。非纬
14、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等级划分全球各级自然地理环境均具有各自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各大洲或各大洋范围内:一方面,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就是该大洲或大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洲内各自然地理大区又均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体现了该大洲的差异性。第三章3、各种洋流的成因?答:洋流又称为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梯度流
15、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这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使海区形成了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力作用下,海水产生了流动。故梯度流也称密度流。风海流风对海面摩擦作用而产生。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也称漂流或吹流。风力作用于海面时,可产生对海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故风作用于海面时,可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风海流的副效应由于风海流的水量运输,就可以导致海岸附近的增水和减水的现象,从而又产生相应的海流,这叫做风海流的副效应。可以分别产生补偿流和上升流。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而形成的海流。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
16、入进行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以是垂直流动(上升流和下降流) 。第五章1、主要种族答:通常种族划分为三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黑种人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在非洲大陆上,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黄种人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黄种人的数量是最多的,分布的密度也是最大的。黄种人最重要的迁移是往美洲的迁移,迁移是沿着白令海峡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白种人分布最广泛,欧洲和美洲是白种人的集中分布地区,但欧洲是他们的源地。白种人的迁移是 “地理大发现” 、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2、主要宗教答: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
17、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1) 现在的基督教(人口)的分布格局是: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个新教的流派。2) 伊斯兰教:分布广泛,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3) 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大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小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中南半岛。3、单一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国家。答:单一民族的国家:指某一个民族占据了这个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其他民族的
18、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有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2)多民族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解决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共同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课题。4.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1.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自然增长率较低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增长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 世界地理5率低5.世界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通讯业的发展使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进入国
19、际分工体系中,使世界上每个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对自己有利的产业,并从世界其他地区获得自己所需要其他资源,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果和最理想的经济效益。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使他们面对着的这个开放的国际市场与殖民主义时期的世界市场并没有什么区别。在它们不掌握先进技术和没有形成发达的产业结构,它们只能在垂直分布体系下获取利益,而体系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中。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中利益均等,拥有技术、资本、信息和人才优势的发达国家仍然具有优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将继续,甚至更严重。同时发达国家将本国夕阳产业转移到本国,虽然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本国的工业
20、化,但是这些产业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那里投资,利用那里廉价的劳动力组织生产,可以不再顾忌关税成本的增加,这势必会为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产业、夕阳产业创造了方便条件。但是发达国家只是将产品的开发环节留在国内,把产生污染的生产过程转移到国外。6.知识经济在世界上的分布规律知识经济是把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要素,知识经济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世界知识经济分布规律是:集中了高素质人才和拥有充分技术开发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国家内部的告诉发达地区。只是拥有传统资源的国家和地区仍然以传
21、统经济为主。第六章1.亚洲地形特点亚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起伏极端和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大洲,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世界上地势最低的洼地。同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内外力所营造的地貌类型。地势可以概括为中间高,四周低。山脉组合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此外在亚洲的东部边缘,自北向南分布有一系列向太平洋突出的弧形列岛。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多边缘海。2.亚洲的气候特点一、强烈的大陆性 主要表现在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二、典型的季风性 主要表现在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三、类型的复杂性 除了温度海洋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四
22、、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 这既是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气候复杂性的一个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有的冷、热、湿和干燥的极端地区。3、西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问题: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塞浦路斯问题、库尔德人问题、阿富汗问题4、亚洲的工业化进程。答:与欧美不同,亚洲的工业化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1)进口替代工业化所谓进口替代工业化,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进口替代一般经历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这往往需
23、要很长的发展过程。 局限性:首先除少数大国外,各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即便进口替代取得成效,那也只是消费品的国产化,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2)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措施:政府采用了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和出口信用、设立出口促进机构、建设出口加工区等诸多政策支持措施,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背景: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下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交通通讯等克服空间距离的技术大发展,
