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展的困境.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871760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的困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发展的困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发展的困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发展的困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发展的困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展的困境发展的困境 【作 者】卢风 【作者简介】卢风,1957 年生,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要求。在现代性框架内,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是发展的核心内容。这种发展是扩张性的、宰制性的发展。在现代性的框架内,发展是不可遏止的,因为发展是现代性的内在逻辑要求,但全球化的发展会把地球破坏得不可居住,这便是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为走出困境,人类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明确新的发展方向。发展必须包含着精神发展,精神发展的核心内容不是理智发展或科技进步,而是德性培养和智慧提升。 【关 键 词】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在西方启蒙运动时

2、期,启蒙思想家们大都坚定不移地相信:人类理性是不断进步的,而且进步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理性永无止境的进步决定着人类文明具有无限发展的前景。启蒙思想家们批判中世纪宗教对人的思想的禁锢,批判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创造力的压抑,指责中世纪文化严重阻碍了人类理性和文明的进步。他们相信,一旦揭穿了神职人员们编造的神学谎言,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人们便敢于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一旦人们敢于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理性的进步便会一往无前,那时人类不仅可通过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可通过道德科学(moral science)的发现而建立起自由、平等、正义的理性的社会。现代社会就诞生于启蒙,现代性

3、就包含在启蒙思想之中,而现代化便肇始于启蒙运动(注:参见美艾恺著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 页。 ) 。 如果说理性进步是启蒙运动所努力促成的目标,那么发展便是现代化的逻辑要求。如果我们把从文艺复兴到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统称为启蒙(广义的启蒙) ,那么启蒙旨在促进这样一种文化转型:由对天国的追求到对凡人的幸福的全神贯注,所以启蒙导致了西方社会的世俗化。经过启蒙,西方人不再压抑自己的物质贪欲,而开始理性地释放自己的物质贪欲。凡人的幸福无非是物质生活的舒适富足和感官欲望的充分满足,所以追求凡人的幸福便是追求物质欲望或感性欲望的满足。西方走资

4、本主义道路以实现现代化。资本主义不允许人类社会回到人与人之间像狼一样的自然状态,不允许个人的贪欲以伤害(或妨碍)他人的方式得以实现。所以,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用理性的方法设计了理性社会的制度与法律,以便能约束个体,使个体至少大致地以理性的方式满足自己的贪欲,或以理性的方式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人是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注:参见 A.W.Moore. Points of View,Clarendon Press.Oxford,1997,PP.253254.) , 人具有不可根除的对无限性的追求(注:参见拙著享乐与生存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155 页。 )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

5、文化把人之追求无限的能量(精力)引向精神世界(即天国) ,而现代资本主义文化则把人之追求无限的能量引向物质世界,即它使个人把对货币、财富、消费品以及权力的占有当作人生的终极意义,于是人们在追求货币、财富和权力时永不知足、贪得无厌,唯一的限制便是:不得伤害他人的利益!这便决定了资本主义要永不知足地追求经济增长。为能保障和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于是在现代社会,发展长期被理解为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由于现代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物欲,而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物欲的唯一途径,便是促进经济增长,刺激科技进步,所以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内在逻辑要求,当然也是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要求。

6、现代化即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就是由贫穷国家变为富裕国家,由科技落后的国家变为拥有现代科技的国家,就是要通过激励人们的贪欲,使物质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人们越来越能满足自己膨胀的贪欲。而现代社会则是工业化、都市化、理性化、技术化和世俗化的社会,是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经济持续增长、科技不断加速进步的社会。所以,一个民族一旦踏上现代化之路,就必须永无休止地奋力奔跑,而决不能在达到一定富裕程度和科技进步水平后就知足常乐、止步不前。正因为发展是现代化和现代社会的内在逻辑要求,所以现代人接受不了罗马俱乐部所提出的自觉控制增长,促使增长结束的建议(注: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 ,吉林人

7、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1 页。 ) 。发展要求人们极重视效率,要求人与人之间处于激烈竞争之中,如果人人知足常乐,彼此之间没什么商业竞争,便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和商贸事务方面的高效率。对效率的追求和竞争,便要求优胜劣汰。所以,现代社会虽没有丛林中那种物竞天择的残酷,却仍有经济竞争和权力角逐中的弱肉强食。文明大致有两个方面:物质和精神,这便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种区分当然只是大致的,而不是绝对明确的,即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物质文明总携带着精神意蕴,而精神文明又总有自己的物质载体。精神文明又包含着两个层面:理智与道德。科技典型地属于理智层面,而人的精

