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排螺旋 CT 的临床应用多排螺旋 CT 的临床应用CT 的发明是 20 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30 多年来,CT 的扫描时间越来越快,扫描方式从非螺旋到螺旋;检测器从单排发展到双排、4 排、6 排、8 排、10 排、16 排、32 排乃至当前的 64 排。从 71 年使用的横断图像发展到在几秒内能得到几百张图像。CT 从将近 5 分钟的扫描时间缩短到 0.5 秒。层厚从 5mm 降到 0.5mm。由于这些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我们今天的 CT 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以横断面为主的形态学诊断工具,而是可以多平面重建,可进行多种形式的形态学诊断,如 CTA、各种仿真内窥镜检查和结肠的检查等。
2、一、多排螺旋 CT 在头部的临床应用CT 在头部适应症比较广泛,主要有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病、脑变性疾病、先天性畸形、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积水、代谢性疾病等。多排螺旋 CT 能细致显示颅骨骨折的形状、位置、凹陷程度。螺旋 CT 血管造影(CTA)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在靶血管内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 CT 进行快速体积数据采集,由此获得的图像经各种后处理技术合成三维血管影像。CTA 是进几年来随着螺旋 CT 的问世而出现的一种崭新微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创伤性小,可以任意旋转,多角度观察图像。CTA 图像能够更清楚地显示脑底动脉环和大脑前、中、后动脉及部分细小分支。CTA 还可直观地显
3、示 AVM(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的血管等。并可显示肿瘤的三维空间结构及载瘤动脉走行。为拟订手术方案和放疗计划创造很好的条件二、多排螺旋 CT 在颈部的临床应用CT 在颈部可用于诊断颈部肿瘤,多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腺瘤、腺癌、甲状旁腺肿瘤、颈椎病、椎动脉 CTA、喉及气管疾病、颈部淋巴结病变、颈部血管病变等。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该病与颈椎退变,骨质增生;颈椎不稳,异常活动;椎间盘突出;椎动脉壁交感神经受刺激等因素有关。另外椎动脉壁粥样硬化,弹性降低,管腔变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椎动脉 CT
4、A 采用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对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椎动脉及其毗邻结构,利用 CTA 的专用分析软件,能够在容积重建后利用标记的方法全程显示椎动脉而有效地克服了脊椎骨的干扰,将使得判断血管壁有无钙化更可靠,还可自动检测狭窄段血管的面积而可进一步评估其狭窄的程度。为颈椎病患者提供了临床治疗的依据。螺旋 CT 的血管成像(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 DSA 比较有以下特点:与 DSA 比较,CTA 其创伤小,并发症少。一次增强扫描后,可选择任意角度重建。这样对有病变部位可多方位成像,确定椎动脉的压迫原因及压迫程度。与 MRA 比较, CTA 显示骨性结构明显占优势。三维成
5、像通过后处理操作去除重叠结构,能同时显示椎动脉与周围的骨性结构和软组织,这样非常有利于我们判断椎动脉的压迫原因。由于 CTA 有较好的软组织对比,在其横断面像上,可显示血管内径,血栓及钙化灶,DSA 是管腔内显影技术,不能显示管壁和管壁外异常,MRA 对管壁钙化的显示也不及 CTA 清晰。三、多排螺旋 CT 在胸部的临床应用螺旋 CT 在胸部可用于诊断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结节病、胸部外伤、肺血管病、肺囊肿、肺隔离症。纵隔肿瘤、血管性病变及转移性病变。心包病变、胸腔积液、胸膜间皮瘤、胸膜转移瘤等。多层螺旋可在一次屏息内完成整个的肺的薄层扫描。可保证后处理图像的质量。四、多排螺旋 CT 在心脏