24、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求低成本生产基地等。3)新一轮混合型战略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 世界地理6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 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表现出“混合型”战略特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再度工业化”过程也表现出两种战略并存的特点,如其劳动密集型纺织工业和率先完成进口替代的家用电器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工业倾向于出口导向,而资本密集的钢铁、石油化工等基础材料工业和汽车等工业则处于进口替代阶段。 5、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答:印度经济发展的条件既有有利的一面,也
25、有不利的一面。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在全国的总面积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便于耕作和开展经济活动。土壤以冲击土和黑土为主,分布面积广泛。同时土壤类型多样,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的土壤分布。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适宜农业活动的发展。但是降水很不稳定,季节分布不均,容易带来洪涝、干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大地损失。水文,在气候的制约下,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很大。印度的矿产资源丰富,最主要的有铁、煤、云母等。但是有相当多的资源储量不足,仍然需要依赖进口。2、人口劳动力条件: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所以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
26、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一方面拥有掌握高科技的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量的文盲。3、政治经济条件:在政治上,印度政府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但是由于脱胎于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印度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方面。在资金上,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成为印度国家发展经济的限制因素。在基础设施上,印度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4、科技条件:印度十分注重科技发展,高科技在世界取得领先地位,但是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是束缚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社会文化条件:印度政府十分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英语的广泛使用,便于印度吸收先进技术。但是印度在宗
27、教、种族、民族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6、日本的经济地域格局。答:)经济发展的因素日本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如此迅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历史上一大奇迹,曾引起世界经济界和史学界普遍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国际环境 1、 和平 2、 GATT、WTO、IMF 体系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3、 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自然条件1、 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2、 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3、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经济要素1、 人口与劳动力: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
28、术水平高,勤奋、忠实2、 资本: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3、 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4、 市场:自由、竞争性市场 5、 产业组织: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6、 政府:引导,保护,公共投资国内条件社会、制度1、 战后改革:缩小军费开支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推行劳动民主化)2、 社会因素: 中流意识 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7.中亚 中亚是指狭义的亚洲东部,西起里海,东与中国相邻,北与俄罗斯相毗邻,南与阿富汗、伊朗接壤,包括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 5 个国家。第七章 1、法国自然条件的
29、优、劣势一、平原占优势的地形 法国的地势 东南高、西北低,全国有 4/5 的领土是平原和丘陵。广阔的盆地和平原为法国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法国气候具有多样的特点。西部为温带海洋气候,东部受海洋影响小,具有中欧气候特点。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山地为高山气候。这样法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为法国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提供较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 世界地理7有利的自然基础。三、完整的水系。法国拥有丰富和完整的水系,河水流量稳定,适宜发展内河航运,同时水能资源也比较丰富。完整河网对工农业生产提供极大地便利。四、能源资源匮乏:法国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但是能源资源十分匮乏,依赖进口。2、
30、法国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1)劳动生产率高。2)农业结构合理。3)专业化水平高。德国6、德国鲁尔区的发展条件。答: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工业区是同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煤炭资源丰富。 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为了改变这种日益衰退状况,德国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的措施:制定规划,统一整治。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拓展和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第八章1、非洲主要地理环境和特征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州。自然地理环境结构1)古老的高原大陆非洲
31、平均海拔达 750m。台地和高原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各洲,因此有“高原大陆”之称。2)干燥的热带大陆 非洲大陆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多数陆地是热带,气温高。同时非洲有处在副高的控制下,又受到来自亚洲大陆的东北信风,形成广大的干旱区域。3)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非洲的河网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也具有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是河流的辐散中心或辐聚中心。东非高原和西非的富塔贾隆高原比作非洲的两座水塔。4)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非洲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是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分布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体一致,即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分布。根据分布特征,非洲主要有
32、以下 4 种景观类型:热带雨林-砖红壤类型区、热带草原 红壤、红褐土类型区、热带荒漠荒漠土类型区、亚热带森林- 褐色土类型区5)丰富的自然资源非洲地形相对平缓,高寒山区很少,绝大多数土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土地和热量资源十分丰富。非洲森林资源丰富。非洲森林绝大部分是阔叶林,是世界上热带木材重要产区之一。水力资源:由于有利的地形条件,非洲的河流均多急流瀑布,虽不利航行,但水利资源蕴藏丰富且分布集中,非洲具有较大优势的自然资源是矿产: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在世界上,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扎伊尔的金刚石、赞比亚的铜矿、南非的铀矿等均居世界前列。北非和