8、神境界、德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和社会风气的淳化,典型地属于道德层面。西方中世纪文明的特征是:压抑物质文明的发展,重视精神文明的生长;在精神文明领域又压抑理智的发展,而着重于道德的培养。与中世纪文明相对照,现代文明正好走向反面:现代文明总的说来是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在精神文明层面则重理智,轻道德。即现代文明把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物欲视为头等大事,而为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 ,也必须努力实现社会建制的理性化,从而必须重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如果这么看,就不能简单地说现代文明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严重萎缩(笔者以前常这么说) ,而只

9、能说,在现代文明中,道德严重萎缩。道德的萎缩决定了智慧的萎缩。智慧不同于知识,智慧是主体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博大圆融的理解,智慧涵盖着信仰和价值合理性。现代人有极丰富的知识,但没有什么智慧(注:参见拙文知识与智慧:现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 ,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 年第 3 期。 ) 。现代人放弃了对德性和智慧的追求,而将追求无限的能量完全用于物质发现、物品制造、商业事务、科学发明和科技创新。自基督教产生之后,西方人的思考和价值追求一直以上帝为参照,即便当代思想家(包括最激进的、主张解构一切的思想家)也未能完全弃绝这一参照系。西方中世纪人既崇仰上帝的至善,又敬畏上帝的全智全能。但他们决不敢觊觎上帝

10、的全智全能。相反,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微不足道的,它决不可能揭示上帝创世的奥秘。经过启蒙,西方人不再膜拜上帝了,他们认为,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人类自己,即靠人类的理性。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培根看来,最重要的知识,或真正的知识就是揭示自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能有效地指示我们进行操作的知识。人类有了这样的知识就可以指挥自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中世纪一直把那种想与上帝并驾齐驱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欲望视为罪恶,自培根之后,人类则一意要与上帝并驾齐驱。但人类已不再仰慕上帝的至善,从而不再救赎自己的灵魂,不再培养美德,而只追求上帝的全智全能。人类在物质贪欲的推动之下,一直在全力追求理智的进步。而且科学

11、家告诉我们:人类知识总有一天会到达欧米茄点,人类知识到达欧米茄点便意味着人类知识总体已囊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奥秘,到那时,人类即可为所欲为了(注:美埃德里吉斯著,张明德、刘青青译:科学也疯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年版,第 78 页。 ) 。有这一信念壮胆,人们相信,经济增长是永无止境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部分科学家、思想家告诫人们,地球资源已趋于枯竭,人口增长会使资源更趋短缺,而全球环境正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正受到严重破坏,人类不应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注:参见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听不进这样的劝

12、诫。主流思想家和拥护主流思想的科学家们立即反驳:不要为暂时的困难和危机所吓倒,反对经济增长的人们忘掉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不断进步着的科技一直在有效地解决着曾困扰着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种能源枯竭了,科技会使我们发现和利用新的能源,一种资源枯竭了,科技会很快发现别的代用品,而且常常是更好的代用品。别看今天的地球正出现生态危机,科技的进步会使人类轻而易举地摆脱危机,走向佳境。今天人们常说,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预言家们预言,数字化革命会更加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科技进步所改变的只是器物层面、技术层面和部分制度层面的内容,它并没有改变人类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并没有改变现代人生

13、活的基本内容,也没有改变现代文明的实质。现代文明仍然以物欲满足和经济增长为旨归,仍然以理智进步为手段。这种文明的特征是:物质文明疯长,在精神文明中,理智疯长,但道德和智慧则严重萎缩。这种文明永无休止地追求发展,而发展则是扩张性的,是以征服和榨取自然为前提的。发展的结果则是:在创造物质丰饶的同时,严重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使人类深陷于生态危机之中!我们不能指望科技进步能解决在征服自然时所遭遇的一切问题。#p#分页标题#e#面对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基于对能源、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即不影响人类子孙后代之发展的发展。即在追求经济增长时,不能破坏环境,不能肆无忌惮