6、的应用目前冠心病是大多数国家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是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最好方法,但属于创伤性检查,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寻找一种准确、可靠并且临床实用的无创伤性冠状动脉检查方法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多排螺旋()的问世,由于其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心电门控技术及重建功能、工作站强大的后处理能力,使在冠状动脉方面的应用成为可能。多排螺旋 C T 经重组处理是显示冠状动脉软斑块的唯一方法显示冠状动脉清晰,立体感强,重建后的三维图像可任意角度旋转,清楚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脏之间的空间关系可将弯曲的冠状动脉拉直,显示更直观近两年国外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冠状动脉钙化
7、的筛选、冠状动脉造影、软斑块的检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冠状动脉造影是理想的无创伤性冠状动脉狭窄性心脏病的检查手段。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优势:()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可以清晰、准确地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前降支、回旋支;()图像可任意角度旋转,观察;()可确切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无创伤,安全易行;检查时间短,费用少。五、多排螺旋 CT 在腹部的临床应用适用于肝、胆、脾、肾、肾上腺、胰腺等器官的良性及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肝局灶性增生,肝硬化,腹部外伤,胆道泌尿系统结石,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胆总管囊肿,肝、脾、肾先天性病变,胃肠道肿瘤及肿瘤向周围侵犯范围及程度。腹膜后肿瘤、腹膜后
8、纤维化、腹主动脉瘤等。肝脏的三期扫描同时还能通过三维重建等有效地进行病变和相关血管的重建,为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帮助,为临床制定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多排螺旋 CT 在一次屏气下就可以完成对肝脏的容积扫描,使得门静脉的 CT 三维造影术得以实现,其重建时间缩短,图像质量提高。可同时显示肝脏、局部病变及门静脉。该造影术对病变术前准确定位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或瘤栓通过螺旋 CT 强化扫描可以明确诊断。严重损伤要以抢救为主,当病情允许以及症状不典型需要鉴别诊断,或者需要估计损伤程度及范围,进行紧急介入性治疗以及后期并发症观察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可靠而又可行的影像学诊断
9、方法。CT 是诊断肝损伤的重要手段,能准确地判断肝裂伤、肝内及被膜下血肿。六、多排螺旋 CT 在胰腺的临床应用多排螺旋 CT 一次屏气就可以对胰腺进行一次完整的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保持了图像的连续性,不重叠亦无遗漏,并且可任选重建间隔,有利于小病灶的检出,更好地分辨细微结构如胰周小血管、胰管等,提高了图像质量。并且可以进行多平面重建以及二维、三维的 CT 血管造影。清晰地显示正常胰腺、肿瘤和周围血管增强的差异及特征。多排螺旋 CT 由于其扫描速度快,可以对胰腺进行双期扫描,是诊断和术前评估胰腺肿瘤的较全面而准确的方法。胆总管和主胰管的显示由于空间分辨率的提高更加清晰,提高了梗阻性黄疸的定
10、位和定性诊断的能力。七、肾动脉 CTA 的临床应用肾动脉 CTA 能清晰的显示肾动脉及肾干动脉。可以任意旋转,多角度观察图像。能对肾血管大体病理学做出诊断的检查方法。肾动脉CTA 能够为临床做出正确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可代替 DSA 检查。CTA比 DSA 更显著的优点在于前者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肾动脉及其分支,许多角度是 DSA 所不能做到的。它和 DSA 互相补充,必将提高肾动脉疾病的诊断水平。八、CTU 的临床应用上尿路包括肾脏和输尿管。儿童的上尿路外科疾病常见,以先天发育畸形、积水等为主,种类繁多,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常规检查如超声、静脉尿路造影、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