33、几内亚湾沿岸的石油丰富。尼日利亚是本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地。 )2.非洲贫困的原因:1.殖民主义的长期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主要历史因素。2.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均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3.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时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4.非洲人口增长过快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5.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6.艾滋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第九章1、美洲主要地理单元。答:北美大陆、中美地峡和附近群岛部分以及南美大陆三个地理单元。2.美洲地表水分布以及水文特征的地域差异1、河流: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以东为主要大西洋流域,河流以外流河为主,流域面积最广。河
34、流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 世界地理8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河网稠密。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以西主要为太平洋流域。西部河流具有短促、陡急、直流少的特点,难以构成系统。具有山间河流的特点,水系发育一般,属于初期阶段。2、湖泊:北美洲湖泊众多,且以淡水湖为主。湖泊的成因多,但是以冰川作用为主。大湖数量多,拥有大的湖群。南美洲的湖泊大湖数量少,更没有大的湖群。2、美国经济的基本特征。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主导,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载体。3、美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答:(一)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美国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其南北两面均以弱国为邻。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辽阔的海洋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为它
35、提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平环境。虽然没有欧盟那样的一体化的区域大市场,但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邻近的拉丁美洲,利用一个面积更大的“亚太市场” ,美国还是可以借助它的地缘优势取得足够的国际市场空间。(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1)地形。美国地形的多样化以及平原山地的广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气候。美国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热量充足,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 (3)水文。美国有庞大而完整的水系,众多的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部高原潜在水能尤为巨大。 (4)矿产。美国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三)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1) “外部节约”是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条件。 (
36、2)大量的和廉价的黑人奴隶为美国开发其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劳动力保障,为它在农业上取得资本积累和开拓市场提供了条件。 (3)原住居民的数量稀少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使美国在其辽阔的土地上没有遇到落后的土地制度的阻碍,使它很容易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农业开发。 (4)由于土地的广阔和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机械化的和大农场农业成为必然。 (5)两次世界大战又为美国提供了“外部节约”军事订货刺激了其国内的生产和技术更新,使美国在工业技术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四) 雄厚的经济性资源(1)高等教育与人才资源优势;(2) 雄厚的政府财政能力;(3) 庞大的金融产业;(4) 科技信息遥遥领先。4.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产业
37、进一步软化;产业信息化;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5、美国主要产业及其分布。答:(一)高技术产业(1) 航天航空业。飞机工业几乎完全集中在洛杉矶和西雅图。6.美国农业专业化体现在哪些方面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对外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跨国公司同它的国外子公司或附属单位之间进行的跨国界贸易亦称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重要性上升。 (2) 服务贸易的比重上升。 (3) 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都呈上升趋势。 (4) 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增长加快。4、美国主要城市经济地域体系。答: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深刻揭示出美国的区域开发与城市的建立是同步进行的
38、,而且也是自东向西依次推进,最后遍及北美大陆本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开发特征,并最终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地域体系。(一)20 世纪中叶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经济的“鼎盛期”。最先成型的如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特区,沿大西洋沿岸跨越 10个州;中西部即大湖区巨大城市带,它以芝加哥为中心,东起匹兹堡、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西达圣路易斯,中有密尔沃基、哥伦布,南绕五大湖呈半月形。它们分别构成了美国“经济地理的纵轴”和“横轴” 。(二)二战以来“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西部和南部却在人口、工业和投资等方面呈现空前繁荣景象。这种巨大变化在美国被泛称为“阳光带”的崛
39、起。所谓“阳光带”泛指美国本土 37N 以南的地带,以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而闻名。确切的说,新崛起的地区主要可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南部两大部分。 。美国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 世界地理9科学和技术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性地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角;人才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第十章1、大洋洲的自然地理特征。陆地面积小而岛屿类型最全、分布最零散的一个州;干热的大陆,温湿的岛屿;独立的动物地理区。2.澳大利亚的地形基本特征1)地势低平 2)地形结构成纵向排列 3)风成地貌分布较广(二)构造地形区三大
40、地形:东部:大分水岭;西部:低矮高原;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3.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不仅矿产种类多,而且储量大。铁矿: 储量世界第四 主要集中在西澳大利亚铝土矿:居世界首位 主要集中戈夫、韦帕、达令山地、金伯利高原煤矿:储量世界首位,煤的质量好,易于开采。主要分布在昆士兰(悉尼盆地)和新南威尔士(鲍恩盆地) 两州金矿:绝大多数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储量丰富,分布普遍。4.半环状自然带结构自大陆北、东、南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分布图式,外缘为森林,向内陆是广阔的干草原,大陆中央和西岸是荒漠。5.澳大利亚农牧业产业分布畜牧业:澳大利亚农业中历史最长、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畜牧业中养羊业最为突出,主要分布在新南威尔士、西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南澳大利亚四个州。种植业:机械化程度高,粮食作物有小麦、燕麦、玉米、水稻。小麦主要分布在莫累达令流域中。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此为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