14、地开采和使用不可再生性能源和资源,不能灭绝生物物种。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在现代性框架内的一种思想进步。但它的进步意义很有局限性,因为它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发展观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今天,人们所说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相对于仅以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为目标的发展,内容要丰富一些。因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不再仅把物质丰富、物欲满足和经济增长当作发展的根本尺度。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仍然以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为核心内容,但同时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政治的民主化,人权的保障,以及人的自我实现等等。但无论如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未超出现代性的范围,因为以人为中心本来就是启蒙人道主义的基本

15、要求。只要发展观囿于现代性范围,发展便归根结底是在物质贪欲推动下的理智发展。这种发展观的信念基础便是:人类理性是无限进步的,而且人类理性的进步将无限趋近于对世界一切奥秘的完全把握。由这一信念还可进一步推论:人类会变得越来越自主,即越来越能随心所欲,因为沿着培根的思路我们自然会相信,随着人类对自然奥秘日趋完全地把握,异在于人类的力量(即人类所无法驾驭的力量)会日趋于零。前面所说的科技进步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困难的乐观信念便奠基于这一认识论信念。然而这一信念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它既未经过严格的科学证明,也未经过严格的哲学反思。实际上,人类理性是有限的(这与人类理性是不断进步的并不矛盾) ,自然中永

16、远隐匿着无限的未为人知的奥秘,故大自然中永远存在无限的人类所无法驾驭的力量,从而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的力量(注:参见拙著享乐与生存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 。正因为如此,现代人类的发展才内蕴着困境。西方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挟物欲之理性膨胀和科技进步之势,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军事扩张力和经济增长力,它进而向全世界实行殖民政策,它既用坚船利炮胁迫其他民族,又以科技和经济利益引诱其他民族。到了 20世纪末,出现了全球化趋势,今日之全球化是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基调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竞争和贸易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政治争论也有了初步的普遍准则。一言以蔽之,今日之全球化是全球的现代化,

17、即让全球生活都纳入在西方已十分成熟的现代生活秩序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有好的方面,也有极可怕的方面。虽然西方自六七十年代注意到工业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之后,开始保护环境,至今已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现代化在全球的铺开(即所谓经济贸易的全球化) ,则正造成新一轮的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首先,信息文明也好,后工业文明也好,都以工业文明为基础,抽去了工业基础,就不可能有什么信息社会和后工业文明。西方发达国家可利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把污染性的工业转移到不发达国家,所以他们保护好自己的家园是以牺牲不发达国家的环境为代价的,他们保护好自己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全球的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其次,在全球化过程中

18、,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努力发展经济与科技,发达国家的人们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希望拥有更为先进的科技,希望更为强大,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希望也能过上西方人的那种富裕生活,希望也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像中国、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若不注意保护环境,会严重破坏全球的生态平衡。但第三世界国家由于经济落后,技术落后,又很难采用绿色技术,它们甚至为了眼前利益不得不发展西方人不愿意发展的污染严重的产业。又因为这些国家人口稠密,人口总量大,所以为赶上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所造成的污染可能会比当初西方发达国家所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从而造成对全球环境的更加严重的破坏(要注意第三世界的人口总

19、和比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多得多) 。这是一个方面的事实。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的趋势中,不得不全力以赴地谋求发展,因为它们如果不能快速发展,就只能永远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第三世界国家没有理由永远过贫穷的日子,没有理由永远处于受欺侮、受压迫的地位。可见,现代性框架中的发展正导致难以摆脱的困境:发展就是在合理释放的物质贪欲的刺激下,不断通过科技进步去追求经济增长,就是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物的力量的扩张,和榨取自然资源、制造物品的效率的提高。经过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地球生态平衡已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淡水资源减少,植被遭到破坏,臭氧层出现空洞,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生物物种日趋减少如

20、今的全球化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非但不能弱化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而且会加剧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因为在资本主义的文明格局中,发达国家可以保护好自家的环境,但他们不肯出钱出人,去帮助第三世界国家一方面发展经济和科技,一方面为保护全球环境而保护自己国家的环境。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也许可以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进行,即不会有太多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战争的硝烟,但资本主义商业竞争之以利润为根本目的则不会因全球化而有丝毫的改变。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不可能站在全人类利益的立场上去无私地帮助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趋势,虽然使世界性的核战争不再一触即发,但却使人类对地球的战争升级了。全世界人民在全球竞