11、T)等各有侧重点及不足,完整的泌尿系统检查往往需要几个常规影像检查组合进行才能完成。即便如此,有些病例诊断仍较困难,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带来困难。螺旋 CT 的问世使 CT 实现了三维成像,在上尿路充盈高密度对比剂的分泌期进行螺旋 CT 扫描,经计算机后处理可合成尿路的三维影像,被称之为 CT 尿路成像(CTU) 。静脉尿路造影(IVU) 、螺旋 CT 尿路造影(CTU) 、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对尿路造影的对比分析:IVU、CTU、MRU 三种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故不同的技术对上尿路的显示不尽一致。IVU、CTU 对正常尿路各部的显示好于 MRU,因为 IVU 和 CTU 成像依赖肾功能,肾功
12、能越好,则尿路内的对比剂越浓,尿路越容易被显示,而 MRU 对尿路内的水敏感,而正常的尿路含水量少。不易被 MRU 显示,尤其是输尿管。在中下段输尿管有骨骼重叠,这样大大削弱了 IVU 的显影能力。这种状况对 CTU 则影响不大,因 CTU 组织分辨率高,还可以消除骨骼的重叠,即使因肾功能差而显影淡,CTU 也可以显示。尿路的扩张积水则增强了 MRU 的显影能力,在中下段输尿管,MRU 显影好于 IVU,但于 CTU 差异不明显。CTU 对各种儿童上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儿童上尿路疾病与成人不同,多表现为泌尿器官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异常,主要是集合系统的先天性异常。只有清晰显示尿路的整体才
13、能正确无误地诊断。CTU 可同时清晰显示正常的肾输尿管及因功能差而显影淡且积水的重复肾输尿管,从而明确诊断重复肾输尿管畸形。CTU 的三维重建和原始横断面图像可清晰显示输尿管的异位开口和囊肿的位置及大小。分析原因,与 CT 的组织分辨率高和重建图像不受气体、骨骼的干扰有关。当 CTU 的 MIP 图像因膀胱的重叠不易清晰显示异位输尿管开口或囊肿时,除结合观察原始图像外,经过旋转 MIP 或容积再现成像,可以分别从一侧或后方准确观察输尿管进入旁观的位置,图像直观、逼真。肾发育不全是外科的诊断难点。发育不全的肾多小于正常肾的 50%以上,最小的可似蚕豆大小,位于正常肾窝或盆腔内。临床表现可无症状、
14、或因肾血管畸形引起肾性高血压、也可因输尿管异位开口导致尿失禁或泌尿系感染。由于肾体积小且低位,在前后方向上与脊柱的附件或骨盆重叠,IVU 极难显示;B 超因分辨率低和腹部脏器干扰也很难发现小肾。且因上尿路多无扩张,MRU 也难显示。以往对于不能诊断者往往采取经膀胱镜或异位开口逆行插管造影诊断或手术探察,有时发育不全肾的输尿管异位开口很难发现。而 CTU 可准确定位、多方位显示发育不全肾、输尿管及异开口,解决了临床诊断中的难题,非常直观,为手术切口的定位提供依据,为外科开展微创技术提供了可能。九、在肾上腺疾病的应用对于肾上腺的检查,CT 显示双侧肾上腺几乎达 100%,脂肪多的患者显示效果更好。
15、大于 0.5cm 的肿瘤均可以发现。C T 已成为肾上腺检查的首选方法。肾上腺肿瘤比较常见,肾上腺 3D 重建对术前病变的估计、术中解剖的指导具有一定意义,目前认为病变小于 6cm 的肾上腺病变是腹腔镜手术的良好适应症。一般认为绝大多数肾上腺的良性病变小于 6cm。因此,绝大多数肾上腺病变可以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微创手术。术前明确肾上腺病变的立体空间定位及周围的关系是术前明确手术方式、术中迅速发现病变并实施手术的重要保证。CT 对肾上腺肿瘤定位准确率为 96.9%,但在横断位的 CT 影像难以使手术医师获得肾上腺及其病变的立体观,造成手术的相对困难。而手术中肾脏与肾上腺的位置关系是手术医生最关心
16、的应用 CT 的后处理技术对肾上腺后扫描图像进行处理,能为临床提供更直接、立体的图像。CT 的肾上腺三维重建可以看到肾上腺的多个位置毗邻关系,完整表现肾上腺及其病变的关系、空间形状与相邻肾脏的肾动脉关系,对于腹腔镜手术的术中分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十、多排螺旋 CT 在胃肠道的临床应用结肠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过去对其诊断主要依赖于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二者对腔内病变的检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 肠壁和肿瘤外的浸润等方面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近几年来随着多排螺旋 CT 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放射科医生应用 CT 对结肠肿瘤进行诊断并进行分期和术前评估。和其他检查方法有着互补性不但能发现腔内病变并且
17、能通过轴位图像及重建图像观察肠壁及腔外病变,对肿瘤进行手术前评估,为临床手术提供较为详尽的方案。螺旋可在 10 秒内完成 1层厚的整个直、结肠的扫描。这个层厚足以进行相当高质量的容积再现(VR)和 CT 内窥镜(CT)。为胃肠道病变的 CT 显示提供更详细的信息。空腔脏器如胃和结肠的螺旋 CT 扫描和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几乎已经成为常规的检查方法,结肠普查技术软件有可能在结肠癌的早期普查方面开创新的局面。一次螺旋容积扫描除获得 VG 及 3D 图像外还可从横断位扫描图像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但可测量病变大小,同时也提供有否原发病灶,还提供了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信息,有利于对病人行术前分期及预后评估,为
18、病人及临床医师决策进一步治疗措施提供更多资料。CT 透明化技术是现在 CT 工作站专门的一种软件技术,做起来不难,他的优点是它能够充分显示空腔脏器的管壁情况,而这一点是其它方法不能做到的,比如管壁的病变造成的不连续和充盈缺损、外压性改变引起的压迹都可以显示,但它也有缺陷,不能充分显示肿块的情况,所以它是其它 CT 检查手段的补充,它往往与 CT 常规扫描、MPR、仿真内窥镜、VS 等方法相结合。十一、多排螺旋 CT 在盆腔的临床应用可用于着怒但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及肿瘤,前列腺结石、子宫肌瘤、子宫癌、附件囊肿及肿瘤。螺旋 CT 双期扫描是目前很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可充分显示肿瘤于盆腔内部
19、的关系,为进一步治疗及手术入路指明了方向,可较准确地显示盆腔肿瘤的特征,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十二、多排螺旋 CT 在骨科的临床应用隐匿骨折主要好发生于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由于重叠投影的干扰,常规 X 线不能发现此类骨折,这一类型骨折并不少见,其骨折轻微,常是诊断的难点,也是放射科及外科医生常常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普通 CT 对与 X 射线平行的骨折或解剖部位复杂的细微骨折仍可以漏诊或显示不满意。多排螺旋 CT 以其扫描层厚薄、速度快、任意角度层面的重建、强大的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等特点,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排螺旋 CT 快速扫描所获得的容积数据,通过后处理技术可获得高质量
20、的任意层面的二维图像及任意角度的三维图像。MPR 和 MIP 重建能较好地显示骨折部位及其与临近结构的关系。VRT 及 SSD 立体地显示骨折、形象直观。二维和三维可以优势互补,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最佳手段。可以更完整地显示骨折。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和误诊,对临床怀疑骨折而普通 X 线不能确诊为骨折的病例能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外伤病人如果意识丧失,就无法主诉身体何处不适。这样很难确定CT 检查应该扫描哪个部位。目前,基于病人的需要和多层螺旋可快速进行大范围扫描的功能,设计了一种自头颅至下肢的多层螺旋快速扫描程序,对外伤病人进行快速全身扫描,以检出潜在的各种外伤
21、。 螺旋 CT 的三维图像可以立体地多角度展示骨骼与其相邻解剖关系,手术医生能较容易地判断骨折的程度和范围据此设计出既能到达骨折部位,又利于手术操作,有尽可能减少关节周围结构损伤的手术入路。十三、多排螺旋 CT 在脊柱的临床应用可用于脊柱外伤、骨折,观察椎管内有无骨折片,椎管有无变形、狭窄,脊柱结核、肿瘤,关节退行性变,椎间盘膨出、突出等。脊柱侧弯是儿童及青少年的常见病,多发于 6-14 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其常见发病原因为发育不全,肌力不平衡等,脊柱侧弯使这些患儿的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严重的脊柱侧弯可引起胸廓、肋骨发育不良,影响心肺功能,或引起腹腔盆腔的发育不良,更严重的可发生脊髓压迫及瘫痪
22、,影响其生活质量。各种原因的脊柱侧弯到一定程度只能通过手术矫正,以往靠 X 线平片诊断,平片很难完全显示脊柱的全貌。对手术方法的制定带来困难。多排 CT 的问世,其后处理技术在脊柱病变的显示上逐步表现出独特的优势。MPR 重建不仅显示椎体的轮廓和局部骨质病变,并可连续观察脊柱邻近组织状况,特别是对椎管内结构有一定的显示能力。SSD 重建能构筑三维结构模型,主要用以观察侧弯脊柱的骨性结构。诸如侧弯角度的测量、椎体旋转程度的评价以及椎体骨质病变等。尤其对脊柱侧弯的整体观显示非常符合临床需要。VRT 重建图像中可以观察胸椎、腰椎的状况,并可测量顶椎、端椎及侧凸角度、椎体旋转度与参数。较为真实地反映侧