21、争中榨取地球。人们常说和平与发展乃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争取和平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战争在经济上历来是无益的(注:美乔治吉尔德著,储玉坤等译:财富与贫困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1 页。) ,但发展仍是扩张中的发展,仍是以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发展。扩张性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但全球性发展会把地球破坏得不可居住,会把人类引向毁灭的深渊。这便是人类发展的困境。摆脱困境的出路是树立新的发展观,明确新的发展方向,走新的发展道路。现代文明的弊端在于只追求物质力量和理智力量的发展,而不追求德性与智慧。人类为能安全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培养起与自己的物质力量

22、和理智力量相称的德性与智慧。人是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对发展的重视源于人对无限性的追求。但现代资本主义文化误导了人类对无限性的追求。人一方面追求无限,另一方面又只是能思想的苇草(注: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 ,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157158 页。 ) 。人实际上只能在思想中触及无限,而决不可能到达知识的欧米茄点,即决不可能达到上帝的全智全能,也决不可能通过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对自然物的征服而达到无限。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心灵去理解无限,但不可能通过逻辑思维而实现对无限自然的操纵和指挥。人只能通过观念在心灵中触及无限,而决不可能以物质手段去占有或操纵无限。但现代

23、资本主义文化则一味引导人们以物化的方式去追求无限,即鼓励人们尽可能多地拥有物或货币的数量,以标识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它使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物或货币的数量,以及权力的大小,才能象征人的价值和地位,正因为如此,它才激励了无比激烈的经济竞争。也正因为如此,发展才被理解为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而发展的实质也便是物质力量(即征服自然物的力量)和理智力量(即追求效率的算计,它服务于物质力量)的扩张。但这样的发展正使人类在生态危机中愈陷愈深。现代人正面临的生态危机也正是这样的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今天人类的生存境地,人类必须明白,发展必须包含着精神发展,而精神发展并不等于理智发展(即科技进步) ,精神发展更

24、重要的指德性的培养和智慧的提升。精神发展便是在精神领域中追求无限,即在德性培养和智慧提升方面永无休止地努力,而不是仅在物质发现、物品制造以及商业事务方面永无休止地努力。在精神领域中追求无限应是新的人类发展方向。为能让这一新的发展方向为多数人所认同,我们必须揭示出一个长期被遮蔽了的价值世界:内心的宁静,对贪欲的抑制,德性的培养,审美的敏感,理解力的提高,对终极实体的感悟,对真理的求索这一切都是极其宝贵的。这是个无形的世界,而不是有形的世界,用心灵之眼才能看到这一世界。人当然必须有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活着,进而才能追求其他。现代人的弊病是:他们并不把获取物质财富仅仅当作生活的必要条件,他们已把

25、对物质财富、货币、权力的占有当作人生的终极意义。应当说,现代文明已为人们谋取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提供了高效率的手段,他们本可以只花较少精力和时间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从而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神求索之中。然而他们不是这样,因为许多精神价值在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占有或拥有物质财富、货币和权力已成为人生的终极意义,已成了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已成了标识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唯一象征,所以他们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发现物质、制造物品、发明技术和商业事务之中,他们已没有时间去进行思考和精神求索。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用于获取货币与权力。现代理性化的社会组织和市场

26、制度又把千百万个人的智能和力量协调成一种整体力量,这种整体力量当然不可能是上帝所拥有的那种无穷力量,但它已足以把地球破坏得不可居住。可见走出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针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弊病,努力让长期处于萎缩状态的精神文明中的道德方面成长起来,即要努力实现道德的进步和智慧的提升。有了这方面的进步和提升,如前所说的价值世界就会在人们眼(心灵之眼)前展开。当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内心之宁静,志趣之高远,境界之超然,德性之端正是极高价值时,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由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到那时,人类的精神才算趋于成熟,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才会有安全保障。因为当人类在精神上成熟起来之后便能重新找回古希腊苏格拉底式的智慧,即体认到终极实体之无限和人类自身之有限的智慧。那时人类便不会再一味发展扩张性、侵略性的技术,就不会张狂地征服自然。当人类把对无限的追求转向精神领域时,才找对了追求无限的方向,亦即找对了发展的方向。当人在精神领域永无休止地求索时,人便永远行进在思想的道路上。谦卑地行进在思想的道路上的人类决不会招致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p#分页标题#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