23、弯程度及周围组织关系。为治疗提供了直观的信息。十四、多排螺旋 CT 在五官科的临床应用可用于检查眶内炎症、眼格氏病、眶内肿瘤、眼眶外伤及眶内异物,外耳、中耳、内耳先天性畸形;颞骨外伤、耳硬化症、中耳炎症、静动脉球瘤;鼻窦炎、鼻窦囊肿及息肉,鼻窦及鼻咽部肿瘤、喉癌、涎腺肿瘤以及炎症。颌骨曲面重建可以将所有的牙齿展开,全面观察牙冠、牙根及齿槽骨情况。3DCT 重建是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在病变定性、定量、术前、术后计划的应用已受到越来越大地重视。可以获得包括更多信息如神经、血管、肌腱、骨骼等的三维立体图像,对骨盆病变的诊断、分类、及手术入路、固定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头
24、面部外伤常发生眶骨骨折及其他并发症,若处理不及时,将会给病人留下残疾,故应及时、准确评价骨折情况,以利于制定治疗方案。眶骨骨折的直接征象为骨质中断,骨缝分离,这是诊断眶骨骨折的唯一标准。多排螺旋 CT 是目前显示眶骨骨折的最佳方法。过去眼眶检查仅靠 X 线平片,由于旷骨结构复杂、重叠多,不易检出骨折。常规 CT 为非容积扫描,重组冠状或失状位图像质量较差,直接冠状位扫描时间长,病人受 X 线照射多,症状严重患者及儿童不能配合,难以全面观察眶骨骨折情况。多排螺旋 CT 可一次扫描,便可获得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等任意角度 MPR 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骨折的位置、范围、错位,以及眼肌是否嵌顿,可显示
25、眶内脂肪及视神经的改变、有无积气、出血、异物等,减少漏诊。满足了眼眶骨折多方位观察的要求。三维成像并可观察立体图像中骨折线的情况,为是否手术以及手术方案的指定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十五、动脉血管螺旋 CT 造影动脉血管螺旋 CT 造影技术已经很成熟,其形成的良好影像是正确诊断的基础。轴方向的薄层大覆盖范围和短的扫描时间,使整个主动脉长度可在对比剂充盈良好的状态下,一次屏息完成扫描,并能重建出高质量的容积再现(VR)和纵轴断层十六、灌注成像(perfusion CT) CT 灌注(CT perfusion)技术是最近开发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它是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同时,对选定层面通过连续多次扫描,以获得
26、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像素的脑血流图、脑血容量图、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图、对比剂峰值时间图,经伪彩处理得到上述各参数图。多层螺旋可同时进行多个层面的灌注评价,大大提高了正确评价的可能性。能进行其他脏器如心、肝、肾的灌注成像研究。肿瘤灌注是根据灌注量的改变观察肿瘤放、化疗后的效果。十七、用于健康检查 由于胸部正位摄影时有 2025的肺野与肋骨等重叠,侧位摄影时有 1520的肺野被遮蔽。所以长期被视为唯一可行的肺癌放射学普查方法,实际上是有其盲区的。传统 CT 机由于辐射损害的关系,未能用作肺癌普查,而多排螺旋 CT(4 层、8 层、16 层)由于可以实现低剂量扫描,为肺
27、癌普查创造了条件。可用20mA30mA 的曝射量,得到与传统 CT 机高 mA 扫描相同质量的诊断信息。此外,还可根据需要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其它的薄层重建。多轴向的观察可消除平片检查的盲区。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从早期发现及防止漏诊的总体效果来看,是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的,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均将其列人医疗保险认可的项目。与此同理,多排螺旋 CT 的低剂量普查也应用到结肠癌的普查筛选中。多排螺旋 CT 的技术发展为全脊柱成像提供了新方法,并可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总之,多排螺旋 CT 以其卓越的品质已经获得了临床的认可,它实现了短时间薄层大范围的采集,可以大大减少病变的漏诊和误诊率。三维和多平面重建成为常规,可根据需要抽取不同的组织、以不同的效果显示,更加方便了诊断.在今后 10-20 年内,CT 的发展方向是容积 CT 扫描(Volume CT),每次扫描将不再是单层或多层,而是某个特定解剖范围的整体扫描,这将大大有利于分析CT 图像,提高诊断水平,减少医师的工作强度。 可以预见,21 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